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57节
推荐阅读:人在封神:微末崛起,吾乃财神、怪物来了、灾变卡皇、玄学嫡女算卦灵:吃瓜续命她最行、绝美软O被弃,军校众神争她成瘾、从火影开始成为忍者、我在英超造豪门、我刚满级,你们让我当傀儡皇帝?、给历史名人当导游,祖国又惊艳了、九姑娘她一身反骨人还狂、
铁铉皱眉:“皇上,若燕王当真去了美洲,那所行携带人口、物资,朝廷给的支持定不会少。他日若当真在美洲之地生根,会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
朱允炆看向铁铉,只是灿然一笑,并没回答这个问题。
回到内阁。
铁铉依旧不理解,对解缙、杨士奇问:“皇上笃定燕王会前往美洲,难道真的不担心这是个威胁,假以时日,若其势力膨胀……”
杨士奇摆了摆手,打断了铁铉:“英雄迟暮,何来威胁。”
铁铉恍然。
朱棣年纪已经大了,他又能活多久去?
蛮荒之地想要发展起来,五十年光景都难。
像是云南,朝廷发展了四十多年,那里依旧还有无数的蛮荒之地。
朱棣还能活四十年吗?
难,二十年都难,人生七十古来稀。
朱棣成不了大明的威胁,至于朱棣的儿子,孙子,也未必能威胁到大明。
只要大明不对美洲输送蒸汽机,不输送一代代更新、更强大的学问,不输送更强大的火器。以蛮荒之地起家的地方,不会对大明朝廷构成威胁。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清丈奖惩,分值倾斜
无论朱棣怎么想,朱允炆最终还是命内阁拟写了旨意,同时昭告天下,将富饶的北美洲分封给燕王。
这一次分封,标志着朝廷分封战略的再一次改变。
从洪武时期分封,到建文初期削藩,再到建文十二年又一次分封,似乎历史走了个轮回,在这里碰了个面。
但老朱的分封用意是让藩王离开京师,拱卫边疆,成为护卫大明江山的屏障力量。而朱允炆的再分封,用意是让藩王离开大明本土,前往遥远且蛮荒之地开疆拓土,缔造属于大明文化之下的新的疆域。
这个封国,将与大明本土同根同源,同文同祖。
朱允炆认为美洲足够大,别说朱棣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就是给他一百年,也无法将北美洲开发出来。等一百年后,大明本土已经到了何种地步,科技迭代到什么水平,朱允炆预测不了。
科技这些东西,一旦人才基数到了,研究条件给足了,思维打开了,天才一般的人物总会涌现出来。凭借着国子监依托朝廷的科研模式,大明未必不能用五十年走过西方一百年乃至更久的道路。
户部在积极筹备清丈土地之事,夏原吉召集礼部尚书董伦,国子监祭酒李志刚、司业胡濙、儒学院院长董伦、教授叶灵儿、匠学院周昌等商议对策。
“清丈土地的时间只有两年,户部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土地清丈,就需要国子监与各府州县学的配合。”
夏原吉态度诚恳。
李志刚豪爽地应下:“此事皇上已是恩准,如何配合,户部给个章程,我们立刻发文书至府州县学之中,让其以实践课的形式,参与到清丈土地之中。”
