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神话(慈不掌兵 上)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大雪纷飞,鹅毛般的雪从铅灰色的苍穹簌簌飘落,洒向人间。北风呼号着,穿过咸阳宫的重重殿宇,携带着刺骨的寒冷,肆意地冲击着每一个角落。
巍峨的咸阳宫,此刻已被这漫天的大雪覆盖,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永昌殿内,暖炉中的炭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时不时溅起几点火星,为这寒冷的大殿增添了些许暖意。殿中的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毛毯,踩上去绵软无声,可即便如此,那从门窗缝隙中钻进来的丝丝寒意,依旧让刚踏入殿中的人忍不住打个寒颤。
易华伟身着一袭深紫色的朝服,袍服上用金线绣着的精致云纹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腰间束着一条黑色的玉带。
此时,他正站在殿中,微微皱眉看着窗外那肆虐的风雪。
赵统身着一身月白色的锦袍,头戴一顶小巧的金冠,面容清秀,眉眼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贵气,只是此刻那稚嫩的脸上却满是纠结与不忍的神色。静静地站在易华伟身旁,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几次欲言又止。
“亚父,此次那三万余大秦贵族被羁押入狱等待判决,是否……太过严厉了些?”
片刻后,赵统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清彻的眼眸中满是忐忑地看向易华伟,声音虽稚嫩,但却尽量让自己显得沉稳一些。
易华伟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赵统身上,眼神中透着一丝温和,却又有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轻轻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太子殿下,您可知‘慈不掌兵、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深意啊。”
赵统微微歪着头,思索了片刻后回道:
“统儿知晓,这是说为人太过仁慈便无法统领好军队,太过善良便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只是,那三万余人,皆是我大秦的贵族,他们也只是一时糊涂,或许……或许可以从轻发落呀。”
易华伟踱步到一旁的椅子前,缓缓坐下,伸手示意赵统也坐下,待赵统坐定后,他才又开口道:“殿下,您只看到了这三万余人的身份,却未曾看到他们此举背后隐藏的巨大祸端啊。大秦能有今日之局面,历经了多少代先王的殚精竭虑,又有多少将士浴血奋战才得以稳固。如今陛下身体抱恙,太子您乃是国之储君,这大秦的江山未来是要交到您手中的,任何妄图动摇大秦根基的行为,都绝不能姑息啊。”
赵统抿着嘴唇,脸上满是不忍:“可是丞相大人,他们中许多人也曾为大秦立下过功劳,有的先辈更是随着始皇帝征战四方,若就这般将他们全都囚禁,恐寒了众人心呀。”
易华伟眉头一皱,语气变得严肃了几分:“殿下,功是功,过是过,不可混为一谈。他们昔日之功,大秦从未忘却,陛下也赏赐了诸多荣华富贵。但如今他们暗中串联,想要扶持公子扶苏为帝,这已然是犯了谋逆大罪。若是今日对他们心慈手软,那日后便会有更多人觉得犯了大错也可轻易被饶恕,如此一来,大秦的律法威严何在?江山社稷又怎能安稳啊。”
殿外的风雪似乎更大了,北风猛烈地撞击着门窗,发出砰砰的响声。
赵统咬了咬下唇,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丞亚父,统儿虽然没见过扶苏叔公,却也听姑母说过,他亦是父皇的子嗣,向来仁厚,深得不少人拥戴……”
易华伟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太子殿下,这皇位传承,自有祖制,岂能随意由他人凭借一己之念就去改变。扶苏公子固然仁厚,可这天下,并非仅靠仁厚就能治理得好的。况且,他们此番串联,未遵循正统之法,便是大逆不道之举。若任由他们得逞,大秦必将陷入内乱之中,到那时,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纷飞,又有多少无辜之人要遭受苦难?”
