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这就更新换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
推荐阅读:神祇:从哥布林开始、快穿锦鲤运、快穿:绿茶女配靠作死攻略主神!、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你管这叫创业?、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我就混一混,怎么就成世界第一了、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星河之上、祂们都叫我外神、
第252章 这就更新换代了?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
在新型能源技术的报告结束以后,会议也就进入了尾声。
有老师上台做了总结发言,阐述新物理以及新技术方向研发的重要性,肯定两个项目组工作的同时,也提醒要注意安全问题。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是具有传导性的。
不管是离子炮还是新型能源技术研究,基础实验以及测试等工作都是有风险的,若是设备出现故障,出现大爆炸都是正常的。
所以安全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在会议结束以后,好几个老师以及顶尖的学者都围在了张硕旁边,询问他有关研究的工作,话题就不是原子核核力拆分了,而是张硕在离子炮研究基地说起的技术。
话题还是王老师开的头,“张硕教授,你说的那个核聚变再具体讲讲,上次还是没有说太清楚。”
上一次张硕也谈过研究,但就只是讲解了一下大体内容,说的都是一些理论等问题,并强调核聚变研究很重要。
王老师、赵老师等人,也都没有太听明白。
其他人也对于张硕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张硕,早就不是普通学者了。
这次会议核心的‘原子核核力拆分’,就是张硕以其理论研究出来的技术。
现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引力制造技术,同样是张硕的研究,还是他率领团队完成的实验。
在很多人眼里,张硕已经成为新式技术的‘源点’,他的理论就叫做源点论,他个人也成为了技术的起始点。
以上的三项技术,每一项都会大大增强国家科技力量。
几个国防、能源领域的顶尖学者,也都很好奇张硕正在做什么样的研究。
“你们关心的是技术吧?”
张硕朝着王老师点了下头,就朝着周围扫了一眼,以打趣的语调说道,“其实我的主要研究,还是电磁力、强力的关联,这是完善源点论基础框架的必要研究。”
“但要在这里说理论,大家可能都不爱听。”
不少人顿时笑了出来。
王老师也哈哈一笑,他拍着张硕的肩膀,“你这话感觉有点伤人,但确实是事实,我们这群人可不懂什么理论。”
后排几个学者也点头道,“确实,对于复杂的物理理论我们也没什么研究。”
“你的那个框架真是看的人头都大了,一大堆的数学符号……”
“老了,看不懂了。”
他们都是能源和国防技术相关领域的学者,跨行如隔山,自然不懂理论物理,更不用说,复杂的源点论表达了。
“我就是开个玩笑。”
张硕笑道,“要说我的主要研究,还是吴晓东教授给的灵感。”
吴晓东也站在后面。
好几个人都看向了吴晓东,就连前排的王老师等人也转头看了一眼,吴晓东顿时挺起了胸膛,心里有些美滋滋的,甚至是有一种荣耀感。
“我给的灵感?”吴晓东自己都不知道,但他还是摆出一副确实如此的模样。
有人顿时小声问道,“吴教授,张硕教授在研究什么?”
“额……”
“这个么……”
吴晓东有些心虚的扫了一眼张硕,脑子快速运转想了个答案,“张硕教授刚才不是说了,他的重要研究是电磁力和强力的关联,是理论性的,研究肯定还和这方面支持的技术有关。”
“原子核核力拆分?”
“当然……”
吴晓东正想直接否定,但又有些不确定,赶紧换了个用词,“应该不是,还是听张硕教授怎么说吧。”
王老师、赵老师等人,倒是知道张硕研究的一些信息,因为上次已经说过了,是和核聚变直接关联,但具体还是不太了解。
这次张硕说的很明确,“氢弹电池!”
“氢弹……电池?”
周围好多人不由得惊讶的张大了嘴。
周利院士拧着眉头下意识开口道,“是概念性的研究吗?”
