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启发民智

推荐阅读:菜鸟归来,末世也飞翔被抄家流放,她要搬空皇帝的一切重生嫁疯批太子爷,让渣男火葬场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i人医生,e人患者重生,但是被撤回一封来自X的信信息素真香定律和病弱老婆离婚后我后悔了天灾:开局一座山,囤货?种田!

    第236章 启发民智
    按照丹初的估计,清军最早会在年底进犯赤军地盘。留给赤军还有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对于赤军来说,时间还算充裕,可以好整以暇地扩军、练兵。装备制造还有些困难,但已无关宏旨。
    水师这边问题不大,年底前可以配齐战船。难的陆师这边,特别是步枪,缺编比较严重。
    邕宁公司加班加点,今年最多可生产一万支定虏式步枪。加上军中已经列装的步枪、由新式火绳枪改造过来的步枪,全军到年底最多可装备一万五千支步枪。对付孔有德的鞑子,应该绰绰有余了。
    对于军政府来说,时间相当紧张,许多事业都进展缓慢,难以达到丹初的预期。政府毕竟不是军队,一项政令下来,总要有个消化理解执行的过程。浔州府、郁林州都是新打下来的地盘,改造旧政权、成立新部门、增加新职能,总要久久为功。
    不过,有几件事却是丹初所关注的,必须加紧推进。
    首先,便是大兴教育。他在堵胤锡、杨畏知二人面前夸下海口,要普及公学,要兴办技校,要简化汉字、实施拼音教学。
    事非经历不知难,真到推动时,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一向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岑丹初,也深感有心无力。
    但教育为百年大计,欲兴大业,必办教育。千难万难,丹初也要推动此事。
    “为了大兴教育,我们特意在军政府新设了学房,专管教育。现在,兴学的章程拿出来没有?”丹初问道,有些责备之意。
    俞厚基为左参政,主掌政务,对兴学负有责任,答道:“章程还在细化,再有十天可以出来。”
    “十天?”丹初眉头一皱,脱口而出地问道。
    俞厚基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是的,还要十天。户房要核算经费,吏房要统计教师,工房要统计馆舍。学房制定章程,方有根据。”
    想想也是如此,这年头计算要靠算盘,各地传递信息要靠驿马。仅统计教师一项,各地公文往来,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心急吃不上热豆腐,更何况是兴学这样的大事?
    “经费怎么样?”丹初问道。
    “爵帅明察秋毫,大兴教育,最难的有两点。一是经费不够,二是教师不够。其他还有诸多问题,譬如教材,需要统一编纂,譬如简化汉字、拼音教学,需要制定标准,组织教师培训,等等,纷繁复杂,不能一蹴而就。”
    俞厚基擅长处理繁剧,尚且感到头疼,换了他人只会更加难办。他能这么快就拟出章程,堪称神速了。
    赤军有六万多人,再加上各级官吏、学校师生、邕宁公司、盐业公司员工等,合计已逼近十万。在赤军治下,差不多十个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公职人员”,负担已经相当沉重。大兴教育,还要增加开支,还要养活更多的教师。
    “这次出兵援粤,我会想办法约束队伍,节省军费。兴学的事不能耽搁,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决断不了的,先说说看。”
    丹初鼎力支持,俞厚基备受鼓舞,说道:“全面普及公学,普及简化汉字、拼音,目前都是不现实的。受制于经费、教师的紧缺,军政府只能着重开展几项工作。
    “一曰扩建大学堂。永安大学、武备学堂为两所仅有的大学堂,均需扩建。为普及兴学,拟新建一所师范学堂,专门培训教师。“二曰新建技学校。有几项技艺很紧缺,需要设立专门的技学校。拟新建七所技学校,分别为军械学校、农桑学校、医护学校、冶金学校、水利学校、土木学校、法律学校。
    “三曰试点公学。拟试办公学,先为赤军、官吏、教师、工人等公职人员的儿童提供免费小学教育。待经费充裕,再全面推开。
    “四曰统一教材。制定拼音、简化汉字标准,编纂统一的教材……”
    “思路清晰,切实可行。章程抓紧拟出来,第一时间呈给我。在我率军开拔之前,必须敲定兴学方案。”丹初赞道,总体感到满意,提议道:
    “水师协驻地在八尺寨,与武备学堂相隔较远,来往不便。将来若争夺广东,势必要大兴水师。现在,咱们没实力也没必要修造大船,先在八尺寨新建一所水师学堂,专门培养水师骨干。”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赤军虽有水师,却只是一支很小的内江水师。广东多海寇,战船多用广船,坚固高大,往来南洋,不容小觑。赤军得未雨绸缪,先行培养水师人才。
    方以智提议道:“此次增援粤东,我军不必死战。爵帅劳苦经年,何不坐镇南宁,拜一大将领兵出征?”
    丹初苦笑一下,说道:“此番作战,只能派亲兵协去。我是协统,又要与朝廷、东勋打交道。我若不去,谁还能担当此任?”
    想一想,还真是如此。即便方以智是左参军,名义上的赤军二号人物,也根本不能担此重任。他只好叹道:“某甚惭愧,不能为爵帅分忧。”
    下一个议题,加强宣传。
    丹初说道:“启发民智需要教育,也需要宣传。教育确实不好办,宣传却容易得多。军政府成立了宣房,头一件事便是办报。《中兴报》是我亲自命名,亲自题辞的。自元月开始发行后,我还是不太满意。
    “一是内容太少。每月朔望各出一期,一个月也就是两期,一期一万多字,讲不了多少东西。从下个月开始,每月要出三期,初一、十一、二十一各出一期。
    “二是质量不佳。《中兴报》的发行对象,是赤军,是各级官吏,是缙绅,是读书人,也是所有平民。每一期报纸,栏目要相对固定,有政论,有时事,有新闻,有文学,有知识,有趣事。
    “说教不能枯燥,免得引起读者反感。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让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让不识字的人都能听懂。可以向特定部门、特定人约稿,也不妨允许读者投稿,经选用的,可以署其名字。工商业有什么大事,可以登报,商品物价,可以登报,商人想在报纸上赚吆喝,也可以登报广而告之……”
    眼下,信息闭塞,国人视野狭窄,见识短浅。因此,《中兴报》一经问世,大受欢迎,加之价格便宜,往往一经发行,立即抢售一空。
    俞厚基问道:“南宁、浔州几个缙绅,也有出钱办报纸的想法。爵帅,我担心他们混淆视听,暂时没有批准。”
    思想开放,社会才能活力,国家才能进步。丹初答道:“让宣房订个章程,允许民间办报,但需经过批准,内容要符合公序良俗,不得与军政府唱反调。否则,宣房可以随时封禁。”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9174/229138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