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谋划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第32章 谋划
但是光以退为进,那也不行,他必须得还有其他的路子。
因此李琩写完后,思虑片刻,对杨玉环道:“娘子,我阿娘责我不给她写信,今天我们便一同给阿娘写一封吧,不过由你主笔。”
让杨玉环主笔,是李琩经过考虑的。
如今他们出门在外,武惠妃最盼望的就是他们夫妻恩爱和睦,而且,由杨玉环执笔的家书,不会有很强的政治意味。
杨玉环虽然不知道李琩为什么要让她写,还是听话的接过纸笔,问道:“郎君,我们写什么?”
“除了我生病之事,其他的就照实写我们的近况,然后请阿娘注意身体。”李琩思索着,又补充道:“还有请阿娘多提点驸马杨洄,让杨洄万事以善待我阿姐为重,公正办差,差不多就这样意思,你润色一下。”
历史上杨洄先是参与构陷太子,后来又参与嗣岐王李珍谋反,一看就不像个老实人,若是让他在长安城里乱搞,最后说不定会殃及到自己。
“明白。”杨玉环点点头,提笔开写。
写完,杨玉环递给李琩,问道:“郎君,这样可以吗?”
李琩拿着看了一遍,笑着点头,道:“可以,字迹娟秀,就是让高适把张长史请来,他也不能说不行。”
杨玉环道:“臣妾问的不是这个。”
“我知道。”李琩捏捏杨玉环的脸蛋,“我的意思是什么都好。”
“嗯。”杨玉环闻言笑了起来,思索片刻,又问道:“郎君,那你觉得圣人会免了伱的黜陟使吗?”
“应该不会。”李琩解释道,“我才主持破获大案,在兰州树敌甚多,还有伏兵一事,辛云京已经上报,那些人还没抓到,若是我没有实权,仅靠这些护卫恐怕护不住我。当然,父皇也可以招我回长安,但这样,不仅抓不到那我想要伏击我的人,更是向不法之徒退缩。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盛世大唐容不下这种事。”
李琩从打算出长安开始,就对一切做了规划。
他一开始就揣摩过李隆基的心思,对于李隆基圈养皇子一事有过分析。
历朝历代,对于宗室皇子的防范,都是松紧交替进行。
晋初,宗室封王,后爆发八王之乱,平定叛乱后,帝王开始打压宗室,但这又导致了帝国被他人所窃。
后面的南北朝,如出一辙。
所以,宗室镇蕃,弊病是容易发生叛乱,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即使发生叛乱,帝国也不改姓。
但如果他姓镇蕃,一旦叛乱,帝国就此改姓。
所以这其实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根源不在于谁镇蕃,而是藩镇力量过大。
但是受限于交通、通讯等客观条件,帝国又不能过度打压藩镇,如果过度打压藩镇,整个国家的战略就会成收缩之势,而且容易被他国入侵。
大宋就是过度压边将兵权一个很好的例子,内部叛乱成不了气候,但是对外怂得不行。
当然,李隆基不知道大宋,但是他也没必要知道,因为大唐盛世,怎么可能会退缩?
而且,李隆基个人也是自诩明君雄主,他又怎么会怕有人在他手底下造反?
所以前期的李隆基选择打压宗室,一方面是他自己几经政变,稍加防范,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解决藩镇问题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但这个尝试和探索随着李隆基后期的逐渐摆烂无疾而终,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还是选择任命自己的儿子们为各路行军大元帅,更是颁布了《命三王制》,把全国的军政大权分给诸王。只是各皇子临危受命,成不了气候。
而现在,正是李隆基摆烂开始的时候,现在的李隆基只想维持现状,安逸享乐,他已经放弃解决藩镇问题。
所以李琩只要抓住机会,解决李隆基的几个顾虑,加上武惠妃的帮助,他就有机会就蕃。
至于李隆基的顾虑,大致有两点。
第一点,怕李琩造反。
这一点,李琩有绝症,算是基本解决。
第二点,如何向其他皇子交代,让其他皇子不效仿。
这一点,李琩也做了铺垫。
李琩遥领剑南节度使,但是他没去剑南,而是来了西北,这说明他不是出京就蕃,被封黜陟使也只是因为遇到突发之事,此乃权宜之计。
后续,李琩只要遇到更多的问题,李隆基自然也会给他更多的权宜之计。
基于此,李琩一直没去调查伏击他的人,对那个有问题的胡人,也一直没管,为的就是遇到更多的突发情况。
杨玉环见李琩说完,沉默了大半晌,问道:“郎君,你怎么了?”
