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调动
推荐阅读:神祇:从哥布林开始、快穿锦鲤运、快穿:绿茶女配靠作死攻略主神!、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你管这叫创业?、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我就混一混,怎么就成世界第一了、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星河之上、祂们都叫我外神、
第681章 调动
拿下翁牛特部,吴三桂依照之前的计划从翁牛特部也抽调了部分青壮,直接编成骑兵加入自己的骑兵之中。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骑兵力量毕竟不足,另一方面是用这个法子逼迫两部上大明的船。
你们两部不都是跟着皇太极出兵的么?既然如此现在跟着大明出兵去打皇太极,也算是一个投名状了。而且控制住了两个部落的贵族和头人们,包括那些牧民,吴三桂也不担心这些抽调的蒙古人会反水,一旦这些蒙古人怀有二意,那么吴三桂手里的刀子也不是吃素的,八旗兵能用屠刀压迫蒙古人臣服,大明同样也可以。
不过这两部毕竟人数不少,加起来光牧民足足就有近三万人,而且喀喇沁部台吉弼喇什侥幸逃脱,眼下不知所踪,这也是个麻烦事。
考虑到后面的作战,吴三桂没有马上带兵南下,而是让噶尔玛派人去白马川召回跟随皇太极出兵的部落骑兵。这时候的噶尔玛已是吴三桂的阶下囚,依旧保留着台吉头衔,吴三桂也没苛待他,但他的性命实际捏在吴三桂的手中,自然吴三桂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就这样,按照吴三桂的意思,噶尔玛派人前往白马川召回部落骑兵,至于理由什么的,就让噶尔玛自己编就行了,反正弼喇什之前已经跑了,他现在估计也正往白马川方向跑,明军击破这两个部落的消息已不是秘密,当消息传到白马川,无论是哪些蒙古人或者多尔衮甚至皇太极,肯定会做出反应。
保密?吴三桂从来没这个想法,他现在也不需要保密。利用如今的局势让敌人内部自己乱起来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而且他也不怕多尔衮等人会带着蒙古人杀回来,吴三桂巴不得多尔衮这么干呢,如果八旗兵带着蒙古人向北而来,恰好就能解除南边明军面临八旗进攻的压力,假如能迫使皇太极退兵就再好不过。
再加上草原作战不是大明,吴三桂也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傻等着多尔衮等人回来报复,依靠着战马进行运动战,趁机给对方找点麻烦,这才是吴三桂心里所想的。
做完这些后,吴三桂也没在此多做停留,很快就带着部队离开了。等吴三桂的骑兵走后,之前投降的噶尔玛和他的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吴三桂带走了部落剩余的青壮,现在整个部落空虚到了极点,按理说一旦白马川的部落骑兵赶回来,噶尔玛应该动用这支骑兵去追赶吴三桂报之前投降的屈辱。
可问题在于就算这么干能打过吴三桂么?见识过吴三桂手上骑兵的精锐后,噶尔玛没有丝毫信心,而且吴三桂真的走了么?只是名义上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再做了这样的事直接离开了?谁能保证对方不会一转眼又杀回来?
