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南洲吴国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713章 ,南洲吴国
对于张辟疆的话徐爱民还是愿意听的,他当即下旨招大皇子徐绍,二皇子徐晟回大汉,在所有封王当中,就是吴国和西炎国发展的最好,所以他最看好的还是这两个儿子。
倒也不是徐爱民其他儿子不努力,但耐不住他们两位兄长都有外挂,一个拥有全球品质最高的铁矿,一个拥有全球最容易开创的金矿,同样是发展,在智商和人才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有资源的自然比没有资源的要强。
虽然不少皇子都觉得不公平,但徐爱民却不这样想,能获得上天眷顾本就是最大的优势。
秦末时期,谁能想到强盛的暴秦会被自己父亲带领800刑徒推翻,函谷关这座阻挡战国无数英雄豪杰的雄关,谁又能想到会忽然出现一条暗道,因为这种事情太神奇,即便徐凡推广科学几十年,但在汉人看了他就是得到老天的眷顾,是天命之子。所以大汉开国之后才能一路兴旺发达这么多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天命论在大汉还是非常市场的。
而在大皇子和二皇子封地上出现巨型铁矿和金矿,在徐爱民看来这就是他两个儿子得眷顾的体现,在所有皇子都表现相差无几的时候,他自然也倾向于得眷顾的皇子了。
大汉历62年5月25日,南洲吴国,临安城。
南洲因为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只有东部地区因为山脉阻挡节流水汽出现肥沃的平原,所以在建国之时,徐绍就把自己的都城建立在南洲的东部一个海湾。
一场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给给临安城带来了一场秋雨,让整个临安城也变得更加寒冷了,因为在不同的半球,现在大汉本土各地快进入盛夏,而南半球的吴国却已经快要入冬了。
临安城虽然只是一座只有十几年历史的小城市,但因为高品质的铁矿带来的财富受益,徐绍每年都要费几亿乃至十几亿的投入建设这座吴国的都城。
他几乎是一比一的复刻了长安城的建筑风格,核心的宫殿,华丽的官署,繁华的小区,辩论激烈的学府,百姓休闲的茶馆,酒馆,图书馆,电影院,足球场等娱乐设施,还有庞大的下水道系统等等。
而这样大量的投入也是成效卓著,秋雨过后污水被快速排出城市,并没有出现后世那种污水倒灌城市的景象。
临安城也成为南洲土著的神国,当地土著统领只要见到这座城市的,无不被这座光明之城折服,而后留在城中,他们的部众成为了吴国百姓的一部分,现在临安居住着二十万百姓,是整个吴国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
徐绍对南洲的征服也没有抵抗,基本上就是李广这些将军带领的骑兵冲到什么地方,当地的部落看到如同天神一般的大汉骑兵直接跪下求饶了,再看到临安城的繁华,从身体到心理上都臣服了。
当地的土著也是黄种人,他们甚至是几万年前从会稽郡来到这片陌生的大陆,和汉人是有血脉关系的,大汉自然也不用像那些白皮一样屠戮当地人,而是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大汉百姓的一部分。
最开始徐绍对这样的军事行动还兴致勃勃,甚至还亲自指挥过几场战斗,但当地野人和大汉的差距太大了,一个拿火枪,一个拿木棍,差了两个层次了,这样的军事行动就相当于玩游戏弄了最简单的难度不说,还开外挂,很快徐绍对这样乏味的战斗没有兴趣了。
而是把兴趣投入到探索这块蛮荒之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国家制定一个完善的堪舆图。
结果第二年,探险队就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了,他们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赤铁矿,而且品质非常高,在大汉根本看不到,还是露天铁矿。
这种容易开发的情况,如果是在大汉,那就是一座赤色的金矿,但在吴国却还有一个麻烦,吴国本就是地广人稀,占据三个中原大小的土地,人口只有上百万,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东部,西部的人口比大漠高原还要少,基础设施是一点没有。以当时吴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根本不足以开发这座铁矿,为了筹集开发铁矿的钱财,他去会稽郡股票交易所,制定了一个上市计划。
当这些铁矿消息被会稽郡富商知道之后,造成整个会稽郡的轰动,吴国铁矿公司的股票可谓是一票难求,上市第一天股票的价值就翻了一番,接下来的几天也是连连上升。
