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都市言情 > 大明不革命 > 322.第321章 “府”不是“市”

322.第321章 “府”不是“市”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321章 “府”不是“市”
    按照沈复的建议办,那汉堡的事情就好办了。
    朱靖坚的汉王护卫军团,已经完成了事实上的政变,而且做的非常的彻底。
    原有的行政机构成员被一锅端,各个机构的首脑大部分被杀,只剩下三个投降效忠最快的活了下来。
    整个城市的所有街道和广场也都已经被民兵控制。
    两万士兵控制八万人口的城市,那根本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在如此巨大的劣势下,被抓的各机构成员只能认怂,宣誓效忠他们的新国王。
    朱靖坚最初的宣称也直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实。
    汉堡成为汉诺威领地的一部分,废除原有的全部纵向和横向的协商机构,所有权力全部属于国王本人独断。
    汉堡的军事政变也确实成了典型。
    当时被杀的汉堡议长和公社长等人,在中枪死亡之后都被专门拍下了照片。
    其他议员和其他机构成员,被士兵全部抓栓成一串,然后向国王宣誓效忠的画面,也都被拍下了了照片。
    沈复写了一份说明,声称汉堡议长和公社长等人,裹挟汉堡市民公然对抗国王,拒不服从国王命令,被国王护卫军团处决。
    议员、公社成员、行会会员等聚众对抗,被护卫军团集体俘虏,宣誓效忠国王之后被释放。
    照片和沈复的说明被复制了很多份,分批送到德意志各地。
    其他所有的城市的驻军和新藩国君主,拿着这些说明重新接管分给他们的城市,迫使当地的原有机构全部服从。
    这些商业城市本来就是消息灵通的地方,汉堡发生了什么也很快就传遍了德意志地区。
    汉堡的议长和公社长是德意志地区的知名人物,相当于邦国君主。
    其他城市的议员和商人们,当然也都想象不到,原本汉诺威国王就是准备屠城,只是最后变成了政变而已。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分析判断,是大明来的君主要求绝对权力,与汉堡议会和公社谈判破裂。
    最终才命令大明的军队直接控制城市,控制所有议员和商人强迫他们服从的。
    他们参考汉堡的情况,知道自己如果不服从,汉堡就是样板了。
    所以汉堡的事情传开之后,其他各地城市的接管就变得轻松了很多,几乎没有商人敢叫嚣着谈判了。
    朱靖坚自己的示范效应最好,他亲自带兵去接受不莱梅的时候,直接率领一万军队进城。
    控制议会等机构后,当场要求议会和公社成员向自己效忠,对方就直接答应了。
    朱靖坚的初心极其恶劣,但最终的结果可以算是还不错,只是汉堡的议长和公社长一群人白死了。
    汉堡和不莱梅以及其他的大小欧洲城市,汉诺威王国和其他的大明欧洲新藩国,莱茵河地区和其他归属大明欧洲省的地区。
    当地的人和产业的总体大概情况,实际接管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特殊的新问题。
    这些方方面面的信息,都通过当地的大明藩国君主、大明朝廷和藩国的官员、大明朝廷的驻军体系、西厂的情报体系。
    分门别类的不断汇聚到顺天府的对应接收机构。
    西厂和以往一样,定期准备概括性的汇总报告,直接送到朱简烜面前,让朱简烜查阅世界各地的大致情况。
    朱简烜这个皇帝,也确实如朱靖坚说的那样,已经能够通过不断扩张的电报系统,随时掌握整个世界的主要情况了。
    这些消息当然不可能完全真实,朱简烜也没有精力依次翻阅原始报告,但这已经是真正的前无古人了。
    下面的很多普通官员猜测,皇帝对这些事情也许不怎么感兴趣,应该看一眼就放在一边了。
    但是朱简烜这个穿越者,看着大明人对欧洲城市和乡村管理制度的改造,心中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慨。
    朱简烜发现,前世神洲发生过的事情,以一种完全颠倒过来的形式,在欧洲大陆上上演了。
    在原有的历史上,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