为稳妥起见,噶尔玛决定看看情况再说,对于他们这些蒙古人而言其他的都不重要,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伟大的成吉思汗在成为蒙古之主之前还经受过屈辱呢?他噶尔玛的投降又算得了什么?皇太极不好惹,大明也不好惹,还是两不相帮,等对方分出胜负再做决定也不迟。
吴三桂领兵离开这片草原的时候,他的兵力已达到了近四千骑,其中两千骑是他原本的关宁军和王晋武给他的骑兵,另外两千骑是从几个小部落和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中抽调青壮组成的蒙古骑兵。
这些蒙古骑兵的运用吴三桂直接交给了王晋武派给他的蒙古副将,重新编练成队,并由原本骑兵中的中下级军官带领指挥。虽然这支部队战斗力远不如吴三桂的主力,装备也很简陋,但吴三桂并不在乎这些,他用这些蒙古人的目的是用来作为附庸军的,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蒙古人,蒙古骑兵战斗力再差也比普通的明军强些。
带着部队出发,吴三桂没有像其他人所想的那样直接南下,反而继续向东走,直奔插汉河套。
插汉河套位于宽河以西,这里同样是察哈尔传统的牧场,有着几个部落居住放牧。
抵达插汉河套,吴三桂故伎重演,以雷霆万钧之势三下五除二就击破了这里的几个中小部落,掠夺一番后补充物资和兵力,等吴三桂离开插汉河套时,他的附庸蒙古骑兵已达到了三千二百多人,手中掌控的整支军队人数已超过了五千骑,而且因为从蒙古各部掠夺的战马等,骑兵部队中至少都是一人两骑甚至三骑,物质补给更是不缺,实力大增。
插汉河套往南,沿着宽河南下约两百多里就是长城,也是皇太极正在率部猛攻的喜峰口位置。
吴三桂此时却没有直接南下,更没有去往喜峰口位置找皇太极的麻烦,他先做了个南下的姿态,走了不到几十里直接折返向西,然后突然又朝着北而去,一个转身又回到了承德附近区域。这时候,在白马川的多尔衮已得知了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被明军击破的消息,闻讯后多尔衮顿时大惊,他怎么都没想到明军居然会派出一支骑兵深入到草原深处,还有如此大的胆子去打背后的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
随着消息的传来,多尔衮一时间不知如何抉择,按理说他应该遵从皇太极的命令继续攻击长城防线,配合在喜峰口的皇太极主力尽快打破明军防线突入大明腹地。
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被击破,明军派出骑兵跑到了他的后方,消息传来后,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的蒙古骑兵人心惶惶,直接向多尔衮提出要尽快返回部落的要求,多尔衮不得不考虑所带来的这些麻烦。
一旦这些蒙古人走了,多尔衮手上的兵力就一下子少了四分之一,没了这些蒙古人作为先驱,那么接下来和明军的作战中就得拿手下的汉军旗甚至八旗精锐去填了。
汉军旗也就罢了,可八旗精锐是大清的立国之本,更是像多尔衮这样八旗贵族的老底子。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建立的,这种制度和大明的制度完全不同,八旗贵族们的地位高低完全是依靠手中八旗数量来决定的,掌控的牛录越多,他的身份越贵重,地位也越高,而没了牛录,哪怕是像多尔衮这样身份的人也会丧失八旗内部的话语权,从而沦落到边缘的角色位置。
多尔衮很清楚这点,他当然不可能拿自己的老底子去拼了,他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和代价。所以这些蒙古人一旦离开,对多尔衮意味着什么多尔衮再明白不过。
不过不放这些蒙古人走也是不行的,老巢被击破,这些蒙古人已是惶惶不安,担心家人安危的蒙古人怎么可能继续留在这里帮着多尔衮打仗呢?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也阻止不了。所以多尔衮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稳妥些的好,他一方面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在东边的皇太极,另一方面开始吧队伍往回缩,暂停了继续进攻大明长城防线的举动,同时密切注视北方的动静,以防明军骑兵从北南下直接偷袭自己。
很快,吴三桂的骑兵出现在插汉河套区域的消息传来,接到这个消息后多尔衮心里松了口气,他判断吴三桂拿下插汉河套后接下来的举动应该就是南下,因为插汉河套以南两百多里就是喜峰口,眼下皇太极的主力就在喜峰口。
既然明军派这么一支骑兵来到草原,从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一直打到插汉河套,那么对方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就是为喜峰口的明军解围。
多尔衮熟读《三国演义》,对于这一招并不陌生,无非就是围魏救赵罢了。吴三桂这么干就是想借这个办法吸引皇太极的主力回军,从而解除喜峰口的威胁。
既然如此,多尔衮就放心了,看来对方的目标不是自己,对白马川不会造成威胁。考虑到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骑兵的问题,再加上逃到白马川的台吉弼喇什苦苦哀求,多尔衮为了稳定军心决定调部分兵力回援,安抚住这两部的蒙古人。
