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8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最大的可能是他半路找人要了个笏板……
堂堂藩王竟如莽夫,当着自己与文武百官的面殴打御史,这是很得罪人的,起码把都察院的人都给得罪了。
不过!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沈一元、黄发财等人,这些人看向朱植的目光更多了几分尊敬与感激。
收商人之心吗?
朱允炆不等走出来的练子宁说话,便责怪道:“你作为堂堂亲王,如何能如此粗鲁?朕念你南洋初归,劳累加身,便不治你冒犯之罪。但高翔御史医药费用,还需你来承担,另罚俸半年!”
练子宁转头看向哽咽的高翔,这个家伙被打掉了不少牙齿,说话漏风,以后估计当不得御史了……
罢了,此人不听使唤多时了,让他离开吧。
但都察院的脸,还是要维护的。
“皇上,如此轻易饶过辽王,岂不是纵然乱纪。高翔不过言三季稻有假,纵是有错,也不应遭如此对待,臣请令禁足辽王。”
练子宁悲愤地喊道。
朱允炆看着练子宁,冷着脸问道:“朕屡次下令,言官之言,不可风闻,不可虚假。你明知高翔言之有错,为何没有出来纠错?身为都察院主官,放纵御史肆意胡言,这便是天子言官吗?”
练子宁顿时感觉不好,这把火似乎转了风向,烧到自己脚面了。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我大明江浙、广东等地,以再熟稻为主。在南洋之地,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出现三季稻并不算稀奇。早在宋真宗时,便出现了占城稻,推行于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极所谓的占城稻,可一年两熟或三熟。”
“纵是乡野之间百姓对此也有听闻。而高翔身为御史,屡访府县,却从未听闻过如此消息,可见其未深入民间。身在朝廷而不忧百姓,如此之人作言官所为者何?”
练子宁连忙请罪,高翔也顾不上脸疼,跪地求饶。
朱允炆挥手,对沈一元说道:“在朕看来,你们所带来的水稻,以其为粮不如以其为种。试想,若在我大明有一些区域能遍植三季稻,所得稻谷岂不是更多?”
“臣愿领户部,推行三季稻。”
黄子澄出班。
在这个年代,粮食就意味着人命。
别看现在大明人少地多,可粮食从来不够吃的,很多地方依旧在闹饥荒,大部分人口只是勉强饿不死。
若可让三季稻推而广之,那就是天大的功绩。
户部,责无旁贷。
朱允炆赞赏地看着黄子澄,说道:“三季稻是值得推广,但不可冒然行之。三季稻之所以一年三熟,与天气有着关系,依朕看,便选择在广东海南、广东全境、广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力推三季稻。”
黄子澄有些意外,宋代不是推行了占城稻了,为何不继续推行?
这并非是朱允炆不想,而是不现实。
一开始占城稻引入江浙等地,确实有不少效果,甚至在一些区域实现了“三熟”,但问题是,回顾历史与后世,占据主流的还是两季稻。
除了气候原因之外,水力资源、土地肥力的衰减也是一个问题。
物产这东西,看天看地。
朱允炆对沈一元等人道:“你们此番去南洋,可有何感想?”
沈一元暗暗握了握拳头,旋即松开,抬起头,脸上浮现出了坚毅的神情,道:“皇上,我等商人自南洋之中看到了无数财富,草民想,若朝廷开放海禁,许可商船往来,则可取南洋财富于国用,富国富民,以隆国运。”
“放肆!”
吏部侍郎毛泰亨一脸愤怒,走出来喊道:“商人如何敢议论祖制!皇上,海禁乃是太祖明令,片板不得下海。如今商人牟利心切,想要让朝廷开海禁,以行其私利,还请皇上明察。”
“臣附议。”
工部严震直出班。
一时之间,又走出十几名官员。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六部主官与内阁之人不为所动,站在前面什么都不说。
“沈一元,有人说开海禁只是为商人大开便利之门,你有何话说?”
