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都市言情 > 大明不革命 > 第282章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第282章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第282章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乾隆终究还是死了。”
    朱简烜收到沈阳发来的电报,不置可否的感慨了一句。
    朱简烜感觉,乾隆虽然有长寿的天赋,但生活条件肯定会影响天赋的发挥。
    彻底落魄成了劳工,相比当皇帝和太上皇的时候,能享受到的生活条件,可是天差地别的。
    他活不到历史原有的寿命也算是正常。
    倒是乾隆的死因,让朱简烜有点始料未及。
    竟然是被多铎的后人打伤,然后被众人踩踏挤兑致死的。
    在意外之余,朱简烜开始考虑,对乾隆的死以及导致他死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置?
    自己作为大明皇帝,以及大明朝廷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态度?
    朱简烜感觉还是直接无视了吧。
    乾隆在原清国高层的混战中被踩踏致死,也差不多说明乾隆本身的威信已经没了。
    自己特别关注,无论是给他额外的照顾,还是特别处置相关人员,都反而会再次增加乾隆之死的关注度。
    让他就这样没了,让不相干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没了。
    于是朱简烜简单回了一句:
    “赵弘历按照普通劳工死亡处理,涉事人也按照正常斗殴处置。”
    在各方面的铁路完全贯通之前,顺天府到辽东、蒙古、陕西、四川、江南、广东等地的电报线已经架设起来了。
    天南海北的重要情报军政情报,都可以通过有线电报随时传递了。
    与此同时,无线电报设备也已经量产,已经在重要的派员的军屯卫所、军营、海军战舰上应用。
    大明天下的信息传递效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应的,对远方资源的调度和控制能力,自然也上升了一个大阶段。
    蛮荒地区的土著,与边境附近的居民发生冲突,消息基本可以当天直接传到顺天府。
    顺天府自然也可以立刻安排驻扎地区合适的军队前往支援。
    对于朱简烜而言,相比于乾隆的死和怎么死,欧洲战场上的技术革新更让朱简烜在意。
    朱简烜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知道在总体科学技术基础达标的情况下,技术上的追赶者的革新效率会非常高。
    对于清国、日本、非洲这些地方,本身的手工业基础比较差,对大明技术的追赶效率很低。
    但是欧洲的情况有所不同。
    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地方,科学理论水平相对较高、手工业水平也相对较高、还有比较浓厚的商业范围。
    本来就有瓦特、拉瓦锡、拉格朗日等等能够历史留名的大工匠和科学家。
    他们见识到大明使用的工业产品后,肯定会在当地官方或者商业投资者的驱动下,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模仿。
    有目标的研究,比摸索型的研究效率快很多,特别是在工业尚未完全脱离手工业的时代。
    特别是苦味酸这种现有的东西,欧洲人一旦得到苦味酸手雷的样品,立刻就能做出成品。
    法国人从与大明的战争中获得苦味酸手雷的秘密,而后欧洲其他国家很大概率可以通过与法国人的战争得到苦味酸手雷。
    苦味酸手雷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全面普及,肯定会直接改变这场战争的方式。
    朱简烜甚至认为,澳洲连发枪的威力肯定会吸引欧洲工匠持续研究,持续的战争也会为这种研究提供需求支持。
    就算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也有可能创造出底部扩张弹。
    届时大明军队与欧洲军队的技术差距就会大幅度缩小。
    不过朱简烜也没有太过担心。
    欧洲人看似是追赶者,但大明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拓者。
    朱简烜了解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史,始终引导着大明的科研攻关朝向正确的方向。
    所以大明实际上也有追赶者效应,否则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内有现在的成就。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已经打的差不多了。
    又有几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备的前置科技已经点完了。
    朱简烜让通政司安排了一下时间,带上自己亲自绘制的一沓图纸,去科学院开会上课同时安排新任务。
    收到通知来参加会议的,都是朱简烜最熟悉的弟子,科学院和工程院最重要的官员和工匠。
    在科学院的小会议室里面,朱简烜看着众人向自己行礼之后,上来就直接问:
    “新型舰用动力系统的情况如何?达到我三年前提的要求了吗?”
