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协理京营戎政
推荐阅读:神祇:从哥布林开始、快穿锦鲤运、快穿:绿茶女配靠作死攻略主神!、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你管这叫创业?、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我就混一混,怎么就成世界第一了、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星河之上、祂们都叫我外神、
第703章 协理京营戎政
王晋武等回京后的第三日,朝廷就正式下达了对各自的封赏。
王晋武封伯爵,并加太子太保衔,其余职务继续保留,依旧统管京营。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或升职或加荫官等,除此之外,朝廷还下拨了对将士们的赏赐,再包括战伤战死者的抚恤。
消息传到军中,将士们一片沸腾,尤其是原本京营所处的那些人更是喜气洋洋。
之前京营虽号称天子亲军,属于大明军队中待遇最高,条件最好的一支军队,可实际上整个京营早就不堪重用,京营中吃空饷的情况严重,更有许多人在京营里混着日子得过且过,完完全全就是个空架子,更不用谈什么战斗力了。
银样镴枪头,说的就是之前的京营,朱慎锥拿下京师后就对京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其实在崇祯皇帝之前,包括崇祯皇帝本人在内都知道京营存在的问题,也都有改制京营的打算,可却始终未能成功,这个原因还是因为在当初的情况下,哪怕就是皇帝也没什么办法解决京营问题。
京营名义上是皇帝亲军,实际上却掌控在文官的手中。
总戎京营的是勋贵中的头面人物,比如之前的恭顺侯吴惟英、临淮侯李弘济、定远侯邓文明、襄城伯李国桢、新宁伯谭弘业、应城伯孙廷勋、清平伯吴遵周等勋贵,这些人或是开国功臣的后人,或是靖难功臣的后人。
副提督基本上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在京营中挂名,比如李国辅之前就是京营副提督。
吴惟英大言不惭领兵出征,遭受大败后,京营主力就彻底没了,而且京营中大多数执掌实权的勋贵也俘或战死,留在京师内的京营余部几乎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那时,崇祯皇帝让定国公徐允祯接任提督,可徐允祯的爵位虽高,却根本不懂打仗,而且兵临城下,京师内人心惶惶,京营残部战斗力极差,最终导致了有人内外联合主动打开城门,以至朱慎锥大军顺利入城的情况发生。
除去这些勋贵、太监外,京营还有一支文官力量存在,这个文官在京营的职务叫“协理京营戎政”。
所谓的协理京营戎政名义上是协助京营总戎的助手,可实际上却是真正掌控京营的人,而这个职务是文官职务并非武将职务,向来由文官来担任。
通过这个职务,文官能够越过京营的将领来控制京营,从而削弱了勋贵包括皇帝对京营的掌控。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为掌控兵权直接撤销了这个职务,并表示不再设置协理京营戎政之职,但谁想崇祯上位后的第二年,在被东林党等一阵忽悠之后就恢复了这个职务,并把这个职务交给了东林党人。
几年后,崇祯皇帝发现情况不对劲,东林党并非想象的那么可靠,京营被文官渗透的越发厉害,其弊端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敢和他哥一样撤裁这个职务,只能采取了他的老办法,就是换人,直接撤换了协理京营戎政人选,借都察院都事张道泽弹劾李邦华的机会,顺势罢免了当时协理京营戎政李邦华的官,让他回乡闲住。
不过李邦华虽然是协理京营戎政,也是东林党人,但实际上李邦华这个人还是颇有能力的,算是东林党内的实干派。在他协理京营戎政期间,曾经试图改革京营,消除京营的弊端,可还没等他对京营动手就被崇祯皇帝给罢了官职,真正做事的李邦华都落得如此下场,之后接替李邦华的人都暗暗拿李邦华作为教训,就此因循守旧,姑息养奸,京营问题再也没人敢提。
说来也奇怪,无论是大明朝廷或者军中,都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三方分权,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
比如中枢的皇权、司礼监、内阁三方。朝堂上,皇帝、内阁、文官集团三方。而京营中,勋贵、太监(代表皇权)和文官三方。似乎这种格局已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其中文官集团的力量越来越大,直接压倒了前者,如此下去怎能有好呢?
