第120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现在通过科举,通过层层考试,他们不仅看得到青云路,甚至还能踏上去。
虽然科举之路十分艰辛,虽然十年寒窗,成功之人寥寥无几。但至少有路,而不是之前那样,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看不见希望。
而且,就算考不上进士,考上秀才,就可以去给人当先生,去县衙当小吏,好歹有口饭吃。考上举人,就能补缺,当个小官了。
便只是一小小县令,对于大多数贫寒学子而言,何尝不算“青云路”?
这次春试之后,各地科举兴盛不少,或许世族还在观望,但庶族寒门学子,几乎都蜂拥而至,将科举当做人生第一重要事。若是落第之后,才会向以前那样,想着依附世族去当幕僚。
或许这种情况以后会改变,但现在,大家都认为科举是公平的,是皇帝的恩赐,是读书人的福音。而世族在无知无觉中,就被皇帝挖了人才的墙角。
可看不上这些庶族寒门的世族们,顶多只是担忧一下庶族寒门的官员多了,会挤占他们的官场名额,却没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皇帝挖了他们的墙角,就是断了他们的根。仅凭世族自己那点人,他们又能做什么事?
乡试和春试三年一次,但童试是每年都有的。青州作为自古读书人聚集的地方,今年童试的声势也很是浩大,有不少有名之人参与。
这些名士,有中的,也有落榜。毕竟吟诗作画可以,但论起科举考的那些,就不一定成了。于是专门钻研科举应试之人也逐渐兴起,各种习题之类也开始畅销。
宿谊觉得这算是财路之一,便搞起了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咳咳,现在还没有五年科举,那就一年科举一年模拟吧。
宿谊为了帮墨家人保存典籍,折腾出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次他的印刷术才真正显示出威力来,各种模拟题和经书飞快的从工坊运出,其上好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让读书人们爱不释手。
宿谊见这书本生意挺好做,便做起了全城的生意。他让印刷工坊,可以接全城书坊的单子,什么诗歌集,什么经义集,什么文章集,只要给钱,都给印,给多少钱印多少。
宿谊还张罗了些话本,印了不少话本。那话本比什么诗歌文章还更好卖一些。
宿谊赚到钱之后,就亏本印了不少技术类的书籍,比如怎么纺织,怎么种地,怎么盖房子,怎么改进农具之类,将其刊印出来。
科举兴起之后,每家只要稍稍有点钱,都会让子孙读书习字,即使是农家。因此很快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至少,每个村子肯定会有一个识字之人。这些书本,总会派上用场的。虽然现在可能卖不出去,但将来一定会有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他们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东西可不能就这么放在那里不管不顾了,刊印出来,总会流传下去。即使以后遇上战争什么的,文化断代。只要有书籍流传下去,这些生产技术总会恢复。
就算真的遇上恢复不了的,当后世子孙考古挖到这些书籍的时候,好歹会感叹一声,咱祖宗好聪明,原来科技发展到了这一步啊。
宿谊在赚够钱,和慕晏商量之后,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以及纸张和墨的改良的方法也刊印出去。虽然在许多人眼中,这种事实在是太傻了,但看到作者是宿天师的时候,就没人说傻了。
这是宿天师教化民众呢。
新的纸张、雕版和活字印刷,这将让书籍变得更加便宜,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这是读书人的盛事。
宿谊虽然之前在民间声望已经够高了,但此刻才在一些读书人心中地位高起来。
一些读书人,眼睛有问题,脑袋也有问题,不觉得民生是大事,认为那是俗事,俗不可耐。而宿谊现在,做的才是雅事,才是读书人的事。
宿谊对此只是呵呵,谁告诉你我是读书人了?我是道士啊,我是天师啊,别拿你的标准衡量我。
宿谊的确是有意推广文化知识,让书籍变得更加普遍,让更多人读上书。若将来有机会,他还想做更多扫盲的事,只是现在他没想到怎么做。