赵统低下头,双手放在膝盖上,紧紧地握成了拳头,心中依旧难以释怀:“亚父,统儿明白您说的道理,可一想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以后都再见不着,心中着实难受。统儿觉得,或许可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也好呀。”
易华伟看着赵统那纠结的模样,心中知晓这孩子心性善良,只是还未真正明白这朝堂之事、天下大局的利害关系。放缓了语气,耐心地说道:
“殿下,老臣明白您心地善良,见不得这样的惨状。可您想想,若是此次开了这个先例,往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又该如何处置呢?律法一旦有了缺口,便会如决堤的洪水,再也难以把控啊。而且,这三万余人背后牵扯甚广,他们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大秦各地,若不能以雷霆手段将此事平息,那大秦的朝堂之上将会暗潮涌动,永无宁日啊。”
说着,易华伟站起身来,走到殿中的一幅大秦疆域图前,凝视着那幅图,仿佛看到了大秦广袤土地上的万千子民。
“殿下,您身为太子,日后要肩负起整个大秦的兴衰荣辱。这天下,并非只是咸阳宫这一方天地,而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家园。你要记住,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他们的生死存亡、安居乐业。今日若对这些妄图谋逆之人仁慈,他日百姓便可能要遭受战乱之苦,那才是真正的大罪过!”
赵统也站起身来,走到易华伟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那疆域图,心中似有所悟,可脸上还是带着一丝犹豫:“亚父,那依您之见,该如何让大秦的子民们知晓,咱们并非是不顾情义之人,只是不得不如此行事呢?”
易华伟微微点头,对赵统能想到这一点感到些许欣慰,笑了笑:“殿下问得好。此事过后,咱们可昭告天下,阐明那三万余人所犯之罪,让百姓们明白这是维护大秦律法、保障江山安稳之举。同时,对于那些未曾参与谋逆,且一直忠心耿耿为大秦效力的贵族及其家族,朝廷可以给予更多的扶持与嘉奖,彰显陛下和朝廷赏罚分明之意。如此一来,既能让百姓明白朝廷的公正,也能稳住大秦的各方势力,让他们知晓只要忠心为国,朝廷定不会亏待他们。”
赵统轻轻地点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思索之色:“统儿明白了,只是亚父这一次处置了这么多人…怕是会天下震荡……”
易华伟拍了拍赵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殿下能想到这一点,老臣甚是欣慰。这朝堂之事,犹如一盘棋局,每一步都需谨慎思量,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啊。您如今年纪尚轻,往后要多学多问,多看这世间百态,方能真正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守护好这大秦的万里江山啊。”
窗外的风雪依旧未停,可永昌殿内的气氛却渐渐缓和了下来。
赵统站在易华伟身边,望着那漫天的风雪。接下来,易华伟又和赵统细细讲述了许多大秦过往的历史事例,那些因仁慈而导致兵败、因善良而被奸佞利用,最终让国家陷入危机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让赵统听得十分入神,也越发深刻地理解了“慈不掌兵、善不为官”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从周文王被囚羑里,却能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大业,到春秋时期宋襄公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败,再到秦国崛起过程中,那些先王面对内忧外患时果断决绝的手段,易华伟说得绘声绘色,赵统也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易华伟都一一耐心解答。
“殿下,再来说说春秋时期宋襄公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败吧。那宋襄公,本也是有着一腔抱负,可就是在这泓水之战上,却犯下了大错,落得个凄惨的结局啊。”
易华伟微微皱眉:“当时楚军前来进犯,宋襄公率领宋军在泓水岸边严阵以待。楚军呢,要渡过泓水来与宋军交战,就在楚军渡河之时,那河水湍急,楚军士兵们艰难地在水中前行,队伍混乱不堪,宋襄公的臣子们皆是久经沙场之人,一眼便看出这是绝佳的出击时机,纷纷向宋襄公进言,恳请他即刻下令进攻。”
赵统听得眉头紧皱:“那宋襄公为何不听呢?这可是天赐良机呀,若此时出击,说不定就能大败楚军,保宋国安宁了。”
易华伟轻轻叹了口气:“殿下,这宋襄公啊,心中有着自己所秉持的‘仁义’之道,他觉得趁敌军渡河之时进攻,有违君子所为,有失仁义,非要等楚军全部渡河,并且列阵完毕,摆好了交战的架势,才肯下令进攻呢。”