当然徐绍筹集到12亿资金之后,立刻购买机器,招募工匠在矿区修码头,建铁路,开发矿山,一年后,吴国的第一批铁矿登上大汉的土地,受到当地钢铁厂的热烈欢迎。
正好大汉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像南洲这样高品质的铁矿石,这几乎是大汉沿海郡县钢铁厂追赶陈郡等本土老牌钢铁厂的外挂。
同样炼铁,用南洲铁矿即便是技术上差一些,但依旧可以炼制出物美价廉的钢铁,这就是原材料上的碾压,有了南洲铁矿供应,会稽郡几乎是以每年增长两三成的速度增加炼钢铁的产能。
甚至为了增加优质铁矿的供应量,以会稽郡,临淄郡为首的沿海六郡,派遣大匠考察南洲铁矿,联合投入三十亿给吴国用来扩张南洲铁矿的产能。
于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南洲铁矿的产能就突破到千万吨的级别,大量优质低廉的铁矿进入大汉本土,直接让大汉钢铁由西北转向东南,霸上钢铁厂甚至为了生存更是直接迁出了关中。
铁矿给吴国带来财富,而吴王徐绍则把这笔财富用在建设吴国的港口,铁路,公路,城镇,十年下来吴国已经有15座城镇,当然这些城镇大部分都在沿海,以海运沟通,吴国的人口达到了150万,只可惜分散在庞大的南洲也只是星星点点几个小城。
吴国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直接拉满,为了解决医疗问题,吴王徐绍高价聘请优秀的大夫来吴国建设医馆和医学院,十几年高投入下来,吴国每个乡都能配上一个赤脚大夫等级的医生,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最基础的医疗和教育他们卫生知识,减少病症。
吴国的教育也是非常完善的,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小学,每个城市都有两三所中学,当初贬到吴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学问的,所以在吴国并不缺少基础教育的人才。
吴国虽然立国时间短,但因为地大物博,又有巨型铁矿的外挂,每年出口的货物达到了300亿,让吴国快速成为了富裕之国,当地的百姓过得富足安康,即便当地的土著也很少反抗吴王的统治,在吴王没有来之前,他们过的茹毛饮血,在野外和野兽拼杀的生活。
但现在住上房屋,穿上衣服,吃上热腾腾食物,虽然要每天劳作,但却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对当地土著来说,能吃饱饭就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而能做到这点的吴王就是一个天神一样的族长,所以徐绍在吴国土著心中威望极其高。徐绍甚至在这些土著眼神看到了,大汉百姓看待自己祖父的神情,这让他很自得。
因为下雨的关系,临安城内的百姓也有点懒散,大部分人都躲在茶馆,酒馆,戏院等地,边躲雨边听戏。
其中有几个穿金戴银却是一身儒服打扮壮汉抱怨道:“本土的土著太懒散了,南洲有这么好的草场,他们也不肯用心打理,每次都是俸禄刚刚发完,就找不到人,而是几天后一个人醉醺醺的跑回来,躺在马厩当中睡觉,要不是南洲人少,某是不愿意雇佣这些土著的。”
这种怪异打扮的是匈奴人,儒家在大漠是宗教领袖的地位,有能力的匈奴人都喜欢穿儒服,穿金戴银则是他们在草原当中带领的习俗,他们习惯把自己的财产穿在自己身上,这个习惯即便是融入大汉之后也没有改变,两种文化一融合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怪异的模样。
另外一个匈奴人恼火道:“吴王上次说了,土著不听话,教育一番就好了,不能打骂体罚,更加不能把人打伤,但这些土著是不但不听话,连最简单的放养都会出错,剪羊毛又剪的乱七八糟,老话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这些土著还怎么成才?这要是在我大汉,他们就是废物,在大漠一场雪下来,他们就得冻成冰棍,也就是我吴国富裕,吴王仁慈才给他们一口饭吃。”吴国150万人口当中,有上百万都是当地的土著,身为吴王也必须照顾当地土著的利益,教化就教化,打骂体罚就过了,最起码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这样做了。
年长的匈奴人金尚嘿嘿一笑,这话要提前几十年,用在他们身上也不为过,不过他内心也在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了。