朱允炆轻松地问道。
沈一元肃然跪下,高声喊道:“开海禁,绝非为商人开便利,在草民看来啊,大海富国可行。皇上,诸位大人,开海禁,必有舟船南下,民间行舟造船必会兴盛,沿海居民也可借此而劳事,所增必丰。”
“朝廷可设市舶司,专司过往船只管控,所得必会不菲。随海禁开放,各地船只往来,千船万帆,带来无数货物,货物入我中华,则充盈民用,我中华之物出海而去,则可换来不尽奇珍稀少之物。”
“况在海外还有无数稻谷,若可组织大船队南下,调稻谷北上,岂不是可解边地粮食供应问题?于朝廷、于民、于军、于商、于万民,皆是有利,困于祖制而不敢为,岂不是画地为牢,困束手脚?”
“我等盼开海禁,皆是城忧国家,非为私利!”
沈一元猛地叩头。
黄发财等人也纷纷跪地,以行动支持沈一元。
朱植走上前,撩衣摆跪下,对朱允炆道:“皇上,开大海富国,兴国运。禁大海封民,损国运。臣请皇上破除祖制,解封大海。”
朱允炆看着跪成一排的众人,这些人已经达成了一致。
巧合的是,世界国运的改变,似乎与大海封禁有着某种关系。
在大海封禁之后,东方便开始走向衰落,西方开始崛起。
而当大海开时,便有如紫气东来,东方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解缙。
解缙走出来,高声喊道:“皇上,臣认为开海禁有利处可言。太祖时期封禁大海,与当时大海乱象有关。然彼一时,此一时,当下南方海域为水师荡平,陈祖义海贼等势力被消灭大半,已有开海禁之可能。”
“臣请旨恢复太仓州、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践行太祖‘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之制,以大兴海运,造福百姓。”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刚想答应,不料兵部侍郎铁铉站了出来,公然反对道:“皇上,此时不宜开海禁!”
“谁,谁啊?”
解缙连忙回头,看着铁铉有些郁闷。
不开海禁?
你看看这些商人弄多少好东西回来,知不知道他们利几多?
皇上都将移民的钱算到了这批人的商税里面去了,足够移五十万百姓的税,其货物价值几何?
虽然自己没办法下海摸鱼,但好歹可以安排几个伙计出海,抓几个王八回来也是好事啊……
不让开海禁,王八没有,珠宝没有,珊瑚也没有,你说我们当官的,和叫花子有多少区别?
解缙很不高兴。
茹瑺也有些郁闷,铁铉此人能力确实是不错,就是人有些执拗,开海禁,打开的是谁的钱袋子?
商人?
不,那只是世人看到的而已。
真正打开的,是官员的钱袋子。
且不说市舶司的钱关系着官员利益,就说海禁一开,多少文武官员会安排人手下海,去海外弄一批番香番货与奇珍异宝回来?
李景隆在南海留了一批人手,随时准备下南洋。
听说江西还出现了几个私家船厂,估计也是打造海船的,至于这些船厂背后是谁,那就不太好说了,反正解缙的户籍是江西的,杨士奇的户籍也是江西的……
现在你铁铉反对开海禁,那不是反对皇上,是反对所有人的发财之路。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铁铉你还要不要混了?
朱允炆凝眸看着铁铉,道:“说出你的理由。”
铁铉面色严峻,无惧一干官员毒辣的目光,道:“臣认为海禁当开,只是不在此时。眼下东海倭寇猖獗,海患不止,而南洋陈祖义又未曾授首,仓促之下开海禁,难保不出现意外。”
“当下之策,只宜小开海禁,仍旧以水师护送为主,待清平海域,贼寇渐少,再全面开放海禁。”
解缙、茹瑺、郁新等人都深吸了一口气,惊讶地看着铁铉。
此人绝不是迂腐之辈,他将开放海禁分为了两步走,先走一小步,再走一大步。
可他的一小步,却赢得了人心,不,是官心!
水师护送,自然规模不可能太大,而有限的规模之下,保护的将是少数人的利益,上一次少数人是商人,下一次少数人就应该是官员加商人了……
也正是因为是小步,所以也就排斥了其他人参与其中。
利润尽入我手。
这一设想的提出,充分证明了铁铉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看穿了朱允炆的意图,也看穿了百官的意图,更是在百官渴望巨大利益的时候,保持着绝对的清醒,将危险考虑在内。
“臣附议。”
茹瑺站出来支持自己的下属,一脸光荣。
“臣等附议。”
解缙、郁新、黄子澄等一干官员纷纷表态。
朱允炆起身,看着百官与商人们,道:“既如此,那就依铁侍郎之言,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须于今年清平东、南两大海域,工部重修市舶司,一旦时机成熟,解禁海禁,通商四海!”