说到此处,易华伟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可他却未曾考虑到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楚军本就人多势众,待他们全部渡河列阵后,气势正盛,宋军又哪是对手啊。结果这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在混战中身负重伤,没过多久便含恨去世了。而宋国呢,经此一役,国力大损,百姓们也陷入了战乱之苦,流离失所,家园被毁,往日的安宁不复存在。”
赵统皱着眉头,一脸沉思的模样,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丞相大人,那宋襄公此举,虽是秉持着心中的道义,可确实有些迂腐了,战争本就是残酷之事,若一味地讲究仁义,那又如何能取胜呢。”
“殿下说得极是,这便是老臣要跟您强调的,为官也好,掌兵也罢,都需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可被一些片面的品德观念束缚住手脚啊。”
易华伟目光赞许地看着赵统,语重心长地说道: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若是因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仁义之名,而错失了良机,那带来的后果便是灾难性的呀,不仅关乎着一军将士的生死,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危。”
顿了顿,易华伟继续说道:“殿下,再看那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众人皆以为他是将才。出身将门,自幼便受着家中浓厚的军事氛围熏陶,那些兵书典籍,他可谓是倒背如流,与人谈论起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之事,那是口若悬河,见解独到,旁人听了都觉得这必是一位能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的大将之才。”
赵统微微点头,说道:“能将兵书钻研到如此地步,想来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只是不知为何后来却……”
易华伟接过话头说道:“殿下,这赵括空有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呀。理论虽好,可战场之上,情况千变万化,岂是仅凭书本上的那些条文就能应对自如的呢。更为致命的是,他为人刚愎自用,对自己的才能盲目自信,听不进旁人的建议。”
易华伟走到一旁的案几前,拿起一个茶杯,比划着说道:“在长平之战中,他接手了秦军对峙的局面,一到军中,便大肆更改之前的作战策略,全然不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们的劝阻。他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就能轻易地击败秦军,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易华伟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惋惜:“武安君白起那可是身经百战的名将,见赵括如此,便设下计谋,佯装败退,引赵括率军追击。赵括不知是计,还以为秦军怯战,兴奋不已,带着大军就追了上去,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这一下,赵军被困,断粮多日,军心大乱,最终无奈之下只能投降,后面的事,你也知道了,被坑杀四十余万。”
“殿下。战争不是儿戏,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便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四十万降卒,几乎是赵国的青壮年劳力,赵国经此一役,田间无人耕种,城中无人戍守,国力瞬间衰落,再也无力与他国抗衡,从此一蹶不振啊。”
易华伟缓缓说道,“而在这朝堂之上,为官者亦是如此,每一个政令的颁布,每一次人事的任免,都如同在战场上排兵布阵,需慎之又慎。一个不慎,便可能让国家陷入危机之中,百姓受苦,社稷动荡。”
易华伟又指向疆域图上的韩国地域:“殿下,韩国曾有一位重臣,名叫侠累。他为人正直善良,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仁政,可算是处处为百姓着想。见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苦,便力排众议,说服了韩王,减轻了百姓们的赋税,让百姓们能有更多的粮食留在家中,得以温饱。遇到灾年,他更是积极组织救济,开仓放粮,亲自到灾区去安抚受灾的百姓,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个安身之所,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我知道,就跟亚父你一样啊!”