但这不是什么雅事,和推广玉米土豆红薯棉花等一样,都是应做之事罢了。
第129章
又近年关, 上个年关出了北疆战事, 朝中上下都没心思过年。
边疆将士经过一年浴血奋战,北疆战事已经稳定,朝中以为今年终于可以过个好年。
青州棉花种植出来之后,宿谊与慕晏商议,庄园中收获棉花并未贩卖,又从民众手中收购棉花, 制成棉衣, 运往北疆。
此事自然得了皇帝允许,也是皇帝名义, 官方采购。
慕晏和宿谊并非想要什么功劳,不过是有了御寒之物,就想着北疆将士用得着而已。
皇帝在得到棉花制品, 肯定其作用之后,已经下令, 明年开春, 北疆军屯, 就要将麻全部换成棉花。北疆种植的大麦小麦等,也大部分换成土豆玉米之类。边疆将士最主要的是先吃饱,其次再说口感。而且土豆玉米的口感也是不错的,至少比粗制的面粉口感好。
别说普通士兵, 哪怕是将领,正在驻守期间,也不可能顿顿细粮。
如今边疆驻守的将士是真苦。要说腐化堕落, 大概要等着好几代皇帝之后。
有了御寒的衣物,北疆将士也能过个好年。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军备得准备充分。
不过或许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在过年当天,辽东出现战事。
高句丽趁着昱朝过大年,戒备松懈之际,连下辽东几城。
其实非要说这是辽东守备的锅,倒是冤枉了。
之前说到,汉末时候,辽东当地豪族占地为王。慕晏正在跟其死磕着,得皇帝要登基,急召回京。所以现在辽东有一块地是被当地豪强割据的。
这些地方待昱朝内部平稳了,国力提高了,肯定得收回来。
谁知道这还没收回来,先被外人给占了。
不管自家怎么打,都是自家的事,被外人占了,这口气昱朝怎么也不可能咽下去。但这要什么时候处理,便成了难题。
北疆虽然战事稳定,但胡人仍旧虎视眈眈;西南土族也有些不稳,刚镇压过一批。现在大军主力都在北边,这也是为何辽东几城被高句丽占了之后,昱朝才反应过来的原因,并非单单因为过年。
朝中分了两派意见,一派是这虽然被当地豪强割据,但仍旧是原本华夏的土地,怎么也不能被人拿了,一定得出兵要回来;另一派则是以北方战事为重,以休养生息为重,且那几城本就不属于昱朝,被占了就算了,不过是些边陲蛮荒之地罢了。
就在这时,高句丽又派人来求和,愿为昱朝属臣。后一派的声势就更大了些。
宿谊都快气乐了。
这一幕在他所在的世界也曾发生过,他正好为了查清那电视剧所谓“史实”的事,看到过。
当年高句丽就是从辽东豪强手中夺走了几城,但因为那时候中原还乱着,就没人管。后来唐朝帮着朝鲜半岛上最弱的国家新罗连灭高句丽和百济,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但新罗却是白眼狼,转眼占了高句丽从华夏夺走的那几城。但因为唐朝主力那时也在其他地方,新罗连忙称臣,说了几句好话,给了些土特产,唐朝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和如今极其相似?
你高句丽说愿意称臣,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既然你是臣国,那你之前拿走主人家的地盘,至少给换回来啊。
而且这些属国一个个主意打的精得很,借着一些朝中大臣“天朝上国”的思想,每次都拿些当地土特产来,然后哭穷。走的时候,就拉走一车车金银珠宝名贵瓷器回去。这当真是很好的买卖呢。
这一点宿谊还在京城的时候就跟皇帝陛下吐槽过,皇帝陛下拍着胸口说,他绝对不那么蠢。属国就该是供养宗主国的,哪有空手来主人家这里打秋风的?
宿谊知道以他皇帝老爹脾气,绝对不是就这么算了的人。只是如今昱朝主力都在北方,现在又是胡人草黄水枯,大肆犯边抢夺财物的季节,要说把主力拉回来对高句丽作战,又不太现实。
“高句丽这时机找的挺好。”宿谊气愤道,“按理说,他们不应该选这时候啊。北方战事已经平定了,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主力被抽掉了?这应该是秘密行事才是。”
这秘密行事并非防着高句丽,而是防着辽东的豪族。咱大天朝古代时候向来只看得起自家人。辽东那几城还被割据着,皇帝一直防备着,担忧其扩大势力。所以一直派人守在那里。
此次抽掉守备力量去北边,也是暗中行事,担忧辽东那些豪强趁机捣乱。
谁知道辽东那些豪强没捣乱,倒是被外族一锅端了。
慕晏听宿谊抱怨后,正打算说什么,突然大惊失色。
宿谊疑惑道:“河清?”
