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都市言情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640章 神话(一路向西 中)

第640章 神话(一路向西 中)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宴飨在富丽堂皇的厅院之中盛大开启。华灯初上,灯油燃烧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与椒、生姜、茱萸、桂枝等香料的馨香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而浓郁的氛围。
    各种美味佳肴如流水般络绎不绝地被仆人们抬上桌来,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那一头被精心烤制的小骆驼,放置在一个巨大的银盘中,混身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表皮金黄酥脆。
    “此橐驼也,匈奴、月氏之地,近沙漠之处常有。”
    一旁陪坐的乌氏倮面带微笑,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得意,还怕易华伟等人不了解,特地详细地介绍了一番这骆驼的来历。
    小喜子和阿大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头奇特的烤骆驼,眼中满是新奇之色。而易华伟则神色淡然,似乎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微微一笑,与乌氏倮谈论起了桌上的食物。
    闲聊片刻后,话题又转到了北地的见闻上。乌氏倮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在北地的经历,那些广袤无垠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众人仿佛身临其境。
    易华伟轻咳一声,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看着乌君,本官倒是想起了猗顿,他同乌君一样,是以畜牧发家致富的……”
    “哦?”
    乌氏倮听闻此言,顿时来了兴趣,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他们兄弟本是戎人,虽然常年行走异域,见识颇为广博,但对于中夏文化却了解有限。那两百多年前的猗顿,虽然曾经富极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财富和名望早已渐渐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故而乌氏并不知晓此人。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让易华伟详细说说猗顿的故事。
    “那猗顿本是鲁国,也就是今日的薛郡人……”
    易华伟缓缓说道:“他早年生活穷困潦倒,耕田种地却常常忍饥挨饿,种植桑树养蚕却总是遭受寒冷的侵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但猗顿此人,却不甘于贫贱的生活,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他听闻陶朱公在定陶经商,治产积居,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卓越的经营才能,在短短十九年之中三次获得千金巨富,心中羡慕不已。于是,猗顿便借着陶朱公招纳门客的机会,千里迢迢地前去请教。”
    陶朱公范蠡的大名,乌氏倮自然是听说过的。陶朱公不仅财富如山,更是商业智慧的化身,其经商之道备受世人推崇。而最让乌氏倮艳羡不已的,是陶朱家纵然坐享巨万之富,却能够长久地保持家财,历经百年而不衰。对于商人而言,一夜暴富或许并非难事,但要想长久地保持财富,却并非易事。
    易华伟继续讲述道:“陶朱公与猗顿一番攀谈后,仔细分析了当时的物价形势和市场需求,便给猗顿指了一条捷径,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牝!”
    牡为雄,牝为雌,驯养母牛母马,让它们与优良的种牛种马交配,如此一来,生下的幼崽便能逐渐繁衍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牲畜的数量越来越多,财富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起来了。这正是乌氏倮早年积累财富的经验之谈,如今听闻陶朱公也是如此教导猗顿的,心中顿时涌起一种知己之感。
    “我真羡慕那猗顿,他有幸能得到名师指点,而我却只能事事自己摸索。”乌氏倮轻叹一声,接着问道:“不知他之后的买卖做得如何?”
    易华伟放下手中的酒杯,继续说道:“猗顿听了陶朱公的话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千里迢迢去到了晋地,最终定居于水草丰美的猗氏县。在那里,他开始大规模地畜养牛羊,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及陶朱公传授的经商之道,仅仅十年之后,便已成千金之富。因其起家于猗氏,故而号称猗顿,在晋、鲁一带也渐渐小有名气。”
    “不过……”易华伟的语气突然一转,微微停顿了一下。
    乌氏倮正沉浸在猗顿的传奇故事中,听到这未尽之意,顿时心头一紧,连忙追问道:“不过什么?”