赵统轻轻点头,说道:“如此贤臣,确实难得,那韩国有他,应当是国之幸事呀。”
易华伟却微微摇头,叹了口气道:“殿下,可这朝堂之中,并非只有善良就能安稳立足的呀。侠累在面对朝廷中的政治斗争时,却因过于善良,不忍对政敌使出狠辣手段。他的那些政敌,皆是些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见侠累这般善良可欺,便愈发地变本加厉,设计陷害他。
最终,侠累被刺客所杀,死在了自己一心想要守护的朝堂之上。他这一死,韩国朝堂瞬间陷入混乱,各方势力没了他的制衡,便开始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原本那些靠着他推行的仁政而稍有起色的民生,也再度陷入困境,国力也日益衰退。这便是善不为官的一个写照啊,为官者,若只知善良,却不懂在必要时运用手段去应对那些心怀叵测之人,那不仅保不住自己,更会让国家陷入危境之中啊。”
(本章完)
巍峨的咸阳宫,此刻已被这漫天的大雪覆盖,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
永昌殿内,暖炉中的炭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时不时溅起几点火星,为这寒冷的大殿增添了些许暖意。殿中的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毛毯,踩上去绵软无声,可即便如此,那从门窗缝隙中钻进来的丝丝寒意,依旧让刚踏入殿中的人忍不住打个寒颤。
易华伟身着一袭深紫色的朝服,袍服上用金线绣着的精致云纹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腰间束着一条黑色的玉带。
此时,他正站在殿中,微微皱眉看着窗外那肆虐的风雪。
赵统身着一身月白色的锦袍,头戴一顶小巧的金冠,面容清秀,眉眼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贵气,只是此刻那稚嫩的脸上却满是纠结与不忍的神色。静静地站在易华伟身旁,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几次欲言又止。
“亚父,此次那三万余大秦贵族被羁押入狱等待判决,是否……太过严厉了些?”
片刻后,赵统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清彻的眼眸中满是忐忑地看向易华伟,声音虽稚嫩,但却尽量让自己显得沉稳一些。
易华伟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赵统身上,眼神中透着一丝温和,却又有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轻轻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太子殿下,您可知‘慈不掌兵、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深意啊。”
赵统微微歪着头,思索了片刻后回道:
“统儿知晓,这是说为人太过仁慈便无法统领好军队,太过善良便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只是,那三万余人,皆是我大秦的贵族,他们也只是一时糊涂,或许……或许可以从轻发落呀。”
易华伟踱步到一旁的椅子前,缓缓坐下,伸手示意赵统也坐下,待赵统坐定后,他才又开口道:“殿下,您只看到了这三万余人的身份,却未曾看到他们此举背后隐藏的巨大祸端啊。大秦能有今日之局面,历经了多少代先王的殚精竭虑,又有多少将士浴血奋战才得以稳固。如今陛下身体抱恙,太子您乃是国之储君,这大秦的江山未来是要交到您手中的,任何妄图动摇大秦根基的行为,都绝不能姑息啊。”
赵统抿着嘴唇,脸上满是不忍:“可是丞相大人,他们中许多人也曾为大秦立下过功劳,有的先辈更是随着始皇帝征战四方,若就这般将他们全都囚禁,恐寒了众人心呀。”
易华伟眉头一皱,语气变得严肃了几分:“殿下,功是功,过是过,不可混为一谈。他们昔日之功,大秦从未忘却,陛下也赏赐了诸多荣华富贵。但如今他们暗中串联,想要扶持公子扶苏为帝,这已然是犯了谋逆大罪。若是今日对他们心慈手软,那日后便会有更多人觉得犯了大错也可轻易被饶恕,如此一来,大秦的律法威严何在?江山社稷又怎能安稳啊。”
殿外的风雪似乎更大了,北风猛烈地撞击着门窗,发出砰砰的响声。
赵统咬了咬下唇,犹豫了一下又说道:“丞亚父,统儿虽然没见过扶苏叔公,却也听姑母说过,他亦是父皇的子嗣,向来仁厚,深得不少人拥戴……”
易华伟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太子殿下,这皇位传承,自有祖制,岂能随意由他人凭借一己之念就去改变。扶苏公子固然仁厚,可这天下,并非仅靠仁厚就能治理得好的。况且,他们此番串联,未遵循正统之法,便是大逆不道之举。若任由他们得逞,大秦必将陷入内乱之中,到那时,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纷飞,又有多少无辜之人要遭受苦难?”