夏原吉微微点头,感激地看着国子监的众人:“基于建文朝第一次清丈土地的经验,这次清丈土地依旧采取异地清丈的方法。先发文书至地方准备清丈事宜,人手,后勤,钱粮等都需要做好准备,当地不清丈当地,可以跨县域,府域,甚至可以跨行省,具体地点由户部与内阁商议确定,事前保密。”
李志刚、胡濙等人连连点头。
清丈土地,明确田亩,对大户来说可是大事,谁手里田多,想要往少了量,明明八百亩地,最好能量出来个五十亩地的结果,到时候纳税就纳这五十亩地的。
加上清丈土地之后是抑制土地兼并,是士绅大户手中田亩数量上限的划定,这些人都希望超出上限还不被朝廷知道,最好的法子便是贿赂清丈队。
当地府州县学若清丈当地土地田亩,那确实不好操作,那是隔壁老王家的地,这个家伙经常翻人家墙头,是个坏人,一百亩量出二百亩,那是李叔叔家的地,这是亲戚,都注意点,这不是一百亩,这是二十亩地。
当地查当地,和县学查自己,县衙查自己的流程是一样的,结果嘛,自然也是差不多的,懂得都懂。
异地清丈,是第一原则。
没人知道谁会来清丈,是哪里的人来,你想提前贿赂都没法子。
夏原吉再开口:“此番清丈全面且彻底,为确保不存疏漏,不出问题,不仅户部、国子监、府州县学会参与其中,安全局会派人随行,监察御史会在清丈之后察访。清丈过程中不允许人员擅自离开,不允许当地人接受当地人吃请。事前签上不受贿文书,违背者,三代以内不得进入国子监。”
胡濙微微皱眉,旋即点头:“不得进入国子监,还可以进入府州县学,没有断绝他的出路,却也让其失去了门路。这个惩罚不可谓不重,但只这一点惩罚,恐怕还无法抵挡真金白银的贿赂。我认为,违背者,当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并查抄全部家产。”
董伦有些不忍:“是否太过严厉了一些?”
李志刚接过话:“清丈土地,清查田亩,事关王朝之基,直接关系着农耕与税赋。严厉一点,也是为后世铺路。只要不受贿,不藏私,任何人都不需要惧怕这些。当然,只惩不奖并不符合国子监的做派,清丈是个苦差事,可以适当给予嘉奖。”
叶灵儿搁下茶碗,轻声说:“眼下国子监要分南北,北平与南京两个国子监在短时间内均无法达到满员,不妨借此机会,降低国子监门槛,对于参与清丈的府州县学生员,可以在参与结业晋升考试时,适当给予二十至五十分。”
胡濙惊叹地看了一眼叶灵儿,这个永嘉学派的女娃娃了不得。
南京国子监并不是所有人全部转移至北平国子监,而是在自愿向北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择优而入。这也意味着北平国子监在人才汇聚上胜过南京国子监一头。
分家之后,人少了,不利于完全的教育。在这个关头,降低国子监门槛,将一些府学里面出色的生员早点引入到国子监以作补充,是一个绝佳的对策。同样,县学生员也可以借此机会进入府学。
在考核分值上倾斜,就等同于对其晋升之路开门,对于府州县学的人而言,想来没有人会拒绝这个诱惑。
夏原吉拍手称赞:“永嘉学派的思想在国子监有一批追随者,他们又将这些思想用于各院之中,掀起了不少风潮。这门学问与智慧,着实令人惊叹。”
叶灵儿盈笑,谢过夏原吉的夸赞之后,继续说:“分值倾斜只是一个手段,但眼下清丈土地在即,我认为,国子监需要在标准上进行统一。”
“标准统一?”
