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长沙郡发展的规划和农社热潮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609章 ,长沙郡发展的规划和农社热潮
大汉历40年4月3日,长沙郡,耒阳县码头。
这日清晨,贾谊就带着一众汉吏在码头上等侯。长沙郡的官吏都知道,朝廷的救灾援助会在今日到达,所有人都有点激动的看着河道远处。
“太守不愧是陛下面前的红人,果然是手眼通天,即便今年的灾情有点严重,但朝廷这么快就来救济,还是我们太守本事大,从这也能看出太守即便贬到长沙郡,依旧是圣心独揽。”汉吏张明看着贾谊羡慕道。
贾谊的过往这里的汉吏都清清楚,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成了法学院的夫子,因为一篇《过秦论》名震长安,让当时还只是太子的天子看中,而后平步青云,20多岁就成为了2000石的尚书令,一度能与当朝的丞相相抗衡,要知道对汉吏来说,能成为丞相,宰执天下,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贾谊对他们来说就是前所未有的大人物。
汲卫道:“知道太守不是等闲之辈就好好表现,要是能被郡守看中,我等也能平步青云。”
汲卫因为家族的过往,他是不满足只成为400石小吏的,贾谊出现对汲水来说是喜出望外的,只要能得到贾谊的举荐,他就能跳出长沙郡,更上一层楼。
“嘟嘟嘟,嘟嘟!”蒸汽轮机的声音忽然响起。
“来了,来了。”所以人都激动道。
只见一支蒸汽船队缓缓的靠近码头,几十人从船上下来。
贾谊惊讶道:“子都兄,释之兄,怎么会是你们?”
冯唐笑道:“贾生不是说要农家夫子支持,我们就是来支持贾生的。”
张释之神情严肃道:“兄长,长沙郡的灾情怎么样?”
贾谊指着不远处的河道:“这水位已经下降了五尺余,长沙郡即便是地处南方,小河小溪众多,但依旧扛不住这次的旱灾,境内已经有五成河道干枯,现在只能勉强依靠井水浇灌,今年的收成能保住一半,已经是上苍保佑了。”
张释之看过去,可以看出河道两边一些露出淤泥的地方,河道的面积更是降低了一半多,有些地方甚至连河床都露出来了。
“兄长放心,我等带了500台抽水机过来,专业的打井队也带了20支,粮食带了5000吨,后续朝廷还会根据旱灾的严重程度继续提供抗灾物资。”
贾谊松口气道:“这就好,本地的地下水还算充沛。”
冯唐和张释之两个人都是实干派,在耒县休息一日之后。冯唐就带着打井队,在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打井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
张释之则在汲卫的带领下,把一台台蒸汽抽水机分发在受灾最严重的各乡村当中,一台台抽水机把吸水河道内的水分抽到田地当中,保住为数不多的稻苗。
可能是上苍把他的脾气发完了,到了4月中旬,长沙郡下两场不小的雨,这极大的减缓的干旱,同时农家的夫子指导村民补种耐旱的土豆高粱。田地当中勉强生长出一些绿苗。
此次旱灾不能说结束了,但能做的一切都做了,现在只等秋收的情况。
大汉历40年5月1日,耒阳县衙。
贾谊举起茶杯道:“多谢两位贤弟这一个月来对我长沙郡的就住。”
冯唐和张释之笑着举起茶杯道:“都是为朝廷办事。”
而后冯唐感叹道:“这两年小弟也是去了不少乡村组建农社,但像长沙郡这样山峦迭嶂,地势曲折之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地方想要发展难。”
张释之道:“兄长难道没有想办法招商引资,长沙郡不但农村贫困,县衙附近也没看到几个工厂?”