朱慎锥是外来者,而且他拿下京师是直接打下来的,尤其是在京师郊外一战击溃了京营主力,几乎把京营的主将全部一网打尽。由于这个缘故,进入京师后朱慎锥这才能对京营进行肆无忌惮地整顿,首先就直接拆分了京营,从原本的京营中挑选出可堪一用的军士整编新军,并给了这个新军一个新的名字——顺天军,而之前京营的结构虽依旧还在,但实际上已同无没什么区别了。
用新的顺天军来替代老的京营,这才是朱慎锥的真正目的。至于之前掌控京营的那些勋贵,包括原总戎吴惟英在内的这些人,朱慎锥各自进行了另外安置,毕竟这些人是老牌勋贵,影响力不小,朱慎锥是要进行拉拢的,但对京营中的文官们,朱慎锥就没那么客气了,虽然没举起屠刀砍了他们的脑袋,可也直接闲置了起来,其中协理京营戎政这个职务索性空悬。
这一次和皇太极作战,朱慎锥把手里的顺天军给派了出去,让王晋武统帅上阵,目的就是要锤炼这支刚刚整编完成的军队。
通过战场来锻炼军队,虽然会付出一定代价,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在喜峰口一战,这支军队损失不小,可同样也在经历过战火后这支军队飞快地成长了起来。等到班师回朝,顺天军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原本看起来有些拉胯,甚至只是架子货的军队现在居然有了几分彪悍和杀气,回京的军中将士们个个昂首挺胸,神采飞扬,面容带着坚毅和骄傲,哪怕比不上朱慎锥的新军精锐,但瞧起来能和九边边军没太多区别了。
而且这一仗还打赢了,胜利后的军士们心中的骄傲就不用提有多少了。毕竟之前大家一谈论起京营,第一印象就是一群“老爷少爷兵”,做做样子还成,上阵打仗根本就不行。
现在呢?凭着自己的能力当面锣对面鼓地和建奴狠狠打了一仗,还打退了建奴,逼迫皇太极退兵。这样的战绩整个大明军队中谁能有?一仗下来,如此荣耀谁不兴奋?更何况军中都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作为一个军人,哪怕是之前的老爷少爷兵,依旧是极为在乎这些荣誉的,而能给他们带来如此殊荣除了领军的统帅王晋武外,不就是眼下的监国朱慎锥么?
这些不仅让这支队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让朱慎锥借此更好控制了这支军队。接下来王晋武会作为京营总戎进一步对整个京营再一次整编训练,最终把这支顺天军和京营其他各部整合成一支新的军队,从而替代原来的京营。
虽说之后的京营规模会比原本京营规模要小的多,可在朱慎锥看来京营根本不需要维持那么大的规模,大明两京,南北京营加起来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京师的人数就超过了二十万,可这二十万人中近半都是空饷,朱慎锥大刀阔斧整顿京营,直接就把这个人数砍到了五万人左右,而且就算这个数字在他来看也略多了些,在朱慎锥的计划中京师的京营最终只需要保持三万人的数额就足够了,接下来会对自己的新军进行部分扩充,打造出一支两万人左右的新军,再加他的骑兵精锐,如此精锐就足以震慑住整个大明北部。
可还没等朱慎锥开始这么做了,朝中就有人盯上了此事,这不,就在对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封赏后不久,朝堂上就有人站出来表示眼下京营准备重整,那么对京营的人选安排就应该尽快确定了。
其中包括协理京营戎政之前一直空缺,因为前些时候的出征的缘故也没做安排,现在正是任命协理京营戎政的时候。除去这个职务,京营中的各级文官职务也应该确定下来,避免职位空缺,以致不便等等。
说这个话的人是兵科给事中龚鼎孳,龚鼎孳官职虽然不高,但却是言官,而且他是兵科给事中,在军队的事上自有一定的话语权。
龚鼎孳此人少年成名,崇祯七年中了进士,之后担任湖北蕲水县令,因同流寇张献忠作战有功,后被崇祯皇帝嘉奖,并从地方官直升入京,担任兵科给事中。
此人颇有才名,而且和钱谦益、吴伟业等人齐名,是东林党的中坚,之前礼部反驳内阁对王晋武等人凯旋而归的迎礼,龚鼎孳也是声援者之一,而今日朝会刚刚开始,龚鼎孳就迫不及待跳了出来,说起了协理京营戎政和京营文官官职的事情。