慕晏深呼吸了几下,道:“朝中有人私通消息。”
宿谊还没转过弯来,只顺着点头道:“我想也是。高句丽怎么能得知朝中机密消息。就连我们都是跟陛下互通消息才知道的。”
慕晏皱着眉,道:“我要将此事呈给陛下。”
宿谊不明所以的点头。是该给皇帝老爹知道,不知道当地驻军是怎么泄露消息的。
当宿谊转头离开,准备回自己的实验室鼓捣东西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惊出一身冷汗。
他想起,之前他“杞人忧天”,但没有查出来的事。
藩王和外族有联系,宿谊当时怀疑他们私通外族。此次又有消息泄露之事,会不会是藩王,或者一些世族做的?
只是这些人这么做,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是得了金银?还是得了什么承诺?还是单纯只是想削弱皇帝的威信?或者说想让昱朝两面作战,让他们有可趁之机?
宿谊想不明白,但若真是这些人做的……宿谊这么好的脾气,都想杀人。
经历过那段黑暗岁月,所有有良知有脑子的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寸土必争”的执念。宿谊自认为是个正常的华国人。
因为一己之私,就将辽东几城卖了?这些人觉得那地方属于边缘之地,苦寒之地,无所谓吗?或者说,为了他们所谓的权力,即使再多些土地他们也能割让出去?
这和辫子国后期的那些统治者想法何其相似?
历史中,总有些人,丝毫没有家国观念,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
战国时,华国便设有辽东郡管辖辽东土地。即使是现在,在那片土地上,我们也能说一句“自古以来”。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土地,肥沃的黑土地,现在就因为一些人的“利益衡量”,卖给其他人了?
“卖国贼……”宿谊紧锁着眉头,背着双手在屋里转圈圈。
慕晏肯定也想明白其中关节,正要和皇帝老爹商量。那他是不是能做些事?他又能做什么事?
昱朝不比现代,可以不顾天气条件直接出兵,就算出兵,也不是他说了算。他究竟能做些什么?
宿谊在屋子里转了几圈,不小心撞到屋内书架上。
“哎哟!”一本书砸下来,砸到宿谊脑袋。宿谊一只手捂着脑袋,一只手捡起书本。他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兴冲冲的朝着慕晏书房走去。
或许,他还真可以做些事。
慕晏正在冥思苦想,要怎么给皇帝陛下写折子,突见宿谊推门进来。
宿谊坐在他面前,道:“河清,我突然想到一个法子。虽然现在我们不可能出兵,但也不一定要忍气吞声。”
慕晏揉了揉眉头,露出笑容,道:“快说说。”
宿谊一般不掺和这些烧脑袋的事,但一旦提什么意见,总会有妙用。
宿谊板起脸,手指头敲着桌面,此装逼的动作是跟他大哥学的:“既然高句丽称臣,那么他替我国攻打了逆贼,作为投名状,乃是理应之事。”
慕晏立刻露出了然的微笑:“那是如此。这个投名状,陛下肯定会满意。”
宿谊道:“将那些朝贡的高句丽之臣留在京城之中,好好商议那几城的归属,想来朝中大臣们是可以做到的。”
慕晏点头道:“若是他们不愿将那几城拿出来,便是称臣之心为虚假。”
宿谊道:“那我们便可扣押使臣,让高句丽拿出交代。”
慕晏接着道:“这一来一回,至少一两月过去,河水也该开冻了。北边胡人也该回去放牧了。”
他们现在愁的就是时机不对。但若现在不处理,待高句丽称了臣,他们就没理由去攻打自己的属国。虽然宿谊觉得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很扯淡,但朝中做事,总要扯上“大义”两字。
可若拖着高句丽,同样是没有理由。
你接不接受称臣,倒是说句话呀。如果不接受,高句丽可能就会出兵,让昱朝面临两线作战。
高句丽实际上也并不愿意把昱朝惹急了,若是昱朝息事宁人,自是最好。
宿谊此法,就是占据大义,且能降低高句丽戒心,拖过这段最难熬的时间。
拖过这段时间之后,即使那边主力回不来,宿谊也有办法。
船只已经造好了,虽说暂时不能远行,但沿着海岸线跑一圈还是可以的。慕晏完全可以让青州的军队乘坐海船,从海上登陆,不需要在陆地上绕远路。
虽然科举之路十分艰辛,虽然十年寒窗,成功之人寥寥无几。但至少有路,而不是之前那样,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看不见希望。
而且,就算考不上进士,考上秀才,就可以去给人当先生,去县衙当小吏,好歹有口饭吃。考上举人,就能补缺,当个小官了。
便只是一小小县令,对于大多数贫寒学子而言,何尝不算“青云路”?
