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1074地大物博?
推荐阅读:我有一百个分身、战争领主:从厄运之地开始崛起、谍影:命令与征服、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择日走红、大道惟一、法力无边高大仙、朕真的不务正业、十方乱世,人间武圣!、坐忘长生、
第985章 1074地大物博?
“大人,兵部紧急公文。”
俞大猷在提督府后院书房著书,随着年岁大了,他已经渐渐感觉到精力不济。
乘着现在还有精力,俞大猷最近开始整理书稿,把这些年南征北战所留下的一些手稿整理出来,打算编撰几本兵书流传后世。
说起来,俞大猷从嘉靖十三年弃文从武开始,南征北战四十年,积累下来的书稿是真的不少。
嘉靖十四年考中武举,授千户、金门守御。
经过兵部尚书毛伯温推荐,出任汀漳二州守备,击破海贼康老,授都指挥佥事,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经右副都御史朱纨推荐,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
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俞大猷到了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带兵偷袭板升城,商议后建造独轮车对付敌人的骑兵,并在实战中,用一百两独轮车和马步并三千于安银堡大破敌军。
李文进将这种建制上报朝廷,朝廷于是开始设立兵车营。
而后俞大猷又于广武击败敌军,于是论平汪直功,并受到川湖总督黄光升的推荐,重新开始被录用,用为镇篁参将。
嘉靖四十年,俞大猷奉命征缴广东广东饶平贼张琏,将张琏连同其部下萧雪峰等全部生擒。
嘉靖四十一年起,俞大猷再次参与围剿倭寇的战争,先后以福建、广东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兴化之战,潮州战役等,收获战功无数。
嘉靖四十五年,李亚元在河源、翁源一带作乱,总督吴桂芳征兵十万,派俞大猷前往征讨,俞大猷领兵直捣李亚元巢穴,前后俘斩一万四百余人,夺回百姓八万余人,朝廷授平蛮将军封号。
隆庆二年,海贼曾一本在广州、福建叛乱,澄海知县被擒,守备李茂才战死,俞大猷督广东兵前往征讨,俞大猷率领郭成、李锡等将其剿灭,将曾一本擒杀。
隆庆五年,广西黄朝猛、韦银豹作乱,劫杀官军百姓,抢夺财物。
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派俞大猷前往讨伐,俞大猷兵分四路,连破贼巢,将敌人全部歼灭,斩首八千四百余,并生擒黄朝猛、韦银豹。
此战过后,俞大猷因功由世袭百户晋世袭指挥佥事。
这些年对倭寇的战争经验,俞大猷总结后发现,倭寇虽然从海上来,但是却擅长陆战,不擅长海战。
于是,在魏广德支持下俞大猷将东南各省水师整编合练为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即大明南海水师,俞大猷得以封水师提督。
在水师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
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大明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此丰富的作战经验,俞大猷留下来的思想一颤也是惊人的。
前段时间,俞大猷已经整理出部分书稿,编撰出《兵法发微》、《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书。
当然,书编号了,这年头也不像后世,需要朝廷审核,主要是找书商刊印就行。
不过对于俞大猷这样的兵书,书商一般因为利益不足,是不会刊印这类书籍的,他们还是更加热衷于刊印四书五经一类的,因为不愁卖。
所以,俞大猷的书,要么就是保留书稿在自己手上,以书稿的形式传播下去,要么就是自己钱找书商印制。
不过显然,这样做法肯定是亏钱的。
因为兵书这类书籍,在市面上是真的没有市场,根本收不回成本。
这也是古代许多书籍,或许是史料上有留名,但是到现在绝迹的原因。
书是真的少,少到没法传承下来。
虽然汉人很早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发明出来其实并没有降低多少印书成本。
因为汉字的繁杂多样,使用活字印刷书籍,甚至可能成本比雕版印刷还要高。
真正享受到活字印刷术利益的,也就是西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字模。
听到有兵部公文,还是紧急,俞大猷眉头皱了皱。
放下手里的书稿,伸手从亲兵手中接过,快速检查弥封,然后拆开阅读起来。
不过,在俞大猷已经苍老的脸色,一开始出现的确实一副疑惑的神情,随后才是震惊和震撼。
疑惑,自然是看到文书内容后,盘算时间他发觉似乎有哪里不对。
不过看到兵部命令之后,才有了后面的震惊甚至是震撼。
“马上传令,让邓子龙速来见我。”
俞大猷没有放下手里的公文,而是直接下令道。
“是,大人。”
亲兵抱拳答应一声,转身就跑出屋去传达命令去了。
俞大猷又重头到尾再次看了一遍公文,最后视线落在公文签发时间上。
对了,总算知道先前感觉哪里不对了。
算算时间,自己的公文递京的时间,手里这份文书签发的时候,应该还在路上。
显然,这道命令并不是自己那份奏报发下来的,朝廷通过另外的渠道听说了消息。
“出兵堵截,不能让林凤海盗集团返回大明沿海。”
俞大猷皱着眉,仔细思索这道命令的含义。
按照习惯,不应该是出兵围剿林凤海盗集团吗?