贾谊苦笑道:“商贾之流最擅长做的是锦上添的事,长沙郡道路不通,产业不兴,本地的百姓又缺乏教化,要原材料没原材料,要市场没市场,他们是不可能来长沙郡的。
想要改变长沙郡的面貌,只能靠朝廷大力气大代价修建基础设施,开垦田地,兴办产业,就我看来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朝廷的力量,农家墨家的力量来大力发展,在这种地方市场化竞争,是竞争不过中原那些肥沃之地的,只能靠朝廷,整合当地所有的力量来促生产搞发展。”
“兄长所言,可谓是看穿了那些商贾之辈。”张释之认同的点点头。
贾谊拿出一份奏折道:“这是维修这一年来巡视长沙郡,对南方各郡建设的一点看法,还请释之交给陛下。”
张释之好奇道:“兄长打算如何治理长沙郡?”
冯唐也一脸好奇,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户大交道,也算是半个农业方面的专家了,就他看长沙郡的地理环境,北方还相对好一点,能建设成为一个鱼米之乡的粮仓,但在南方这片土地,弄个温饱荣誉,想要富裕难。
贾谊笑道:“自然是我法家的老办法工厂官营,乡村建农社,这种贫瘠之地,农户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富裕的,只能由朝廷组织他们生产,带领他们服务,一个个农户的力量自然不强,但如果几十万农户联合起来,他们爆发的力量可以改天换地,现在长沙郡的百姓缺的就是朝廷把他们组织起来。”
冯唐却摇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百姓组织起来,让他们吃饱饭不难,但想让他们富裕太难了,这里田地太少,山地太多,一户百姓能获得的土地有限,很难让百姓富裕。”
贾谊笑道:“光种粮食,即便是中原地区也很难富裕,想要富裕还得向经济作物下手。这两年蜀中的诸侯不是种植从新大陆的烟叶都富裕了,为兄想来自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地理位置和南中地区差不了多少,他们能种烟叶,我们这边也能种烟叶,还有就是要建立橡胶园,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这里虽然有不少山脉山丘,不适合种粮食,但却比较适合种植橡胶,当地的百姓之所以不敢种植,就是因为种植橡胶的前几年都没有收入,普通的百姓根本扛不住,只能由朝廷带领这些百姓共同种植。”
新大陆的几样特产,这十几年来已经开始在大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其中玉米已经成为了大汉的粮食之一,土豆也成为了大汉的菜肴之一,而橡胶树更是成为了大汉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随着大汉的工业化发展,橡胶的市场还在成倍扩张,其种植的面积甚至赶不上扩张的速度,这10年时间橡胶的价格居然还涨了五成。
现在南洋,南方的几大诸侯都有一个庞大的橡胶种植园,靠着橡胶这一种特产大发其财。????而这其中烟丝行业的发展和徐凡还有点关系,当年大漠诸侯移封的时候,南中也有不少的诸侯有这个想法,南中地区虽然特产不少,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些年大汉的其他诸侯缓慢的追了上来,南中地区已经成为了比较贫瘠的地方了。
这些诸侯也想换一块富裕的地方,但徐凡不想让这些诸侯走,这些地区是大汉文明最晚同化的地区,曲曲折折的弄了上千年才勉强完成,大汉的这些诸侯才不过在这里教化了几十年时间,这点时间哪里够让南中地区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的大汉朝廷需要这些诸侯扎根在南中这片贫瘠的地方。
但想要这些诸侯扎根肯定要给他们一些好处。于是徐凡想到后世烟丝的这些产业好像就是在这些地区,于是就指点他们种植烟叶子,几年下来已经有不小的规模了,南中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汉最大的烟丝生产基地,每年可以赚取大量的利润。
而贾谊也看中了这方面的利润,种植烟叶子的利润虽然不如橡胶高,但种植烟叶却可以当年种植,当年收获,行业的周期比橡胶短多了。而且这种经济作物也非常适合长沙郡以南的情况。
贾谊道:“先种植烟叶,用烟叶的利润再来种植橡胶树,在辅助果园,茶园等经济作物,当这些经济作物有一定规模了,烟叶加工厂,轮胎厂,罐头厂,茶厂,当这些工厂多了之后,纺织厂,钢铁厂自然会建设起来,只要有10年时间,长沙郡必定会改变落后的局面。”
张释之佩服道:“兄长大才。”
冯唐道:“有兄长在,长沙郡必定会成为王道乐土。”
