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都市言情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134章 梅花拳传承

第134章 梅花拳传承

推荐阅读:修仙:从提取精华开始骂谁实力派呢致命游戏:全能大佬搞钱攻略危机处理游戏剥削好莱坞1980我不是文豪舍弟诸葛亮抗战:野兽们的荣耀上医至明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134章 梅拳传承
    面对文煌华等人的示好,苏允表现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拒人千里之外,但也没有表示得特别热情,但已经让文煌华等人很是开心了。
    文煌华等人认为,如同苏允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特别积极的一面,毕竟老谋深算的人大多谋定而后动嘛。
    所以苏允的中规中矩,在他们看来就是答应了。
    苏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只是尝试着尽快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之中。
    以前不愿意科举当官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开始做了,就要做好,这就是苏允的性格。
    苏允有一个很特别的性格,就是一旦当真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比较较真的人。
    容易抑郁症的人,大多是他们不愿意服输,亦是十分敏感之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服输,内心才会有许多的执念,才会让他们陷入抑郁之中。
    而如同苏允这样容易陷入空虚的人,亦有一个特质,他们内心深处是有着一种生命须当有价值的理念。
    听着好像有些扯淡,但一个真正躺平的人,生活富足、无所事事,难道不是他们最为喜欢的生活么?
    只有那些将生命该当有价值视为必不可少的人,才会觉得无所事事的生活会带来无尽的空虚。
    所以,像苏允这样的人,他们的空虚感其实是来源于没有找到奋斗的方向,一旦他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他们通常有一个贬义但很十分适合的外号:奋斗逼。
    这会儿的苏允,当然不算是找到了一生奋斗的方向,但他至少是找到了当前要奋斗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州试。
    从第二天开始,苏允便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之中。
    第一天的课程是比较满的。
    一大早不到辰时,宿舍其他的人便起来了,苏允知道早上有弓箭练习,便也跟着早早起来。
    冯谦三人虽然对苏允敬而远之,但也没有得罪之意,苏允既然起来了,他们便招呼着苏允一起去,只是带着苏允来到了射箭场之后,便保持着与苏允的距离。
    苏允自是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理解他们的顾忌。
    从昨日文煌华等人的话语之中可以发现,太学就是一个小朝廷,这里的派系斗争不仅存在,甚至比朝堂上还频繁。
    朝堂上的斗争是惨烈的,虽说有意气之争,但更多会从利益出发,因此斗争是有克制的。
    而太学里面的斗争,可能没有那么惨烈,但很多事情一旦陷入意气之争中,便会变得极为麻烦,因为会变得极为不理智、不分轻重,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有些傻逼。
    冯谦三人大约身后父辈亦是中立派的,也不敢参与到其中来,因此敬而远之是可以理解的。
    苏允算了一下来参与的人,除了他们宿舍的人,也就是十八九个的样子,加起来也就二十三四人,应该这块场地就只有他们这个斋的人。
    按理来说,一个斋应该有三十人左右,现在只有二十三四人,就是不知道是本来就这么多人,还是有些人没有来。
    应该都有可能。
    太学生的流动性不算特别大,但是存在流动性,不满员也是正常。
    至于不来训练的可能性亦是不少,虽然太学制度算是比较严格,但总有人能找到理由不参加体育训练。
    后世大学里,连强制参加的军训都有人能找到办法缺席,更别说这种常态化的早晚训练了。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一个斋在这里射箭,大约是因为射箭这个活动是存在危险性的,就算是训练的时候弓箭没有箭头,亦是有可能造成伤亡的。
    两千多人在一起训练的话,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箭矢满天飞,指不定就有倒霉鬼中箭。
    苏允找到空的射箭位,然后自己开始尝试着射箭。
    苏允试了试弓,有点软,试射了几箭,有点飘,但好在没有脱靶。
    此时场中的教习走了过来,问道:“以前学过?”
    苏允笑道:“在家乡的时候参加过弓箭社,算是练过,但不精。”
    教习点点头,宋代的弩跟甲是违禁品,但弓箭不是,甚至朝廷从上到下都在鼓励射箭。
    这是出于国家武力的需要。
    西夏与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与箭术在战场上的特殊作用,让宋朝愈加重视射箭这项运动,将其作为强化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手段。
    甚至为了鼓励民间习练射箭,历任帝王频繁举办阅射活动,率领百官亲临现场观看,甚至亲自下场引弓示范。
    去年的时候,朝廷还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步射执弓、发矢、马射等射术规范,均配有文字说明和图解,与近代的“操典”极其类似。
    同时,民间也涌现出众多热爱射箭的群体,特别是以练武习射为主的“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
    朝廷鼓励民间习箭,一旦招募兵员,基本上招来就能用弓箭,这样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
    教习道:“你再射几箭我看看。”
    苏允立即唰唰几箭射出去,之前几箭让他稍微摸熟这弓的特性,这几箭射出,便十分精准了,唰唰尽皆命中靶心。
    教习有些讶异看了看苏允,道:“你这箭术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从军?”
    苏允笑道:“算是吧。”
    听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从过军,好像还参加过三川口之战?