在他看来,既然吴三桂去了东边,那么现在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应该没事了,让他们回去一趟亲眼瞧瞧,安抚住自己的部落,同时也能确保北方后路的安全,可谓一举两得。
等做完这些,再掉头集中力量猛攻长城防线,或者领兵向东南,联合皇太极的主力剿灭这支明军骑兵,彻底消除后患之忧是最好的选择。
就此,多尔衮让尼堪领两千八旗精锐带着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骑兵离开,抓紧时间跑一趟,如果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没什么大事,就带兵向东南运动,假如可以歼灭明军骑兵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歼灭的话驱逐也没问题,等做完这些后再回白马川继续进攻大明。
但多尔衮怎么都没想到这时候的吴三桂已悄悄从插汉河套返回了承德区域,在离翁牛特部不远的濠河以西等着他们了。
(本章完)
拿下翁牛特部,吴三桂依照之前的计划从翁牛特部也抽调了部分青壮,直接编成骑兵加入自己的骑兵之中。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骑兵力量毕竟不足,另一方面是用这个法子逼迫两部上大明的船。
你们两部不都是跟着皇太极出兵的么?既然如此现在跟着大明出兵去打皇太极,也算是一个投名状了。而且控制住了两个部落的贵族和头人们,包括那些牧民,吴三桂也不担心这些抽调的蒙古人会反水,一旦这些蒙古人怀有二意,那么吴三桂手里的刀子也不是吃素的,八旗兵能用屠刀压迫蒙古人臣服,大明同样也可以。
不过这两部毕竟人数不少,加起来光牧民足足就有近三万人,而且喀喇沁部台吉弼喇什侥幸逃脱,眼下不知所踪,这也是个麻烦事。
考虑到后面的作战,吴三桂没有马上带兵南下,而是让噶尔玛派人去白马川召回跟随皇太极出兵的部落骑兵。这时候的噶尔玛已是吴三桂的阶下囚,依旧保留着台吉头衔,吴三桂也没苛待他,但他的性命实际捏在吴三桂的手中,自然吴三桂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就这样,按照吴三桂的意思,噶尔玛派人前往白马川召回部落骑兵,至于理由什么的,就让噶尔玛自己编就行了,反正弼喇什之前已经跑了,他现在估计也正往白马川方向跑,明军击破这两个部落的消息已不是秘密,当消息传到白马川,无论是哪些蒙古人或者多尔衮甚至皇太极,肯定会做出反应。
保密?吴三桂从来没这个想法,他现在也不需要保密。利用如今的局势让敌人内部自己乱起来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而且他也不怕多尔衮等人会带着蒙古人杀回来,吴三桂巴不得多尔衮这么干呢,如果八旗兵带着蒙古人向北而来,恰好就能解除南边明军面临八旗进攻的压力,假如能迫使皇太极退兵就再好不过。
再加上草原作战不是大明,吴三桂也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傻等着多尔衮等人回来报复,依靠着战马进行运动战,趁机给对方找点麻烦,这才是吴三桂心里所想的。
做完这些后,吴三桂也没在此多做停留,很快就带着部队离开了。等吴三桂的骑兵走后,之前投降的噶尔玛和他的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吴三桂带走了部落剩余的青壮,现在整个部落空虚到了极点,按理说一旦白马川的部落骑兵赶回来,噶尔玛应该动用这支骑兵去追赶吴三桂报之前投降的屈辱。
可问题在于就算这么干能打过吴三桂么?见识过吴三桂手上骑兵的精锐后,噶尔玛没有丝毫信心,而且吴三桂真的走了么?只是名义上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再做了这样的事直接离开了?谁能保证对方不会一转眼又杀回来?
为稳妥起见,噶尔玛决定看看情况再说,对于他们这些蒙古人而言其他的都不重要,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伟大的成吉思汗在成为蒙古之主之前还经受过屈辱呢?他噶尔玛的投降又算得了什么?皇太极不好惹,大明也不好惹,还是两不相帮,等对方分出胜负再做决定也不迟。
吴三桂领兵离开这片草原的时候,他的兵力已达到了近四千骑,其中两千骑是他原本的关宁军和王晋武给他的骑兵,另外两千骑是从几个小部落和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中抽调青壮组成的蒙古骑兵。
这些蒙古骑兵的运用吴三桂直接交给了王晋武派给他的蒙古副将,重新编练成队,并由原本骑兵中的中下级军官带领指挥。虽然这支部队战斗力远不如吴三桂的主力,装备也很简陋,但吴三桂并不在乎这些,他用这些蒙古人的目的是用来作为附庸军的,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蒙古人,蒙古骑兵战斗力再差也比普通的明军强些。
带着部队出发,吴三桂没有像其他人所想的那样直接南下,反而继续向东走,直奔插汉河套。
插汉河套位于宽河以西,这里同样是察哈尔传统的牧场,有着几个部落居住放牧。