怎会措辞会使用堵截,而不是围剿?
他哪里会知道,因为张居正没有第一时间支持魏广德在吕宋扩张的计划,所以魏广德担心林凤在马尼拉受挫后,会选择返回大明沿海继续做海盗。
虽然情报说起来,有点晚,但是怎么说也得做点什么,不可能真的等内阁召集六部尚书商议吧。
而且,就算林凤已经从吕宋跑回来,趁他立足未稳之际,出兵驱逐,在把人赶回吕宋去,意义其实是一样的。
魏广德要的,其实就是林凤在吕宋扎根,明军才有理由出兵吕宋。
这些,公文里自然不能写,那是要留档的文书,所以只能是用特殊措辞,让俞大猷发觉其中暗藏玄机。
而另一边,魏广德的信使也已经进入浙江,正在快马加鞭赶过来。
现在魏广德的谋划就是,不管朝中最后的决议为何,都要想法设法把林凤海盗集团留在吕宋,不让他们回来。
为此,他专门找到谭纶,让他书写了这份公文,快马加鞭送到浙江俞大猷手中。
此时俞大猷虽未理解含义,但也发觉有点不对。
不过面对手里这份紧急公文,他还是要有所动作的。
一个多时辰后,邓子龙被从海边水寨叫回,进了水师提督衙门。“末将拜见提督大人。”
俞大猷已经在大堂等候,邓子龙进入大堂就向他行礼。
“起来,这份文书你看看。”
俞大猷把兵部送来的紧急公文递到邓子龙面前,让他自己看。
虽然不明所以,但邓子龙还是接过来,快速浏览一遍。
现在的明朝将官,还真没几个目不识丁之人,几乎都读过书,甚至有些人还是有功名在身。
所以不管是书写还是阅读公文,丝毫没有障碍。
看完公文,邓子龙就皱眉问道:“大人,这堵截是何意?难道不让林凤回到大明,继续为祸沿海?”
“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奇怪,兵部文书为什么会这么行文,而不是让我们集结大军围剿他们。”
俞大猷疑惑说道。
片刻后,俞大猷就收起先前的表情,正色对邓子龙道:“叫你来,一是让你看看这份公文,还有就是尽快准备,率兵出海巡防,若是发现林凤踪迹,立即拦截驱逐。”
“大人,现在才下这样的命令,是不是.”
邓子龙想说是不是晚了,可终究没有说出口。
而俞大猷先前已经考虑过此事了蹊跷了,谭纶不是不懂兵事的人,他不会下这样的命令。
让明军出海巡防,肯定有其他意思在其中,而最关键的就是“堵截”二字。
摆摆手,俞大猷说道:“不管早晚,既然军令下来就要执行。
若是在海上发现林凤踪迹,理解拦截,不准他们返回我大明沿海。
巡防时多多关注那几处海岛”
俞大猷吩咐的,自然就是几处紧要之地,长期被倭寇盘踞的区域。
既有连接大陆的半岛,也有孤立于海外的岛礁,倭寇长期经营,已经对附近水道熟悉无比,应对大明官军围剿已经是得心应手。
“若是发现踪迹,切记不要彻底封锁围剿,而是要把他们驱逐到海上,追赶他们南逃。”
虽然不明白魏广德的打算,但俞大猷毕竟做了多年的武将,和兵部打交道短时间也不短,倒是把京城的意思揣摩的七七八八。
“撵他们去南洋,祸害夷人?”
