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养老危机与复杂的经融体系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588章 ,养老危机与复杂的经融体系
大汉历35年10月7日,长安城,贤者大会。
徐爱民把自己和张辟疆等人商议一天,把自己理政的理想,当着大汉所有诸侯,太守,贤者的面宣读。
在场所有贤者倍感欣慰,天子政策是和太上皇一脉相承。
而且天子说的这是30年的发展目标,这就说明大汉未来30年的政治主张都不会发生变化,大汉的政治格局还是一脉相承。这对内心还是处于惶恐阶段的贤者们来说,是最大的好消息,这让所有贤者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大汉的经济存在大航海时代,大开拓时代,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三波红利的加持,历史上300多年创造出来的财富,被大汉用三十多年创造出来,其创造的财富总量,远远多过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加上大汉的分配制度比日不落高效了十倍不止,这也是大汉能供养的统治者远远比日不落更多的原因。
但大汉也有自己的难题,大汉开国已经30多年时间,天下和平也有30年,这30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天灾人祸,加上医疗的进步,人口急剧增加,而大汉开国一代的年轻人,大部分已经步入了老龄化阶段,而且这批人的数量将会远远超过华夏3000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盛世的证明。但这些老人也给大汉的养老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大汉刚开国之时,全国六旬以上的老者只有三万余,这既是因为战乱大部分人活不到这个年纪,也是因为封建时代医疗环境差,年纪大了,一个小病就能把人带走,还有各种不便明说的地方习俗,什么神隐之类。
只要知道一点,越缺什么,便越要强调什么,封建时代一直强调以孝治天下,那就说明孝子是很少的,大部分的老人也活的不怎么好。
而大汉开国之后,每个六旬老人,每个月能得到两石粮食,一斤,一斤盐,一斤食用油,当然因为各地富裕情况不同,老人的养老金也会不同,但底线的粮食和盐是不缺的,这部分是由大汉朝廷直接支付的,甚至还有不少老人可以带上红袖章,每个月能赚100,200钱的俸禄,老人在大汉不但有个保底的收入,还能赚不少的钱,所以经济属性直接改变了绝大多数老人的命运。
经济决定上层结构,这一点用在民间也是一样的,当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但不是家庭的负担,反而可以为家庭创造财富,大汉各地什么神隐的习俗就通通消失了。
孝子贤孙也就变多了,照顾自己的父母也变得更上心了,巴不得自己的父母长命百岁,好多领几年的养老金,虽然钱不多,但就这些食物那也能供一家人的开销,多方面加持之下,大汉每年退休的老人增长的都非常快。
尤其是等郦商成为大汉丞相之后,正好到达了临界点,大汉退休老人每年都以一成半到两成的数量增加,今年正式突破了百万的数字。
而现在大汉一个老人基础退休金是价值500钱的食物和日用品,富裕的郡县还会有地方补助,大汉朝廷一年要为一个老人支出6000钱。百万退休老人就是60亿钱,这是当年暴秦财政开支的两倍。
更加关键是,通过上计数据,要不了5年时间,这个数字会突破到200万,这也意味着,即便不增加对老人的福利待遇,当大汉光退休金的开支就会超过百亿钱,这连汉吏的俸禄开支都超过了,成为了朝廷最大的支出。
天子如果还增加福利待遇,那只怕这块开支的增长会全面超过大汉财政的增长,这将会引发大汉的财政危机。
但现在郦商是有口难言,现在是新天子对诸侯,对贤者,对太守乃至于对大汉所有百姓宣读自己的政治宣言,这时候打断天子的话,那不相当于和天子结死仇了。郦商只能想着有时间找个单独的机会和天子禀报这件事情。
而此时大汉的贤者们却为徐爱民的富裕社会激动,他们却齐声道:“我等必定为富裕社会鞠躬尽瘁。早日让大汉实现富裕社会。”