    因为近代中国本身的虚弱,对照欧洲各国当时的强盛,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当时本能想要学习西方的方方面面。
    他们当时并不完全清楚欧洲人强盛的真正原因,学习的时候自然就会盲目。
    经常忽略东西方之间的固有差异,没有意识到在欧洲社会适用的东西,在神洲的环境下未必适合,做不到因地制宜。
    在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制度上,在行政区划方面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
    首先是在民国时期,主动从西方借来了“city”的概念,在中国也尝试建设“城市”,认为这样能促进工商业发展。
    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是分开的两个体系,乍一看上去觉得城市建成区是单独管理的。
    于是当时也将中国原有的“府城”的核心区,将人口比较密集的建成区和工业区划出来,独立设立为“城市”。
    府下属的其他县域,甚至是县城下属的乡村,都跟城市建成区分割出来,交给省去管理。
    但是神洲地区的府城的概念,跟欧洲的城市概念相差甚远。
    神洲古代城市最重要的一层身份,始终都是中央帝国朝廷在地方上的行政中心。
    神洲的城市本来就在帝国的管理体系之内的,是周围农村地区的核心。
    直接生搬硬套欧洲经验,完全颠覆了神洲本土的传统。
    造成了非常麻烦的行政问题,在后续的上百年里面都没有真正解决,最终又事实上倒车回去了。
    欧洲国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形成了复杂而繁琐的地方自治传统。
    一个封建领主得到了一份土地,通常会承诺不改变地方的传统和法律,只是要求当地向他交税就行了。
    大领主的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某种自治状态。
    领主相当于在很多个小区有房子的包租公,要做的事情就是定期到各个房子里面去收租。
    甚至可以不上门去收,让对方主动送过来都行。
    因为不需要掌控和处理地方上的具体事务,所以这种大领主可以管理非常多的下级机构。
    直接挂在领主、国王下的下级机构,就算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也没问题,做好记录定期去收对应地方的税就行了。
    但是神洲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权力传递是自上而下的。
    每一个省府州县都是中央朝廷的延伸机构,每一个延伸机构都需要上级的授权,多个延伸机构之间的合作都需要上级协调。
    根据后世的实际管理经验,一个上级机构能够直接管理的下级机构数量,是有一个大致极限的。
    效率最高的是五到六个,能保持比较高效率的数字是十个,超过三十个之后就很难管了,超过五十个就就可能出现混乱了。将神洲地区的府城建成区单独设立城市,将其他普通农业县区全部交给省。
    省要直接管理的县的数量,就会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再加上独立出来的那些城市,省的下属机构基本都有一百多个。
    这种情况下省根本管不过来,各个部门的官员都不知道下属都有谁。
    管不过来的时候,就不得不设置都察区、专员专区、地区办事处之类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某几个县区的事务。
    这些派出机构需要有办公的驻地,而交通最为方便,最适合当驻地的地方,恰好就是独立出去的“城市”。
    毕竟城市本来就是当前地区的核心,很多都是战略要地,本来就是负责管理这一片区域的。
    所以后来很多行政专员的驻地机构,就又放在了已经独立出去的城市里面了。
    这就相当于管理县域乡村的机构,与管理城市地区的机构,都放在了同一个城市之中。
    那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干脆省略一套重复的机构,让这些城市负责代管外面的县城不就行了吗?