在他童年记忆当中,家中是非常贫困的,后面日子才渐渐好了一些,他也能上小学,他父亲经常感激的对他说,这都是圣天子带来的好生活,他要记得感恩。当时他年纪还小,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这句话他是记住了。
每年秋收之后,他的父亲就会赶走牲口去大汉贩卖,而后就会带着各种食物和好吃的回家,虽然天气寒冷,但家里有土炕,身上穿着衣,便不觉得寒冷了,家里还有美食。对他来说,那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但随着家中弟弟越来越多,父母生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光靠他们家的牧场已经很难维持相对富裕的生活了,尤其是他四弟,五弟居然还是读书种子,夫子都说他们有可能考上大汉的学府,要重点培养。
他父母思考三天后,他们就开始分家,他大哥成年去了唐国闯荡,几年后回信,说大哥在唐国的日子过得很好,已经是拥有一块5万亩牧场主了,二姐嫁个汉人,而他成年的时候,听说南洲有金矿,于是就带着父母给了5000钱和一把剑踏上了南洲的海船。
而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最恐怖的经历了,他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吐的死去活来,好几次他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船上,不过他最终还是活着踏上了南洲的土地。
而后他靠着匈奴人的狠劲,在激烈的淘金拼杀当中,活下来不说,还赚到他人生第一个百万,而后他用这笔钱在临安外的荒野购买了一块十万亩的草场,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雇佣了20户土人牧民,过上了小部落首领的生活,很快他就时来运转了,十年前吴王就藩,都城就定在临安城,他的牧场值钱了,现在他光靠着为临安百姓提供牛奶,鲜牛羊肉,每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钱,成为了吴国富裕人群之一,还被选举为吴国贤者。代表牧民来争取他们的利益。
匈奴人在吴国势力是极其庞大,几乎可以和汉人平分秋色,原因也很简单,大漠是大汉本土最贫苦的地区,历来移民当中,匈奴人的比例就非常多,而吴国地广人稀,甚至缺乏农户,而当地的土著传统上以打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属于游牧人口,汉人教他们种地非常艰难,但匈奴人教他们放牧,他们却可以很快上手,成为一个合格的牧民。
于是在吴国移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漠的匈奴人和高原上的羌人,他们组建一个个牧场为吴国提供肉食,现在吴国已经成为了整个南洋最大的牛羊肉提供者,吴国的牧民经济富裕,又是教化土著的中层管理者,徐绍也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队骑士从街道上走向吴王宫。
6=9+
金山惊讶道:“这是李广将军?”
其他几个匈奴人听到这话方法探出脑袋看向李广的骑兵队,而后羡慕道:“真乃伟丈夫。”
李广身材高大,魁梧有力,剑眉星目,神情沉稳威严,不管是身材还是相貌,李广都长在吴国百姓的点上了,符合主流审美,认为他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当然李广本身也是军功卓著,这十年来他平定了南洲大大小小上百部落,是整个南洲出战最多的将军,而且每次都可以给他们带来大量的青壮劳动力,本就身材相貌好,每次出战还能给他们带来财富,李广在吴国的声望自然好,受到吴国百姓的崇拜了。
没多久他们又看到一辆辆马车缓缓驶向吴王宫,几乎都是吴国高层的马车,这下所有人都震惊了,吴国是要发生什么大事情吗?
临安城,吴王宫。
吴国高层来齐之后,吴王徐绍才进入议事厅,坐上首座。
而后他看向自己的心腹激动道:“朝廷来电报了,父皇要孤回大汉了。十年了,孤终于等到了今日了。”
临安城虽然好,但也只是一个山寨品,徐绍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命名为临安,就是想要表达这里只是暂时歇脚之地,也是向自己的心腹表达,他以后还是要回到长安,以此来安定人心,南洲太荒僻了,要是没有一个目标,人心很容易安逸,很容易散。
而吴国的高层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激动异常,他们起声向徐绍贺道:“恭喜大王,得偿所愿。”
同时他们也在为自己欢喜,十年时间,谁他们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吗?