张硕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说道,“简单来说,就是以核聚变反应支持的电池技术。”
“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聚变的稳定控制,现在国际上都认为核聚变的稳定控制会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技术,但显然,吴教授团队的研究效能更高。”
不少人再次看向了吴晓东,也肯定了张硕的说法。
“原子核核力拆分”支持的能源技术,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之一,反应控制比核聚变容易的多,同样也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反应效能也非常的高,还不受到原材料的影响。
这种能源技术的出现,让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变得很鸡肋。
张硕则是继续道,“但我认为可控核聚变也有很大的意义。”
“核聚变、核裂变,也就是已经掌握的核反应技术,和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相比,优势在于持续性以及不具扩散传导性。”
“其中核裂变反应稳定,但是具有辐射,核聚变不具辐射,但反应更强烈、稳定性差。”
“两种核反应,都具有持续性的优势,也就是,稳定控制以后反应可以持续很久,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周围人都变得认真起来。
张硕说的就是核反应的优势,就像是漂亮国掌握的核动力航母技术,核动力航母制造出来以后,几十年都不用添加能源,内部的反应会一直持续。
一艘核动力航母,可以在海上持续运行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如果是常规动力航母,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补充能源,无法在海上持续运行。
这就是核反应的优势。
张硕继续道,“如果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就能取代现在的核裂变,而要制造氢弹电池,实现可控核聚变是第一步。”
这句话说的在场众人都忍不住扯起了嘴角。
实现可控核聚变就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个问题可是大几十年都没有解决,自托卡马克螺旋磁场控制核聚变方案提出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快半个世纪了。
半个世纪啊!
各个大型的科研机构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也只能实现一亿摄氏度以上稳定反应几十秒而已。
后排的人不由得讨论起来,“果然是概念性技术啊!”
“这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实现,第一步要做到可控核聚变,而我们国家计划上来说,实现可控核聚变最少还要20年。”
“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这种科研性的计划,一般都是实现不了……”
“张硕教授说的就是未来技术啊!”
“即便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距离‘氢弹电池’还是很远,那么多设备怎么解决?其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甚至要比解决可控核聚变本身还要难……”
吴晓东则是道,“如果能短时间实现就好了,否则引力飞行器就有些鸡肋了。”
他知道的消息不多,但即便普通人也能推断一些东西。
舆论上爆出过引力飞行器,就是正在进行的研究,但引力飞行器其实有些鸡肋的,主要是能源跟不上。
在场也有了解引力飞行器研究的人,很清楚引力飞行器的研究难点就是能源。
电能跟不上,功率不达标。
现在的引力飞行器,充电几小时、起飞一分钟,测试中还存在爆炸失控的风险。
当然后面的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能源问题是无解的,好多人还关注吴晓东这边的研究,希望能以一种全新的能源技术制造超高功率、超高储能的电池。
但是,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支持制造电池,需要解决的难点也非常多,甚至有一些是无法解决的。
比如,张硕谈到的‘反应传导问题’。
反应传导,说的是反应会扩散传给其他材料,反应场扩散到管道、隔热材料等,就会对其进行直接性的侵蚀,最差也能造成快速损坏,反应传导效应再强一些,甚至可能引起大爆炸。
所以研究方面来说,安全体系比反应控制还要复杂。
如果把反应设备缩小到电池,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暂时也只知道,大原子对反应的耐受度高,但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元素或材料,能够完全不给反应的传导效应所影响。
后续张硕又谈了一大堆的内容,都和技术研究有关。
其他人也把张硕谈到的氢弹电池技术,当做一种未来概念性的技术,其实他们都没听到关键点。
张硕谈到的所谓技术难点,都和核聚变控制本身无关。比如,张硕谈到了一亿摄氏度的高温反应,如何在一个电池装置内部进行控制。
也继续说起,温度低于一亿摄氏度,如何让反应持续。
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技术问题。
另外,他还谈到了电能输出,也就是研究出技术以后怎么保证功率的输出,承载导体会不会受到高温影响等等。
这些都和反应控制本身无关。
核聚变的稳定控制方面,张硕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添加一种‘强力控制’的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对于反应进行稳定的调节来,保证保证温度和反应速率。
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以托卡马克装置来控制核聚变反应上,他们还知道张硕在核物理所的研究,下意识觉得,张硕依旧是想以托卡马克装置来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实际上,张硕就只是依托托卡马克装置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强力强度相关的测定而已。
他之所以选择托卡马克装置团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国际上并没有其他方向的研究能够对核聚变进行控制。
虽然都认为张硕进行的是概念性的技术研究,但几个老师还是保证会给研究最大程度的支持。
很多研究就是这样的,听起来概念性很高,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科研领域来说,概念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大量几乎无法实现的研究,又或者是理论性研究,才会支持应用科技的发展。
哪怕研究最终没有成果,但研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积累。
更不用说,是张硕的研究了。
……
首都的会议最核心还是确定了离子炮的研究,并拟定了实现应用的计划表。
国际上来说,离子炮也一直是火热的话题,只不过名字是‘反导反卫星武器’。
国际舆论有大量的讨论,也有很多政-制层面的言论,他们都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
当分析内容多了,结论自然也就多了。
现在舆论上可以确定的是,‘反导、反卫星武器’所发射的是离子团,而且是从地面发射的。
同时,离子团打击卫星、导弹,威力实现是通过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后者,则成为了政-制性的攻击点,“基础物理应该公开出来,这是国际学术默认的规则!”