    看上去是可行的,于是地级市就诞生了。
    地级市的职能和规模都非常的接近于府,但却并不是从当初的府直接传承下来的。
    地级市的直接起源,是建国后的专区和地区。
    专区来源于民国的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区是民民国废府存道的结果。
    道来源于是明清的分守道,分守道介于省和府之间,最初属于省的派出机构,只不过后期逐步实体化了。
    一个道通常由几个府组成,规模类似后来的重庆市。
    民国的本意,是想改四级行政区划为两级,废掉省和府,只保留道和县。
    实际行动中发现不现实,所以保留了省。
    选择道而不是府,可能是因为府的称呼带有一定封建传统意味,革命时代就优先整体革除了。
    所以地级市是府用道的尸体还魂了。
    既然是借尸还魂,那就跟原版是有区别的,或者说是有某种问题的。
    比如说“市辖区”,看上去与府的附郭县非常类似,但概念是在城市状态下形成的,是由市直接管辖的地方。
    县的概念也已经变了,是不归城市直接管理的乡村,在法律上不是隶属于地级市下级机构,所以县是地级市“代管”的。
    既然一个是直管,一个是代管,那就形成了区别,自然也形成了差异。
    县是地级市的小弟,小弟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地级市不能插手,也不会在资源上有什么倾斜。
    区是地级市的直接下属,不让他干的就不能干,让他干的就必须得去干,属于地级市统一规划和管理,也能得到资源倾斜。
    有些县迫切的想要成为区,获得地级市的资源倾斜。
    但也有例外的县坚定的拒绝成为区,因为他们对地级市没有认同感。
    在最初的原始的“省、府、县”结构中,府是所有下属州、县共同的上级机构。
    关键是府不直接管理基层事务,哪怕是府城自己的城市中,也会设立附郭县来管理城市基层政务。
    比如应天府的江宁县和上元县,各自管理半个应天府城和郊外的一部分地区,看上去跟现在地级市的区没有区别。
    但附郭县的政治概念与区完全不同,它们性质上是“没有独立县城的县”。
    他们的所有政治地位,与应天府所辖的其他的城外的郊区的县,都是明确属于府的下属机构,且没有代管和直管之分。
    古代的官员,不想当附郭县的知县,更愿意去当郊县的知县。
    民国设置城市的过程中,通常是将建成区独立出来,建成区基本都是附郭县,所以城市就采用附郭县的名字。
    例如庐州府附郭县是合肥县,设立城市的时候理所当然的成了“合肥”市。
    最后合肥市又变成地级市,代管其他郊县。
    其他的郊县并入地级市的时候就别扭了,我们大家本来都是庐州府的一员,现在我怎么成了你合肥的下属了?
    你合肥变成地级市了,我为什么不能啊?当不了地级市我不能当县级市?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像是东昌府聊城县变成了聊城市,曹州府菏泽县变成了菏泽市,黄州府黄冈县变成了黄冈市。
    松江府上海县,变成了上海市松江区,这个级别完全颠倒过来了。
    还有在设置城市的过程中,曾经将县政府迁到了郊外,专门负责郊外的农村地区,将城区留给城市管理。
    比如顺天府大兴县和宛平县,本来都是管理顺天府城事务的,后来都搬出去成了郊县。
    最后又在原来大兴县、宛平县管理的城区设置了东城区和西城区。
    以至于有人以为古代的大兴县人也是农村的。
    最后又撤县改区,大兴县和宛平县又变成了区,名字虽然还在,但是核心地区完全跑偏了,也是借尸还魂了。
    最后的大兴和宛平,跟他们名字原有的传统,还有什么实际关系吗?
    某些地方曾经打出过“宁市不区”的口号,拒绝成为地级市辖区,寻求成为县级市。
    与此同时,新生的地级市、县级市,再加上固有的集市、市镇概念,让市这个名称下面的概念乱了套。
    在西方文化入侵前,“市”本来就是市场的意思,城市中的类似坊和街道,城外的类似于乡镇,是县的下级机构。
    只是市在性质上是商业区,坊则属于居民区,厂通常是手工业区。
    这些自然形成的地域概念,本来就能将城镇的功能区正常区分,不用生造什么街道概念。
    神洲本土自己自然形成的行政区划,本来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必要去学欧洲人。
    欧洲的city概念,根本就不应该翻译成市,用自治城还差不多。
    现在的大明强盛而欧洲衰弱,大明不会有人想要参考欧洲模式改造大明的行政区划,反而用大明的行政区划去改造欧洲。
    这样会出什么问题吗?会有类似于神洲强行用欧洲制度,导致的一堆烂账吗?
    其他的大明人不会有这种想法,朱简烜还真的认真考虑了一下,最后觉得应该不会有啥大问题。
    大明的行政区划,反而能将散乱的欧洲地方机构融为一体,整理成规范的体系。
    后世欧美的地方行政区划,其实也有神洲化的倾向,只是他们在近代史上始终强盛,自我改革的动力并不大。
    现在大明帮他们完成了这一点,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事实上的进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8593/226959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