徐爱民长出一口气,自己的政治宣言算是得到了大汉贤者的认可,有这个基础,它就可以推动大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大汉的贤者大会,随着徐爱民的富裕社会的政治宣言而宣告圆满结束。
徐爱民这个继承人,大汉的各个阶级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后大汉的《大汉周报》《法治周报》《墨子周报》都是在头版头条大范围的介绍富裕社会各项标准,各个措施,了解什么是富裕社会,各地达到了什么标准才算是富裕社会。
长安的百姓是第一批接受这些信息的人,他们看几乎和太上皇提出的战略是一样的,而且可行性也非常高,新的天子好要减免他们教育支持,医疗支出,这就让长安的百姓内心涌现熟悉感和好感,这和大汉前30年的政策是一模一样,天子提出了一个目标,而他们就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长安的百姓顿时安心起来了,天子还是站在他们这一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大汉的盛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诸侯大会也是极其顺利,五皇子徐爱军被天子册封为天竺王,封地于天竺,天竺商社的管理权限被移交给新的天竺王。天竺商社下辖的农林牧渔等基础的农业设施将会归天竺国所有。天竺商社的各个工厂将会按照股份分配给各个股东,其中皇家的股份归了天竺王,庞大的天竺商社就这样被拆分。
对于这点,大汉上下其实早有预期,即便是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大汉的这些商人不像他们那些西方的同辈那样权势滔天,他们的政治地位依旧比较低,受到大汉主流社会的压制,以商社控制一个国家,大汉的主流社会是不认可这一行为的。
大部分人已经在预估天竺商社什么时候被拆分了,甚至天竺商社拆分的方式都和大家预想的差不多,皇家以皇子镇压天竺,剥离天竺商社的统治权,这个庞大的商社就此烟消云散。
而后就是大漠诸侯移封的事情,其实这也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了,早在诸侯大会之前,这些诸侯就跑到太上皇跟前,请求太上皇给他们找一个富裕点的封国。
整个大汉都知道太上皇是有名的点金手,全球哪个地方有金银矿,哪个地方富裕,太上皇通通都知道,这些诸侯为了自己家族的富裕,直接撇下老脸来求太上皇了。
徐凡也不好拒绝,一来这些老兄弟在大漠吃风沙吃了20年,对比大汉其他诸侯的确可怜。二来迁移诸侯对大汉来说也是固本培元的好事情,大漠经过了这些诸侯教化20年,已经认可了大汉的统治,认同了汉人的身份,大汉朝廷可以设郡县直接统治这片地区。三是为其他地区迁移诸侯做示范,在徐凡的内心当中,大汉的完整版图,包括江南和辽东,这些地区后面肯定是要收回来的。
和荒凉的大漠相比,辽东江南的诸侯想要移封诸侯国难度就非常大了,但有这个先例之后,朝廷移封这些诸侯就有法统,名正言顺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华夏历史上有多少个瘸腿的王朝就是差在这四个字上。
以后大汉即便是要收回这些富裕的诸侯国,在政治宣传上也可以占据上风,没道理,你们这些诸侯国只能从穷的地方迁移到富的地方,就不能从富裕的地方迁移到穷地方去。
徐凡干脆点出来后世最有名的金矿,让这些诸侯去挖金矿,反正现在全球的工业中心只有大汉,这些诸侯挖出来的金矿也会流向大汉,更不要说大汉朝廷还能分其中的一半呢,有这些黄金的加持对大汉的经济是利好的。
此时大汉的货币极其复杂,是一种金银本位,加货物本位,再加信用本位的混合本位制度。这其中原本可以充当货币本位的粮食,布匹,香料,白,铁锭因为其产能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已经开始逐步退出货币的体系,变成一种普通的商品。
而金银本位却在加强,本来大汉快速工业化,金银的数量是跟不上大汉工业发展需求的,但徐凡开外挂,三番市的金矿被提前挖出来,中殷洲的金银矿也被提前挖掘出来,这些经营的收入极大的加强了金银本位。