    李锐马上报告说:
    “禀陛下,按照军用舰船的标准,以蒸汽轮机为核心的新型舰用动力系统,可靠性已经达标了。
    “解决了典型的故障和密封问题后,单锅炉的功率也达到了一万两千马力,达到了陛下三年前的要求。”
    朱简烜颇为满意:
    “好,去关上门窗,拉上窗帘,打开幻灯机,我有新的任务给你们。”
    幻灯机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大灯泡加上几块透镜,将手工绘制的简单的示意图,照射投放在白色的幕布上。
    这种机器自从十七世纪被发明出来之后,经过了多次改进升级一直用到了二十一世纪。
    朱简烜拿出的这幅示意图上,是一个有着圆柱形身体,以及两对横向展开的翅膀,一对前置螺旋桨的机器。
    朱简烜伸手指着投影上的图象说: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是一种飞行机器,这是我关于飞行机器的一种设想。”
    现场的工匠们此时都是有些错愕,刚刚问了舰用动力系统的事情,现在怎么转到飞机上了?
    不过对于飞机的研究本身,在场的工匠们倒是没有太过意外。
    飞机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过飞机相关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前后持续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最早达芬奇时代就有飞行机器的设想,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基本成熟之后,就开始有人试图用蒸汽机驱动飞机飞行了。
    但蒸汽机本身就太过笨重,木头框架无法承受蒸汽机,钢铁框架又太过沉重,导致飞机总体更加沉重。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有人制造出了结构完善的蒸汽机动力飞机,但总重量超过一吨,发动机功率却只有几十马力。
    按照当时的蒸汽机的功率密度,飞行机器本身就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始终没有成功飞起来。
    不过飞行机器相关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在这几十年中始终在进行。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本身相对轻便关键是燃料易于储存汽油机出现了,飞行机器的曙光终于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当电解铝工业成型之后,工商也有了兼顾轻便与牢固的框架材料,飞行机器实用化的产业基础都补全了。
    在后世诸葛亮们看来,十九世纪末的时候,距离飞行机器真正飞起来,已经只差最后一层窗户纸了。
    但是在现实中的历史上,这一层窗户纸却并不是很好捅破,毕竟摸索与学习是截然不同的。飞行机器是当时非常热门的研究,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工匠和发明家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和实验。
    所有人都想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机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飞起来,什么形状的机翼适合飞行。
    以及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控制飞行机器,如何稳定的起飞、降落、转向。
    后世历史上拥有飞机发明者殊荣的莱特兄弟,在当时看来似乎没有太过特殊的成果。
    在莱特兄弟的飞机公开试飞的同一年,有一个巴西人阿尔伯特·桑托斯·杜蒙在法国也完成了实验。
    在莱特兄弟试飞两年后,美国人格伦·寇蒂斯也独自完成了飞行实验,关键是他真正解决了最重要的飞行控制问题。
    现在的大明也有了汽油机,还有了电解铝产业,朱简烜自己知道飞机的基本知识。
    现在把飞机做出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单纯从最实现基本功能的角度看,飞机的设计和制造都比汽车更简单。
    一战到二战时代的螺旋桨飞机的结构,他们相比汽车而言不需要变速箱,发动机也不需要专门的冷却结构。
    也不需要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复杂传动和控制结构。
    最简单的飞机结构,就是机翼形状合适的壳子,加上一个合适的发动机。
    单纯只需要飞起来的飞机,前置科技实际上只有汽油机。
    木头结构的飞机也能飞行,只是载重量肯定非常的有限,实用性自然也很低,只能用作侦察机,也飞不快。
    铝合金能让飞机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
    朱简烜现在展示的示意图,就是类似一战时代的双翼飞机的外形,然后直接给工匠们讲了原理:
    “以典型的滑翔翼为例,当滑翔翼整体向上倾斜的同时向前滑行。
    “滑翔翼下方的气流冲击在滑翔机下方,能给滑翔翼提供一个向后上方的力。
