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章 盲区
推荐阅读:神诡长生:从屠夫开始加点修仙!、混在霍格沃兹的日子、修仙:我有一个装备栏、联盟:开局唢呐,送走了周姐呆妹、抗战:全球都是基地车、一切从梦华录开始、万灵仙族:御兽长生、蜀汉之庄稼汉、LOL:你也不想被全网直播吧?、至尊龙魂、
第1358章 盲区
曹丕登基已经一年多了,时间也来到了深秋,但司马懿仍然感觉到不到一丝凉爽。
他是真的汗流浃背了,因为他如今看得出来,晋国这几次对魏国的攻势,并没有使出全力,而是配备了大量轻便机动,能和骑兵配合的战争器械。
而且晋国士兵也换了好几茬,这倒不是因为前面的人战死了,而是晋国在采取老带新的战术训练新兵。
据魏军抓到的晋军俘虏说,那边把这种举措称作轮战,目的是消耗魏兵的有生力量。
但司马懿明知对方如此,也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只能在一次次战斗中竭尽所能减少损失,但他悲哀的发现,对面似乎在交战之中不断改进器械。
其中司马懿觉得最为恶心的一种,是号称吹烟机的东西,晋军在后面点绕潮湿的柴火生成烟雾,然后用吹风机送到阵前,来对付让魏军前军。
在这种刺鼻的烟雾下,魏兵战意大大降低,若是遇到顺风的时候,烟雾甚至能飘到中军,让整个魏军阵势一片混乱。
而晋军则是头脸穿戴着全套防护烟雾的面具和设备,在烟雾之中来去自如,此消彼长,魏军屡次在烟雾出现时吃了大亏,这还怎么打仗?
其他诸位此类的新东西层出不穷,司马懿听说这是因为晋国优待工匠,奖励器具发明的缘故,导致天下绝大部分工匠都跑去了晋国效力,对此司马懿没有好的应对之策,只能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过毕竟司马懿很是聪明,还真让他找到了很多土办法,就像魏军虽然没有隔绝烟雾的布,做不出防护口罩,但司马懿找人研究过后,很快用捣散的麻布和碎木炭做出了部分替代品,虽然效果一般,但起码比之前束手无策的情况好多了。
但这些尚可,对于晋军那种复杂的器械,司马懿便无能为力了,他也曾了大量兵士的代价,从晋军手中抢回了一台蒸汽机想要仿制,但他集中了所有工匠,了好几个月时间,最后悲哀地发现根本不可能。
从金属缸体的冲压工艺,到密闭舱室的连动系统,都是精密到严丝合缝,工匠们稍有差错,整套蒸汽机就动不起来,要说举国之力,也倒是能做出几台差不多的,毕竟原理并不复杂,但关键问题是,不能量产。
这些东西其实损耗的很快,但晋军那边补充的也很快,司马懿怀疑对方有能大规模制作这类东西的工坊,所以才能源源不断补充,这才是晋魏之间最本质的差距,你即使拿了图纸,也不可能同等效率的转化成实物。
这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决定的,这其中包含了太多人的智慧,根本不是司马懿这边几个聪明人就能弥补的差距,晋国那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这么正大光明的在战场上试验新的发明。
这在兵法上叫阳谋,晋军这边的诸葛亮,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战斗,将工匠们的发明投入到战场上试验效果,然后拿回来改进,最终将其完善到可以投入到日常使用的程度。
比如诸葛亮最近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是使用了蒸汽动力,其没有选择轮子,而是用了四条支撑物来运载货物,是为了适应复杂的山地环境。
这东西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极为失败的,连站都站不稳,但经过了数年的技术迭代后,诸葛亮已经找到了数个能用来保持稳定的法子,最后做出了能够投入使用的实物来。
虽然诸葛亮的最终设想是将其小型化,但受限于蒸汽机的重量,成品还是颇为笨重,对此诸葛亮颇不满意,认为木牛流马里面还是有不少冗余的部件,所以他在指挥兵事的闲暇,也会和工匠探讨改善的法子。
诸葛亮越是研究,越觉得里面道理奥妙,他心道要是天下太平的话,自己即使不治理国事,做个工匠似乎也不错?