    易华伟伸出手,拿起了案几上的盐罐,然后缓缓说道:“不过猗顿在做了十年畜牧之后,却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商贾不可仅凭一业而得永富,市场变幻无常,单一的产业经营风险太大。于是,他在畜牧之余,开始涉足另一个行业——盬盐的买卖。
    猗顿在贩卖牛羊时,会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还降低了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不得不说,猗顿确实具有非凡的商业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易华伟接着讲述道:“没几年,赵氏家主赵无恤设计灭代国,开胡地,赵氏遂拥有了大量的牛马。如此一来,猗顿的牲畜生意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变得不好做了。”
    乌氏倮默默地听着,心中却暗自思忖:“猗顿与我,真是太像了……”
    他们乌氏家族也是靠牲畜起家的,最初,族人们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但乌氏倮却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他深知市场的变幻莫测,眼下生意虽然好做,但谁也无法保证明天会怎样。因此,他开始尝试分散经营,做起了内地和戎部之间的绢马贸易。后来,他又陆续增加了粮食、红、盐等商品的贸易。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增加商品的多样性,以此来规避风险。
    然而,随着秦始皇决心推行西拓之策,目标直指乌氏倮的贸易对象匈奴、月氏,乌氏倮心中明白,自家的生意即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秦夺河西、河南、河套等地后,将会开辟出三个巨大的牧场,海量的牛羊马匹将涌入内地市场。如此一来,乌氏家族的牲畜价格肯定会大幅跳水。
    再者,秦朝与实行市场经济的六国不同,走的是大国家大政府的计划经济路线。在秦朝,休说盐铁这样的国之大利,就连酒、肉、布等物品都恨不得由官府专营。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却在距离齐国最远的秦国得到了最为彻底的执行。
    所以,尽管乌氏倮如今位比封君,但在官府眼中,他也只是一只为其敛财的狗而已,根本没有资格插手内地的盐业。
    内地的盐业市场被官府牢牢掌控,乌氏倮便将目光投向了塞外。北地郡的食盐,主要仰仗位于长城外两百里的“马池”(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之间)。马池多盐卤,湖水苦涩,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如镜,全池白茫茫一片,每年都能出产不少盐。当地的昫衍戎以此为生计,匈奴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盐奴”。每年,乌氏的商队都会分成两个路线进行贸易。西线是去往月氏湟中,进行各种商品的交换。东线则是先到贺兰山东麓的匈奴驻牧地,用中原的货物换取牛马。然后,他们会赶着牛马向东走到马池,让马背牛背驮满当地的青盐。接着,再东行至上郡,继而南下到咸阳。咸阳虽然不缺盐,但乌氏倮可以将牛马在此处处理掉,剩下的马匹则拉着盐返回北地,如此一来,便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可自从听闻巴寡妇清家被迁徙至咸阳,原本开发巴蜀井盐的权利也被陛下收回,巴蜀之盐,全归郡县开采专营。
    幸灾乐祸之余,乌氏倮心中不禁有种兔死狐悲之感。秦始皇到时肯定也会派官员直接入驻马池,搞朝廷专营那套。
    他能感觉到,与扫平六国之时不同,那时秦始皇需要借助乌氏、巴氏等豪商的财力来支持战争。而如今,天下一统,秦始皇富有海内,已经不再需要他们这些豪商了。
    秦朝的政策在不断收紧,官府对商业的控制越来越严格。留给乌氏、巴氏这样的豪商的盈利之业,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也是为什么乌氏倮要不计代价,费两千万钱,买下三川、颖川两郡的茶、盐、酱油的专营之权。对于乌氏倮来说,他不怕赵高要价高,只担心赵高不开这个口子。
    然而,尽管赵高最终松开了口子,但专营许可却有地域限制,还要三年一拍。这让乌氏倮在心中暗骂赵高狡诈。这意味着他必须在每一个三年周期内,竭尽全力地经营,才能确保自己的商业帝国不受到太大的冲击。
    华丽的厅堂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易华伟略显深沉的面庞:“其实,我今日特意前来此地,乃是有两桩大买卖,想要与乌君仔细商议一番。”
    易华伟微微含笑,轻轻放下手中那精致的酒杯,看向对面的乌氏倮
    乌氏倮听闻此言,放下手中酒杯,郑重地朝易华伟行了一礼,回应道:
    “愿闻其详!”
