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送别
推荐阅读:甘愿[校园1V1]、春山暮、心跳悖论、季节性症状(1v1)、解脱(年上,1V1,H)、末世欲菟、谋臣、心头血、家族遗传精神病(nph虐)、边界 (婚后,1V1)、
第103章 送别
这人影,李琩光看身形就知道是谁。
李琩道:“李将军,你有何事?”
李嗣业听到李琩的问话,连忙进前,给李琩行了一礼,道:“末将替殿下巡视府外,见到有人暗中蹲守,把那人打了一顿,不知道会不会给殿下惹麻烦,因此想来回禀殿下。”
李琩道:“那又为何不说了呢?”
李嗣业挠头笑笑,道:“末将才反应过来,今日是殿下大喜的日子,便又想明日再来回禀。”
之前李琩的卫队,基本上都是以护卫为主,对于前来探听消息的暗桩,要么是发现不了,要么是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护卫都能猜到蹲守的人,不是太子那边的,就是李亨那边的,他们惹不起。
但李嗣业不一样,李嗣业身经百战,对于这些“斥候”相当敏感,而且他性情火爆,军人习气重,才不管来的是谁的人,只要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给一顿暴揍就算是轻的,要是真的偷听到什么“军情”,李嗣业估计会把人当场宰了。
李琩沉吟片刻,问道:“你问是谁派的了吗?”
“问了。”李嗣业回答,“他先前只说是路过,后又说仰慕殿下,所以才在府外流连忘返。”
李琩道:“既然他什么都没说,那打了就打了,不会惹什么麻烦。”
“那就好。”李嗣业点点头,道:“殿下,还有一事。”
“何事?”李琩问。
李嗣业放低声音,道:“红月那边传来消息,卖伏火雷给皇甫惟明他们的人联系到了。”
“噢?”李琩来了兴趣。
之前皇甫惟明一案,牵涉到了伏火雷。但是经审问,涉案的人员都知道这伏火雷是在长安的黑市里买的,具体谁卖,他们也不清楚。
这事李琩一直惦记着,所以到了长安,便吩咐红月去打听。
杨玉环离家那天,李琩的管家李九说红月去找去找杨玉环,当时李琩听到这个消息还很担心,也是因为他前一天才交代了红月只管打听黑市伏火雷的事,当时红月出去,根本不是去找杨玉环,而是去了黑市。
而之所以让红月去,是因为红月在平康坊呆了很久,和刘志诚那帮逆贼又有关系,因此对黑市一道比较熟悉。
李琩道:“那伙人在哪儿?”
李嗣业道:“在丰邑坊。”
“丰邑坊?那里不是以丧葬铺为主吗?”李琩思索着,“不过也对,平常人对丧葬本来就比较忌讳,在那里落脚,确实比较安全。”
李嗣业道:“红月已经和那些人确定了明日交易,我们要不要趁机一网打尽?”
李琩道:“红月现在在哪儿?她已经几日没回府了。”
李嗣业道:“在延平门外。”
“那儿不是坟场吗?”李琩沉吟片刻,笑道:“她一个女孩子胆子倒是挺大。”
李嗣业道:“明日交易的地点就在延平门外的坟场,所以红月先去摸索地形,末将已经派兵跟着了。”
“那就好。”李琩点点头,“要活口,把他们抓了,顺藤摸瓜抓到制作之人,然后以充军之名,把人带到安西。”
“是。”李嗣业回复。
李琩安排好,笑道:“李将军今晚来,主要是为了这事吧?”
李嗣业嘿嘿一笑,道:“瞒不过殿下,末将确实是特来呈报此事,只是担心扰了殿下。”
李琩道:“以后这等大事,无论何时都可直接报我,你们实心用事,岂能因为一人而功亏一篑。”
“是。”李嗣业恭敬回话,又问道:“那殿下明日要亲自去拿人吗?”