赵统低下头,双手放在膝盖上,紧紧地握成了拳头,心中依旧难以释怀:“亚父,统儿明白您说的道理,可一想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以后都再见不着,心中着实难受。统儿觉得,或许可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也好呀。”
易华伟看着赵统那纠结的模样,心中知晓这孩子心性善良,只是还未真正明白这朝堂之事、天下大局的利害关系。放缓了语气,耐心地说道:
“殿下,老臣明白您心地善良,见不得这样的惨状。可您想想,若是此次开了这个先例,往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又该如何处置呢?律法一旦有了缺口,便会如决堤的洪水,再也难以把控啊。而且,这三万余人背后牵扯甚广,他们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大秦各地,若不能以雷霆手段将此事平息,那大秦的朝堂之上将会暗潮涌动,永无宁日啊。”
说着,易华伟站起身来,走到殿中的一幅大秦疆域图前,凝视着那幅图,仿佛看到了大秦广袤土地上的万千子民。
“殿下,您身为太子,日后要肩负起整个大秦的兴衰荣辱。这天下,并非只是咸阳宫这一方天地,而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家园。你要记住,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他们的生死存亡、安居乐业。今日若对这些妄图谋逆之人仁慈,他日百姓便可能要遭受战乱之苦,那才是真正的大罪过!”
赵统也站起身来,走到易华伟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那疆域图,心中似有所悟,可脸上还是带着一丝犹豫:“亚父,那依您之见,该如何让大秦的子民们知晓,咱们并非是不顾情义之人,只是不得不如此行事呢?”
易华伟微微点头,对赵统能想到这一点感到些许欣慰,笑了笑:“殿下问得好。此事过后,咱们可昭告天下,阐明那三万余人所犯之罪,让百姓们明白这是维护大秦律法、保障江山安稳之举。同时,对于那些未曾参与谋逆,且一直忠心耿耿为大秦效力的贵族及其家族,朝廷可以给予更多的扶持与嘉奖,彰显陛下和朝廷赏罚分明之意。如此一来,既能让百姓明白朝廷的公正,也能稳住大秦的各方势力,让他们知晓只要忠心为国,朝廷定不会亏待他们。”
赵统轻轻地点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思索之色:“统儿明白了,只是亚父这一次处置了这么多人…怕是会天下震荡……”
易华伟拍了拍赵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殿下能想到这一点,老臣甚是欣慰。这朝堂之事,犹如一盘棋局,每一步都需谨慎思量,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啊。您如今年纪尚轻,往后要多学多问,多看这世间百态,方能真正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守护好这大秦的万里江山啊。”
窗外的风雪依旧未停,可永昌殿内的气氛却渐渐缓和了下来。
赵统站在易华伟身边,望着那漫天的风雪。接下来,易华伟又和赵统细细讲述了许多大秦过往的历史事例,那些因仁慈而导致兵败、因善良而被奸佞利用,最终让国家陷入危机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都让赵统听得十分入神,也越发深刻地理解了“慈不掌兵、善不为官”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从周文王被囚羑里,却能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大业,到春秋时期宋襄公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败,再到秦国崛起过程中,那些先王面对内忧外患时果断决绝的手段,易华伟说得绘声绘色,赵统也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易华伟都一一耐心解答。
“殿下,再来说说春秋时期宋襄公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败吧。那宋襄公,本也是有着一腔抱负,可就是在这泓水之战上,却犯下了大错,落得个凄惨的结局啊。”
易华伟微微皱眉:“当时楚军前来进犯,宋襄公率领宋军在泓水岸边严阵以待。楚军呢,要渡过泓水来与宋军交战,就在楚军渡河之时,那河水湍急,楚军士兵们艰难地在水中前行,队伍混乱不堪,宋襄公的臣子们皆是久经沙场之人,一眼便看出这是绝佳的出击时机,纷纷向宋襄公进言,恳请他即刻下令进攻。”
赵统听得眉头紧皱:“那宋襄公为何不听呢?这可是天赐良机呀,若此时出击,说不定就能大败楚军,保宋国安宁了。”
易华伟轻轻叹了口气:“殿下,这宋襄公啊,心中有着自己所秉持的‘仁义’之道,他觉得趁敌军渡河之时进攻,有违君子所为,有失仁义,非要等楚军全部渡河,并且列阵完毕,摆好了交战的架势,才肯下令进攻呢。”
说到此处,易华伟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可他却未曾考虑到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楚军本就人多势众,待他们全部渡河列阵后,气势正盛,宋军又哪是对手啊。结果这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在混战中身负重伤,没过多久便含恨去世了。而宋国呢,经此一役,国力大损,百姓们也陷入了战乱之苦,流离失所,家园被毁,往日的安宁不复存在。”