夏原吉凝眸,不理解地看向叶灵儿。
匠学院院长周昌肃然地点了点头,起身道:“夏尚书,标准统一是眼下国子监,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它阻碍了国子监进一步研究。标准的确定与细化,已迫在眉睫。这一点可以借此机会,确定下来。”
“说清楚点。”
夏原吉云里雾里。
周昌严肃地看着夏原吉,沉声:“再一次统一度量衡!”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再次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
夏原吉沉默了。
自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这一片土地之上的度量衡虽时不时变化,但整体上还算是稳定与统一的,没有出现各地度量衡上天差地别的情况。
西面的切糕是三斤,跑东面检查下还是三斤,不存在你切了三斤,换个地方称下就成了八两。
稳定王朝各地度量衡通常是一样的,一尺是多少,一丈是多少,一斤是几两,一里有多远,朝廷都会给予规范,百姓们也都习惯了。
虽说改朝换代时尺寸等有一定幅度的改变,斗石分量也不完全一样,但一个王朝,一个时期,度量衡必然是固定且规范的,多数情况下不同行省或府州县里面不存在混用度量衡的问题。
大明也一样,老朱时期早就确定过规范了,度量衡在全大明疆域内并无问题。
夏原吉看向周昌,这个公输巧亲自选出来的院长,得意的大弟子,他既然说了度量衡的问题,必然不是寻常的尺寸斗石问题。
李志刚见夏原吉有些不解,便站出来解释:“随着国子监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度量衡上不统一,缺乏标准确实是极大的问题。眼下朝廷施行的度量衡足够满足百姓日常所需,但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来说,不够,远远不够。”
夏原吉虚心求教般问道:“具体说说。”
李志刚看向周昌:“还是你来说吧。”
周昌并没有推脱,直言道:“以里程来论,《大戴礼记》记载,三百步为里,《度地论》云,三百弓为一里。周时以六尺为步,一里是一百八十丈,唐及以后,皆是五尺为一步,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朝廷在测里程时,往往以人步量为主,找个人走个三百六十步便是一里,但这个标准是不对的,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每一次迈出去的距离也不同,城外十里,实际上可能不到十里,也可能是十里还多,并不标准。”
夏原吉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存在,只不过影响并不大,多走几步路还能锻炼身体,少走几步路也能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在意吧?
周昌严肃地说:“夏尚书,标准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极是严重,对百姓来说不影响,可对国子监影响太大。就以火车来论,他半个时辰走多少里程,多少煤炭能走多少里程,多少速度走过多少里程,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衡量,一旦计算错了,火车很可能无法做好制动,可能停在尚未进入站台或穿过站台处。”
夏原吉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认识到了度量衡标准确定的重要性。
周昌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衣襟,沉声道:“朝廷在尺度上的标准并不规范,还分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营造尺与量地尺基本一致,可裁衣尺却是另一个尺寸。随着国子监深入研究,许多尺寸也不够用了。比如时刻问题,时辰、半个时辰,四刻,三刻、两刻、一刻,这些都不好用于计算。”
“总不能这边计算着,那边安排人去盯着日晷看刻度。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更是笼统,无法用于更进一步的求解。国子监与皇上正在商议,设置更精准的时间,匠学院正在研究擒纵器,准备制造出更精确的时间机器。在刻度之下,进一步精确。”