这次春试之后,各地科举兴盛不少,或许世族还在观望,但庶族寒门学子,几乎都蜂拥而至,将科举当做人生第一重要事。若是落第之后,才会向以前那样,想着依附世族去当幕僚。
或许这种情况以后会改变,但现在,大家都认为科举是公平的,是皇帝的恩赐,是读书人的福音。而世族在无知无觉中,就被皇帝挖了人才的墙角。
可看不上这些庶族寒门的世族们,顶多只是担忧一下庶族寒门的官员多了,会挤占他们的官场名额,却没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皇帝挖了他们的墙角,就是断了他们的根。仅凭世族自己那点人,他们又能做什么事?
乡试和春试三年一次,但童试是每年都有的。青州作为自古读书人聚集的地方,今年童试的声势也很是浩大,有不少有名之人参与。
这些名士,有中的,也有落榜。毕竟吟诗作画可以,但论起科举考的那些,就不一定成了。于是专门钻研科举应试之人也逐渐兴起,各种习题之类也开始畅销。
宿谊觉得这算是财路之一,便搞起了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咳咳,现在还没有五年科举,那就一年科举一年模拟吧。
宿谊为了帮墨家人保存典籍,折腾出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次他的印刷术才真正显示出威力来,各种模拟题和经书飞快的从工坊运出,其上好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让读书人们爱不释手。
宿谊见这书本生意挺好做,便做起了全城的生意。他让印刷工坊,可以接全城书坊的单子,什么诗歌集,什么经义集,什么文章集,只要给钱,都给印,给多少钱印多少。
宿谊还张罗了些话本,印了不少话本。那话本比什么诗歌文章还更好卖一些。
宿谊赚到钱之后,就亏本印了不少技术类的书籍,比如怎么纺织,怎么种地,怎么盖房子,怎么改进农具之类,将其刊印出来。
科举兴起之后,每家只要稍稍有点钱,都会让子孙读书习字,即使是农家。因此很快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至少,每个村子肯定会有一个识字之人。这些书本,总会派上用场的。虽然现在可能卖不出去,但将来一定会有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他们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东西可不能就这么放在那里不管不顾了,刊印出来,总会流传下去。即使以后遇上战争什么的,文化断代。只要有书籍流传下去,这些生产技术总会恢复。
就算真的遇上恢复不了的,当后世子孙考古挖到这些书籍的时候,好歹会感叹一声,咱祖宗好聪明,原来科技发展到了这一步啊。
宿谊在赚够钱,和慕晏商量之后,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以及纸张和墨的改良的方法也刊印出去。虽然在许多人眼中,这种事实在是太傻了,但看到作者是宿天师的时候,就没人说傻了。
这是宿天师教化民众呢。
新的纸张、雕版和活字印刷,这将让书籍变得更加便宜,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这是读书人的盛事。
宿谊虽然之前在民间声望已经够高了,但此刻才在一些读书人心中地位高起来。
一些读书人,眼睛有问题,脑袋也有问题,不觉得民生是大事,认为那是俗事,俗不可耐。而宿谊现在,做的才是雅事,才是读书人的事。
宿谊对此只是呵呵,谁告诉你我是读书人了?我是道士啊,我是天师啊,别拿你的标准衡量我。
宿谊的确是有意推广文化知识,让书籍变得更加普遍,让更多人读上书。若将来有机会,他还想做更多扫盲的事,只是现在他没想到怎么做。
但这不是什么雅事,和推广玉米土豆红薯棉花等一样,都是应做之事罢了。
第129章
又近年关, 上个年关出了北疆战事, 朝中上下都没心思过年。
边疆将士经过一年浴血奋战,北疆战事已经稳定,朝中以为今年终于可以过个好年。