贾谊摇头道:“这不过是南方各路诸侯发展的模式,为兄也不过是套用这个模式而已,这个模式其实谁都能用,能用的好的却不多,关键是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把几十万百姓组织起来,共同发展。”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在这一点上,大汉的各路诸侯做的比我们好的多了,在南方的诸侯国,普遍比朝廷直辖的郡县要更加富裕。”
“这其中英~国更是如此,在两代英国公几十年的开拓下,英~国已经成为大汉南方最富裕的诸侯国,号称小长安,南方都城,一座城池的人口有50万,在江南地区除了会稽郡,就没有比这更加富裕的地区了。”
冯唐无奈道:“就凭太上皇和老英国公的关系,现任的英国公也是陛下的妹夫,光这点关系也是我们比不了的,英~国多少产业都是太上皇指点的,有这层关系,英~国想要富裕自然容易。。”
贾谊道:“太上皇指点老英国公的产业,大汉其他郡县也有,但这些产业就是发展的不如这些诸侯国,一家两家是这样,但几十个诸侯国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这些汉吏懈怠了,诸侯是在开拓他们的国家。他们自然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发展一个产业,甚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怨言。”
“而我等!”贾谊苦笑“为兄从2000石的尚书令转为2000石太守,明明是平级调动,但所有人都认为为兄被贬,长沙郡对很多汉吏来说就是蛮荒之地,我大汉的诸侯接近500位,又有哪位诸侯觉得自己是被贬的?”
张释之无可奈何道:“人性使然,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太上皇就是了解人性,所以才会在蛮荒之地大肆分封诸侯,想靠汉吏开发这片土地,只怕要几百上千年。”
现场沉默一阵,最后还是冯唐说了说自己在建设农社的经历,尤其是有点自豪的叙述,他建立的那些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增长了三成以上,有些农户的收入甚至翻了一番,这即便是在大汉朝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问道:“我从大汉的笔报上看到,就这一年多的功夫,朝廷农社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如此快速的扩张会不会引发问题?”
即便在长沙郡贾谊依旧非常关注朝廷的动向。而这两年大汉朝内部最大的事情,除了天子和丞相的矛盾,就是农社的快速扩张,从关中不到1000个,迅速扩展到中原,现在大汉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个,如此快速的扩张引起了贾谊的担忧。
张释之有点鄙夷道:“兄长觉得这快了。但我们的袁尚书还觉得速度不够快,多次上书要各地重视农社的组建情况。”
在贾谊被贬之后,当今天子想让刘恒为尚书令的,一来是刘恒为人踏实肯干,交给他的事情都完成的妥妥当当,是一个当秘书的好人选,二就是刘恒的父亲沛侯,在大汉交际广泛,有很大一部分元老关系和沛侯不差,天子认为刘恒为尚书令能减缓和那些元老的矛盾。
但刘恒为人谨慎低调,知道尚书令这个位置虽然位高权重,但却也是大汉矛盾的汇聚点。稍有不慎贾谊就是他的下场了,所以刘恒就以人自己能力不足,推脱了这个任命。
天子想了想就提拔了袁盎为尚书令。
这反而歪打正着,袁盎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干,他尊重大汉的各方元老,和元老交流总能让这些人如沐春风,展现出长袖善舞的手段,他在尚书令的几个月时间,就有效的弥合了天子和元老们之间的矛盾。
他还热意提拔新人,在天子身边的时候总是会举荐那些有才干的青年和汉吏,在大汉青年汉吏群体当中积累了不小的威望。
但对张释之来说,他就有点鄙夷袁盎的手段了,做个老好人,各方都不得罪,这不就是溜须拍马的手段。
听到张释之的鄙夷,老实人冯唐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兄长解释一番道:“天子强硬,元老也强硬,兄长这个尚书令不想办法弥合一下,大汉朝廷就会分裂,谁也不想再看到两年前发生的事情吧。”
贾谊自嘲道:“的确,袁盎做尚书令比某强十倍。”
他当时做尚书令的时候,想的就是自己是新时代的商君,要成为天子的刀剑,革除大汉的弊病,结果他的这番作为反而激发了天子和元老之间的矛盾,从这方面来说,他这个尚书令是极其不合格的。
冯唐继续说道:“农社虽然是兄长组建的,但却是天子推动的,而且我也不认为农社有什么坏处,十几户人联合一起劳作,一起收获,以前买不起的拖拉机,现在买得起了,以前不敢用的肥料,现在也能使用了,而且更大规模的农社,还能建设面粉厂,养殖场,饲料厂,这些都是有效提升农户收入的方法,就某视察的那些地区来看,只要加入了农社的农户收入都有显著的提高啊,这种好事快一点又有什么不好的?