夏原吉也算是博览群书之人,可对于擒纵器并不了解。
李志刚解释道:“擒纵器,本是唐时比丘僧一行所创,后来张衡的浑象仪,张思训的浑仪,苏颂的仪象台都是用了擒纵器,类似于精准的撞钟机械。匠学院想利用这种擒纵器发明一类钟表,以实现时间的度量。”
“时间是一个极关键的单位,国子监许多研究都需要用到,没有一个确切的单位,代入求解,许多时候得到的结果只是粗略大概,无法精准。”
夏原吉明白过来,时辰与刻等时间表述已经无法跟上研究需要,需要将时辰分解,将刻分解若干份,精准到一瞬的时间长度。
周昌继续说:“除了这些,还有重量。百姓称量,斤两足够,但国子监许多研究都已经深入到了铢、锱,但这些单位有时候也并不合适,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单位。以铢来论,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属于二十四进制,可国子监筹算中主要使用的是十进制,过于复杂的进制会导致计算繁复……”
夏原吉连连点头,然后问道:“这些事关国子监研究,确实需要早点确定下来。只不过,这些与清丈……”
董伦笑道:“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若清丈尺寸不确定,岂不是会出诸多问题。他们想要先确定亩的尺寸,继而确保整个清丈工作不出问题。”
夏原吉恍然。
里有问题,亩也有问题。标准不细化总不行。
周昌保证道:“匠学院可以制造大中小尺绳,并在尺绳之上标注上尺寸,以尺绳去清丈田地,想来速度会快上许多,也更能消除不必要的麻烦。”
夏原吉起身,深深作揖:“这可是关乎万民之事,夏某多谢。”
周昌还礼。
经过商讨之后,夏原吉确定了清丈策略,并在国子监的全力配合之下,开始推动清丈前期准备工作。
国子监度量衡的讨论越发激烈,也逐渐摆上明面之上,一些方面急切需要新的单位,比如温度单位,如何确定温度,如何实现温度的测量,多少温度能融化金属,都需要给出一个标准。
度量衡问题的讨论,是国子监前进道路之上极重要的事件,只不过这些人并不清楚,这个事件将奠定大明的科技地位。
朱允炆对于国子监的进步很是欣慰,眼下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火车开始向商人开放,并在商人那里拿到了不菲的“广告费”,一些商户凭借着“火车广告”打出了名声,比如沈氏绸庄,常氏北货等。
有了这些钱财,户部的压力少了许多,匠学院也能够进一步更新与迭代火车。
新一年的财政预支计划又开始了,六部开始吵架、拍桌子,朱允炆却和朱文奎一起泛舟后湖,享受难得的春光。
在吵架没分出胜负之前,朱允炆不打算让朱文奎回去了,免得他对大臣的美好形象崩溃……
「明代一里的实际长度是五百七十六米,但在文章内所使用的“里程”,皆是按照现在五百米一里的标准计算,特此说明。另外,五尺一步,这里的步指的是左右脚交替走过的距离,而不是现在一只脚踏出去的距离。」
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乖乖听话,否则弄你
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
真州司。
庄得只带了一名吏员与二十名军士,抬着十口大箱子便进入了真州司衙署。
长官司郑从仁带僚属郑南、郑虎等一干人迎接,想要命人接过箱子,却被军士拒绝。
进入殿内,郑从仁礼让出主位:“庄参军请上座。”
庄得推让道:“上座不敢,今日庄某来真州司是奉皇帝旨意,兼四川改土归流总统制盛庸之命,前来问一问郑长官司,是否愿意接受朝廷改土归流,放下大权,安享富贵。”
郑从仁震惊地看着庄得,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兀,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
朝廷要改土归流了?
皇帝搞什么,土官治理土人执行了几十年了,怎么能说改就改?
朱允炆看向铁铉,只是灿然一笑,并没回答这个问题。
回到内阁。
铁铉依旧不理解,对解缙、杨士奇问:“皇上笃定燕王会前往美洲,难道真的不担心这是个威胁,假以时日,若其势力膨胀……”
杨士奇摆了摆手,打断了铁铉:“英雄迟暮,何来威胁。”
铁铉恍然。
朱棣年纪已经大了,他又能活多久去?
蛮荒之地想要发展起来,五十年光景都难。
像是云南,朝廷发展了四十多年,那里依旧还有无数的蛮荒之地。
朱棣还能活四十年吗?