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自然属于基础物理。
所以国际舆论上,尤其是学术舆论上,国内是处在不利地位的。
这方面学术领域的舆论更多。
大量的学者和机构站出来,希望国内能公开相关的物理反应,他们非常迫切想知道这种反全新的反应究竟是什么。
“这必定是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也许是核物理,也许是量子物理、高能物理,总是,是一种全新的反应。”
“离子团本身带有的能量,不可能造成如此威力,甚至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
还有一些特殊的团队站出来进行呼吁。
比如,诺贝尔委员会。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就站出来表示说,“新物理反应的发现,足以拿到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毫无疑问的。
绝大部分学者都会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心动,但张硕绝对是例外的,因为他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不仅仅是一座,而是好几座。
一项全新的理论物理,带领团队完成理论验证。
单单是理论和引力信号的测定,就不是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够衡量的。
现在张硕早就不在乎奖项了,因为以他的学术地位来说,任何奖项都没有意义,反倒是奖项颁发给,他是奖项的荣誉。
他已经足够有名气、足够有威望了。
作为源点论的开创者,当全世界有无数的物理学家投入到源点论的研究中时,可以说完成了开宗立派的成就。
源点论,发展速度也是指数级的,比曾经的弦理论还要快的多,主要是因为已经得到验证,并和技术关联在一起。
弦理论,说的再天乱坠,什么膜宇宙、十一维度空间,但根本还是只是理论。
源点论,已经成为源点物理。
上一次源点论研究会议结束以后,国际上有不少的高校、机构,马上宣布接受源点论。
这也让那些明确表示‘拒绝源点论’的高校和机构非常尴尬,才刚拒绝没多久就接受?
这也太尴尬了。
但是不接受是不可能的,一项已经得到验证,甚至发展出技术的物理,不接受?
那就落后了,而且是大大的落后。
在舆论纷纷,张硕已经回到了苏东,并继续做理论的常规研究。
中途,他找到了姚启明,交代了新一次的实验内容。
姚启明负责电磁力、引力关联信号测定的实验,而张硕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解组。
解组,来源于循环任务‘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电磁力、引力关系模型近似求解’。
新的关系模型解组,比上一次的节奏需求还要低,同时,对应的引力强度也低一些。
姚启明拿到了参数表单,看了一眼就被惊住了。
在听完了张硕的交代以后,他就回到了实验组,然后召集了实验组的核心成员。
现在姚启明的实验组,可不仅仅是原来的成员了,实验都已经扩大了很多倍。
一些新成员还包括航天集团、航天局以军方派来的研究员,他们会一起参与到研究中,并以基础的实验内容去制造引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拓展。
在所有人到来以后,姚启明依旧拿着表达,眼神动也不动一下,他好半天才抬起头,开口道,“我们要准备新一次的实验,并对各个参数进行调整。”
他说的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马上有人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基础参数不都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还有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
提问的是一名军方的研究员,名字叫做张世成。
姚启明抿了抿嘴,解释道,“这是张主任的决定,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他说着甚至没抬起头,却说了一下主要参数。
一个是磁场强度需求,4920高斯。
另一个是引力转化数值,0.89倍地球引力。
在场所有人都被两个参数惊住了,“新的参数解组……提升这么大吗?”
“也不能说提升磁场需求降低,制造的引力场强度也降低,但是,接近地球引力,应用价值似乎更高了……”
“问题是,真实现了怎么办?”
“什么意思?”
其他人都看过来。
张世成面色复杂的解释道,“我们,再包括引力组那边,定制了好多台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还有其他的参数设备,强度都是固定的。”
“固定参数的设备有物理性材料支持,稳定性很高,几乎不会出问题。”
“这些投入很大,几个亿,甚至上十个亿,改变参数研究新技术,这些设备不都要改?甚至,没意义了?”
“额……”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王强继续问道,“还有,我想到一个问题,想要让技术稳定就要用固定参数设备。”
“张硕教授的能力太强了,这一次实验成功,再去制造稳定设备,会不会刚制造好,又更新换代?”