青州棉花种植出来之后,宿谊与慕晏商议,庄园中收获棉花并未贩卖,又从民众手中收购棉花, 制成棉衣, 运往北疆。
此事自然得了皇帝允许,也是皇帝名义, 官方采购。
慕晏和宿谊并非想要什么功劳,不过是有了御寒之物,就想着北疆将士用得着而已。
皇帝在得到棉花制品, 肯定其作用之后,已经下令, 明年开春, 北疆军屯, 就要将麻全部换成棉花。北疆种植的大麦小麦等,也大部分换成土豆玉米之类。边疆将士最主要的是先吃饱,其次再说口感。而且土豆玉米的口感也是不错的,至少比粗制的面粉口感好。
别说普通士兵, 哪怕是将领,正在驻守期间,也不可能顿顿细粮。
如今边疆驻守的将士是真苦。要说腐化堕落, 大概要等着好几代皇帝之后。
有了御寒的衣物,北疆将士也能过个好年。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军备得准备充分。
不过或许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在过年当天,辽东出现战事。
高句丽趁着昱朝过大年,戒备松懈之际,连下辽东几城。
其实非要说这是辽东守备的锅,倒是冤枉了。
之前说到,汉末时候,辽东当地豪族占地为王。慕晏正在跟其死磕着,得皇帝要登基,急召回京。所以现在辽东有一块地是被当地豪强割据的。
这些地方待昱朝内部平稳了,国力提高了,肯定得收回来。
谁知道这还没收回来,先被外人给占了。
不管自家怎么打,都是自家的事,被外人占了,这口气昱朝怎么也不可能咽下去。但这要什么时候处理,便成了难题。
北疆虽然战事稳定,但胡人仍旧虎视眈眈;西南土族也有些不稳,刚镇压过一批。现在大军主力都在北边,这也是为何辽东几城被高句丽占了之后,昱朝才反应过来的原因,并非单单因为过年。
朝中分了两派意见,一派是这虽然被当地豪强割据,但仍旧是原本华夏的土地,怎么也不能被人拿了,一定得出兵要回来;另一派则是以北方战事为重,以休养生息为重,且那几城本就不属于昱朝,被占了就算了,不过是些边陲蛮荒之地罢了。
就在这时,高句丽又派人来求和,愿为昱朝属臣。后一派的声势就更大了些。
宿谊都快气乐了。
这一幕在他所在的世界也曾发生过,他正好为了查清那电视剧所谓“史实”的事,看到过。
当年高句丽就是从辽东豪强手中夺走了几城,但因为那时候中原还乱着,就没人管。后来唐朝帮着朝鲜半岛上最弱的国家新罗连灭高句丽和百济,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但新罗却是白眼狼,转眼占了高句丽从华夏夺走的那几城。但因为唐朝主力那时也在其他地方,新罗连忙称臣,说了几句好话,给了些土特产,唐朝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和如今极其相似?
你高句丽说愿意称臣,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既然你是臣国,那你之前拿走主人家的地盘,至少给换回来啊。
而且这些属国一个个主意打的精得很,借着一些朝中大臣“天朝上国”的思想,每次都拿些当地土特产来,然后哭穷。走的时候,就拉走一车车金银珠宝名贵瓷器回去。这当真是很好的买卖呢。
这一点宿谊还在京城的时候就跟皇帝陛下吐槽过,皇帝陛下拍着胸口说,他绝对不那么蠢。属国就该是供养宗主国的,哪有空手来主人家这里打秋风的?
宿谊知道以他皇帝老爹脾气,绝对不是就这么算了的人。只是如今昱朝主力都在北方,现在又是胡人草黄水枯,大肆犯边抢夺财物的季节,要说把主力拉回来对高句丽作战,又不太现实。
“高句丽这时机找的挺好。”宿谊气愤道,“按理说,他们不应该选这时候啊。北方战事已经平定了,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主力被抽掉了?这应该是秘密行事才是。”
这秘密行事并非防着高句丽,而是防着辽东的豪族。咱大天朝古代时候向来只看得起自家人。辽东那几城还被割据着,皇帝一直防备着,担忧其扩大势力。所以一直派人守在那里。
此次抽掉守备力量去北边,也是暗中行事,担忧辽东那些豪强趁机捣乱。
谁知道辽东那些豪强没捣乱,倒是被外族一锅端了。
慕晏听宿谊抱怨后,正打算说什么,突然大惊失色。
宿谊疑惑道:“河清?”