“明日我去不了。”李琩摇头,“明日张相就要去荆州任长史,父皇命我去送他,抓人的事,就交给伱全权处理。”
李琩说着,拍拍李嗣业的肩膀,笑道:“多用计谋。”“末将明白。”李嗣业笑着的给李琩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李琩等李嗣业走远,在院中站了会儿,然后去找杨玉环和张木槿。
……
……
……
次日。
通化门外。
李琩应李隆基的要求,前去送别张九龄。
李琩到通化门外时,张九龄正和其他送别的官员们说话。
李琩到了进前,众人齐齐行礼。
李琩对张九龄道:“张公,我奉父皇之令,前来代父皇给张公送行。”
张九龄听到李隆基还想着他,眼眶瞬间泛红,朝着兴庆宫的方向拜了拜,恳切道:“臣谢圣人挂怀。”
张九龄这不是第一次贬出长安,准确的说,他这是第三次。
第一次,是716年。
当时,他因为和姚崇有嫌隙,辞官而去,但明面上虽说是辞官,却也无可奈何之举,和被贬无异。
第二次,因为他的族叔张说被罢相,他受到了牵连,一同被贬。
有两次先列在前,按理说张九龄应该已经“习惯”了贬谪,但这次,他比之前都要更伤心。
因为他知道,这次与前面不同。
这次,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之所以回不来,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年过六十,更是他知道,圣人变了,变得再也不需要他了。
张九龄想起了他第一次入仕,官职是左拾遗。
左拾遗,顾名思义,拾起遗漏之处,也就是皇帝的言官。
张九龄给李隆基提的第一个建议,是让李隆基九月不要去新丰温泉宫度假,因为这会打扰百姓丰收,影响农事。
当时的李隆基采取了他的建议,改为十月再去。
那时候的李隆基,充满着朝气和不屈的奋斗意志,但现在……
张九龄想到此处,唉声叹气,开口吟道:“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他借诗说出了自己的不甘和孤寂,心里却夹杂着对李隆基的失望与期望。
失望,是对李隆基现在的状态的失望,期望是希望李隆基能恢复到当年的模样。
李琩听了张九龄的吟诗,心里微怔。
张九龄毕竟是谏臣出身,再让他感慨下去,指不定还会说出什么话来。
于是李琩连忙道:“张公请宽心,我曾记张公有诗‘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本章完)
这人影,李琩光看身形就知道是谁。
李琩道:“李将军,你有何事?”
李嗣业听到李琩的问话,连忙进前,给李琩行了一礼,道:“末将替殿下巡视府外,见到有人暗中蹲守,把那人打了一顿,不知道会不会给殿下惹麻烦,因此想来回禀殿下。”
李琩道:“那又为何不说了呢?”
李嗣业挠头笑笑,道:“末将才反应过来,今日是殿下大喜的日子,便又想明日再来回禀。”
之前李琩的卫队,基本上都是以护卫为主,对于前来探听消息的暗桩,要么是发现不了,要么是发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护卫都能猜到蹲守的人,不是太子那边的,就是李亨那边的,他们惹不起。
但李嗣业不一样,李嗣业身经百战,对于这些“斥候”相当敏感,而且他性情火爆,军人习气重,才不管来的是谁的人,只要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给一顿暴揍就算是轻的,要是真的偷听到什么“军情”,李嗣业估计会把人当场宰了。
李琩沉吟片刻,问道:“你问是谁派的了吗?”
“问了。”李嗣业回答,“他先前只说是路过,后又说仰慕殿下,所以才在府外流连忘返。”
李琩道:“既然他什么都没说,那打了就打了,不会惹什么麻烦。”
“那就好。”李嗣业点点头,道:“殿下,还有一事。”
“何事?”李琩问。
李嗣业放低声音,道:“红月那边传来消息,卖伏火雷给皇甫惟明他们的人联系到了。”
“噢?”李琩来了兴趣。
之前皇甫惟明一案,牵涉到了伏火雷。但是经审问,涉案的人员都知道这伏火雷是在长安的黑市里买的,具体谁卖,他们也不清楚。
这事李琩一直惦记着,所以到了长安,便吩咐红月去打听。
杨玉环离家那天,李琩的管家李九说红月去找去找杨玉环,当时李琩听到这个消息还很担心,也是因为他前一天才交代了红月只管打听黑市伏火雷的事,当时红月出去,根本不是去找杨玉环,而是去了黑市。
而之所以让红月去,是因为红月在平康坊呆了很久,和刘志诚那帮逆贼又有关系,因此对黑市一道比较熟悉。
李琩道:“那伙人在哪儿?”