他说完感叹一句,“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
(本章完)
在新型能源技术的报告结束以后,会议也就进入了尾声。
有老师上台做了总结发言,阐述新物理以及新技术方向研发的重要性,肯定两个项目组工作的同时,也提醒要注意安全问题。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是具有传导性的。
不管是离子炮还是新型能源技术研究,基础实验以及测试等工作都是有风险的,若是设备出现故障,出现大爆炸都是正常的。
所以安全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在会议结束以后,好几个老师以及顶尖的学者都围在了张硕旁边,询问他有关研究的工作,话题就不是原子核核力拆分了,而是张硕在离子炮研究基地说起的技术。
话题还是王老师开的头,“张硕教授,你说的那个核聚变再具体讲讲,上次还是没有说太清楚。”
上一次张硕也谈过研究,但就只是讲解了一下大体内容,说的都是一些理论等问题,并强调核聚变研究很重要。
王老师、赵老师等人,也都没有太听明白。
其他人也对于张硕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张硕,早就不是普通学者了。
这次会议核心的‘原子核核力拆分’,就是张硕以其理论研究出来的技术。
现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引力制造技术,同样是张硕的研究,还是他率领团队完成的实验。
在很多人眼里,张硕已经成为新式技术的‘源点’,他的理论就叫做源点论,他个人也成为了技术的起始点。
以上的三项技术,每一项都会大大增强国家科技力量。
几个国防、能源领域的顶尖学者,也都很好奇张硕正在做什么样的研究。
“你们关心的是技术吧?”
张硕朝着王老师点了下头,就朝着周围扫了一眼,以打趣的语调说道,“其实我的主要研究,还是电磁力、强力的关联,这是完善源点论基础框架的必要研究。”
“但要在这里说理论,大家可能都不爱听。”
不少人顿时笑了出来。
王老师也哈哈一笑,他拍着张硕的肩膀,“你这话感觉有点伤人,但确实是事实,我们这群人可不懂什么理论。”
后排几个学者也点头道,“确实,对于复杂的物理理论我们也没什么研究。”
“你的那个框架真是看的人头都大了,一大堆的数学符号……”
“老了,看不懂了。”
他们都是能源和国防技术相关领域的学者,跨行如隔山,自然不懂理论物理,更不用说,复杂的源点论表达了。
“我就是开个玩笑。”
张硕笑道,“要说我的主要研究,还是吴晓东教授给的灵感。”
吴晓东也站在后面。
好几个人都看向了吴晓东,就连前排的王老师等人也转头看了一眼,吴晓东顿时挺起了胸膛,心里有些美滋滋的,甚至是有一种荣耀感。
“我给的灵感?”吴晓东自己都不知道,但他还是摆出一副确实如此的模样。
有人顿时小声问道,“吴教授,张硕教授在研究什么?”
“额……”
“这个么……”
吴晓东有些心虚的扫了一眼张硕,脑子快速运转想了个答案,“张硕教授刚才不是说了,他的重要研究是电磁力和强力的关联,是理论性的,研究肯定还和这方面支持的技术有关。”
“原子核核力拆分?”
“当然……”
吴晓东正想直接否定,但又有些不确定,赶紧换了个用词,“应该不是,还是听张硕教授怎么说吧。”
王老师、赵老师等人,倒是知道张硕研究的一些信息,因为上次已经说过了,是和核聚变直接关联,但具体还是不太了解。
这次张硕说的很明确,“氢弹电池!”
“氢弹……电池?”
周围好多人不由得惊讶的张大了嘴。
周利院士拧着眉头下意识开口道,“是概念性的研究吗?”
张硕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说道,“简单来说,就是以核聚变反应支持的电池技术。”
“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聚变的稳定控制,现在国际上都认为核聚变的稳定控制会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技术,但显然,吴教授团队的研究效能更高。”
不少人再次看向了吴晓东,也肯定了张硕的说法。
“原子核核力拆分”支持的能源技术,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之一,反应控制比核聚变容易的多,同样也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反应效能也非常的高,还不受到原材料的影响。
这种能源技术的出现,让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变得很鸡肋。
张硕则是继续道,“但我认为可控核聚变也有很大的意义。”
“核聚变、核裂变,也就是已经掌握的核反应技术,和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相比,优势在于持续性以及不具扩散传导性。”
“其中核裂变反应稳定,但是具有辐射,核聚变不具辐射,但反应更强烈、稳定性差。”
“两种核反应,都具有持续性的优势,也就是,稳定控制以后反应可以持续很久,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周围人都变得认真起来。
张硕说的就是核反应的优势,就像是漂亮国掌握的核动力航母技术,核动力航母制造出来以后,几十年都不用添加能源,内部的反应会一直持续。
一艘核动力航母,可以在海上持续运行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如果是常规动力航母,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补充能源,无法在海上持续运行。
这就是核反应的优势。
张硕继续道,“如果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就能取代现在的核裂变,而要制造氢弹电池,实现可控核聚变是第一步。”
这句话说的在场众人都忍不住扯起了嘴角。
实现可控核聚变就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个问题可是大几十年都没有解决,自托卡马克螺旋磁场控制核聚变方案提出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快半个世纪了。
半个世纪啊!