很多没有农社的地区,当地的农户都向朝廷上书,要是要把农社建立在他们本土本乡,现在的局面不是农社扩张的快了,而是大汉百姓想要富裕的生活,他们已经不能容忍农社缓慢的扩张了。”
“天子这一年多时间,巡视了中原7个郡县,这些郡县只要建立农社的,收入都有很明显的提高,最少增加了三成左右,正是因为有下面的百姓不断的呼吁,朝廷这才不得不加快建设农社的进度,这不是袁兄长一个命令就能做到的,而是大汉从上到下大家都想加入农社,都想增加收入。”
贾谊听完这话皱着眉头道:“欲速则不达,农社不是百姓们组建了就会增加收入的,它是要有农家的技术人员指导,要有朝廷的资金支持,更加重要的是要有海外的肥料支持,几十万户百姓使用的肥料,那上百万乃至几百万户农户使用的肥料,数量是往前不同的,我已经察觉到化肥的价格已经涨了三成。再涨上去的话,使用化肥就不方便了,但没有化肥的话,所谓增加粮食的产能不过是一个笑话。”
贾谊在长沙郡反而更容易置身事外,他觉得朝廷这个农社风潮太过于激进了,虽然在新闻报道上,都是那种只要一加入农社,粮食的产能就能增加三成,五成,贫穷的农户瞬间就可以进入小康状态,小康的农户也能进入富裕状态,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绝大部分的农社得到了海外的肥料导致的增产。
(本章完)
大汉历40年4月3日,长沙郡,耒阳县码头。
这日清晨,贾谊就带着一众汉吏在码头上等侯。长沙郡的官吏都知道,朝廷的救灾援助会在今日到达,所有人都有点激动的看着河道远处。
“太守不愧是陛下面前的红人,果然是手眼通天,即便今年的灾情有点严重,但朝廷这么快就来救济,还是我们太守本事大,从这也能看出太守即便贬到长沙郡,依旧是圣心独揽。”汉吏张明看着贾谊羡慕道。
贾谊的过往这里的汉吏都清清楚,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成了法学院的夫子,因为一篇《过秦论》名震长安,让当时还只是太子的天子看中,而后平步青云,20多岁就成为了2000石的尚书令,一度能与当朝的丞相相抗衡,要知道对汉吏来说,能成为丞相,宰执天下,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贾谊对他们来说就是前所未有的大人物。
汲卫道:“知道太守不是等闲之辈就好好表现,要是能被郡守看中,我等也能平步青云。”
汲卫因为家族的过往,他是不满足只成为400石小吏的,贾谊出现对汲水来说是喜出望外的,只要能得到贾谊的举荐,他就能跳出长沙郡,更上一层楼。
“嘟嘟嘟,嘟嘟!”蒸汽轮机的声音忽然响起。
“来了,来了。”所以人都激动道。
只见一支蒸汽船队缓缓的靠近码头,几十人从船上下来。
贾谊惊讶道:“子都兄,释之兄,怎么会是你们?”
冯唐笑道:“贾生不是说要农家夫子支持,我们就是来支持贾生的。”
张释之神情严肃道:“兄长,长沙郡的灾情怎么样?”