要开拓蛮荒,在这里建立城池,乡镇,把一块块蛮荒之地,变成文明之所,南洲的毒虫,野兽,疾病都会要他们的命,诸侯开拓之艰难他们算是尝遍了。
一直在蛮荒的南洲和野人打交道,他们觉得自己都快变成野人了,这些野人愚笨不堪,连最简单的种地都不会,还要他们手把手的教,礼义廉耻也没有,他们还要教这些土著,三纲五常,家庭伦理,为此吴国还专门从匈奴国引进了一批专门教化的儒生。
虽然他们都知道此行艰难,但他们却没有想到会如此艰难,时间会如此长,十年时间让所有皇子在大汉本土之外就藩,这也就是我大汉才有这样的事情。
好在这一切终于结束了,他们收获了最丰厚的报酬,吴王回大汉必定会登上太子之位,而后继任天子,他们可以成为大汉新一代的高官,这样一想,十年的艰苦也是值得的。
吴国丞相卫绾迟疑问道:“电报上没有其他信息,比如给大王安排一个内史令的职位?”
徐绍这才反应过来道:“没有?”
这就有的不合常理了,当初他父亲也是先成为右内史令,管理内史积累经验,而他不说成为太子,也不说成为内史令,的确不合理。
临安城令汲黯道:“还请大王发个电报询问一番,臣等也好有个准备回大汉。”
徐绍在大汉本土也是有人脉的,很快他苦笑着回来道:“父皇也叫了二弟回大汉。”
“嗨!”一时间大厅当中的气氛明显弱下来了,本以为自己已经胜利了,却没有想到裁判忽然响起哨子说还要进行一场加时赛,这个打击有的大了。
(本章完)
对于张辟疆的话徐爱民还是愿意听的,他当即下旨招大皇子徐绍,二皇子徐晟回大汉,在所有封王当中,就是吴国和西炎国发展的最好,所以他最看好的还是这两个儿子。
倒也不是徐爱民其他儿子不努力,但耐不住他们两位兄长都有外挂,一个拥有全球品质最高的铁矿,一个拥有全球最容易开创的金矿,同样是发展,在智商和人才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有资源的自然比没有资源的要强。
虽然不少皇子都觉得不公平,但徐爱民却不这样想,能获得上天眷顾本就是最大的优势。
秦末时期,谁能想到强盛的暴秦会被自己父亲带领800刑徒推翻,函谷关这座阻挡战国无数英雄豪杰的雄关,谁又能想到会忽然出现一条暗道,因为这种事情太神奇,即便徐凡推广科学几十年,但在汉人看了他就是得到老天的眷顾,是天命之子。所以大汉开国之后才能一路兴旺发达这么多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天命论在大汉还是非常市场的。
而在大皇子和二皇子封地上出现巨型铁矿和金矿,在徐爱民看来这就是他两个儿子得眷顾的体现,在所有皇子都表现相差无几的时候,他自然也倾向于得眷顾的皇子了。
大汉历62年5月25日,南洲吴国,临安城。
南洲因为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只有东部地区因为山脉阻挡节流水汽出现肥沃的平原,所以在建国之时,徐绍就把自己的都城建立在南洲的东部一个海湾。
一场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给给临安城带来了一场秋雨,让整个临安城也变得更加寒冷了,因为在不同的半球,现在大汉本土各地快进入盛夏,而南半球的吴国却已经快要入冬了。
临安城虽然只是一座只有十几年历史的小城市,但因为高品质的铁矿带来的财富受益,徐绍每年都要费几亿乃至十几亿的投入建设这座吴国的都城。
他几乎是一比一的复刻了长安城的建筑风格,核心的宫殿,华丽的官署,繁华的小区,辩论激烈的学府,百姓休闲的茶馆,酒馆,图书馆,电影院,足球场等娱乐设施,还有庞大的下水道系统等等。
而这样大量的投入也是成效卓著,秋雨过后污水被快速排出城市,并没有出现后世那种污水倒灌城市的景象。
临安城也成为南洲土著的神国,当地土著统领只要见到这座城市的,无不被这座光明之城折服,而后留在城中,他们的部众成为了吴国百姓的一部分,现在临安居住着二十万百姓,是整个吴国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
徐绍对南洲的征服也没有抵抗,基本上就是李广这些将军带领的骑兵冲到什么地方,当地的部落看到如同天神一般的大汉骑兵直接跪下求饶了,再看到临安城的繁华,从身体到心理上都臣服了。
当地的土著也是黄种人,他们甚至是几万年前从会稽郡来到这片陌生的大陆,和汉人是有血脉关系的,大汉自然也不用像那些白皮一样屠戮当地人,而是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大汉百姓的一部分。
最开始徐绍对这样的军事行动还兴致勃勃,甚至还亲自指挥过几场战斗,但当地野人和大汉的差距太大了,一个拿火枪,一个拿木棍,差了两个层次了,这样的军事行动就相当于玩游戏弄了最简单的难度不说,还开外挂,很快徐绍对这样乏味的战斗没有兴趣了。