最后是信用货币,也就是大汉的纸币,这随着大汉工业实力的增长,金银数量的增加,反而加深了信用货币的信任度,即便徐凡知道后世是信用货币的天下,但他一个人不可能扭转整个天下人的想法。
整个大汉从上到下是认可信用货币作为金银的补充,而不是相反的情况,而且大汉也没有因为缺少金银而爆发危机,从上到下都没有推动信用货币的动力。
等大汉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当全世界的金银都无法满足大汉经济的需求时候,自然会有人想办法推动信用货币的
而且徐凡内心也有一些顾虑,后世有一个白头鹰讽刺笑话,美金的可信度比不上宝钞,30年时间就贬值了98%。朱元璋和他们比都成为了老实人了。他也不知道真假,但贬值是一定的。
信用货币后世宣传了那么多好处,好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他们却从来不提信用货币的缺陷,哪怕这缺陷就光天化日摆在那里,但人家也不宣传,不谈论,不说明。
买包子都费劲的金元券,价值50万马克的面包,冥币都写不出来的数字,这一切不是发生过的事情,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玩意儿可是金融核弹,什么股市的收割机都比不了,一发下去寸草不生。徐凡很怀疑大汉的汉吏甚至自己的后代能忍住这个贪婪的欲望。
反而是以金银做货币,大汉这几十年的物价极其稳定,30年前的钱和现在的钱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大汉朝廷现在不缺钱,自己就当是为大汉保留底蕴了,以后大汉遇到危机,多一种金融手段去解决这个危机,所以徐凡也没有强制推广信用货币,只当这是一种补充。
本次诸侯大会当中,有十位诸侯分封在天竺,十位诸侯分封在炎洲,十位诸侯分封在南洲,这些诸侯国将会成为大汉在海上贸易的一个据点,完善大汉的海洋贸易体系,和大汉的这些诸侯则可以脱离寒苦的大漠地区,找到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诸侯国,重新开始,可以说这次的移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其中朝廷为了支持他们开发自己的诸侯国,每年会支持他们价值1000万的货物,开发银行每年会给他们一亿钱的无息贷款,一共持续10年时间,同时交付他们一艘3000吨级的帆船,和一艘千吨级别的蒸汽轮船,让他们运输人员和货物。
而这些大漠诸侯领地将会被大汉整合为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三郡,此三郡让大汉直辖的面积向大漠直接扩充了上千余里,现在大汉朝直辖的面积越来越像后世的西汉朝了,甚至还有所突破,毕竟匈奴这个敌人现在已经没有在大汉四周了。
至此诸侯大会圆满结束,大汉新老皇帝的交接仪式圆满完成。
而后徐爱民也开始执行自己大汉皇帝的权利了。
第一他任命了贾谊为尚书右令,命令他扩张尚书台汉吏数量,辅助他处理政务。
尚书台是帮助徐凡处理政务的官署,尚书令为陈列,官职两千石却是徐凡的心腹,尚书令属于那种位卑而权重的官署。内部的汉吏却不算多,有近百人,这些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处理大汉诸侯上报给天子的信息,按照轻重缓急上报天子。
另一部分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丞相府交上来的奏折分门别类的分类好,同时按照轻重的等级交给天子来处理,同时在天子的命令下,监督跟踪朝廷三公九卿执行政令的情况,并向天子做汇报。
因为他把主要的任务都交给丞相来处理,徐凡监督以丞相府为首的三公九卿执行政令的情况,做好定岗定责的的事情。
大汉在哪方面政令出了错误,徐凡就毫不留情的斥责丞相府,命令丞相府改进,或者斥责专门做那个事情的府衙。执行具体政务的都是大汉的三公九卿。徐凡这个皇帝的政务自然就少了。这让徐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室,发展科技树这样重要的事情,去学府讲学传播后世的知识。