殿上,正中的宝座空着,这个位置是皇帝的座位,由于崇祯皇帝“身体原因”无法理政,所以这个位置上没人。而在离宝座之下,矮了宝座一头的地方摆了一张椅子,作为监国的朱慎锥就坐在这把椅子中,望着下首站出来的龚鼎孳,意味深长打量着此人。
(本章完)
王晋武等回京后的第三日,朝廷就正式下达了对各自的封赏。
王晋武封伯爵,并加太子太保衔,其余职务继续保留,依旧统管京营。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或升职或加荫官等,除此之外,朝廷还下拨了对将士们的赏赐,再包括战伤战死者的抚恤。
消息传到军中,将士们一片沸腾,尤其是原本京营所处的那些人更是喜气洋洋。
之前京营虽号称天子亲军,属于大明军队中待遇最高,条件最好的一支军队,可实际上整个京营早就不堪重用,京营中吃空饷的情况严重,更有许多人在京营里混着日子得过且过,完完全全就是个空架子,更不用谈什么战斗力了。
银样镴枪头,说的就是之前的京营,朱慎锥拿下京师后就对京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其实在崇祯皇帝之前,包括崇祯皇帝本人在内都知道京营存在的问题,也都有改制京营的打算,可却始终未能成功,这个原因还是因为在当初的情况下,哪怕就是皇帝也没什么办法解决京营问题。
京营名义上是皇帝亲军,实际上却掌控在文官的手中。
总戎京营的是勋贵中的头面人物,比如之前的恭顺侯吴惟英、临淮侯李弘济、定远侯邓文明、襄城伯李国桢、新宁伯谭弘业、应城伯孙廷勋、清平伯吴遵周等勋贵,这些人或是开国功臣的后人,或是靖难功臣的后人。
副提督基本上是皇帝身边的太监,在京营中挂名,比如李国辅之前就是京营副提督。
吴惟英大言不惭领兵出征,遭受大败后,京营主力就彻底没了,而且京营中大多数执掌实权的勋贵也俘或战死,留在京师内的京营余部几乎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那时,崇祯皇帝让定国公徐允祯接任提督,可徐允祯的爵位虽高,却根本不懂打仗,而且兵临城下,京师内人心惶惶,京营残部战斗力极差,最终导致了有人内外联合主动打开城门,以至朱慎锥大军顺利入城的情况发生。
除去这些勋贵、太监外,京营还有一支文官力量存在,这个文官在京营的职务叫“协理京营戎政”。
所谓的协理京营戎政名义上是协助京营总戎的助手,可实际上却是真正掌控京营的人,而这个职务是文官职务并非武将职务,向来由文官来担任。
通过这个职务,文官能够越过京营的将领来控制京营,从而削弱了勋贵包括皇帝对京营的掌控。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为掌控兵权直接撤销了这个职务,并表示不再设置协理京营戎政之职,但谁想崇祯上位后的第二年,在被东林党等一阵忽悠之后就恢复了这个职务,并把这个职务交给了东林党人。
几年后,崇祯皇帝发现情况不对劲,东林党并非想象的那么可靠,京营被文官渗透的越发厉害,其弊端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敢和他哥一样撤裁这个职务,只能采取了他的老办法,就是换人,直接撤换了协理京营戎政人选,借都察院都事张道泽弹劾李邦华的机会,顺势罢免了当时协理京营戎政李邦华的官,让他回乡闲住。
不过李邦华虽然是协理京营戎政,也是东林党人,但实际上李邦华这个人还是颇有能力的,算是东林党内的实干派。在他协理京营戎政期间,曾经试图改革京营,消除京营的弊端,可还没等他对京营动手就被崇祯皇帝给罢了官职,真正做事的李邦华都落得如此下场,之后接替李邦华的人都暗暗拿李邦华作为教训,就此因循守旧,姑息养奸,京营问题再也没人敢提。
说来也奇怪,无论是大明朝廷或者军中,都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三方分权,相互制约的情况发生。
比如中枢的皇权、司礼监、内阁三方。朝堂上,皇帝、内阁、文官集团三方。而京营中,勋贵、太监(代表皇权)和文官三方。似乎这种格局已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其中文官集团的力量越来越大,直接压倒了前者,如此下去怎能有好呢?
