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都市言情 >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 第614章 神话(官山海 )

第614章 神话(官山海 )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三天后,秦始皇庞大的东巡车队浩浩荡荡渡过潍水后,便正式踏入了琅琊郡的地界。郡尉亲自率领着三千郡兵,沿途防守可谓是密不透风,对闲杂人等的排查更是细致入微。每一个路口、每一处要地都有郡兵站岗值守,以确保秦始皇安全无虞。
    琅琊台,耸立于黄海之滨,山势雄伟险峻。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植被,绿树成荫,顶部较为平坦开阔,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到无垠的大海,海面波涛汹涌,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阵阵轰鸣声。
    琅琊行宫就建立在琅琊台附近,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行宫的墙壁高大而坚固,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建造而成。宫室内部装饰华丽,雕梁画栋,充满了皇家的威严气息。殿堂之间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宫中的道路宽敞平坦,地面铺设着精美的砖石。庭院中摆放着一些奇异草,为整个行宫增添了生机与色采。
    殿内,秦始皇跟群臣安然而坐,面前摆放着御厨精心烹饪出的食物,从表面上看,秦始皇似乎并没有将刺杀一事放在新上,脸上不时露出一丝笑容。
    谒者侍从们小心翼翼地用银针试毒,而后更是以自己的性命进行二次试毒,确保安全无虞后,秦始皇才操持着筷箸,缓缓挑起一条烹熟的鲜鱼放入口中。然而,瞬间他便皱起了眉头:
    “盐重了。”
    负责御膳的雍人顿时如临大祸,连忙跪倒在地,瑟瑟发抖。庖厨也被迅速提溜过来请罪,惶恐地说道:
    “陛下,虽然餐具鼎簋都是从咸阳带来的,但此次用的乃是本地海鱼。海鱼肉里自有盐分,故而烹饪时未加留意,使得味道略重。”
    秦始皇倒也没大发雷霆,只是微微抬了抬手,示意庖厨起来。神色依旧冷峻,目光却带着一丝探究,问道:“所用之盐,是少府之盐还是本地盐?”
    “是少府的盐。”
    庖厨连忙回答,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他可不敢用来历不明的盐啊,那可是关乎性命的大事。说着,赶紧补充道:
    “少府有两种盐,北地马池青盐,和安邑白盐,都是少府亲自派人去当地取得,运回咸阳储藏的……”
    秦始皇微微颔首,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开口道:“天下之盐三分,两分出于齐,但少府为何不用齐地之盐?卿等可知?”
    偏过头,秦始皇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回陛下,”
    倒是这一这阵子在研究秦朝历史的易华伟开口说道:
    “马池青盐出于边疆,色泽最佳,味道最正。而安邑古称大夏,大夏之盐,和之美也。此二盐,最适王者调味。而齐产盐虽多,但多数味涩,若是煎煮不当,还有一股焦苦味,这是庶人黔首之盐,岂能入于陛下之口?”
    秦始皇微微眯起眼睛,不置可否。缓缓说道:“虽是黔首之食,却是天下巨利。”他的声音不大,却仿佛有千钧之力,让众人心中一凛。
    秦始皇环视左右,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
    “少府的章邯何在?他不是管着朝廷度支吗,且来与朕说说天下盐政。”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四周,寻找着章邯的身影。
    “陛下,章邯随琅琊郡守先行去了海滨。”易华伟在一旁提醒道。
    秦始皇听后,微微皱起眉头,轻哼一声,显然对于章邯上次没有发现刺客一事仍有些介怀。转头看向李斯,开口道:
    “你当年为小吏时,也管过盐粮,那便由你与朕略说一二。”
    秦始皇也不挑人,一挥手,示意李斯在自己吃饭时在旁讲述。
    李斯微微一笑,恭敬地说道:“陛下,这盐看似寻常,天天都吃。但实际上,却足以决定人之生死,国家强弱!”