邓子龙倒是没想太多,只是感觉手里这道军令有点蹊跷,再听到俞大猷的命令,做出了这样的猜测。
“或许是吧。”
俞大猷只是说了句,随后就挥挥手,让邓子龙下去准备。
水师出海,自然不是说走就走,还要往战船上运送淡水和食物,以及军火。
现在的大明水师,已经不再是过去靠冷兵器作战的军队。
俞大猷参考了解到的,夷人的海上作战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发展出水师新的战法。
其实,所谓新战法,更多还是效仿西式海战经验,开始尝试大炮对轰的作战模式。
当然,明军原来习惯的如火船攻击,撞船和接舷战等,依旧没有落下。
只是现在的接舷战,对上海盗还好,凭借福船高大的船身,可以压制甲板上的敌人,使接舷战明军能占尽先机。
可是现在夷人的海船船身也不低,福船的优势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撞角攻击对方船只也不可行,只剩下火船这一个对敌之法。
但是在密集炮火打击下,火船其实也很难靠近。
大明水师,也是被逼着进行变革。
再不变革,就真的赶不上形势了。
邓子龙离开,返回水寨准备去了,俞大猷还坐在那里发呆,思考着京城这道命令的意思。
差不多两天时间,水师那边终于传来消息,出海准备接近完成。
虽然水师官兵心里骂娘,都临近年底了,谁还想着出海转悠,都想在岸上安静的过年。
可是军令如山,即便再不愿意出去,命令来了,也得执行。
快速从武库和地方官府府库中调集所需之物,在最后一批物资装船的时候,邓子龙就派人把消息传给了提督府的俞大猷。
“大人,京城魏阁老的信使来了,说有紧要书信要亲手交给你。”
俞大猷正在准备,打算马上去水寨登船出海,亲兵进屋来小声禀报道。
听到有魏广德的书信,俞大猷立马明白,肯定和兵部拿到公文有关。
八百里加急,也只有兵部才能使用。
等见了魏府信使,拿到魏广德的书信看过后,俞大猷才算明白魏广德的盘算。
出了提督府,前往水寨的路上,俞大猷就有些愁眉不展。
魏广德的命令,有些不好执行啊,林凤可未必会乖乖听话往吕宋跑。
不管怎么说,他都刚得罪了马尼拉的夷人,还往吕宋跑,那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至于吕宋岛,俞大猷虽然没有去过,可也听商人们说过,那里貌似没什么值得说叨的东西。
之所以吕宋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还就是因为那里缺乏特产,甚至矿产也是多年后才被发掘出来。
因为地方太穷,所以没人对那里感兴趣,这也是吕宋到现在还维持着较原始的部族统治状态,没有形成国家的原因。
不过因为地理的原因,那里的土地要是搞种植,其实还是不错的。
但俞大猷可不会相信魏广德是看中了那里的土地,难道大明还缺这么点土地种粮食?
只能说,汉人因为“地大物博”这四个字,就关闭了对外的野心。
也因为周边就没个像样的对手,所以也渐渐闭上了看向外面的眼睛。
中国真的资源很多,什么都不缺吗?