要是袁熙知道诸葛亮正在做的木牛流马的结构,一定会极为惊讶,这其中原理,已经和后世的机器狗颇为相似,虽然没有智能稳定系统,但却用了原始的机械平衡原理,做到了相似的效果,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所有工匠的智慧,更是华夏千年以来的知识积累的成果。
这些成果当初因为战乱散失不少,但随着建立义学,兴办工坊,很多失传的技术被找回,尤其是土木工程中的机械原理等学科,被袁熙默写出来后,被工匠们学习吸收,重新构成了一套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做法,这已经是打好了技术革新的基础。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晋国将会迎来一次次的技术进步,到时候魏国将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司马懿也看出来了,他如今写的奏表,开始是对作战不力的请罪,后者则是对曹丕的劝谏,请求其仿效晋国,重用工匠,抓紧进行相应的工艺研究。
而且司马懿在奏表之中,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即两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决定性的差距,是燃料之间的差距。
司马懿认为,晋国的蒸汽机,几乎用的都是被叫做煤炭的东西,而不是魏国普遍采用的木炭木柴,这之间的发热差距,简直是天差地别。
司马懿想尽办法弄到过一些煤炭,试验过后,他更加是有些绝望,相同体积重量下,煤炭的发热效率和温度远超木炭,更可怕的是,据说在晋国那边,煤炭已经成规模的生产,比干柴更加不受天气影响。
对此司马懿有一种预感,将来魏国要是败的话,很大一部分是要死在两边的燃料差距,他在奏表中再三强调,这才命人紧急送往长安。
彼时曹丕接到这封军情奏表时,已经是半个月后,他此时因为今年的战事尚可,三个方向都挡下了晋军的进逼,心情相当不错。
他看奏表前面司马懿请罪,便对身旁的郭皇后笑道:“这司马懿还挺谦虚,三路之中,就他表现最好,这是怕朕责罚吗?”郭皇后道:“司马军师如今是大魏砥柱,年少成名,自然担心名声太盛,行事低调,也属正常。”
曹丕接着往下看奏表,等看到司马懿的几条建议的时候,眉头便皱了起来,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超出了他的认知。
他将奏表递给郭皇后,“朕是派他出去打仗的,不是让他和对面比拼器械的,袁氏本来就就在器械上有独得之妙,大魏为何非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郭皇后静静看完,说道:“这里面的事情,妾是外行看不懂,陛下何不找些信任的人来商议?”
曹丕想了想,便召吴质朱烁,陈群董昭几人进宫。
四人赶来拜见了曹丕后,拿着司马懿的奏表仔细读了几遍,也不禁面面相觑,这里面涉及到工匠技艺,对他们这些从小读经学的士族来说,还是有些陌生了。
朱烁试探道:“是不是因为司马军师那边压力太大,所以觉得这些东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吴质满不在乎道:“应该试了,晋国虽强,但强在地盘大,人口多,才能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奇技淫巧费不菲,有这些人力物力,多种些田,多生些人不好吗?”
“我倒巴不得晋国一直这样下去,说不定他们搞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早晚会把自己拖垮。”
朱烁也是赞同道:“没错,往年晋军攻势极为凶猛,今年反而缓和下来了,是不是因为他们将财力人力都投入到这些歪门邪道上去了,所以战场上没有建树了。”
“要是我们跟着晋国搞这些东西,怕不是没做出什么,先把大魏国库拖垮了,最近赋税并不宽裕,尽快多种地收获粮食,才是最为紧要的啊。”
曹丕转向陈群,“长文以为如何?”
陈群忙道:“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国家强大,还是在于粮食人口。”
“如今陛下用九品中正制重新任命了士族官员,让他们心甘情让渡出了不少赋税比例,若能挡住晋国攻势,大魏便能在三年内恢复元气,反攻中原有望。”
“此时要是再去重用工匠,寻找矿产,只怕士族之间也会有所非议啊。”
“这种举措不是不行,而是不适合如今的大魏,若是将来能一统天下,自然是合适的。”
曹丕微微点头,最后转向董昭,“公仁,你怎么想?”
董昭微微一拜,“启禀陛下,微臣对于此道并不精通,也看不太懂,所以不好置喙。”
曹丕听了,失笑道:“公仁啊,你是不是无缘无故坐了半年牢,所以一直在记恨朕?”
董昭连忙道:“臣不敢,臣实是对工艺一道,知之甚少,只怕说出来贻笑大方。”
其他三人都是脸上一红,其实他们看不太懂司马懿表章里面的东西,但总不能当着曹丕的面承认吧?
董昭这么说,岂不是暗示自己这些人不懂装懂?
曹丕见了,也不勉强,而是拿出另外一封军情,说道:“荆州那边,也有消息传来,说今年过冬之前,晋军和汉南国军,有可能联手在襄阳江陵一线对南阳发动进攻。”
“同时驻守在麦城的子孝说,于禁还被关押在襄阳。”
“于禁到底是被俘,还是私下投降,至今尚无定论,你们怎么想啊?”