而是把兴趣投入到探索这块蛮荒之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国家制定一个完善的堪舆图。
结果第二年,探险队就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了,他们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赤铁矿,而且品质非常高,在大汉根本看不到,还是露天铁矿。
这种容易开发的情况,如果是在大汉,那就是一座赤色的金矿,但在吴国却还有一个麻烦,吴国本就是地广人稀,占据三个中原大小的土地,人口只有上百万,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东部,西部的人口比大漠高原还要少,基础设施是一点没有。以当时吴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根本不足以开发这座铁矿,为了筹集开发铁矿的钱财,他去会稽郡股票交易所,制定了一个上市计划。
当这些铁矿消息被会稽郡富商知道之后,造成整个会稽郡的轰动,吴国铁矿公司的股票可谓是一票难求,上市第一天股票的价值就翻了一番,接下来的几天也是连连上升。
当然徐绍筹集到12亿资金之后,立刻购买机器,招募工匠在矿区修码头,建铁路,开发矿山,一年后,吴国的第一批铁矿登上大汉的土地,受到当地钢铁厂的热烈欢迎。
正好大汉开始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像南洲这样高品质的铁矿石,这几乎是大汉沿海郡县钢铁厂追赶陈郡等本土老牌钢铁厂的外挂。
同样炼铁,用南洲铁矿即便是技术上差一些,但依旧可以炼制出物美价廉的钢铁,这就是原材料上的碾压,有了南洲铁矿供应,会稽郡几乎是以每年增长两三成的速度增加炼钢铁的产能。
甚至为了增加优质铁矿的供应量,以会稽郡,临淄郡为首的沿海六郡,派遣大匠考察南洲铁矿,联合投入三十亿给吴国用来扩张南洲铁矿的产能。
于是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南洲铁矿的产能就突破到千万吨的级别,大量优质低廉的铁矿进入大汉本土,直接让大汉钢铁由西北转向东南,霸上钢铁厂甚至为了生存更是直接迁出了关中。
铁矿给吴国带来财富,而吴王徐绍则把这笔财富用在建设吴国的港口,铁路,公路,城镇,十年下来吴国已经有15座城镇,当然这些城镇大部分都在沿海,以海运沟通,吴国的人口达到了150万,只可惜分散在庞大的南洲也只是星星点点几个小城。
吴国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直接拉满,为了解决医疗问题,吴王徐绍高价聘请优秀的大夫来吴国建设医馆和医学院,十几年高投入下来,吴国每个乡都能配上一个赤脚大夫等级的医生,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最基础的医疗和教育他们卫生知识,减少病症。
吴国的教育也是非常完善的,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小学,每个城市都有两三所中学,当初贬到吴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学问的,所以在吴国并不缺少基础教育的人才。
吴国虽然立国时间短,但因为地大物博,又有巨型铁矿的外挂,每年出口的货物达到了300亿,让吴国快速成为了富裕之国,当地的百姓过得富足安康,即便当地的土著也很少反抗吴王的统治,在吴王没有来之前,他们过的茹毛饮血,在野外和野兽拼杀的生活。
但现在住上房屋,穿上衣服,吃上热腾腾食物,虽然要每天劳作,但却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对当地土著来说,能吃饱饭就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而能做到这点的吴王就是一个天神一样的族长,所以徐绍在吴国土著心中威望极其高。徐绍甚至在这些土著眼神看到了,大汉百姓看待自己祖父的神情,这让他很自得。
因为下雨的关系,临安城内的百姓也有点懒散,大部分人都躲在茶馆,酒馆,戏院等地,边躲雨边听戏。
其中有几个穿金戴银却是一身儒服打扮壮汉抱怨道:“本土的土著太懒散了,南洲有这么好的草场,他们也不肯用心打理,每次都是俸禄刚刚发完,就找不到人,而是几天后一个人醉醺醺的跑回来,躺在马厩当中睡觉,要不是南洲人少,某是不愿意雇佣这些土著的。”