    这事儿可能是真的,因为老道教自己的拳脚功夫跟箭术什么的,是有一股比较浓厚的军中风格。老道是眉山一个小野观的道士,苏允父母算是比较虔诚的道教徒,在世的时候时常供奉这家野观,时常带着年幼的苏允去这观里,因此苏允与老道从小就熟。
    苏允看得出来老道不是一般人,毕竟一般人七八十岁了也不可能还登山如履平地的。
    苏父苏母去世之后,苏允还是经常去,老道士怜惜苏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苏父苏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苏允一些拳脚功夫,希望能够让他在乡里不受人欺负。
    没想到这一教却是不得了,他发现苏允年纪虽小,但悟性惊人,尤其毅力更是惊人,别的五六岁的小孩子贪玩,这苏允却是一心扑在这武学上,这顿时让他有了传衣钵之意。
    老道从过军,但从军之前便是某个古老拳派的传人,据老道说,他们的传承叫梅拳。
    苏允没有听说过这个拳派,但据老道说,梅拳乃是宋代几个被记载进《武经总要》的拳种之一,是颇为厉害的传承。
    这个厉害体现在这梅拳的传承上,据老道说,这梅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苏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确是有真功夫的,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颇为不凡。
    苏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还是真牛逼,但闲来无事,跟着学了许多年,在离开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着老道练,倒还真是练出来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时候,苏允亦是经过一些争斗,与那些竞争对手派来的泼皮无赖干过一次仗,无一败绩,的确是挺好用的。
    苏允却是不知道,这梅拳不仅挺厉害,甚至还传到了后世。
    1988年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拳。
    除了练梅拳外,老道也将军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么的也尽皆传给了苏允,说是让苏允多见识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这射箭什么的也学了下来,现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教习又站在旁边观摩了一会,发现苏允箭术精湛,也没有什么好教的,便去指导其他人了。
    教习倒是没有说什么不从军浪费了的话,他可不敢这么说话。
    太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这会儿的文重武轻,谁敢忽悠这些官宦子弟弃笔从戎的,让人家家长知道,估计他就得丢掉这份工作了。
    这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冯谦等人虽然对苏允避而远之,但却是一直在观察苏允,见苏允射箭精准,也不过是心中有些讶异,并无特别的想法。
    虽说朝廷都在鼓励习箭,但对他们这些太学生来说,习箭再好,也不过是多拿几个学分,谁又真正能够用到这个东西?
    苏允却是玩得挺开心,这玩意未必多有用,但好玩啊,跑跳投射,这是根植在男人基因里的东西。
    毕竟在进入农耕社会之前,男人一生成就全在于打猎上,打猎无非就是跑跳投射。
    这也是为什么男人特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这些玩意,无他,就是沉淀在基因里的跑跳投射习惯罢了。
    哦,是了,后世的男人要么打球,要么钓鱼,都是因为打不了猎缘故,若是放开打猎,估计很多的运动爱好者都要投身其中了。
    苏允自从离开眉山之后,就没有这般痛快的射箭了,平日里闲下来的时候,只能私下里打打拳什么的。
    所以其他人都在糊弄着射箭,苏允却是越射越是起劲,若不是还要上课,他能在这里玩一天。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弓箭对他来说太软了。
    出来这一年时间,正是他快速发育的时间,身高上虽然长得不多,但是肌肉跟身体力量却是在快速的增长,这弓别的学子用着大约刚好,他用着就跟玩玩具似的。
    射完箭之后,便跟着大流去食堂吃饭。
    射箭是一个斋一个斋分开练,但食堂却是整个太学的学生都来这里吃,让苏允真正见识到太学究竟有多少人。
    加上教职工,这食堂中容纳了数千人,开有十几二十个窗口供应食物,人头涌动,让苏允有一种回到了当年上大学吃食堂的感觉。
    嗯,还得抢。
    苏允抢了好几个太学馒头。
    太学馒头大名鼎鼎。
    去年赵顼视察太学想了解一下学生的饮食,正赶上太学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因馒头受到天子的称赞,太学生回家省亲都会带着太学馒头,“太学馒头”因此名声远扬。
    近来外面也有人卖名为太学馒头的,不过都是借名而已。
    苏允吃了一下,比外面的好吃,但再好吃也只是包子而已。
    哦,是了,太学馒头虽然叫馒头,其实是有馅的,按照后世的叫法,其实应该叫太学包子,不过宋代有馅无馅都叫馒头。
    苏允嘿嘿笑了笑,前些时日阿回说在太学附近卖鸡蛋灌饼的摊子赚翻了,一天得卖一二千个。
    这太学馒头还算是不错,但也经不住天天吃,总有吃腻的时候嘛,这会儿鸡蛋灌饼就有解腻的作用了。
    便在苏允埋头吃太学馒头之时,忽而觉得有大群人排开众人,朝他走来。
    苏允愕然抬头,当头一个容貌猥琐的年轻人,走姿轻佻,前呼后拥而来。
    “你就是大宋人样子、临江仙题词人、三国演义作者,苏子瞻的侄儿,人称孝义无双的江右苏郎苏允?”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0659/235821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