李嗣业道:“在丰邑坊。”
“丰邑坊?那里不是以丧葬铺为主吗?”李琩思索着,“不过也对,平常人对丧葬本来就比较忌讳,在那里落脚,确实比较安全。”
李嗣业道:“红月已经和那些人确定了明日交易,我们要不要趁机一网打尽?”
李琩道:“红月现在在哪儿?她已经几日没回府了。”
李嗣业道:“在延平门外。”
“那儿不是坟场吗?”李琩沉吟片刻,笑道:“她一个女孩子胆子倒是挺大。”
李嗣业道:“明日交易的地点就在延平门外的坟场,所以红月先去摸索地形,末将已经派兵跟着了。”
“那就好。”李琩点点头,“要活口,把他们抓了,顺藤摸瓜抓到制作之人,然后以充军之名,把人带到安西。”
“是。”李嗣业回复。
李琩安排好,笑道:“李将军今晚来,主要是为了这事吧?”
李嗣业嘿嘿一笑,道:“瞒不过殿下,末将确实是特来呈报此事,只是担心扰了殿下。”
李琩道:“以后这等大事,无论何时都可直接报我,你们实心用事,岂能因为一人而功亏一篑。”
“是。”李嗣业恭敬回话,又问道:“那殿下明日要亲自去拿人吗?”
“明日我去不了。”李琩摇头,“明日张相就要去荆州任长史,父皇命我去送他,抓人的事,就交给伱全权处理。”
李琩说着,拍拍李嗣业的肩膀,笑道:“多用计谋。”“末将明白。”李嗣业笑着的给李琩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李琩等李嗣业走远,在院中站了会儿,然后去找杨玉环和张木槿。
……
……
……
次日。
通化门外。
李琩应李隆基的要求,前去送别张九龄。
李琩到通化门外时,张九龄正和其他送别的官员们说话。
李琩到了进前,众人齐齐行礼。
李琩对张九龄道:“张公,我奉父皇之令,前来代父皇给张公送行。”
张九龄听到李隆基还想着他,眼眶瞬间泛红,朝着兴庆宫的方向拜了拜,恳切道:“臣谢圣人挂怀。”
张九龄这不是第一次贬出长安,准确的说,他这是第三次。
第一次,是716年。
当时,他因为和姚崇有嫌隙,辞官而去,但明面上虽说是辞官,却也无可奈何之举,和被贬无异。
第二次,因为他的族叔张说被罢相,他受到了牵连,一同被贬。
有两次先列在前,按理说张九龄应该已经“习惯”了贬谪,但这次,他比之前都要更伤心。
因为他知道,这次与前面不同。
这次,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之所以回不来,不仅是因为他已经年过六十,更是他知道,圣人变了,变得再也不需要他了。
张九龄想起了他第一次入仕,官职是左拾遗。
左拾遗,顾名思义,拾起遗漏之处,也就是皇帝的言官。
张九龄给李隆基提的第一个建议,是让李隆基九月不要去新丰温泉宫度假,因为这会打扰百姓丰收,影响农事。
当时的李隆基采取了他的建议,改为十月再去。
那时候的李隆基,充满着朝气和不屈的奋斗意志,但现在……
张九龄想到此处,唉声叹气,开口吟道:“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他借诗说出了自己的不甘和孤寂,心里却夹杂着对李隆基的失望与期望。
失望,是对李隆基现在的状态的失望,期望是希望李隆基能恢复到当年的模样。
李琩听了张九龄的吟诗,心里微怔。
张九龄毕竟是谏臣出身,再让他感慨下去,指不定还会说出什么话来。
于是李琩连忙道:“张公请宽心,我曾记张公有诗‘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7415/223131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