各个大型的科研机构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也只能实现一亿摄氏度以上稳定反应几十秒而已。
后排的人不由得讨论起来,“果然是概念性技术啊!”
“这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实现,第一步要做到可控核聚变,而我们国家计划上来说,实现可控核聚变最少还要20年。”
“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这种科研性的计划,一般都是实现不了……”
“张硕教授说的就是未来技术啊!”
“即便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距离‘氢弹电池’还是很远,那么多设备怎么解决?其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甚至要比解决可控核聚变本身还要难……”
吴晓东则是道,“如果能短时间实现就好了,否则引力飞行器就有些鸡肋了。”
他知道的消息不多,但即便普通人也能推断一些东西。
舆论上爆出过引力飞行器,就是正在进行的研究,但引力飞行器其实有些鸡肋的,主要是能源跟不上。
在场也有了解引力飞行器研究的人,很清楚引力飞行器的研究难点就是能源。
电能跟不上,功率不达标。
现在的引力飞行器,充电几小时、起飞一分钟,测试中还存在爆炸失控的风险。
当然后面的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能源问题是无解的,好多人还关注吴晓东这边的研究,希望能以一种全新的能源技术制造超高功率、超高储能的电池。
但是,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支持制造电池,需要解决的难点也非常多,甚至有一些是无法解决的。
比如,张硕谈到的‘反应传导问题’。
反应传导,说的是反应会扩散传给其他材料,反应场扩散到管道、隔热材料等,就会对其进行直接性的侵蚀,最差也能造成快速损坏,反应传导效应再强一些,甚至可能引起大爆炸。
所以研究方面来说,安全体系比反应控制还要复杂。
如果把反应设备缩小到电池,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暂时也只知道,大原子对反应的耐受度高,但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元素或材料,能够完全不给反应的传导效应所影响。
后续张硕又谈了一大堆的内容,都和技术研究有关。
其他人也把张硕谈到的氢弹电池技术,当做一种未来概念性的技术,其实他们都没听到关键点。
张硕谈到的所谓技术难点,都和核聚变控制本身无关。比如,张硕谈到了一亿摄氏度的高温反应,如何在一个电池装置内部进行控制。
也继续说起,温度低于一亿摄氏度,如何让反应持续。
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技术问题。
另外,他还谈到了电能输出,也就是研究出技术以后怎么保证功率的输出,承载导体会不会受到高温影响等等。
这些都和反应控制本身无关。
核聚变的稳定控制方面,张硕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添加一种‘强力控制’的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对于反应进行稳定的调节来,保证保证温度和反应速率。
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以托卡马克装置来控制核聚变反应上,他们还知道张硕在核物理所的研究,下意识觉得,张硕依旧是想以托卡马克装置来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实际上,张硕就只是依托托卡马克装置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强力强度相关的测定而已。
他之所以选择托卡马克装置团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国际上并没有其他方向的研究能够对核聚变进行控制。
虽然都认为张硕进行的是概念性的技术研究,但几个老师还是保证会给研究最大程度的支持。
很多研究就是这样的,听起来概念性很高,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科研领域来说,概念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大量几乎无法实现的研究,又或者是理论性研究,才会支持应用科技的发展。
哪怕研究最终没有成果,但研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积累。
更不用说,是张硕的研究了。
……
首都的会议最核心还是确定了离子炮的研究,并拟定了实现应用的计划表。
国际上来说,离子炮也一直是火热的话题,只不过名字是‘反导反卫星武器’。
国际舆论有大量的讨论,也有很多政-制层面的言论,他们都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
当分析内容多了,结论自然也就多了。
现在舆论上可以确定的是,‘反导、反卫星武器’所发射的是离子团,而且是从地面发射的。
同时,离子团打击卫星、导弹,威力实现是通过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后者,则成为了政-制性的攻击点,“基础物理应该公开出来,这是国际学术默认的规则!”