而大汉的三公九卿也喜欢这个模式,在自己的相关领域的事务,他们可以一言而决断,天子虽然让他们背负了责任,但也放手给了他们相应的权利,事情都没做好,被天子斥责,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也很喜欢天子这种拱垂而治的模式。
而现在徐爱民成了新的大汉天子,这种重要的部门自然要安插自己的心腹了,但陈列是大汉的元老,他刚刚继位,就把太上皇的心腹给换了,传出去不好听,他就干脆让贾谊为尚书右令,接管尚书台,辅助自己处理政务,等时机成熟他再把陈列升为九卿。
而后就是就是把内史府长史陈买升为内史令。这是大汉从开国之后,再一次出现30多岁的九卿高官。
但却没有几个人不服气的,陈买初入仕途就是金城这样的偏僻之地,大汉朝廷的政策就是对这些深入边疆贫苦之地的汉吏,予以优先提拔。而后陈买去了新大陆为官十年,建设了殷洲都督府,让大汉每年多增加了几百亿的财富,凭这个功劳封侯都不为过,而且他待满两个任期才调回长安城,加上他大汉开国丞相之子,天子亲信的身份,从陈买的履历来看,人家要功劳有功劳,要身份有身份,要资历有资历,自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不满。
刘恒被升迁为两千石的营造令,他将会负责把营造曹建设成为地方郡县的一个常见官署。这也是徐爱民为解决大汉百姓住房问题做的准备。
而后袁盎等人进入大司农为吏,刘云等人进入太尉府,张杨等人进入少府为吏,张释之进入廷尉府,晁错进入御史大夫府。徐爱民的那些太子舍人纷纷进入大汉的三公九卿各级官署。
本来徐爱民还想要让张辟疆成为大汉首任外交令。但被张辟疆拒绝了,他认为天子刚刚继位,就任命两位九卿级的高官,容易引起朝廷内部的老臣不满。
而且他认为大秦州的总领事馆刚刚建立,朝廷的炎洲都督府,还有苏伊士运河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地方更需要他。
徐爱民认可张辟疆的说法,就没有晋升他,而是继续任命他为大秦洲外交总长。
(本章完)
大汉历35年10月7日,长安城,贤者大会。
徐爱民把自己和张辟疆等人商议一天,把自己理政的理想,当着大汉所有诸侯,太守,贤者的面宣读。
在场所有贤者倍感欣慰,天子政策是和太上皇一脉相承。
而且天子说的这是30年的发展目标,这就说明大汉未来30年的政治主张都不会发生变化,大汉的政治格局还是一脉相承。这对内心还是处于惶恐阶段的贤者们来说,是最大的好消息,这让所有贤者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大汉的经济存在大航海时代,大开拓时代,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三波红利的加持,历史上300多年创造出来的财富,被大汉用三十多年创造出来,其创造的财富总量,远远多过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加上大汉的分配制度比日不落高效了十倍不止,这也是大汉能供养的统治者远远比日不落更多的原因。
但大汉也有自己的难题,大汉开国已经30多年时间,天下和平也有30年,这30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天灾人祸,加上医疗的进步,人口急剧增加,而大汉开国一代的年轻人,大部分已经步入了老龄化阶段,而且这批人的数量将会远远超过华夏3000年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盛世的证明。但这些老人也给大汉的养老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大汉刚开国之时,全国六旬以上的老者只有三万余,这既是因为战乱大部分人活不到这个年纪,也是因为封建时代医疗环境差,年纪大了,一个小病就能把人带走,还有各种不便明说的地方习俗,什么神隐之类。
只要知道一点,越缺什么,便越要强调什么,封建时代一直强调以孝治天下,那就说明孝子是很少的,大部分的老人也活的不怎么好。