慕晏深呼吸了几下,道:“朝中有人私通消息。”
宿谊还没转过弯来,只顺着点头道:“我想也是。高句丽怎么能得知朝中机密消息。就连我们都是跟陛下互通消息才知道的。”
慕晏皱着眉,道:“我要将此事呈给陛下。”
宿谊不明所以的点头。是该给皇帝老爹知道,不知道当地驻军是怎么泄露消息的。
当宿谊转头离开,准备回自己的实验室鼓捣东西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惊出一身冷汗。
他想起,之前他“杞人忧天”,但没有查出来的事。
藩王和外族有联系,宿谊当时怀疑他们私通外族。此次又有消息泄露之事,会不会是藩王,或者一些世族做的?
只是这些人这么做,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是得了金银?还是得了什么承诺?还是单纯只是想削弱皇帝的威信?或者说想让昱朝两面作战,让他们有可趁之机?
宿谊想不明白,但若真是这些人做的……宿谊这么好的脾气,都想杀人。
经历过那段黑暗岁月,所有有良知有脑子的华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寸土必争”的执念。宿谊自认为是个正常的华国人。
因为一己之私,就将辽东几城卖了?这些人觉得那地方属于边缘之地,苦寒之地,无所谓吗?或者说,为了他们所谓的权力,即使再多些土地他们也能割让出去?
这和辫子国后期的那些统治者想法何其相似?
历史中,总有些人,丝毫没有家国观念,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
战国时,华国便设有辽东郡管辖辽东土地。即使是现在,在那片土地上,我们也能说一句“自古以来”。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土地,肥沃的黑土地,现在就因为一些人的“利益衡量”,卖给其他人了?
“卖国贼……”宿谊紧锁着眉头,背着双手在屋里转圈圈。
慕晏肯定也想明白其中关节,正要和皇帝老爹商量。那他是不是能做些事?他又能做什么事?
昱朝不比现代,可以不顾天气条件直接出兵,就算出兵,也不是他说了算。他究竟能做些什么?
宿谊在屋子里转了几圈,不小心撞到屋内书架上。
“哎哟!”一本书砸下来,砸到宿谊脑袋。宿谊一只手捂着脑袋,一只手捡起书本。他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兴冲冲的朝着慕晏书房走去。
或许,他还真可以做些事。
慕晏正在冥思苦想,要怎么给皇帝陛下写折子,突见宿谊推门进来。
宿谊坐在他面前,道:“河清,我突然想到一个法子。虽然现在我们不可能出兵,但也不一定要忍气吞声。”
慕晏揉了揉眉头,露出笑容,道:“快说说。”
宿谊一般不掺和这些烧脑袋的事,但一旦提什么意见,总会有妙用。
宿谊板起脸,手指头敲着桌面,此装逼的动作是跟他大哥学的:“既然高句丽称臣,那么他替我国攻打了逆贼,作为投名状,乃是理应之事。”
慕晏立刻露出了然的微笑:“那是如此。这个投名状,陛下肯定会满意。”
宿谊道:“将那些朝贡的高句丽之臣留在京城之中,好好商议那几城的归属,想来朝中大臣们是可以做到的。”
慕晏点头道:“若是他们不愿将那几城拿出来,便是称臣之心为虚假。”
宿谊道:“那我们便可扣押使臣,让高句丽拿出交代。”
慕晏接着道:“这一来一回,至少一两月过去,河水也该开冻了。北边胡人也该回去放牧了。”
他们现在愁的就是时机不对。但若现在不处理,待高句丽称了臣,他们就没理由去攻打自己的属国。虽然宿谊觉得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很扯淡,但朝中做事,总要扯上“大义”两字。
可若拖着高句丽,同样是没有理由。
你接不接受称臣,倒是说句话呀。如果不接受,高句丽可能就会出兵,让昱朝面临两线作战。
高句丽实际上也并不愿意把昱朝惹急了,若是昱朝息事宁人,自是最好。
宿谊此法,就是占据大义,且能降低高句丽戒心,拖过这段最难熬的时间。
拖过这段时间之后,即使那边主力回不来,宿谊也有办法。
船只已经造好了,虽说暂时不能远行,但沿着海岸线跑一圈还是可以的。慕晏完全可以让青州的军队乘坐海船,从海上登陆,不需要在陆地上绕远路。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9288/12875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