李琩回过神来,笑道:“没什么,对了,娘子,你会骑马吗?”
“臣妾幼年时在蜀州的时候学过,后来到了洛阳,就再也没骑过。”杨玉环说着,苦笑一声,“臣妾亲生阿爷阿娘早逝,十岁臣妾便跟着叔父去了东都洛阳,叔父职官不高,为官清廉,因此家境并不十分富庶。叔父能恩养臣妾长大,让臣妾学舞学琴,臣妾也是感激不尽,如何能再求其他。”
父母早逝,寄人篱下,杨玉环的童年也算是不幸的。
如果李琩不是穿越过来,那么她还会被公公抢占,最后死在自己前夫和现任两父子的面前。她的人生,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悲哀。
但是谁记得这些呢?
李琩拍拍杨玉环的肩膀,以示安抚,道:“我带你去学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好啊。”杨玉环开心的笑了起来,问道:“我们去哪儿学?”
李琩道:“就在附近马场吧,等父皇的任命下来,我再带你去甘州,甘州有一个马场,特别大。”
“臣妾听过。”杨玉环站起身,踱步道:“源起冠军侯霍去病,距今已经八百多年。”
“嗯。”李琩点点头,“你知道的倒也不少。先在这里学一学骑术,过段日子,我带你去那里。”
“好啊。”杨玉环立马同意,道:“塞上牧马放羊,也是不错。”
(本章完)
但是光以退为进,那也不行,他必须得还有其他的路子。
因此李琩写完后,思虑片刻,对杨玉环道:“娘子,我阿娘责我不给她写信,今天我们便一同给阿娘写一封吧,不过由你主笔。”
让杨玉环主笔,是李琩经过考虑的。
如今他们出门在外,武惠妃最盼望的就是他们夫妻恩爱和睦,而且,由杨玉环执笔的家书,不会有很强的政治意味。
杨玉环虽然不知道李琩为什么要让她写,还是听话的接过纸笔,问道:“郎君,我们写什么?”
“除了我生病之事,其他的就照实写我们的近况,然后请阿娘注意身体。”李琩思索着,又补充道:“还有请阿娘多提点驸马杨洄,让杨洄万事以善待我阿姐为重,公正办差,差不多就这样意思,你润色一下。”
历史上杨洄先是参与构陷太子,后来又参与嗣岐王李珍谋反,一看就不像个老实人,若是让他在长安城里乱搞,最后说不定会殃及到自己。
“明白。”杨玉环点点头,提笔开写。
写完,杨玉环递给李琩,问道:“郎君,这样可以吗?”
李琩拿着看了一遍,笑着点头,道:“可以,字迹娟秀,就是让高适把张长史请来,他也不能说不行。”
杨玉环道:“臣妾问的不是这个。”
“我知道。”李琩捏捏杨玉环的脸蛋,“我的意思是什么都好。”
“嗯。”杨玉环闻言笑了起来,思索片刻,又问道:“郎君,那你觉得圣人会免了伱的黜陟使吗?”