    秦始皇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说道:“哦?”他停下手中的动作,示意李斯细细道来。
    李斯本就是搞实政起家的,缓缓开口道:“陛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那些贫穷的黔首,平日里劳作辛苦,若长期不吃盐,便会浑身无力,身体虚弱,甚至危及生命。贵族们习以为常,有时还会觉得盐重,可他们却不知,对于黔首来说,吃不吃盐,那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盐不仅关乎百姓的健康,更与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紧密相连。国家若能掌控盐的生产和流通,便能获得丰厚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军队、修筑城池等重要事务。同时,盐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战争时期发挥关键作用。”
    “盐,如此至关重要,人人皆离不开它。然而,令人困扰的是,并非每个地区都能产盐。
    农户们大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粮食可以自己耕种自己食用,布呢,可以自己种下麻褐,由妇人搓线纺织。不论是温饱问题,基本都能靠自己解决,可唯独盐不行!无论如何,地里也种不出这神奇的东西。如此一来,盐便成了百姓唯一需要购买交换的商品。
    这天下最早的商贾,非盐商莫属!他们从安邑附近的大盐池出发,向各个地方运送盐。”
    顿了顿,李斯接着说道:“故而天下货殖,唯有粮、盐、布、铁、铜、畜最为重要!”
    “如此说来,这齐地便是靠着海盐而称富?”秦始皇停下了手中的筷箸。李斯躬身回应道:“确实如此。这齐地营丘一带,在八百年前大多是盐卤之地,地广人稀。但齐太公大力发展工商业,充分利用鱼盐之利,于是人民纷纷归附齐国,齐国遂成为大国。到了齐桓公时期,人口众多,又采用管仲之策,实行‘官山海’,让官府专营盐铁。正因如此,齐国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海岱之间的人们纷纷整理衣袖前往朝拜。”
    “管夷吾曾言,君伐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其意思便是,通过煮海卖盐,全天下人都在向齐国交盐税,齐国也因此而富裕。”
    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国,这才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一度匡正天下。倘若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又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呢?哪有钱年年召开诸侯峰会呢?又怎能维护周天下的太平?更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齐国的“官山海”政策主要由管仲提出并实施。其具体内容包括:
    “官山”是指国家把铁矿交给百姓承包开采,根据产值按比例分取利润。
    “官海”则是在政府明确规定食盐属于国有的情况下,实行官督民产。政府让百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煮盐,然后设置盐官进行统购统销。
    在管仲执政以前,齐国允许私人经营盐铁业,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
    管仲曾长期经商,深知食盐和铁器的特殊性及其销量大、利润高的特点。管仲执政后,为充实国家财政,增强齐国经济实力,决定将利润丰厚的盐铁行业控制在政府手中,废止先前允许私人经营盐铁业而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的政策,转而实施“官山海”政策,即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实行食盐和铁器的国家专卖。
    在国家控制煮盐时节内,私人可在开放的盐池内自主生产盐,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国家控制盐的产量和销量,进而获得盐的定价权,从而提高价格以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垄断所有矿山资源,私人自主经营冶铁作坊,国家对铁器统购统销,并按照“民得其七,君得其三”的标准向私营铁业征收。
    “官山海”政策将税赋藏于盐铁价格之中,利用了盐和铁的不可替代性,寓税于价,避免了民众对于直接征税的负面情绪。此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煮盐冶铁的热情,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盐产量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可出口,甚至通过调控食盐出口量来控制其他国家命脉,为齐国称霸打下了基础。铁质农具也得到日益推广,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改革后,国家收入实际由税赋和专卖收入两项构成,财政收入总额大幅度增加,稳定性提高,财政困难得到缓解,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从产权、所有权、经营权的角度来看,“官山海”制度强调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政府垄断盐池、铁矿等自然资源,规范了自然资源产权市场的建立和运行,促成了资源地租的界定和征收,政府借此可调整盐铁产品的价格和产量,控制资源受益的总量及利益在政府和私人之间的分配。同时,国家将盐铁业生产领域的经营权和部分自然资源的收益权出租给私人,收取税赋,并通过统购统销分配卖出盐铁产品获得收益,实现了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形式。