看看后世,每年从海外进口海量的物资其实就可知,我们其实很缺资源的。
只不过古代的小农模式,限制了民众的消费量,所以能够在封闭的情况下,实现内循环,而不依靠外部。
当模式变化了,才发现原来我的的资源如此贫乏。
不过,这都不是现在的明人能意识到的,只能靠外力影响。
“大人,兵部紧急公文。”
俞大猷在提督府后院书房著书,随着年岁大了,他已经渐渐感觉到精力不济。
乘着现在还有精力,俞大猷最近开始整理书稿,把这些年南征北战所留下的一些手稿整理出来,打算编撰几本兵书流传后世。
说起来,俞大猷从嘉靖十三年弃文从武开始,南征北战四十年,积累下来的书稿是真的不少。
嘉靖十四年考中武举,授千户、金门守御。
经过兵部尚书毛伯温推荐,出任汀漳二州守备,击破海贼康老,授都指挥佥事,平定新兴、恩平的叛乱。
嘉靖二十八年,经右副都御史朱纨推荐,出任备倭都指挥,平定安南范子义叛乱,安定了海南的形势。
嘉靖三十一年,开始与倭寇作战,人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俞大猷到了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带兵偷袭板升城,商议后建造独轮车对付敌人的骑兵,并在实战中,用一百两独轮车和马步并三千于安银堡大破敌军。
李文进将这种建制上报朝廷,朝廷于是开始设立兵车营。
而后俞大猷又于广武击败敌军,于是论平汪直功,并受到川湖总督黄光升的推荐,重新开始被录用,用为镇篁参将。
嘉靖四十年,俞大猷奉命征缴广东广东饶平贼张琏,将张琏连同其部下萧雪峰等全部生擒。
嘉靖四十一年起,俞大猷再次参与围剿倭寇的战争,先后以福建、广东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兴化之战,潮州战役等,收获战功无数。
嘉靖四十五年,李亚元在河源、翁源一带作乱,总督吴桂芳征兵十万,派俞大猷前往征讨,俞大猷领兵直捣李亚元巢穴,前后俘斩一万四百余人,夺回百姓八万余人,朝廷授平蛮将军封号。
隆庆二年,海贼曾一本在广州、福建叛乱,澄海知县被擒,守备李茂才战死,俞大猷督广东兵前往征讨,俞大猷率领郭成、李锡等将其剿灭,将曾一本擒杀。
隆庆五年,广西黄朝猛、韦银豹作乱,劫杀官军百姓,抢夺财物。
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派俞大猷前往讨伐,俞大猷兵分四路,连破贼巢,将敌人全部歼灭,斩首八千四百余,并生擒黄朝猛、韦银豹。
此战过后,俞大猷因功由世袭百户晋世袭指挥佥事。
这些年对倭寇的战争经验,俞大猷总结后发现,倭寇虽然从海上来,但是却擅长陆战,不擅长海战。
于是,在魏广德支持下俞大猷将东南各省水师整编合练为一支水师,并选用福船与倭寇在海上战斗,即大明南海水师,俞大猷得以封水师提督。
在水师战术上,俞大猷也指出,海上作战,无非是以大船打小船,以众击寡,以大铳打小铳。
实战过程当中,俞大猷建立的水军与大明的陆军相互配合,有效的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此丰富的作战经验,俞大猷留下来的思想一颤也是惊人的。
前段时间,俞大猷已经整理出部分书稿,编撰出《兵法发微》、《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书。
当然,书编号了,这年头也不像后世,需要朝廷审核,主要是找书商刊印就行。
不过对于俞大猷这样的兵书,书商一般因为利益不足,是不会刊印这类书籍的,他们还是更加热衷于刊印四书五经一类的,因为不愁卖。
所以,俞大猷的书,要么就是保留书稿在自己手上,以书稿的形式传播下去,要么就是自己钱找书商印制。
不过显然,这样做法肯定是亏钱的。
因为兵书这类书籍,在市面上是真的没有市场,根本收不回成本。
这也是古代许多书籍,或许是史料上有留名,但是到现在绝迹的原因。
书是真的少,少到没法传承下来。
虽然汉人很早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发明出来其实并没有降低多少印书成本。
因为汉字的繁杂多样,使用活字印刷书籍,甚至可能成本比雕版印刷还要高。
真正享受到活字印刷术利益的,也就是西方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字模。
听到有兵部公文,还是紧急,俞大猷眉头皱了皱。
放下手里的书稿,伸手从亲兵手中接过,快速检查弥封,然后拆开阅读起来。
不过,在俞大猷已经苍老的脸色,一开始出现的确实一副疑惑的神情,随后才是震惊和震撼。
疑惑,自然是看到文书内容后,盘算时间他发觉似乎有哪里不对。
不过看到兵部命令之后,才有了后面的震惊甚至是震撼。
“马上传令,让邓子龙速来见我。”
俞大猷没有放下手里的公文,而是直接下令道。
“是,大人。”
亲兵抱拳答应一声,转身就跑出屋去传达命令去了。
俞大猷又重头到尾再次看了一遍公文,最后视线落在公文签发时间上。
对了,总算知道先前感觉哪里不对了。
算算时间,自己的公文递京的时间,手里这份文书签发的时候,应该还在路上。
显然,这道命令并不是自己那份奏报发下来的,朝廷通过另外的渠道听说了消息。
“出兵堵截,不能让林凤海盗集团返回大明沿海。”
俞大猷皱着眉,仔细思索这道命令的含义。
按照习惯,不应该是出兵围剿林凤海盗集团吗?