而大汉开国之后,每个六旬老人,每个月能得到两石粮食,一斤,一斤盐,一斤食用油,当然因为各地富裕情况不同,老人的养老金也会不同,但底线的粮食和盐是不缺的,这部分是由大汉朝廷直接支付的,甚至还有不少老人可以带上红袖章,每个月能赚100,200钱的俸禄,老人在大汉不但有个保底的收入,还能赚不少的钱,所以经济属性直接改变了绝大多数老人的命运。
经济决定上层结构,这一点用在民间也是一样的,当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但不是家庭的负担,反而可以为家庭创造财富,大汉各地什么神隐的习俗就通通消失了。
孝子贤孙也就变多了,照顾自己的父母也变得更上心了,巴不得自己的父母长命百岁,好多领几年的养老金,虽然钱不多,但就这些食物那也能供一家人的开销,多方面加持之下,大汉每年退休的老人增长的都非常快。
尤其是等郦商成为大汉丞相之后,正好到达了临界点,大汉退休老人每年都以一成半到两成的数量增加,今年正式突破了百万的数字。
而现在大汉一个老人基础退休金是价值500钱的食物和日用品,富裕的郡县还会有地方补助,大汉朝廷一年要为一个老人支出6000钱。百万退休老人就是60亿钱,这是当年暴秦财政开支的两倍。
更加关键是,通过上计数据,要不了5年时间,这个数字会突破到200万,这也意味着,即便不增加对老人的福利待遇,当大汉光退休金的开支就会超过百亿钱,这连汉吏的俸禄开支都超过了,成为了朝廷最大的支出。
天子如果还增加福利待遇,那只怕这块开支的增长会全面超过大汉财政的增长,这将会引发大汉的财政危机。
但现在郦商是有口难言,现在是新天子对诸侯,对贤者,对太守乃至于对大汉所有百姓宣读自己的政治宣言,这时候打断天子的话,那不相当于和天子结死仇了。郦商只能想着有时间找个单独的机会和天子禀报这件事情。
而此时大汉的贤者们却为徐爱民的富裕社会激动,他们却齐声道:“我等必定为富裕社会鞠躬尽瘁。早日让大汉实现富裕社会。”
徐爱民长出一口气,自己的政治宣言算是得到了大汉贤者的认可,有这个基础,它就可以推动大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大汉的贤者大会,随着徐爱民的富裕社会的政治宣言而宣告圆满结束。
徐爱民这个继承人,大汉的各个阶级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后大汉的《大汉周报》《法治周报》《墨子周报》都是在头版头条大范围的介绍富裕社会各项标准,各个措施,了解什么是富裕社会,各地达到了什么标准才算是富裕社会。
长安的百姓是第一批接受这些信息的人,他们看几乎和太上皇提出的战略是一样的,而且可行性也非常高,新的天子好要减免他们教育支持,医疗支出,这就让长安的百姓内心涌现熟悉感和好感,这和大汉前30年的政策是一模一样,天子提出了一个目标,而他们就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长安的百姓顿时安心起来了,天子还是站在他们这一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大汉的盛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诸侯大会也是极其顺利,五皇子徐爱军被天子册封为天竺王,封地于天竺,天竺商社的管理权限被移交给新的天竺王。天竺商社下辖的农林牧渔等基础的农业设施将会归天竺国所有。天竺商社的各个工厂将会按照股份分配给各个股东,其中皇家的股份归了天竺王,庞大的天竺商社就这样被拆分。
对于这点,大汉上下其实早有预期,即便是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大汉的这些商人不像他们那些西方的同辈那样权势滔天,他们的政治地位依旧比较低,受到大汉主流社会的压制,以商社控制一个国家,大汉的主流社会是不认可这一行为的。
大部分人已经在预估天竺商社什么时候被拆分了,甚至天竺商社拆分的方式都和大家预想的差不多,皇家以皇子镇压天竺,剥离天竺商社的统治权,这个庞大的商社就此烟消云散。
而后就是大漠诸侯移封的事情,其实这也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了,早在诸侯大会之前,这些诸侯就跑到太上皇跟前,请求太上皇给他们找一个富裕点的封国。