这种怪异打扮的是匈奴人,儒家在大漠是宗教领袖的地位,有能力的匈奴人都喜欢穿儒服,穿金戴银则是他们在草原当中带领的习俗,他们习惯把自己的财产穿在自己身上,这个习惯即便是融入大汉之后也没有改变,两种文化一融合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怪异的模样。
另外一个匈奴人恼火道:“吴王上次说了,土著不听话,教育一番就好了,不能打骂体罚,更加不能把人打伤,但这些土著是不但不听话,连最简单的放养都会出错,剪羊毛又剪的乱七八糟,老话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这些土著还怎么成才?这要是在我大汉,他们就是废物,在大漠一场雪下来,他们就得冻成冰棍,也就是我吴国富裕,吴王仁慈才给他们一口饭吃。”吴国150万人口当中,有上百万都是当地的土著,身为吴王也必须照顾当地土著的利益,教化就教化,打骂体罚就过了,最起码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这样做了。
年长的匈奴人金尚嘿嘿一笑,这话要提前几十年,用在他们身上也不为过,不过他内心也在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了。
在他童年记忆当中,家中是非常贫困的,后面日子才渐渐好了一些,他也能上小学,他父亲经常感激的对他说,这都是圣天子带来的好生活,他要记得感恩。当时他年纪还小,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这句话他是记住了。
每年秋收之后,他的父亲就会赶走牲口去大汉贩卖,而后就会带着各种食物和好吃的回家,虽然天气寒冷,但家里有土炕,身上穿着衣,便不觉得寒冷了,家里还有美食。对他来说,那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但随着家中弟弟越来越多,父母生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兄弟姐妹,光靠他们家的牧场已经很难维持相对富裕的生活了,尤其是他四弟,五弟居然还是读书种子,夫子都说他们有可能考上大汉的学府,要重点培养。
他父母思考三天后,他们就开始分家,他大哥成年去了唐国闯荡,几年后回信,说大哥在唐国的日子过得很好,已经是拥有一块5万亩牧场主了,二姐嫁个汉人,而他成年的时候,听说南洲有金矿,于是就带着父母给了5000钱和一把剑踏上了南洲的海船。
而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最恐怖的经历了,他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吐的死去活来,好几次他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船上,不过他最终还是活着踏上了南洲的土地。
而后他靠着匈奴人的狠劲,在激烈的淘金拼杀当中,活下来不说,还赚到他人生第一个百万,而后他用这笔钱在临安外的荒野购买了一块十万亩的草场,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雇佣了20户土人牧民,过上了小部落首领的生活,很快他就时来运转了,十年前吴王就藩,都城就定在临安城,他的牧场值钱了,现在他光靠着为临安百姓提供牛奶,鲜牛羊肉,每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钱,成为了吴国富裕人群之一,还被选举为吴国贤者。代表牧民来争取他们的利益。
匈奴人在吴国势力是极其庞大,几乎可以和汉人平分秋色,原因也很简单,大漠是大汉本土最贫苦的地区,历来移民当中,匈奴人的比例就非常多,而吴国地广人稀,甚至缺乏农户,而当地的土著传统上以打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属于游牧人口,汉人教他们种地非常艰难,但匈奴人教他们放牧,他们却可以很快上手,成为一个合格的牧民。
于是在吴国移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大漠的匈奴人和高原上的羌人,他们组建一个个牧场为吴国提供肉食,现在吴国已经成为了整个南洋最大的牛羊肉提供者,吴国的牧民经济富裕,又是教化土著的中层管理者,徐绍也必须给他们一定的政治地位。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队骑士从街道上走向吴王宫。
6=9+
金山惊讶道:“这是李广将军?”