第三百三十一章 这么快就收门票了
马恩慧玉指纤柔地拿捏着一颗海蓝色宝石,满脸的欢喜与陶醉,淑妃、宁妃、贤妃也都看着琳琅满目的宝贝,温言软语的商量着。
朱允炆对于这些所谓的稀世珍宝并不在意。
珊瑚?
虽然枝格交错,红润宛如火树,是最上等之物。
但这又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类动物的骨骼聚结物,要它净化空气,减碳减排都不好使,拿给药铺研磨成药还差不多……
五颜六色的大宝石?
这玩意戴身上不嫌沉啊,再说了,一个人那么多颜色,是不是不太合适?
还有孔雀……
朱允炆有些郁闷,把孔雀弄回来做啥?
皇宫又不是动物园,是它伺候人,还是人伺候它去?
堂堂藩王竟如莽夫,当着自己与文武百官的面殴打御史,这是很得罪人的,起码把都察院的人都给得罪了。
不过!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沈一元、黄发财等人,这些人看向朱植的目光更多了几分尊敬与感激。
收商人之心吗?
朱允炆不等走出来的练子宁说话,便责怪道:“你作为堂堂亲王,如何能如此粗鲁?朕念你南洋初归,劳累加身,便不治你冒犯之罪。但高翔御史医药费用,还需你来承担,另罚俸半年!”
练子宁转头看向哽咽的高翔,这个家伙被打掉了不少牙齿,说话漏风,以后估计当不得御史了……
罢了,此人不听使唤多时了,让他离开吧。
但都察院的脸,还是要维护的。
“皇上,如此轻易饶过辽王,岂不是纵然乱纪。高翔不过言三季稻有假,纵是有错,也不应遭如此对待,臣请令禁足辽王。”
练子宁悲愤地喊道。
朱允炆看着练子宁,冷着脸问道:“朕屡次下令,言官之言,不可风闻,不可虚假。你明知高翔言之有错,为何没有出来纠错?身为都察院主官,放纵御史肆意胡言,这便是天子言官吗?”
练子宁顿时感觉不好,这把火似乎转了风向,烧到自己脚面了。
朱允炆严肃地说道:“我大明江浙、广东等地,以再熟稻为主。在南洋之地,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出现三季稻并不算稀奇。早在宋真宗时,便出现了占城稻,推行于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极所谓的占城稻,可一年两熟或三熟。”
“纵是乡野之间百姓对此也有听闻。而高翔身为御史,屡访府县,却从未听闻过如此消息,可见其未深入民间。身在朝廷而不忧百姓,如此之人作言官所为者何?”
练子宁连忙请罪,高翔也顾不上脸疼,跪地求饶。
朱允炆挥手,对沈一元说道:“在朕看来,你们所带来的水稻,以其为粮不如以其为种。试想,若在我大明有一些区域能遍植三季稻,所得稻谷岂不是更多?”
“臣愿领户部,推行三季稻。”
黄子澄出班。
在这个年代,粮食就意味着人命。
别看现在大明人少地多,可粮食从来不够吃的,很多地方依旧在闹饥荒,大部分人口只是勉强饿不死。
若可让三季稻推而广之,那就是天大的功绩。
户部,责无旁贷。
朱允炆赞赏地看着黄子澄,说道:“三季稻是值得推广,但不可冒然行之。三季稻之所以一年三熟,与天气有着关系,依朕看,便选择在广东海南、广东全境、广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力推三季稻。”
黄子澄有些意外,宋代不是推行了占城稻了,为何不继续推行?
这并非是朱允炆不想,而是不现实。
一开始占城稻引入江浙等地,确实有不少效果,甚至在一些区域实现了“三熟”,但问题是,回顾历史与后世,占据主流的还是两季稻。
除了气候原因之外,水力资源、土地肥力的衰减也是一个问题。
物产这东西,看天看地。
朱允炆对沈一元等人道:“你们此番去南洋,可有何感想?”
沈一元暗暗握了握拳头,旋即松开,抬起头,脸上浮现出了坚毅的神情,道:“皇上,我等商人自南洋之中看到了无数财富,草民想,若朝廷开放海禁,许可商船往来,则可取南洋财富于国用,富国富民,以隆国运。”
“放肆!”
