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第172章 正本清源建国前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172章 正本清源建国前
人是矛盾的生物,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
刘红民在心里也觉得亏欠李莉珍,所以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刘红民都会满足她。只是,李莉珍真的很懂分寸,从来不大手大脚,就算买奢饰品,也是让刘红民给她挑。
经过两次失败的恋爱之后,刘红民多少有些心理阴影。一提到结婚,他就莫名的想到查剑英的不告而别,蓝杰英的无理取闹。
他不怪她们,只是以后都不想再经历这些了。他以后会越来越忙,实在不想在家庭矛盾上浪费时间。
“以后这话就不要说了,我爸妈如果问起来的话,你就说和我说过了。”
马为度无奈,他也知道这不是个好活,弄不好的就成为风箱里的耗子。只是,刘红民父母那边他也不好糊弄啊!
人艺排练《驴得水》半个月,经过几次展演之后,收获了很多好评。林朝华询问了剧组成员的意见,向上递交了公开演出的申请。几天之后,《驴得水》出现在了节目单上,开始公开售票。
9月12日,是《驴得水》第一次演出的时间。人们对于这部话剧期待已久,票在三天前就售完了。
第二天,京城的报纸上都是夸奖的报道。
王晓萍更是写了一篇《正本清源——建国前并没有那么美好》的文章,在文章中王晓萍从《驴得水》话剧为引子,罗列出来很多建国前那些妖魔鬼怪的事情,甚至将证据出处都写在段落后面。
这两年到处都是鼓吹建国前的文章,刘红民写出《驴得水》之后,这些文章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驴得水》的热度消散之后,这些文章再次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现在王晓萍的文章一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驴得水》虽然卖出去了几百万册,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看过。看书的成本毕竟有点高,不是所有人都有经济能力买书的。
报纸就不一样了,所有单位都会订购报纸,至少办公室里面的人,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原本不准备参与的人,看到文章的内容,都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有些信了那些夸赞建国前文章的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去验证文章中证据。他们本来想着戳穿王晓萍的谎言,结果这些证据一一验证下去,却发现全都是真的。
这些受到欺骗的年轻人,顿时倒戈,加入了讨伐赞扬建国前文章之中。曾经有多爱,现在就有多恨!他们专门讨论过建国前的事情,只不过当时被蒙蔽了双眼,没有往深处想。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事情全都是被美化的污点。
他们将这些事情,全都捅了出来。一时间,京城各大媒体的信箱都被塞满了,这让很多报纸都提前感受了一下一把“邮箱爆破”。
面对源源不断的投稿,报社方面很为难。
有的报社里面有王姓老人的人,他们在心中暗暗担心,生怕他们的“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有的报社则在忧心,这样一边倒的形式,就算有热度也是一时的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姓老人的人也不敢捣乱。所以局面果然像那些想要搞热度的报社担心的那样,变成了一边倒的局势。
就在他们担心的时候,《人名日报》上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忘记历史等于在开历史的倒车》,批评了某些媒体不符合事实的文章。该文章一出,立即让那些大小心思的人偃旗息鼓,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
邓女士给刘红民打了电话,“小刘啊!你们这次的攻势很猛烈啊!”
刘红民讪笑,“我也没想到会这么猛,去年我发表《驴得水》的时候,他们虽然短暂蛰伏了,但是后来又起来了。我还以为他们积攒了更强的力量呢!没想到竟然是个银样镴枪头。”
邓女士笑着说道:“我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你们做的很好。如果全国的文化工作者,都像你们一样,国家就不用担心文化战线被敌人攻占了。”
“邓女士说笑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文化战线上,还是好人比较多。我觉得,应该维护好当前的局面,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不过,还像过去那样的话,容易被敌人攻击。所以,我认为可以适当的解绑娱乐行业,我们的群众被保护的太好了,他们需要成长。不然,等我们逐渐国际化的时候,会吃大亏的。”
“已经吃亏了!”邓女士叹息说道:“现在有不少地区因为着急招商引资,被老外给骗走了不少钱。”
刘红民叹了一口气,“如此急功近利,如果不扼制的话,未来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邓女士沉默了一会儿,“你是学历史的,应该知道一个国家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出现既得利益团体。”
解释到这里,剩下的话就没有必要说下去了。
“我明白,邓女士,麻烦您帮我问问,我想注册一家报社。”
“好,我帮你问问。”
想要监管既得利益团体,靠官方渠道是不行的,只能靠舆论监督。所以,必须要有一家可以监督既得利益团体的媒体,刘红民希望这个媒体掌握在他的手上。
他已经想好了,招募那些懂文化,有正直之心的退伍兵。在全国设下分社,每个分社十几个退伍兵,专门对那些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报道,监督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所作所为。
虽然这样还是会存在漏洞,但至少可以在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阴暗被暴露出来,让坏人不能造成太大的破坏。
等了几天,邓女士打电话,让他去《人名日报》。
刘红民前往《人名日报》,负责人和他签署了一份协议,几天之后,一份名为《新光报》的报纸在什刹海附近出现。这家报社挂了牌之后,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轻男人出入。这些人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一看就是当兵的出身。
让人奇怪是,每天都有人被录取,几天下来都有一百多人了。附近的人都在纳闷,什么报社需要这么多记者?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人被录取之后,没几天就集中出差,前往全国各地。
(本章完)
人是矛盾的生物,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
刘红民在心里也觉得亏欠李莉珍,所以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刘红民都会满足她。只是,李莉珍真的很懂分寸,从来不大手大脚,就算买奢饰品,也是让刘红民给她挑。
经过两次失败的恋爱之后,刘红民多少有些心理阴影。一提到结婚,他就莫名的想到查剑英的不告而别,蓝杰英的无理取闹。
他不怪她们,只是以后都不想再经历这些了。他以后会越来越忙,实在不想在家庭矛盾上浪费时间。
“以后这话就不要说了,我爸妈如果问起来的话,你就说和我说过了。”
马为度无奈,他也知道这不是个好活,弄不好的就成为风箱里的耗子。只是,刘红民父母那边他也不好糊弄啊!