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自然属于基础物理。
所以国际舆论上,尤其是学术舆论上,国内是处在不利地位的。
这方面学术领域的舆论更多。
大量的学者和机构站出来,希望国内能公开相关的物理反应,他们非常迫切想知道这种反全新的反应究竟是什么。
“这必定是一种全新的物理反应!”
“也许是核物理,也许是量子物理、高能物理,总是,是一种全新的反应。”
“离子团本身带有的能量,不可能造成如此威力,甚至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
还有一些特殊的团队站出来进行呼吁。
比如,诺贝尔委员会。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就站出来表示说,“新物理反应的发现,足以拿到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毫无疑问的。
绝大部分学者都会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心动,但张硕绝对是例外的,因为他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不仅仅是一座,而是好几座。
一项全新的理论物理,带领团队完成理论验证。
单单是理论和引力信号的测定,就不是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能够衡量的。
现在张硕早就不在乎奖项了,因为以他的学术地位来说,任何奖项都没有意义,反倒是奖项颁发给,他是奖项的荣誉。
他已经足够有名气、足够有威望了。
作为源点论的开创者,当全世界有无数的物理学家投入到源点论的研究中时,可以说完成了开宗立派的成就。
源点论,发展速度也是指数级的,比曾经的弦理论还要快的多,主要是因为已经得到验证,并和技术关联在一起。
弦理论,说的再天乱坠,什么膜宇宙、十一维度空间,但根本还是只是理论。
源点论,已经成为源点物理。
上一次源点论研究会议结束以后,国际上有不少的高校、机构,马上宣布接受源点论。
这也让那些明确表示‘拒绝源点论’的高校和机构非常尴尬,才刚拒绝没多久就接受?
这也太尴尬了。
但是不接受是不可能的,一项已经得到验证,甚至发展出技术的物理,不接受?
那就落后了,而且是大大的落后。
在舆论纷纷,张硕已经回到了苏东,并继续做理论的常规研究。
中途,他找到了姚启明,交代了新一次的实验内容。
姚启明负责电磁力、引力关联信号测定的实验,而张硕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解组。
解组,来源于循环任务‘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电磁力、引力关系模型近似求解’。
新的关系模型解组,比上一次的节奏需求还要低,同时,对应的引力强度也低一些。
姚启明拿到了参数表单,看了一眼就被惊住了。
在听完了张硕的交代以后,他就回到了实验组,然后召集了实验组的核心成员。
现在姚启明的实验组,可不仅仅是原来的成员了,实验都已经扩大了很多倍。
一些新成员还包括航天集团、航天局以军方派来的研究员,他们会一起参与到研究中,并以基础的实验内容去制造引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拓展。
在所有人到来以后,姚启明依旧拿着表达,眼神动也不动一下,他好半天才抬起头,开口道,“我们要准备新一次的实验,并对各个参数进行调整。”
他说的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马上有人忍不住问道,“为什么?基础参数不都已经确定下来了,我们还有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
提问的是一名军方的研究员,名字叫做张世成。
姚启明抿了抿嘴,解释道,“这是张主任的决定,我们要验证新的解组。”
他说着甚至没抬起头,却说了一下主要参数。
一个是磁场强度需求,4920高斯。
另一个是引力转化数值,0.89倍地球引力。
在场所有人都被两个参数惊住了,“新的参数解组……提升这么大吗?”
“也不能说提升磁场需求降低,制造的引力场强度也降低,但是,接近地球引力,应用价值似乎更高了……”
“问题是,真实现了怎么办?”
“什么意思?”
其他人都看过来。
张世成面色复杂的解释道,“我们,再包括引力组那边,定制了好多台固定强度的磁场设备,还有其他的参数设备,强度都是固定的。”
“固定参数的设备有物理性材料支持,稳定性很高,几乎不会出问题。”
“这些投入很大,几个亿,甚至上十个亿,改变参数研究新技术,这些设备不都要改?甚至,没意义了?”
“额……”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王强继续问道,“还有,我想到一个问题,想要让技术稳定就要用固定参数设备。”
“张硕教授的能力太强了,这一次实验成功,再去制造稳定设备,会不会刚制造好,又更新换代?”
他说完感叹一句,“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研究快也是一种苦恼啊!”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7837/238663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