难,二十年都难,人生七十古来稀。
朱棣成不了大明的威胁,至于朱棣的儿子,孙子,也未必能威胁到大明。
只要大明不对美洲输送蒸汽机,不输送一代代更新、更强大的学问,不输送更强大的火器。以蛮荒之地起家的地方,不会对大明朝廷构成威胁。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清丈奖惩,分值倾斜
无论朱棣怎么想,朱允炆最终还是命内阁拟写了旨意,同时昭告天下,将富饶的北美洲分封给燕王。
这一次分封,标志着朝廷分封战略的再一次改变。
从洪武时期分封,到建文初期削藩,再到建文十二年又一次分封,似乎历史走了个轮回,在这里碰了个面。
但老朱的分封用意是让藩王离开京师,拱卫边疆,成为护卫大明江山的屏障力量。而朱允炆的再分封,用意是让藩王离开大明本土,前往遥远且蛮荒之地开疆拓土,缔造属于大明文化之下的新的疆域。
这个封国,将与大明本土同根同源,同文同祖。
朱允炆认为美洲足够大,别说朱棣能再活十年二十年,就是给他一百年,也无法将北美洲开发出来。等一百年后,大明本土已经到了何种地步,科技迭代到什么水平,朱允炆预测不了。
科技这些东西,一旦人才基数到了,研究条件给足了,思维打开了,天才一般的人物总会涌现出来。凭借着国子监依托朝廷的科研模式,大明未必不能用五十年走过西方一百年乃至更久的道路。
户部在积极筹备清丈土地之事,夏原吉召集礼部尚书董伦,国子监祭酒李志刚、司业胡濙、儒学院院长董伦、教授叶灵儿、匠学院周昌等商议对策。
“清丈土地的时间只有两年,户部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土地清丈,就需要国子监与各府州县学的配合。”
夏原吉态度诚恳。
李志刚豪爽地应下:“此事皇上已是恩准,如何配合,户部给个章程,我们立刻发文书至府州县学之中,让其以实践课的形式,参与到清丈土地之中。”
夏原吉微微点头,感激地看着国子监的众人:“基于建文朝第一次清丈土地的经验,这次清丈土地依旧采取异地清丈的方法。先发文书至地方准备清丈事宜,人手,后勤,钱粮等都需要做好准备,当地不清丈当地,可以跨县域,府域,甚至可以跨行省,具体地点由户部与内阁商议确定,事前保密。”
李志刚、胡濙等人连连点头。
清丈土地,明确田亩,对大户来说可是大事,谁手里田多,想要往少了量,明明八百亩地,最好能量出来个五十亩地的结果,到时候纳税就纳这五十亩地的。
加上清丈土地之后是抑制土地兼并,是士绅大户手中田亩数量上限的划定,这些人都希望超出上限还不被朝廷知道,最好的法子便是贿赂清丈队。
当地府州县学若清丈当地土地田亩,那确实不好操作,那是隔壁老王家的地,这个家伙经常翻人家墙头,是个坏人,一百亩量出二百亩,那是李叔叔家的地,这是亲戚,都注意点,这不是一百亩,这是二十亩地。
当地查当地,和县学查自己,县衙查自己的流程是一样的,结果嘛,自然也是差不多的,懂得都懂。
异地清丈,是第一原则。
没人知道谁会来清丈,是哪里的人来,你想提前贿赂都没法子。
夏原吉再开口:“此番清丈全面且彻底,为确保不存疏漏,不出问题,不仅户部、国子监、府州县学会参与其中,安全局会派人随行,监察御史会在清丈之后察访。清丈过程中不允许人员擅自离开,不允许当地人接受当地人吃请。事前签上不受贿文书,违背者,三代以内不得进入国子监。”
胡濙微微皱眉,旋即点头:“不得进入国子监,还可以进入府州县学,没有断绝他的出路,却也让其失去了门路。这个惩罚不可谓不重,但只这一点惩罚,恐怕还无法抵挡真金白银的贿赂。我认为,违背者,当没收所有非法所得,并查抄全部家产。”
董伦有些不忍:“是否太过严厉了一些?”
李志刚接过话:“清丈土地,清查田亩,事关王朝之基,直接关系着农耕与税赋。严厉一点,也是为后世铺路。只要不受贿,不藏私,任何人都不需要惧怕这些。当然,只惩不奖并不符合国子监的做派,清丈是个苦差事,可以适当给予嘉奖。”
叶灵儿搁下茶碗,轻声说:“眼下国子监要分南北,北平与南京两个国子监在短时间内均无法达到满员,不妨借此机会,降低国子监门槛,对于参与清丈的府州县学生员,可以在参与结业晋升考试时,适当给予二十至五十分。”
胡濙惊叹地看了一眼叶灵儿,这个永嘉学派的女娃娃了不得。
南京国子监并不是所有人全部转移至北平国子监,而是在自愿向北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择优而入。这也意味着北平国子监在人才汇聚上胜过南京国子监一头。
分家之后,人少了,不利于完全的教育。在这个关头,降低国子监门槛,将一些府学里面出色的生员早点引入到国子监以作补充,是一个绝佳的对策。同样,县学生员也可以借此机会进入府学。
在考核分值上倾斜,就等同于对其晋升之路开门,对于府州县学的人而言,想来没有人会拒绝这个诱惑。
夏原吉拍手称赞:“永嘉学派的思想在国子监有一批追随者,他们又将这些思想用于各院之中,掀起了不少风潮。这门学问与智慧,着实令人惊叹。”
叶灵儿盈笑,谢过夏原吉的夸赞之后,继续说:“分值倾斜只是一个手段,但眼下清丈土地在即,我认为,国子监需要在标准上进行统一。”
“标准统一?”