人艺排练《驴得水》半个月,经过几次展演之后,收获了很多好评。林朝华询问了剧组成员的意见,向上递交了公开演出的申请。几天之后,《驴得水》出现在了节目单上,开始公开售票。
9月12日,是《驴得水》第一次演出的时间。人们对于这部话剧期待已久,票在三天前就售完了。
第二天,京城的报纸上都是夸奖的报道。
王晓萍更是写了一篇《正本清源——建国前并没有那么美好》的文章,在文章中王晓萍从《驴得水》话剧为引子,罗列出来很多建国前那些妖魔鬼怪的事情,甚至将证据出处都写在段落后面。
这两年到处都是鼓吹建国前的文章,刘红民写出《驴得水》之后,这些文章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驴得水》的热度消散之后,这些文章再次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现在王晓萍的文章一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驴得水》虽然卖出去了几百万册,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没有看过。看书的成本毕竟有点高,不是所有人都有经济能力买书的。
报纸就不一样了,所有单位都会订购报纸,至少办公室里面的人,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原本不准备参与的人,看到文章的内容,都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有些信了那些夸赞建国前文章的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去验证文章中证据。他们本来想着戳穿王晓萍的谎言,结果这些证据一一验证下去,却发现全都是真的。
这些受到欺骗的年轻人,顿时倒戈,加入了讨伐赞扬建国前文章之中。曾经有多爱,现在就有多恨!他们专门讨论过建国前的事情,只不过当时被蒙蔽了双眼,没有往深处想。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事情全都是被美化的污点。
他们将这些事情,全都捅了出来。一时间,京城各大媒体的信箱都被塞满了,这让很多报纸都提前感受了一下一把“邮箱爆破”。
面对源源不断的投稿,报社方面很为难。
有的报社里面有王姓老人的人,他们在心中暗暗担心,生怕他们的“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有的报社则在忧心,这样一边倒的形式,就算有热度也是一时的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姓老人的人也不敢捣乱。所以局面果然像那些想要搞热度的报社担心的那样,变成了一边倒的局势。
就在他们担心的时候,《人名日报》上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忘记历史等于在开历史的倒车》,批评了某些媒体不符合事实的文章。该文章一出,立即让那些大小心思的人偃旗息鼓,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
邓女士给刘红民打了电话,“小刘啊!你们这次的攻势很猛烈啊!”
刘红民讪笑,“我也没想到会这么猛,去年我发表《驴得水》的时候,他们虽然短暂蛰伏了,但是后来又起来了。我还以为他们积攒了更强的力量呢!没想到竟然是个银样镴枪头。”
邓女士笑着说道:“我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你们做的很好。如果全国的文化工作者,都像你们一样,国家就不用担心文化战线被敌人攻占了。”
“邓女士说笑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文化战线上,还是好人比较多。我觉得,应该维护好当前的局面,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不过,还像过去那样的话,容易被敌人攻击。所以,我认为可以适当的解绑娱乐行业,我们的群众被保护的太好了,他们需要成长。不然,等我们逐渐国际化的时候,会吃大亏的。”
“已经吃亏了!”邓女士叹息说道:“现在有不少地区因为着急招商引资,被老外给骗走了不少钱。”
刘红民叹了一口气,“如此急功近利,如果不扼制的话,未来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邓女士沉默了一会儿,“你是学历史的,应该知道一个国家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出现既得利益团体。”
解释到这里,剩下的话就没有必要说下去了。
“我明白,邓女士,麻烦您帮我问问,我想注册一家报社。”
“好,我帮你问问。”
想要监管既得利益团体,靠官方渠道是不行的,只能靠舆论监督。所以,必须要有一家可以监督既得利益团体的媒体,刘红民希望这个媒体掌握在他的手上。
他已经想好了,招募那些懂文化,有正直之心的退伍兵。在全国设下分社,每个分社十几个退伍兵,专门对那些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报道,监督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所作所为。
虽然这样还是会存在漏洞,但至少可以在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阴暗被暴露出来,让坏人不能造成太大的破坏。
等了几天,邓女士打电话,让他去《人名日报》。
刘红民前往《人名日报》,负责人和他签署了一份协议,几天之后,一份名为《新光报》的报纸在什刹海附近出现。这家报社挂了牌之后,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轻男人出入。这些人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的,一看就是当兵的出身。
让人奇怪是,每天都有人被录取,几天下来都有一百多人了。附近的人都在纳闷,什么报社需要这么多记者?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些人被录取之后,没几天就集中出差,前往全国各地。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1757/239387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