贾谊指着不远处的河道:“这水位已经下降了五尺余,长沙郡即便是地处南方,小河小溪众多,但依旧扛不住这次的旱灾,境内已经有五成河道干枯,现在只能勉强依靠井水浇灌,今年的收成能保住一半,已经是上苍保佑了。”
张释之看过去,可以看出河道两边一些露出淤泥的地方,河道的面积更是降低了一半多,有些地方甚至连河床都露出来了。
“兄长放心,我等带了500台抽水机过来,专业的打井队也带了20支,粮食带了5000吨,后续朝廷还会根据旱灾的严重程度继续提供抗灾物资。”
贾谊松口气道:“这就好,本地的地下水还算充沛。”
冯唐和张释之两个人都是实干派,在耒县休息一日之后。冯唐就带着打井队,在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打井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
张释之则在汲卫的带领下,把一台台蒸汽抽水机分发在受灾最严重的各乡村当中,一台台抽水机把吸水河道内的水分抽到田地当中,保住为数不多的稻苗。
可能是上苍把他的脾气发完了,到了4月中旬,长沙郡下两场不小的雨,这极大的减缓的干旱,同时农家的夫子指导村民补种耐旱的土豆高粱。田地当中勉强生长出一些绿苗。
此次旱灾不能说结束了,但能做的一切都做了,现在只等秋收的情况。
大汉历40年5月1日,耒阳县衙。
贾谊举起茶杯道:“多谢两位贤弟这一个月来对我长沙郡的就住。”
冯唐和张释之笑着举起茶杯道:“都是为朝廷办事。”
而后冯唐感叹道:“这两年小弟也是去了不少乡村组建农社,但像长沙郡这样山峦迭嶂,地势曲折之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地方想要发展难。”
张释之道:“兄长难道没有想办法招商引资,长沙郡不但农村贫困,县衙附近也没看到几个工厂?”
贾谊苦笑道:“商贾之流最擅长做的是锦上添的事,长沙郡道路不通,产业不兴,本地的百姓又缺乏教化,要原材料没原材料,要市场没市场,他们是不可能来长沙郡的。
想要改变长沙郡的面貌,只能靠朝廷大力气大代价修建基础设施,开垦田地,兴办产业,就我看来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朝廷的力量,农家墨家的力量来大力发展,在这种地方市场化竞争,是竞争不过中原那些肥沃之地的,只能靠朝廷,整合当地所有的力量来促生产搞发展。”
“兄长所言,可谓是看穿了那些商贾之辈。”张释之认同的点点头。
贾谊拿出一份奏折道:“这是维修这一年来巡视长沙郡,对南方各郡建设的一点看法,还请释之交给陛下。”
张释之好奇道:“兄长打算如何治理长沙郡?”
冯唐也一脸好奇,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户大交道,也算是半个农业方面的专家了,就他看长沙郡的地理环境,北方还相对好一点,能建设成为一个鱼米之乡的粮仓,但在南方这片土地,弄个温饱荣誉,想要富裕难。
贾谊笑道:“自然是我法家的老办法工厂官营,乡村建农社,这种贫瘠之地,农户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富裕的,只能由朝廷组织他们生产,带领他们服务,一个个农户的力量自然不强,但如果几十万农户联合起来,他们爆发的力量可以改天换地,现在长沙郡的百姓缺的就是朝廷把他们组织起来。”
冯唐却摇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百姓组织起来,让他们吃饱饭不难,但想让他们富裕太难了,这里田地太少,山地太多,一户百姓能获得的土地有限,很难让百姓富裕。”
贾谊笑道:“光种粮食,即便是中原地区也很难富裕,想要富裕还得向经济作物下手。这两年蜀中的诸侯不是种植从新大陆的烟叶都富裕了,为兄想来自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地理位置和南中地区差不了多少,他们能种烟叶,我们这边也能种烟叶,还有就是要建立橡胶园,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这里虽然有不少山脉山丘,不适合种粮食,但却比较适合种植橡胶,当地的百姓之所以不敢种植,就是因为种植橡胶的前几年都没有收入,普通的百姓根本扛不住,只能由朝廷带领这些百姓共同种植。”