    “所以滑翔翼可以在气流的托举下,缓慢的向前飞行并逐渐降落。
    “与此同时,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力较小,流速低的地方压力较大。
    “如果滑翔翼的切面为下方平滑,上方向上圆润的凸起,也就是类似半圆形状的时候。
    “平整的机翼下方的气流流动速度不变,凸起的机翼上方的气流流动速度就会变快。
    “进而形成一个向上托举的力量,我准备称之为升力。
    “但是,对于滑翔翼而言,气流流动的速度始终无法超过飞行速度,机翼获得的升力无法超过自身的重力。
    “所以我们尝试给滑翔翼添加动力源,人为加快机翼向前飞行的速度,进而增加气流流动的速度。
    “如果流动的气流提供的升力,超过机翼所属的机器的总体重力,理论上应该能够持续保持飞行状态而不落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参考船舵的原理,通过可控的翼面来调整飞行方向和高低姿态……”
    飞行方面的研究,在现在的大明科学院,也可以算是小规模的热门项目了。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是难以遏制的。
    飞行机器的巨大前景,也是稍有脑子都能意识到的。
    这个时代有军用气球,甚至大型军用风筝,或者说是大型滑翔翼。
    但是这些东西的缺点都非常的明显,气球速度和控制困难,风筝和滑翔翼只能降落。
    能够自主飞行,关键是能上升,能持续飞行的机器,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就像很多前沿研究一样,在没有朱简烜这个金手指的指导下,这种摸索性质的研究出成果的速度很慢。
    如果朱简烜放任不管,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做出东西来。
    朱简烜现在直接挑明了正确方向,现场的工匠们听完了朱简烜的开场介绍,都有种非常熟悉的惊叹和恍然大悟的感觉。
    相关研究人员还在摸索的飞行机器原理,朱简烜这样几句话就一下子讲清楚了。
    只要有基本的力学知识,都能判断这个设想逻辑上是可行的,关键就看飞行机器本身的重量和发动机功率的比例了。
    再加上朱简烜以往的设想,基本都是颇为顺利的实现了的,所以现场的工匠根本没有怀疑的念头。
    他们想明白之后,几乎本能的开口赞叹,觉得可以专门开个项目了。
    朱简烜也没有在客套上浪费时间,把基本的示意图和基本原理讲完之后,就把一些更加具体的细节上的设计示意图发下去。
    让现场的弟子、工匠们传阅,然后自己继续提点其中关键的注意事项。
    比如说机翼的剖面形态,比如说舵面控制方式,最后安排几个弟子和工匠们负责,尝试把事务做出来开展实验。
    把发型机器的研发项目安排下去,朱简烜马上开始安排以飞机为前置的新项目——搭载飞机的战舰。
    朱简烜先问新型舰用动力系统的研究进展,就是为了搭载飞机的战舰而问的。
    在原有的历史上,飞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传开之后,几乎马上就有人设想将飞机放到战舰上,负责更快更大范围的侦察了。
    后世看来非常“高端”的航空母舰,最初的形态其实非常的简陋。
    就是将足够大的船甲板铺平,让简单的早期飞机能够起飞和降落,就可以算是航空母舰了。
    航母和无畏舰之间没有直接传承关系,运煤船铺上木头甲板同样能算是航母。
    但即便如此,大中型船只和战舰的建造成本,哪怕是局部改造成本,与结构简单的飞机都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
    战舰本身都是海军的资产,适合搭载飞机的战舰改造工程费巨大,如果实验不成功的话,改造完成的战舰还要再改回去。
    在没有高层强力支持的情况下,早期的战舰搭载飞机的验证性质的测试,通常都是充满了折中、凑合、拖延的小打小闹。
    朱简烜既然知道战舰搭载飞机的方向是正确的,还知道大概应该怎么设计这种战舰。
    那自然就和其他的研究一样,直接折中的不确定的摸索阶段。
    不用传统旧有战舰改造测试了,直接开始专门设计和建造具有实战意义的新型战舰。
    朱简烜自从三年前开始,在内燃机验收完成,新型战舰动力系统验收完成后,就开始画航空母舰设计图了。
    当然和以前一样,这个设计图当然不是详细图纸,那东西不是人脑子能记住的。
    还是战舰基本功能结构的概念图,细节让工匠去填。
    不过朱简烜根据前世的经验,将所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专门标注出来单独画了示意图。
    比如说烟囱和烟道的布置,机库和升降机的布置,装甲防御体系的规划等等。
    朱简烜设想的第一种航空母舰,是一艘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五千吨,最大速度超过每小时五十公里的新战舰。
    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快速、奇特的战舰。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8593/226959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