(本章完)
曹丕登基已经一年多了,时间也来到了深秋,但司马懿仍然感觉到不到一丝凉爽。
他是真的汗流浃背了,因为他如今看得出来,晋国这几次对魏国的攻势,并没有使出全力,而是配备了大量轻便机动,能和骑兵配合的战争器械。
而且晋国士兵也换了好几茬,这倒不是因为前面的人战死了,而是晋国在采取老带新的战术训练新兵。
据魏军抓到的晋军俘虏说,那边把这种举措称作轮战,目的是消耗魏兵的有生力量。
但司马懿明知对方如此,也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只能在一次次战斗中竭尽所能减少损失,但他悲哀的发现,对面似乎在交战之中不断改进器械。
其中司马懿觉得最为恶心的一种,是号称吹烟机的东西,晋军在后面点绕潮湿的柴火生成烟雾,然后用吹风机送到阵前,来对付让魏军前军。
在这种刺鼻的烟雾下,魏兵战意大大降低,若是遇到顺风的时候,烟雾甚至能飘到中军,让整个魏军阵势一片混乱。
而晋军则是头脸穿戴着全套防护烟雾的面具和设备,在烟雾之中来去自如,此消彼长,魏军屡次在烟雾出现时吃了大亏,这还怎么打仗?
其他诸位此类的新东西层出不穷,司马懿听说这是因为晋国优待工匠,奖励器具发明的缘故,导致天下绝大部分工匠都跑去了晋国效力,对此司马懿没有好的应对之策,只能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过毕竟司马懿很是聪明,还真让他找到了很多土办法,就像魏军虽然没有隔绝烟雾的布,做不出防护口罩,但司马懿找人研究过后,很快用捣散的麻布和碎木炭做出了部分替代品,虽然效果一般,但起码比之前束手无策的情况好多了。
但这些尚可,对于晋军那种复杂的器械,司马懿便无能为力了,他也曾了大量兵士的代价,从晋军手中抢回了一台蒸汽机想要仿制,但他集中了所有工匠,了好几个月时间,最后悲哀地发现根本不可能。
从金属缸体的冲压工艺,到密闭舱室的连动系统,都是精密到严丝合缝,工匠们稍有差错,整套蒸汽机就动不起来,要说举国之力,也倒是能做出几台差不多的,毕竟原理并不复杂,但关键问题是,不能量产。
这些东西其实损耗的很快,但晋军那边补充的也很快,司马懿怀疑对方有能大规模制作这类东西的工坊,所以才能源源不断补充,这才是晋魏之间最本质的差距,你即使拿了图纸,也不可能同等效率的转化成实物。
这是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决定的,这其中包含了太多人的智慧,根本不是司马懿这边几个聪明人就能弥补的差距,晋国那边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这么正大光明的在战场上试验新的发明。
这在兵法上叫阳谋,晋军这边的诸葛亮,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战斗,将工匠们的发明投入到战场上试验效果,然后拿回来改进,最终将其完善到可以投入到日常使用的程度。
比如诸葛亮最近发明的木牛流马,便是使用了蒸汽动力,其没有选择轮子,而是用了四条支撑物来运载货物,是为了适应复杂的山地环境。
这东西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极为失败的,连站都站不稳,但经过了数年的技术迭代后,诸葛亮已经找到了数个能用来保持稳定的法子,最后做出了能够投入使用的实物来。
虽然诸葛亮的最终设想是将其小型化,但受限于蒸汽机的重量,成品还是颇为笨重,对此诸葛亮颇不满意,认为木牛流马里面还是有不少冗余的部件,所以他在指挥兵事的闲暇,也会和工匠探讨改善的法子。
诸葛亮越是研究,越觉得里面道理奥妙,他心道要是天下太平的话,自己即使不治理国事,做个工匠似乎也不错?