整个大汉都知道太上皇是有名的点金手,全球哪个地方有金银矿,哪个地方富裕,太上皇通通都知道,这些诸侯为了自己家族的富裕,直接撇下老脸来求太上皇了。
徐凡也不好拒绝,一来这些老兄弟在大漠吃风沙吃了20年,对比大汉其他诸侯的确可怜。二来迁移诸侯对大汉来说也是固本培元的好事情,大漠经过了这些诸侯教化20年,已经认可了大汉的统治,认同了汉人的身份,大汉朝廷可以设郡县直接统治这片地区。三是为其他地区迁移诸侯做示范,在徐凡的内心当中,大汉的完整版图,包括江南和辽东,这些地区后面肯定是要收回来的。
和荒凉的大漠相比,辽东江南的诸侯想要移封诸侯国难度就非常大了,但有这个先例之后,朝廷移封这些诸侯就有法统,名正言顺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华夏历史上有多少个瘸腿的王朝就是差在这四个字上。
以后大汉即便是要收回这些富裕的诸侯国,在政治宣传上也可以占据上风,没道理,你们这些诸侯国只能从穷的地方迁移到富的地方,就不能从富裕的地方迁移到穷地方去。
徐凡干脆点出来后世最有名的金矿,让这些诸侯去挖金矿,反正现在全球的工业中心只有大汉,这些诸侯挖出来的金矿也会流向大汉,更不要说大汉朝廷还能分其中的一半呢,有这些黄金的加持对大汉的经济是利好的。
此时大汉的货币极其复杂,是一种金银本位,加货物本位,再加信用本位的混合本位制度。这其中原本可以充当货币本位的粮食,布匹,香料,白,铁锭因为其产能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已经开始逐步退出货币的体系,变成一种普通的商品。
而金银本位却在加强,本来大汉快速工业化,金银的数量是跟不上大汉工业发展需求的,但徐凡开外挂,三番市的金矿被提前挖出来,中殷洲的金银矿也被提前挖掘出来,这些经营的收入极大的加强了金银本位。
最后是信用货币,也就是大汉的纸币,这随着大汉工业实力的增长,金银数量的增加,反而加深了信用货币的信任度,即便徐凡知道后世是信用货币的天下,但他一个人不可能扭转整个天下人的想法。
整个大汉从上到下是认可信用货币作为金银的补充,而不是相反的情况,而且大汉也没有因为缺少金银而爆发危机,从上到下都没有推动信用货币的动力。
等大汉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当全世界的金银都无法满足大汉经济的需求时候,自然会有人想办法推动信用货币的
而且徐凡内心也有一些顾虑,后世有一个白头鹰讽刺笑话,美金的可信度比不上宝钞,30年时间就贬值了98%。朱元璋和他们比都成为了老实人了。他也不知道真假,但贬值是一定的。
信用货币后世宣传了那么多好处,好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但他们却从来不提信用货币的缺陷,哪怕这缺陷就光天化日摆在那里,但人家也不宣传,不谈论,不说明。
买包子都费劲的金元券,价值50万马克的面包,冥币都写不出来的数字,这一切不是发生过的事情,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玩意儿可是金融核弹,什么股市的收割机都比不了,一发下去寸草不生。徐凡很怀疑大汉的汉吏甚至自己的后代能忍住这个贪婪的欲望。
反而是以金银做货币,大汉这几十年的物价极其稳定,30年前的钱和现在的钱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大汉朝廷现在不缺钱,自己就当是为大汉保留底蕴了,以后大汉遇到危机,多一种金融手段去解决这个危机,所以徐凡也没有强制推广信用货币,只当这是一种补充。
本次诸侯大会当中,有十位诸侯分封在天竺,十位诸侯分封在炎洲,十位诸侯分封在南洲,这些诸侯国将会成为大汉在海上贸易的一个据点,完善大汉的海洋贸易体系,和大汉的这些诸侯则可以脱离寒苦的大漠地区,找到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诸侯国,重新开始,可以说这次的移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其中朝廷为了支持他们开发自己的诸侯国,每年会支持他们价值1000万的货物,开发银行每年会给他们一亿钱的无息贷款,一共持续10年时间,同时交付他们一艘3000吨级的帆船,和一艘千吨级别的蒸汽轮船,让他们运输人员和货物。