    而且国家保护煮盐和冶铁领域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严格的产量要求和明确的收购价格,消除产品供求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具有独立自主经营权的私人经营者全力进行生产活动,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利润,也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另外,国家通过控制盐铁的销售和分配,可防止国内资源匮乏,还能借助盐铁出口控制他国。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官山海”是以齐国财政危机为诱因、以政府为制度行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非帕累托改进,而是利益的再分配。它将改革前盐铁业生产领域的部分私人利益分配给政府和改革后进入该领域的私人,将流通领域的全部利益转移给政府。
    在此过程中,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的基础上,私营盐铁业受到打击。制度非均衡是“官山海”政策推行的必要条件,执政者对现有制度下的财政收入状况不满,产生制度需求,而制度供给由制度变革成本决定,包括规划设计费用、消除流通领域盐铁商权利的费用、打击贩运走私的费用、统购统销部门的运营费用、管理山林盐池的费用等。
    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达到平衡,实现了潜在效益向现实效益的转化,达到制度均衡。作为制度决定者的政府对该制度满意,作为制度接受者的人民总体上也能接受,虽利益被部分剥夺的私营盐铁业主对新制度有所不满,但无力改变。由于盐铁是必需品,“寓税于价”的做法实质是变相提高人头税征收力度,但因“见于之形,不见夺之理”,减少了改革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阻力,促成了制度的平衡。
    “官山海”政策中的盐铁专卖思想传承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专卖制度的滥觞。后世朝代在盐铁专营的基础上,还将专营范围扩展到茶叶、丝绸、瓷器等其他重要商品。
    但它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收入来源。通过垄断经营盐铁等必需品,国家能够获得稳定且可观的财政收入,这一模式被后世许多朝代所借鉴和采用,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强调国家对重要资源和经济领域的控制和干预,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经济管理思想。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政策手段来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国家利益。
    盐铁专卖政策还可以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例如,通过调整盐铁的价格和供应,可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物价水平,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弊端,例如可能导致官办企业的弊端,如商品质量问题、强买强卖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之所以提及盐,缘由清晰可见。当下帝国财政陷入困境,少府与治粟内史皆一贫如洗。虽无战事,然骊山陵、宫殿、直道、驰道、五尺道、长城、塞外屯田、巡狩封禅等诸多事项,处处皆需钱财。朝廷已窘迫至数次追加口赋,引得民间怨声载道。租税已高达每亩 1.5石,无法再加。曾经大手大脚钱的皇帝,如今也不得不四处寻觅新的财源,以维持其野心与庞大帝国的运转。
    既然齐国能凭借海盐积聚巨量财富,那秦为何不可?在秦始皇的眼中,盐已不再仅仅是盐,而是如黄金般珍贵的存在。
    对于秦始皇而言,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调味作用,更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价值。齐国的成功经验摆在眼前,海盐贸易为齐国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始皇自然渴望借鉴这一成功模式,为秦国开辟新的财源。
    然而,秦国与齐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齐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且在管仲的治理下,实行了“官山海”政策,对盐铁实行国家专营,从而掌控了经济命脉。而秦国地处内陆,虽然也有一些盐产地,但规模和产量远不及齐国。此外,秦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相对落后,缺乏成熟的贸易体系和商业人才。
    现在这个聚宝盆虽然落在秦始皇手里,但要实现对盐的有效利用,秦始皇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就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盐政管理制度,包括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同时也需要有专业的官员来负责管理。其次,他需要解决盐的运输问题。秦国地域辽阔,盐的产地相对分散,如何将盐高效地运输到全国各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他还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私盐泛滥问题,加强对盐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贩盐行为。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但秦始皇并未放弃对盐的探索。他派遣官员前往各地考察盐产地,研究盐的生产技术和贸易模式。同时,他也在积极筹备建立盐政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这个过程中,秦始皇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一位雄主的果断和决心。他深知,只有开辟新的财源,才能维持帝国的繁荣和稳定。而盐,作为一种潜在的巨大财富,无疑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80193/234181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