要是袁熙知道诸葛亮正在做的木牛流马的结构,一定会极为惊讶,这其中原理,已经和后世的机器狗颇为相似,虽然没有智能稳定系统,但却用了原始的机械平衡原理,做到了相似的效果,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也是所有工匠的智慧,更是华夏千年以来的知识积累的成果。
这些成果当初因为战乱散失不少,但随着建立义学,兴办工坊,很多失传的技术被找回,尤其是土木工程中的机械原理等学科,被袁熙默写出来后,被工匠们学习吸收,重新构成了一套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做法,这已经是打好了技术革新的基础。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晋国将会迎来一次次的技术进步,到时候魏国将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点诸葛亮很清楚,司马懿也看出来了,他如今写的奏表,开始是对作战不力的请罪,后者则是对曹丕的劝谏,请求其仿效晋国,重用工匠,抓紧进行相应的工艺研究。
而且司马懿在奏表之中,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即两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决定性的差距,是燃料之间的差距。
司马懿认为,晋国的蒸汽机,几乎用的都是被叫做煤炭的东西,而不是魏国普遍采用的木炭木柴,这之间的发热差距,简直是天差地别。
司马懿想尽办法弄到过一些煤炭,试验过后,他更加是有些绝望,相同体积重量下,煤炭的发热效率和温度远超木炭,更可怕的是,据说在晋国那边,煤炭已经成规模的生产,比干柴更加不受天气影响。
对此司马懿有一种预感,将来魏国要是败的话,很大一部分是要死在两边的燃料差距,他在奏表中再三强调,这才命人紧急送往长安。
彼时曹丕接到这封军情奏表时,已经是半个月后,他此时因为今年的战事尚可,三个方向都挡下了晋军的进逼,心情相当不错。
他看奏表前面司马懿请罪,便对身旁的郭皇后笑道:“这司马懿还挺谦虚,三路之中,就他表现最好,这是怕朕责罚吗?”郭皇后道:“司马军师如今是大魏砥柱,年少成名,自然担心名声太盛,行事低调,也属正常。”
曹丕接着往下看奏表,等看到司马懿的几条建议的时候,眉头便皱了起来,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超出了他的认知。
他将奏表递给郭皇后,“朕是派他出去打仗的,不是让他和对面比拼器械的,袁氏本来就就在器械上有独得之妙,大魏为何非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郭皇后静静看完,说道:“这里面的事情,妾是外行看不懂,陛下何不找些信任的人来商议?”
曹丕想了想,便召吴质朱烁,陈群董昭几人进宫。
四人赶来拜见了曹丕后,拿着司马懿的奏表仔细读了几遍,也不禁面面相觑,这里面涉及到工匠技艺,对他们这些从小读经学的士族来说,还是有些陌生了。
朱烁试探道:“是不是因为司马军师那边压力太大,所以觉得这些东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吴质满不在乎道:“应该试了,晋国虽强,但强在地盘大,人口多,才能搞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奇技淫巧费不菲,有这些人力物力,多种些田,多生些人不好吗?”
“我倒巴不得晋国一直这样下去,说不定他们搞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早晚会把自己拖垮。”
朱烁也是赞同道:“没错,往年晋军攻势极为凶猛,今年反而缓和下来了,是不是因为他们将财力人力都投入到这些歪门邪道上去了,所以战场上没有建树了。”
“要是我们跟着晋国搞这些东西,怕不是没做出什么,先把大魏国库拖垮了,最近赋税并不宽裕,尽快多种地收获粮食,才是最为紧要的啊。”
曹丕转向陈群,“长文以为如何?”
陈群忙道:“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国家强大,还是在于粮食人口。”
“如今陛下用九品中正制重新任命了士族官员,让他们心甘情让渡出了不少赋税比例,若能挡住晋国攻势,大魏便能在三年内恢复元气,反攻中原有望。”
“此时要是再去重用工匠,寻找矿产,只怕士族之间也会有所非议啊。”
“这种举措不是不行,而是不适合如今的大魏,若是将来能一统天下,自然是合适的。”
曹丕微微点头,最后转向董昭,“公仁,你怎么想?”
董昭微微一拜,“启禀陛下,微臣对于此道并不精通,也看不太懂,所以不好置喙。”
曹丕听了,失笑道:“公仁啊,你是不是无缘无故坐了半年牢,所以一直在记恨朕?”
董昭连忙道:“臣不敢,臣实是对工艺一道,知之甚少,只怕说出来贻笑大方。”
其他三人都是脸上一红,其实他们看不太懂司马懿表章里面的东西,但总不能当着曹丕的面承认吧?
董昭这么说,岂不是暗示自己这些人不懂装懂?
曹丕见了,也不勉强,而是拿出另外一封军情,说道:“荆州那边,也有消息传来,说今年过冬之前,晋军和汉南国军,有可能联手在襄阳江陵一线对南阳发动进攻。”
“同时驻守在麦城的子孝说,于禁还被关押在襄阳。”
“于禁到底是被俘,还是私下投降,至今尚无定论,你们怎么想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9902/232421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