新大陆的几样特产,这十几年来已经开始在大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其中玉米已经成为了大汉的粮食之一,土豆也成为了大汉的菜肴之一,而橡胶树更是成为了大汉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随着大汉的工业化发展,橡胶的市场还在成倍扩张,其种植的面积甚至赶不上扩张的速度,这10年时间橡胶的价格居然还涨了五成。
现在南洋,南方的几大诸侯都有一个庞大的橡胶种植园,靠着橡胶这一种特产大发其财。????而这其中烟丝行业的发展和徐凡还有点关系,当年大漠诸侯移封的时候,南中也有不少的诸侯有这个想法,南中地区虽然特产不少,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些年大汉的其他诸侯缓慢的追了上来,南中地区已经成为了比较贫瘠的地方了。
这些诸侯也想换一块富裕的地方,但徐凡不想让这些诸侯走,这些地区是大汉文明最晚同化的地区,曲曲折折的弄了上千年才勉强完成,大汉的这些诸侯才不过在这里教化了几十年时间,这点时间哪里够让南中地区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的大汉朝廷需要这些诸侯扎根在南中这片贫瘠的地方。
但想要这些诸侯扎根肯定要给他们一些好处。于是徐凡想到后世烟丝的这些产业好像就是在这些地区,于是就指点他们种植烟叶子,几年下来已经有不小的规模了,南中地区已经成为了大汉最大的烟丝生产基地,每年可以赚取大量的利润。
而贾谊也看中了这方面的利润,种植烟叶子的利润虽然不如橡胶高,但种植烟叶却可以当年种植,当年收获,行业的周期比橡胶短多了。而且这种经济作物也非常适合长沙郡以南的情况。
贾谊道:“先种植烟叶,用烟叶的利润再来种植橡胶树,在辅助果园,茶园等经济作物,当这些经济作物有一定规模了,烟叶加工厂,轮胎厂,罐头厂,茶厂,当这些工厂多了之后,纺织厂,钢铁厂自然会建设起来,只要有10年时间,长沙郡必定会改变落后的局面。”
张释之佩服道:“兄长大才。”
冯唐道:“有兄长在,长沙郡必定会成为王道乐土。”
贾谊摇头道:“这不过是南方各路诸侯发展的模式,为兄也不过是套用这个模式而已,这个模式其实谁都能用,能用的好的却不多,关键是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把几十万百姓组织起来,共同发展。”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在这一点上,大汉的各路诸侯做的比我们好的多了,在南方的诸侯国,普遍比朝廷直辖的郡县要更加富裕。”
“这其中英~国更是如此,在两代英国公几十年的开拓下,英~国已经成为大汉南方最富裕的诸侯国,号称小长安,南方都城,一座城池的人口有50万,在江南地区除了会稽郡,就没有比这更加富裕的地区了。”
冯唐无奈道:“就凭太上皇和老英国公的关系,现任的英国公也是陛下的妹夫,光这点关系也是我们比不了的,英~国多少产业都是太上皇指点的,有这层关系,英~国想要富裕自然容易。。”
贾谊道:“太上皇指点老英国公的产业,大汉其他郡县也有,但这些产业就是发展的不如这些诸侯国,一家两家是这样,但几十个诸侯国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这些汉吏懈怠了,诸侯是在开拓他们的国家。他们自然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发展一个产业,甚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怨言。”
“而我等!”贾谊苦笑“为兄从2000石的尚书令转为2000石太守,明明是平级调动,但所有人都认为为兄被贬,长沙郡对很多汉吏来说就是蛮荒之地,我大汉的诸侯接近500位,又有哪位诸侯觉得自己是被贬的?”
张释之无可奈何道:“人性使然,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太上皇就是了解人性,所以才会在蛮荒之地大肆分封诸侯,想靠汉吏开发这片土地,只怕要几百上千年。”
现场沉默一阵,最后还是冯唐说了说自己在建设农社的经历,尤其是有点自豪的叙述,他建立的那些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增长了三成以上,有些农户的收入甚至翻了一番,这即便是在大汉朝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问道:“我从大汉的笔报上看到,就这一年多的功夫,朝廷农社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如此快速的扩张会不会引发问题?”