其他几个匈奴人听到这话方法探出脑袋看向李广的骑兵队,而后羡慕道:“真乃伟丈夫。”
李广身材高大,魁梧有力,剑眉星目,神情沉稳威严,不管是身材还是相貌,李广都长在吴国百姓的点上了,符合主流审美,认为他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当然李广本身也是军功卓著,这十年来他平定了南洲大大小小上百部落,是整个南洲出战最多的将军,而且每次都可以给他们带来大量的青壮劳动力,本就身材相貌好,每次出战还能给他们带来财富,李广在吴国的声望自然好,受到吴国百姓的崇拜了。
没多久他们又看到一辆辆马车缓缓驶向吴王宫,几乎都是吴国高层的马车,这下所有人都震惊了,吴国是要发生什么大事情吗?
临安城,吴王宫。
吴国高层来齐之后,吴王徐绍才进入议事厅,坐上首座。
而后他看向自己的心腹激动道:“朝廷来电报了,父皇要孤回大汉了。十年了,孤终于等到了今日了。”
临安城虽然好,但也只是一个山寨品,徐绍之所以把自己的都城命名为临安,就是想要表达这里只是暂时歇脚之地,也是向自己的心腹表达,他以后还是要回到长安,以此来安定人心,南洲太荒僻了,要是没有一个目标,人心很容易安逸,很容易散。
而吴国的高层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激动异常,他们起声向徐绍贺道:“恭喜大王,得偿所愿。”
同时他们也在为自己欢喜,十年时间,谁他们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吗?
要开拓蛮荒,在这里建立城池,乡镇,把一块块蛮荒之地,变成文明之所,南洲的毒虫,野兽,疾病都会要他们的命,诸侯开拓之艰难他们算是尝遍了。
一直在蛮荒的南洲和野人打交道,他们觉得自己都快变成野人了,这些野人愚笨不堪,连最简单的种地都不会,还要他们手把手的教,礼义廉耻也没有,他们还要教这些土著,三纲五常,家庭伦理,为此吴国还专门从匈奴国引进了一批专门教化的儒生。
虽然他们都知道此行艰难,但他们却没有想到会如此艰难,时间会如此长,十年时间让所有皇子在大汉本土之外就藩,这也就是我大汉才有这样的事情。
好在这一切终于结束了,他们收获了最丰厚的报酬,吴王回大汉必定会登上太子之位,而后继任天子,他们可以成为大汉新一代的高官,这样一想,十年的艰苦也是值得的。
吴国丞相卫绾迟疑问道:“电报上没有其他信息,比如给大王安排一个内史令的职位?”
徐绍这才反应过来道:“没有?”
这就有的不合常理了,当初他父亲也是先成为右内史令,管理内史积累经验,而他不说成为太子,也不说成为内史令,的确不合理。
临安城令汲黯道:“还请大王发个电报询问一番,臣等也好有个准备回大汉。”
徐绍在大汉本土也是有人脉的,很快他苦笑着回来道:“父皇也叫了二弟回大汉。”
“嗨!”一时间大厅当中的气氛明显弱下来了,本以为自己已经胜利了,却没有想到裁判忽然响起哨子说还要进行一场加时赛,这个打击有的大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9338/241629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