抵达插汉河套,吴三桂故伎重演,以雷霆万钧之势三下五除二就击破了这里的几个中小部落,掠夺一番后补充物资和兵力,等吴三桂离开插汉河套时,他的附庸蒙古骑兵已达到了三千二百多人,手中掌控的整支军队人数已超过了五千骑,而且因为从蒙古各部掠夺的战马等,骑兵部队中至少都是一人两骑甚至三骑,物质补给更是不缺,实力大增。
插汉河套往南,沿着宽河南下约两百多里就是长城,也是皇太极正在率部猛攻的喜峰口位置。
吴三桂此时却没有直接南下,更没有去往喜峰口位置找皇太极的麻烦,他先做了个南下的姿态,走了不到几十里直接折返向西,然后突然又朝着北而去,一个转身又回到了承德附近区域。这时候,在白马川的多尔衮已得知了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被明军击破的消息,闻讯后多尔衮顿时大惊,他怎么都没想到明军居然会派出一支骑兵深入到草原深处,还有如此大的胆子去打背后的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
随着消息的传来,多尔衮一时间不知如何抉择,按理说他应该遵从皇太极的命令继续攻击长城防线,配合在喜峰口的皇太极主力尽快打破明军防线突入大明腹地。
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被击破,明军派出骑兵跑到了他的后方,消息传来后,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的蒙古骑兵人心惶惶,直接向多尔衮提出要尽快返回部落的要求,多尔衮不得不考虑所带来的这些麻烦。
一旦这些蒙古人走了,多尔衮手上的兵力就一下子少了四分之一,没了这些蒙古人作为先驱,那么接下来和明军的作战中就得拿手下的汉军旗甚至八旗精锐去填了。
汉军旗也就罢了,可八旗精锐是大清的立国之本,更是像多尔衮这样八旗贵族的老底子。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建立的,这种制度和大明的制度完全不同,八旗贵族们的地位高低完全是依靠手中八旗数量来决定的,掌控的牛录越多,他的身份越贵重,地位也越高,而没了牛录,哪怕是像多尔衮这样身份的人也会丧失八旗内部的话语权,从而沦落到边缘的角色位置。
多尔衮很清楚这点,他当然不可能拿自己的老底子去拼了,他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和代价。所以这些蒙古人一旦离开,对多尔衮意味着什么多尔衮再明白不过。
不过不放这些蒙古人走也是不行的,老巢被击破,这些蒙古人已是惶惶不安,担心家人安危的蒙古人怎么可能继续留在这里帮着多尔衮打仗呢?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也阻止不了。所以多尔衮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稳妥些的好,他一方面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在东边的皇太极,另一方面开始吧队伍往回缩,暂停了继续进攻大明长城防线的举动,同时密切注视北方的动静,以防明军骑兵从北南下直接偷袭自己。
很快,吴三桂的骑兵出现在插汉河套区域的消息传来,接到这个消息后多尔衮心里松了口气,他判断吴三桂拿下插汉河套后接下来的举动应该就是南下,因为插汉河套以南两百多里就是喜峰口,眼下皇太极的主力就在喜峰口。
既然明军派这么一支骑兵来到草原,从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一直打到插汉河套,那么对方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就是为喜峰口的明军解围。
多尔衮熟读《三国演义》,对于这一招并不陌生,无非就是围魏救赵罢了。吴三桂这么干就是想借这个办法吸引皇太极的主力回军,从而解除喜峰口的威胁。
既然如此,多尔衮就放心了,看来对方的目标不是自己,对白马川不会造成威胁。考虑到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两部骑兵的问题,再加上逃到白马川的台吉弼喇什苦苦哀求,多尔衮为了稳定军心决定调部分兵力回援,安抚住这两部的蒙古人。
在他看来,既然吴三桂去了东边,那么现在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应该没事了,让他们回去一趟亲眼瞧瞧,安抚住自己的部落,同时也能确保北方后路的安全,可谓一举两得。
等做完这些,再掉头集中力量猛攻长城防线,或者领兵向东南,联合皇太极的主力剿灭这支明军骑兵,彻底消除后患之忧是最好的选择。
就此,多尔衮让尼堪领两千八旗精锐带着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骑兵离开,抓紧时间跑一趟,如果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没什么大事,就带兵向东南运动,假如可以歼灭明军骑兵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歼灭的话驱逐也没问题,等做完这些后再回白马川继续进攻大明。
但多尔衮怎么都没想到这时候的吴三桂已悄悄从插汉河套返回了承德区域,在离翁牛特部不远的濠河以西等着他们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8831/227678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