夏原吉凝眸,不理解地看向叶灵儿。
匠学院院长周昌肃然地点了点头,起身道:“夏尚书,标准统一是眼下国子监,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它阻碍了国子监进一步研究。标准的确定与细化,已迫在眉睫。这一点可以借此机会,确定下来。”
“说清楚点。”
夏原吉云里雾里。
周昌严肃地看着夏原吉,沉声:“再一次统一度量衡!”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再次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
夏原吉沉默了。
自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这一片土地之上的度量衡虽时不时变化,但整体上还算是稳定与统一的,没有出现各地度量衡上天差地别的情况。
西面的切糕是三斤,跑东面检查下还是三斤,不存在你切了三斤,换个地方称下就成了八两。
稳定王朝各地度量衡通常是一样的,一尺是多少,一丈是多少,一斤是几两,一里有多远,朝廷都会给予规范,百姓们也都习惯了。
虽说改朝换代时尺寸等有一定幅度的改变,斗石分量也不完全一样,但一个王朝,一个时期,度量衡必然是固定且规范的,多数情况下不同行省或府州县里面不存在混用度量衡的问题。
大明也一样,老朱时期早就确定过规范了,度量衡在全大明疆域内并无问题。
夏原吉看向周昌,这个公输巧亲自选出来的院长,得意的大弟子,他既然说了度量衡的问题,必然不是寻常的尺寸斗石问题。
李志刚见夏原吉有些不解,便站出来解释:“随着国子监各方面的研究深入,度量衡上不统一,缺乏标准确实是极大的问题。眼下朝廷施行的度量衡足够满足百姓日常所需,但对于国子监的研究来说,不够,远远不够。”
夏原吉虚心求教般问道:“具体说说。”
李志刚看向周昌:“还是你来说吧。”
周昌并没有推脱,直言道:“以里程来论,《大戴礼记》记载,三百步为里,《度地论》云,三百弓为一里。周时以六尺为步,一里是一百八十丈,唐及以后,皆是五尺为一步,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
“朝廷在测里程时,往往以人步量为主,找个人走个三百六十步便是一里,但这个标准是不对的,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每一次迈出去的距离也不同,城外十里,实际上可能不到十里,也可能是十里还多,并不标准。”
夏原吉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存在,只不过影响并不大,多走几步路还能锻炼身体,少走几步路也能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在意吧?