赵统皱着眉头,一脸沉思的模样,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丞相大人,那宋襄公此举,虽是秉持着心中的道义,可确实有些迂腐了,战争本就是残酷之事,若一味地讲究仁义,那又如何能取胜呢。”
“殿下说得极是,这便是老臣要跟您强调的,为官也好,掌兵也罢,都需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可被一些片面的品德观念束缚住手脚啊。”
易华伟目光赞许地看着赵统,语重心长地说道: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若是因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仁义之名,而错失了良机,那带来的后果便是灾难性的呀,不仅关乎着一军将士的生死,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危。”
顿了顿,易华伟继续说道:“殿下,再看那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众人皆以为他是将才。出身将门,自幼便受着家中浓厚的军事氛围熏陶,那些兵书典籍,他可谓是倒背如流,与人谈论起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之事,那是口若悬河,见解独到,旁人听了都觉得这必是一位能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的大将之才。”
赵统微微点头,说道:“能将兵书钻研到如此地步,想来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只是不知为何后来却……”
易华伟接过话头说道:“殿下,这赵括空有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呀。理论虽好,可战场之上,情况千变万化,岂是仅凭书本上的那些条文就能应对自如的呢。更为致命的是,他为人刚愎自用,对自己的才能盲目自信,听不进旁人的建议。”
易华伟走到一旁的案几前,拿起一个茶杯,比划着说道:“在长平之战中,他接手了秦军对峙的局面,一到军中,便大肆更改之前的作战策略,全然不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们的劝阻。他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就能轻易地击败秦军,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易华伟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惋惜:“武安君白起那可是身经百战的名将,见赵括如此,便设下计谋,佯装败退,引赵括率军追击。赵括不知是计,还以为秦军怯战,兴奋不已,带着大军就追了上去,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这一下,赵军被困,断粮多日,军心大乱,最终无奈之下只能投降,后面的事,你也知道了,被坑杀四十余万。”
“殿下。战争不是儿戏,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便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四十万降卒,几乎是赵国的青壮年劳力,赵国经此一役,田间无人耕种,城中无人戍守,国力瞬间衰落,再也无力与他国抗衡,从此一蹶不振啊。”
易华伟缓缓说道,“而在这朝堂之上,为官者亦是如此,每一个政令的颁布,每一次人事的任免,都如同在战场上排兵布阵,需慎之又慎。一个不慎,便可能让国家陷入危机之中,百姓受苦,社稷动荡。”
易华伟又指向疆域图上的韩国地域:“殿下,韩国曾有一位重臣,名叫侠累。他为人正直善良,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仁政,可算是处处为百姓着想。见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苦,便力排众议,说服了韩王,减轻了百姓们的赋税,让百姓们能有更多的粮食留在家中,得以温饱。遇到灾年,他更是积极组织救济,开仓放粮,亲自到灾区去安抚受灾的百姓,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个安身之所,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我知道,就跟亚父你一样啊!”
赵统轻轻点头,说道:“如此贤臣,确实难得,那韩国有他,应当是国之幸事呀。”
易华伟却微微摇头,叹了口气道:“殿下,可这朝堂之中,并非只有善良就能安稳立足的呀。侠累在面对朝廷中的政治斗争时,却因过于善良,不忍对政敌使出狠辣手段。他的那些政敌,皆是些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见侠累这般善良可欺,便愈发地变本加厉,设计陷害他。
最终,侠累被刺客所杀,死在了自己一心想要守护的朝堂之上。他这一死,韩国朝堂瞬间陷入混乱,各方势力没了他的制衡,便开始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原本那些靠着他推行的仁政而稍有起色的民生,也再度陷入困境,国力也日益衰退。这便是善不为官的一个写照啊,为官者,若只知善良,却不懂在必要时运用手段去应对那些心怀叵测之人,那不仅保不住自己,更会让国家陷入危境之中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0193/239179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