朱慎锥是外来者,而且他拿下京师是直接打下来的,尤其是在京师郊外一战击溃了京营主力,几乎把京营的主将全部一网打尽。由于这个缘故,进入京师后朱慎锥这才能对京营进行肆无忌惮地整顿,首先就直接拆分了京营,从原本的京营中挑选出可堪一用的军士整编新军,并给了这个新军一个新的名字——顺天军,而之前京营的结构虽依旧还在,但实际上已同无没什么区别了。
用新的顺天军来替代老的京营,这才是朱慎锥的真正目的。至于之前掌控京营的那些勋贵,包括原总戎吴惟英在内的这些人,朱慎锥各自进行了另外安置,毕竟这些人是老牌勋贵,影响力不小,朱慎锥是要进行拉拢的,但对京营中的文官们,朱慎锥就没那么客气了,虽然没举起屠刀砍了他们的脑袋,可也直接闲置了起来,其中协理京营戎政这个职务索性空悬。
这一次和皇太极作战,朱慎锥把手里的顺天军给派了出去,让王晋武统帅上阵,目的就是要锤炼这支刚刚整编完成的军队。
通过战场来锻炼军队,虽然会付出一定代价,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在喜峰口一战,这支军队损失不小,可同样也在经历过战火后这支军队飞快地成长了起来。等到班师回朝,顺天军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原本看起来有些拉胯,甚至只是架子货的军队现在居然有了几分彪悍和杀气,回京的军中将士们个个昂首挺胸,神采飞扬,面容带着坚毅和骄傲,哪怕比不上朱慎锥的新军精锐,但瞧起来能和九边边军没太多区别了。
而且这一仗还打赢了,胜利后的军士们心中的骄傲就不用提有多少了。毕竟之前大家一谈论起京营,第一印象就是一群“老爷少爷兵”,做做样子还成,上阵打仗根本就不行。
现在呢?凭着自己的能力当面锣对面鼓地和建奴狠狠打了一仗,还打退了建奴,逼迫皇太极退兵。这样的战绩整个大明军队中谁能有?一仗下来,如此荣耀谁不兴奋?更何况军中都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作为一个军人,哪怕是之前的老爷少爷兵,依旧是极为在乎这些荣誉的,而能给他们带来如此殊荣除了领军的统帅王晋武外,不就是眼下的监国朱慎锥么?
这些不仅让这支队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让朱慎锥借此更好控制了这支军队。接下来王晋武会作为京营总戎进一步对整个京营再一次整编训练,最终把这支顺天军和京营其他各部整合成一支新的军队,从而替代原来的京营。
虽说之后的京营规模会比原本京营规模要小的多,可在朱慎锥看来京营根本不需要维持那么大的规模,大明两京,南北京营加起来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京师的人数就超过了二十万,可这二十万人中近半都是空饷,朱慎锥大刀阔斧整顿京营,直接就把这个人数砍到了五万人左右,而且就算这个数字在他来看也略多了些,在朱慎锥的计划中京师的京营最终只需要保持三万人的数额就足够了,接下来会对自己的新军进行部分扩充,打造出一支两万人左右的新军,再加他的骑兵精锐,如此精锐就足以震慑住整个大明北部。
可还没等朱慎锥开始这么做了,朝中就有人盯上了此事,这不,就在对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封赏后不久,朝堂上就有人站出来表示眼下京营准备重整,那么对京营的人选安排就应该尽快确定了。
其中包括协理京营戎政之前一直空缺,因为前些时候的出征的缘故也没做安排,现在正是任命协理京营戎政的时候。除去这个职务,京营中的各级文官职务也应该确定下来,避免职位空缺,以致不便等等。
说这个话的人是兵科给事中龚鼎孳,龚鼎孳官职虽然不高,但却是言官,而且他是兵科给事中,在军队的事上自有一定的话语权。
龚鼎孳此人少年成名,崇祯七年中了进士,之后担任湖北蕲水县令,因同流寇张献忠作战有功,后被崇祯皇帝嘉奖,并从地方官直升入京,担任兵科给事中。
此人颇有才名,而且和钱谦益、吴伟业等人齐名,是东林党的中坚,之前礼部反驳内阁对王晋武等人凯旋而归的迎礼,龚鼎孳也是声援者之一,而今日朝会刚刚开始,龚鼎孳就迫不及待跳了出来,说起了协理京营戎政和京营文官官职的事情。
殿上,正中的宝座空着,这个位置是皇帝的座位,由于崇祯皇帝“身体原因”无法理政,所以这个位置上没人。而在离宝座之下,矮了宝座一头的地方摆了一张椅子,作为监国的朱慎锥就坐在这把椅子中,望着下首站出来的龚鼎孳,意味深长打量着此人。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8831/227678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