    看着易华伟,乌氏倮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波澜,不知这所谓的大买卖究竟是何事。
    平心而论,那赵高虽为人狡诈阴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具备一定的能力。更何况,作为秦始皇的影子,乌氏倮在赵高面前根本没有丝毫拒绝的余地。
    易华伟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说道:“我所说的这能带来巨利的买卖啊,有一桩远的,还有一桩近的,不知乌君想先听听哪一个呢?”
    乌氏倮微微一愣,似乎没想到易华伟会有此一问,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远!”
    既然如此,易华伟便清了清嗓子,先从远的说起:“乌君啊,这么多年来,你难道就从来没有好奇过,那些卖给月氏、匈奴的丝帛,他们究竟是自己留着穿戴享用呢?还是会继续往西,以十倍的价格,卖给流沙另一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邦国呢?”
    说罢,易华伟稍作停顿,伸手摘下腰间玉佩,轻轻推到乌氏倮面前,问道:“你看这玉价值几何呀?”
    乌氏倮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玉佩,凑近眼前仔细端详起来,那玉佩温润剔透,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片刻之后,他回道:“这块玉品质上乘,雕工精细,起码也值数十百金!”
    易华伟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你可知这玉石是从何而来的吗?”
    乌氏倮心中一动,瞬间领会了易华伟的意思,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谨慎地问道:“赵大人的意思是……”
    在这个时代,除了那些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之外,商人,永远是探索发现的急先锋。
    就如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人,一直迫切地希望能够绕开奥斯曼帝国,与印度、中国直接进行贸易,所以他们前赴后继,不断地奔赴大海,去探索未知的航线。而在这个时代的中原,不仅皇帝对那神秘的昆仑和西王母充满了向往,像乌氏倮这样的商贾,又何尝不想直接找到玉石的产地呢?毕竟,那意味着无尽的财富和荣耀。
    然而,易华伟自己心里清楚,他没有时间去搞这些,而且,让那些商人有个榜样才能充分调动那些人的积极性,所以,这个重任,还是得交给乌氏倮家经验丰富的商队才行。
    “要找昆山之玉,须走草原西行!匈奴不事贸易,不会故意阻挠,只是匈奴人喜欢劫掠客商,风险亦不小。”
    一边说着,乌氏倮看了易华伟一眼,笑道:“不过,走这条路线,亦能为陛下打探匈奴虚实!”
    “乌君果然聪慧绝伦,机敏过人!难怪能赚下如此庞大的家业!”
    易华伟轻轻一笑,眼中满是赞赏之色。缓缓说道:“三百年来,中原大地之上涌现出了许多富商巨贾,然而,能够富过两代人的,除了那陶朱公范蠡之外,竟是再无其他,甚至会连累到子孙后代,这究竟是为何呢?难道那些巨贾的子弟皆愚笨不堪,不善经营吗?依我之见,并非如此。这实则是因为他们虽坐拥千金之财,却对国家毫无功绩可言。在君主和大臣们的眼中,他们就如同那虱子一般,是国家的祸害。在重重的打压之下,那些曾经的千金之子,或许一夜之间便会沦为穷苦之人。”
    说到此处,易华伟话锋一转,目光再次落到乌氏倮身上:“而如今,乌君为我邦国刺探匈奴、月氏的军情,此乃大功一件。又为大秦开辟新的商道,这更是功不可没。如此一来,乌君不仅能够获取万金之财,更是找到了一条保全家族富贵的绝佳途径。想来再过些年,乌君恐怕当真要封君拜侯了!”(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0193/234181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