“应该不会。”李琩解释道,“我才主持破获大案,在兰州树敌甚多,还有伏兵一事,辛云京已经上报,那些人还没抓到,若是我没有实权,仅靠这些护卫恐怕护不住我。当然,父皇也可以招我回长安,但这样,不仅抓不到那我想要伏击我的人,更是向不法之徒退缩。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盛世大唐容不下这种事。”
李琩从打算出长安开始,就对一切做了规划。
他一开始就揣摩过李隆基的心思,对于李隆基圈养皇子一事有过分析。
历朝历代,对于宗室皇子的防范,都是松紧交替进行。
晋初,宗室封王,后爆发八王之乱,平定叛乱后,帝王开始打压宗室,但这又导致了帝国被他人所窃。
后面的南北朝,如出一辙。
所以,宗室镇蕃,弊病是容易发生叛乱,但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即使发生叛乱,帝国也不改姓。
但如果他姓镇蕃,一旦叛乱,帝国就此改姓。
所以这其实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根源不在于谁镇蕃,而是藩镇力量过大。
但是受限于交通、通讯等客观条件,帝国又不能过度打压藩镇,如果过度打压藩镇,整个国家的战略就会成收缩之势,而且容易被他国入侵。
大宋就是过度压边将兵权一个很好的例子,内部叛乱成不了气候,但是对外怂得不行。
当然,李隆基不知道大宋,但是他也没必要知道,因为大唐盛世,怎么可能会退缩?
而且,李隆基个人也是自诩明君雄主,他又怎么会怕有人在他手底下造反?
所以前期的李隆基选择打压宗室,一方面是他自己几经政变,稍加防范,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解决藩镇问题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但这个尝试和探索随着李隆基后期的逐渐摆烂无疾而终,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还是选择任命自己的儿子们为各路行军大元帅,更是颁布了《命三王制》,把全国的军政大权分给诸王。只是各皇子临危受命,成不了气候。
而现在,正是李隆基摆烂开始的时候,现在的李隆基只想维持现状,安逸享乐,他已经放弃解决藩镇问题。
所以李琩只要抓住机会,解决李隆基的几个顾虑,加上武惠妃的帮助,他就有机会就蕃。
至于李隆基的顾虑,大致有两点。
第一点,怕李琩造反。
这一点,李琩有绝症,算是基本解决。
第二点,如何向其他皇子交代,让其他皇子不效仿。
这一点,李琩也做了铺垫。
李琩遥领剑南节度使,但是他没去剑南,而是来了西北,这说明他不是出京就蕃,被封黜陟使也只是因为遇到突发之事,此乃权宜之计。
后续,李琩只要遇到更多的问题,李隆基自然也会给他更多的权宜之计。
基于此,李琩一直没去调查伏击他的人,对那个有问题的胡人,也一直没管,为的就是遇到更多的突发情况。
杨玉环见李琩说完,沉默了大半晌,问道:“郎君,你怎么了?”
李琩回过神来,笑道:“没什么,对了,娘子,你会骑马吗?”
“臣妾幼年时在蜀州的时候学过,后来到了洛阳,就再也没骑过。”杨玉环说着,苦笑一声,“臣妾亲生阿爷阿娘早逝,十岁臣妾便跟着叔父去了东都洛阳,叔父职官不高,为官清廉,因此家境并不十分富庶。叔父能恩养臣妾长大,让臣妾学舞学琴,臣妾也是感激不尽,如何能再求其他。”
父母早逝,寄人篱下,杨玉环的童年也算是不幸的。
如果李琩不是穿越过来,那么她还会被公公抢占,最后死在自己前夫和现任两父子的面前。她的人生,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悲哀。
但是谁记得这些呢?
李琩拍拍杨玉环的肩膀,以示安抚,道:“我带你去学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好啊。”杨玉环开心的笑了起来,问道:“我们去哪儿学?”
李琩道:“就在附近马场吧,等父皇的任命下来,我再带你去甘州,甘州有一个马场,特别大。”
“臣妾听过。”杨玉环站起身,踱步道:“源起冠军侯霍去病,距今已经八百多年。”
“嗯。”李琩点点头,“你知道的倒也不少。先在这里学一学骑术,过段日子,我带你去那里。”
“好啊。”杨玉环立马同意,道:“塞上牧马放羊,也是不错。”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7415/223131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