周昌严肃地说:“夏尚书,标准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极是严重,对百姓来说不影响,可对国子监影响太大。就以火车来论,他半个时辰走多少里程,多少煤炭能走多少里程,多少速度走过多少里程,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衡量,一旦计算错了,火车很可能无法做好制动,可能停在尚未进入站台或穿过站台处。”
夏原吉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认识到了度量衡标准确定的重要性。
周昌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衣襟,沉声道:“朝廷在尺度上的标准并不规范,还分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营造尺与量地尺基本一致,可裁衣尺却是另一个尺寸。随着国子监深入研究,许多尺寸也不够用了。比如时刻问题,时辰、半个时辰,四刻,三刻、两刻、一刻,这些都不好用于计算。”
“总不能这边计算着,那边安排人去盯着日晷看刻度。一炷香、一盏茶的时间更是笼统,无法用于更进一步的求解。国子监与皇上正在商议,设置更精准的时间,匠学院正在研究擒纵器,准备制造出更精确的时间机器。在刻度之下,进一步精确。”
夏原吉也算是博览群书之人,可对于擒纵器并不了解。
李志刚解释道:“擒纵器,本是唐时比丘僧一行所创,后来张衡的浑象仪,张思训的浑仪,苏颂的仪象台都是用了擒纵器,类似于精准的撞钟机械。匠学院想利用这种擒纵器发明一类钟表,以实现时间的度量。”
“时间是一个极关键的单位,国子监许多研究都需要用到,没有一个确切的单位,代入求解,许多时候得到的结果只是粗略大概,无法精准。”
夏原吉明白过来,时辰与刻等时间表述已经无法跟上研究需要,需要将时辰分解,将刻分解若干份,精准到一瞬的时间长度。
周昌继续说:“除了这些,还有重量。百姓称量,斤两足够,但国子监许多研究都已经深入到了铢、锱,但这些单位有时候也并不合适,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单位。以铢来论,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里属于二十四进制,可国子监筹算中主要使用的是十进制,过于复杂的进制会导致计算繁复……”
夏原吉连连点头,然后问道:“这些事关国子监研究,确实需要早点确定下来。只不过,这些与清丈……”
董伦笑道:“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若清丈尺寸不确定,岂不是会出诸多问题。他们想要先确定亩的尺寸,继而确保整个清丈工作不出问题。”
夏原吉恍然。
里有问题,亩也有问题。标准不细化总不行。
周昌保证道:“匠学院可以制造大中小尺绳,并在尺绳之上标注上尺寸,以尺绳去清丈田地,想来速度会快上许多,也更能消除不必要的麻烦。”
夏原吉起身,深深作揖:“这可是关乎万民之事,夏某多谢。”
周昌还礼。
经过商讨之后,夏原吉确定了清丈策略,并在国子监的全力配合之下,开始推动清丈前期准备工作。
国子监度量衡的讨论越发激烈,也逐渐摆上明面之上,一些方面急切需要新的单位,比如温度单位,如何确定温度,如何实现温度的测量,多少温度能融化金属,都需要给出一个标准。
度量衡问题的讨论,是国子监前进道路之上极重要的事件,只不过这些人并不清楚,这个事件将奠定大明的科技地位。
朱允炆对于国子监的进步很是欣慰,眼下一切都走上了正轨,火车开始向商人开放,并在商人那里拿到了不菲的“广告费”,一些商户凭借着“火车广告”打出了名声,比如沈氏绸庄,常氏北货等。
有了这些钱财,户部的压力少了许多,匠学院也能够进一步更新与迭代火车。
新一年的财政预支计划又开始了,六部开始吵架、拍桌子,朱允炆却和朱文奎一起泛舟后湖,享受难得的春光。
在吵架没分出胜负之前,朱允炆不打算让朱文奎回去了,免得他对大臣的美好形象崩溃……
「明代一里的实际长度是五百七十六米,但在文章内所使用的“里程”,皆是按照现在五百米一里的标准计算,特此说明。另外,五尺一步,这里的步指的是左右脚交替走过的距离,而不是现在一只脚踏出去的距离。」
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乖乖听话,否则弄你
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
真州司。
庄得只带了一名吏员与二十名军士,抬着十口大箱子便进入了真州司衙署。
长官司郑从仁带僚属郑南、郑虎等一干人迎接,想要命人接过箱子,却被军士拒绝。
进入殿内,郑从仁礼让出主位:“庄参军请上座。”
庄得推让道:“上座不敢,今日庄某来真州司是奉皇帝旨意,兼四川改土归流总统制盛庸之命,前来问一问郑长官司,是否愿意接受朝廷改土归流,放下大权,安享富贵。”
郑从仁震惊地看着庄得,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兀,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
朝廷要改土归流了?
皇帝搞什么,土官治理土人执行了几十年了,怎么能说改就改?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85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