即便在长沙郡贾谊依旧非常关注朝廷的动向。而这两年大汉朝内部最大的事情,除了天子和丞相的矛盾,就是农社的快速扩张,从关中不到1000个,迅速扩展到中原,现在大汉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个,如此快速的扩张引起了贾谊的担忧。
张释之有点鄙夷道:“兄长觉得这快了。但我们的袁尚书还觉得速度不够快,多次上书要各地重视农社的组建情况。”
在贾谊被贬之后,当今天子想让刘恒为尚书令的,一来是刘恒为人踏实肯干,交给他的事情都完成的妥妥当当,是一个当秘书的好人选,二就是刘恒的父亲沛侯,在大汉交际广泛,有很大一部分元老关系和沛侯不差,天子认为刘恒为尚书令能减缓和那些元老的矛盾。
但刘恒为人谨慎低调,知道尚书令这个位置虽然位高权重,但却也是大汉矛盾的汇聚点。稍有不慎贾谊就是他的下场了,所以刘恒就以人自己能力不足,推脱了这个任命。
天子想了想就提拔了袁盎为尚书令。
这反而歪打正着,袁盎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干,他尊重大汉的各方元老,和元老交流总能让这些人如沐春风,展现出长袖善舞的手段,他在尚书令的几个月时间,就有效的弥合了天子和元老们之间的矛盾。
他还热意提拔新人,在天子身边的时候总是会举荐那些有才干的青年和汉吏,在大汉青年汉吏群体当中积累了不小的威望。
但对张释之来说,他就有点鄙夷袁盎的手段了,做个老好人,各方都不得罪,这不就是溜须拍马的手段。
听到张释之的鄙夷,老实人冯唐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兄长解释一番道:“天子强硬,元老也强硬,兄长这个尚书令不想办法弥合一下,大汉朝廷就会分裂,谁也不想再看到两年前发生的事情吧。”
贾谊自嘲道:“的确,袁盎做尚书令比某强十倍。”
他当时做尚书令的时候,想的就是自己是新时代的商君,要成为天子的刀剑,革除大汉的弊病,结果他的这番作为反而激发了天子和元老之间的矛盾,从这方面来说,他这个尚书令是极其不合格的。
冯唐继续说道:“农社虽然是兄长组建的,但却是天子推动的,而且我也不认为农社有什么坏处,十几户人联合一起劳作,一起收获,以前买不起的拖拉机,现在买得起了,以前不敢用的肥料,现在也能使用了,而且更大规模的农社,还能建设面粉厂,养殖场,饲料厂,这些都是有效提升农户收入的方法,就某视察的那些地区来看,只要加入了农社的农户收入都有显著的提高啊,这种好事快一点又有什么不好的?
很多没有农社的地区,当地的农户都向朝廷上书,要是要把农社建立在他们本土本乡,现在的局面不是农社扩张的快了,而是大汉百姓想要富裕的生活,他们已经不能容忍农社缓慢的扩张了。”
“天子这一年多时间,巡视了中原7个郡县,这些郡县只要建立农社的,收入都有很明显的提高,最少增加了三成左右,正是因为有下面的百姓不断的呼吁,朝廷这才不得不加快建设农社的进度,这不是袁兄长一个命令就能做到的,而是大汉从上到下大家都想加入农社,都想增加收入。”
贾谊听完这话皱着眉头道:“欲速则不达,农社不是百姓们组建了就会增加收入的,它是要有农家的技术人员指导,要有朝廷的资金支持,更加重要的是要有海外的肥料支持,几十万户百姓使用的肥料,那上百万乃至几百万户农户使用的肥料,数量是往前不同的,我已经察觉到化肥的价格已经涨了三成。再涨上去的话,使用化肥就不方便了,但没有化肥的话,所谓增加粮食的产能不过是一个笑话。”
贾谊在长沙郡反而更容易置身事外,他觉得朝廷这个农社风潮太过于激进了,虽然在新闻报道上,都是那种只要一加入农社,粮食的产能就能增加三成,五成,贫穷的农户瞬间就可以进入小康状态,小康的农户也能进入富裕状态,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绝大部分的农社得到了海外的肥料导致的增产。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9338/229786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