怎会措辞会使用堵截,而不是围剿?
他哪里会知道,因为张居正没有第一时间支持魏广德在吕宋扩张的计划,所以魏广德担心林凤在马尼拉受挫后,会选择返回大明沿海继续做海盗。
虽然情报说起来,有点晚,但是怎么说也得做点什么,不可能真的等内阁召集六部尚书商议吧。
而且,就算林凤已经从吕宋跑回来,趁他立足未稳之际,出兵驱逐,在把人赶回吕宋去,意义其实是一样的。
魏广德要的,其实就是林凤在吕宋扎根,明军才有理由出兵吕宋。
这些,公文里自然不能写,那是要留档的文书,所以只能是用特殊措辞,让俞大猷发觉其中暗藏玄机。
而另一边,魏广德的信使也已经进入浙江,正在快马加鞭赶过来。
现在魏广德的谋划就是,不管朝中最后的决议为何,都要想法设法把林凤海盗集团留在吕宋,不让他们回来。
为此,他专门找到谭纶,让他书写了这份公文,快马加鞭送到浙江俞大猷手中。
此时俞大猷虽未理解含义,但也发觉有点不对。
不过面对手里这份紧急公文,他还是要有所动作的。
一个多时辰后,邓子龙被从海边水寨叫回,进了水师提督衙门。“末将拜见提督大人。”
俞大猷已经在大堂等候,邓子龙进入大堂就向他行礼。
“起来,这份文书你看看。”
俞大猷把兵部送来的紧急公文递到邓子龙面前,让他自己看。
虽然不明所以,但邓子龙还是接过来,快速浏览一遍。
现在的明朝将官,还真没几个目不识丁之人,几乎都读过书,甚至有些人还是有功名在身。
所以不管是书写还是阅读公文,丝毫没有障碍。
看完公文,邓子龙就皱眉问道:“大人,这堵截是何意?难道不让林凤回到大明,继续为祸沿海?”
“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奇怪,兵部文书为什么会这么行文,而不是让我们集结大军围剿他们。”
俞大猷疑惑说道。
片刻后,俞大猷就收起先前的表情,正色对邓子龙道:“叫你来,一是让你看看这份公文,还有就是尽快准备,率兵出海巡防,若是发现林凤踪迹,立即拦截驱逐。”
“大人,现在才下这样的命令,是不是.”