而这些大漠诸侯领地将会被大汉整合为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三郡,此三郡让大汉直辖的面积向大漠直接扩充了上千余里,现在大汉朝直辖的面积越来越像后世的西汉朝了,甚至还有所突破,毕竟匈奴这个敌人现在已经没有在大汉四周了。
至此诸侯大会圆满结束,大汉新老皇帝的交接仪式圆满完成。
而后徐爱民也开始执行自己大汉皇帝的权利了。
第一他任命了贾谊为尚书右令,命令他扩张尚书台汉吏数量,辅助他处理政务。
尚书台是帮助徐凡处理政务的官署,尚书令为陈列,官职两千石却是徐凡的心腹,尚书令属于那种位卑而权重的官署。内部的汉吏却不算多,有近百人,这些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处理大汉诸侯上报给天子的信息,按照轻重缓急上报天子。
另一部分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丞相府交上来的奏折分门别类的分类好,同时按照轻重的等级交给天子来处理,同时在天子的命令下,监督跟踪朝廷三公九卿执行政令的情况,并向天子做汇报。
因为他把主要的任务都交给丞相来处理,徐凡监督以丞相府为首的三公九卿执行政令的情况,做好定岗定责的的事情。
大汉在哪方面政令出了错误,徐凡就毫不留情的斥责丞相府,命令丞相府改进,或者斥责专门做那个事情的府衙。执行具体政务的都是大汉的三公九卿。徐凡这个皇帝的政务自然就少了。这让徐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室,发展科技树这样重要的事情,去学府讲学传播后世的知识。
而大汉的三公九卿也喜欢这个模式,在自己的相关领域的事务,他们可以一言而决断,天子虽然让他们背负了责任,但也放手给了他们相应的权利,事情都没做好,被天子斥责,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也很喜欢天子这种拱垂而治的模式。
而现在徐爱民成了新的大汉天子,这种重要的部门自然要安插自己的心腹了,但陈列是大汉的元老,他刚刚继位,就把太上皇的心腹给换了,传出去不好听,他就干脆让贾谊为尚书右令,接管尚书台,辅助自己处理政务,等时机成熟他再把陈列升为九卿。
而后就是就是把内史府长史陈买升为内史令。这是大汉从开国之后,再一次出现30多岁的九卿高官。
但却没有几个人不服气的,陈买初入仕途就是金城这样的偏僻之地,大汉朝廷的政策就是对这些深入边疆贫苦之地的汉吏,予以优先提拔。而后陈买去了新大陆为官十年,建设了殷洲都督府,让大汉每年多增加了几百亿的财富,凭这个功劳封侯都不为过,而且他待满两个任期才调回长安城,加上他大汉开国丞相之子,天子亲信的身份,从陈买的履历来看,人家要功劳有功劳,要身份有身份,要资历有资历,自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不满。
刘恒被升迁为两千石的营造令,他将会负责把营造曹建设成为地方郡县的一个常见官署。这也是徐爱民为解决大汉百姓住房问题做的准备。
而后袁盎等人进入大司农为吏,刘云等人进入太尉府,张杨等人进入少府为吏,张释之进入廷尉府,晁错进入御史大夫府。徐爱民的那些太子舍人纷纷进入大汉的三公九卿各级官署。
本来徐爱民还想要让张辟疆成为大汉首任外交令。但被张辟疆拒绝了,他认为天子刚刚继位,就任命两位九卿级的高官,容易引起朝廷内部的老臣不满。
而且他认为大秦州的总领事馆刚刚建立,朝廷的炎洲都督府,还有苏伊士运河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地方更需要他。
徐爱民认可张辟疆的说法,就没有晋升他,而是继续任命他为大秦洲外交总长。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9338/229786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