邓子龙想说是不是晚了,可终究没有说出口。
而俞大猷先前已经考虑过此事了蹊跷了,谭纶不是不懂兵事的人,他不会下这样的命令。
让明军出海巡防,肯定有其他意思在其中,而最关键的就是“堵截”二字。
摆摆手,俞大猷说道:“不管早晚,既然军令下来就要执行。
若是在海上发现林凤踪迹,理解拦截,不准他们返回我大明沿海。
巡防时多多关注那几处海岛”
俞大猷吩咐的,自然就是几处紧要之地,长期被倭寇盘踞的区域。
既有连接大陆的半岛,也有孤立于海外的岛礁,倭寇长期经营,已经对附近水道熟悉无比,应对大明官军围剿已经是得心应手。
“若是发现踪迹,切记不要彻底封锁围剿,而是要把他们驱逐到海上,追赶他们南逃。”
虽然不明白魏广德的打算,但俞大猷毕竟做了多年的武将,和兵部打交道短时间也不短,倒是把京城的意思揣摩的七七八八。
“撵他们去南洋,祸害夷人?”
邓子龙倒是没想太多,只是感觉手里这道军令有点蹊跷,再听到俞大猷的命令,做出了这样的猜测。
“或许是吧。”
俞大猷只是说了句,随后就挥挥手,让邓子龙下去准备。
水师出海,自然不是说走就走,还要往战船上运送淡水和食物,以及军火。
现在的大明水师,已经不再是过去靠冷兵器作战的军队。
俞大猷参考了解到的,夷人的海上作战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发展出水师新的战法。
其实,所谓新战法,更多还是效仿西式海战经验,开始尝试大炮对轰的作战模式。
当然,明军原来习惯的如火船攻击,撞船和接舷战等,依旧没有落下。
只是现在的接舷战,对上海盗还好,凭借福船高大的船身,可以压制甲板上的敌人,使接舷战明军能占尽先机。
可是现在夷人的海船船身也不低,福船的优势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撞角攻击对方船只也不可行,只剩下火船这一个对敌之法。
但是在密集炮火打击下,火船其实也很难靠近。
大明水师,也是被逼着进行变革。
再不变革,就真的赶不上形势了。
邓子龙离开,返回水寨准备去了,俞大猷还坐在那里发呆,思考着京城这道命令的意思。
差不多两天时间,水师那边终于传来消息,出海准备接近完成。
虽然水师官兵心里骂娘,都临近年底了,谁还想着出海转悠,都想在岸上安静的过年。
可是军令如山,即便再不愿意出去,命令来了,也得执行。
快速从武库和地方官府府库中调集所需之物,在最后一批物资装船的时候,邓子龙就派人把消息传给了提督府的俞大猷。
“大人,京城魏阁老的信使来了,说有紧要书信要亲手交给你。”
俞大猷正在准备,打算马上去水寨登船出海,亲兵进屋来小声禀报道。
听到有魏广德的书信,俞大猷立马明白,肯定和兵部拿到公文有关。
八百里加急,也只有兵部才能使用。
等见了魏府信使,拿到魏广德的书信看过后,俞大猷才算明白魏广德的盘算。
出了提督府,前往水寨的路上,俞大猷就有些愁眉不展。
魏广德的命令,有些不好执行啊,林凤可未必会乖乖听话往吕宋跑。
不管怎么说,他都刚得罪了马尼拉的夷人,还往吕宋跑,那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至于吕宋岛,俞大猷虽然没有去过,可也听商人们说过,那里貌似没什么值得说叨的东西。
之所以吕宋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还就是因为那里缺乏特产,甚至矿产也是多年后才被发掘出来。
因为地方太穷,所以没人对那里感兴趣,这也是吕宋到现在还维持着较原始的部族统治状态,没有形成国家的原因。
不过因为地理的原因,那里的土地要是搞种植,其实还是不错的。
但俞大猷可不会相信魏广德是看中了那里的土地,难道大明还缺这么点土地种粮食?
只能说,汉人因为“地大物博”这四个字,就关闭了对外的野心。
也因为周边就没个像样的对手,所以也渐渐闭上了看向外面的眼睛。
中国真的资源很多,什么都不缺吗?
看看后世,每年从海外进口海量的物资其实就可知,我们其实很缺资源的。
只不过古代的小农模式,限制了民众的消费量,所以能够在封闭的情况下,实现内循环,而不依靠外部。
当模式变化了,才发现原来我的的资源如此贫乏。
不过,这都不是现在的明人能意识到的,只能靠外力影响。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2004/239957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