吏部侍郎毛泰亨一脸愤怒,走出来喊道:“商人如何敢议论祖制!皇上,海禁乃是太祖明令,片板不得下海。如今商人牟利心切,想要让朝廷开海禁,以行其私利,还请皇上明察。”
“臣附议。”
工部严震直出班。
一时之间,又走出十几名官员。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六部主官与内阁之人不为所动,站在前面什么都不说。
“沈一元,有人说开海禁只是为商人大开便利之门,你有何话说?”
朱允炆轻松地问道。
沈一元肃然跪下,高声喊道:“开海禁,绝非为商人开便利,在草民看来啊,大海富国可行。皇上,诸位大人,开海禁,必有舟船南下,民间行舟造船必会兴盛,沿海居民也可借此而劳事,所增必丰。”
“朝廷可设市舶司,专司过往船只管控,所得必会不菲。随海禁开放,各地船只往来,千船万帆,带来无数货物,货物入我中华,则充盈民用,我中华之物出海而去,则可换来不尽奇珍稀少之物。”
“况在海外还有无数稻谷,若可组织大船队南下,调稻谷北上,岂不是可解边地粮食供应问题?于朝廷、于民、于军、于商、于万民,皆是有利,困于祖制而不敢为,岂不是画地为牢,困束手脚?”
“我等盼开海禁,皆是城忧国家,非为私利!”
沈一元猛地叩头。
黄发财等人也纷纷跪地,以行动支持沈一元。
朱植走上前,撩衣摆跪下,对朱允炆道:“皇上,开大海富国,兴国运。禁大海封民,损国运。臣请皇上破除祖制,解封大海。”
朱允炆看着跪成一排的众人,这些人已经达成了一致。
巧合的是,世界国运的改变,似乎与大海封禁有着某种关系。
在大海封禁之后,东方便开始走向衰落,西方开始崛起。
而当大海开时,便有如紫气东来,东方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解缙。
解缙走出来,高声喊道:“皇上,臣认为开海禁有利处可言。太祖时期封禁大海,与当时大海乱象有关。然彼一时,此一时,当下南方海域为水师荡平,陈祖义海贼等势力被消灭大半,已有开海禁之可能。”
“臣请旨恢复太仓州、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践行太祖‘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之制,以大兴海运,造福百姓。”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刚想答应,不料兵部侍郎铁铉站了出来,公然反对道:“皇上,此时不宜开海禁!”
“谁,谁啊?”
解缙连忙回头,看着铁铉有些郁闷。
不开海禁?
你看看这些商人弄多少好东西回来,知不知道他们利几多?
皇上都将移民的钱算到了这批人的商税里面去了,足够移五十万百姓的税,其货物价值几何?
虽然自己没办法下海摸鱼,但好歹可以安排几个伙计出海,抓几个王八回来也是好事啊……
不让开海禁,王八没有,珠宝没有,珊瑚也没有,你说我们当官的,和叫花子有多少区别?
解缙很不高兴。
茹瑺也有些郁闷,铁铉此人能力确实是不错,就是人有些执拗,开海禁,打开的是谁的钱袋子?
商人?
不,那只是世人看到的而已。
真正打开的,是官员的钱袋子。
且不说市舶司的钱关系着官员利益,就说海禁一开,多少文武官员会安排人手下海,去海外弄一批番香番货与奇珍异宝回来?
李景隆在南海留了一批人手,随时准备下南洋。
听说江西还出现了几个私家船厂,估计也是打造海船的,至于这些船厂背后是谁,那就不太好说了,反正解缙的户籍是江西的,杨士奇的户籍也是江西的……
现在你铁铉反对开海禁,那不是反对皇上,是反对所有人的发财之路。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铁铉你还要不要混了?
朱允炆凝眸看着铁铉,道:“说出你的理由。”
铁铉面色严峻,无惧一干官员毒辣的目光,道:“臣认为海禁当开,只是不在此时。眼下东海倭寇猖獗,海患不止,而南洋陈祖义又未曾授首,仓促之下开海禁,难保不出现意外。”
“当下之策,只宜小开海禁,仍旧以水师护送为主,待清平海域,贼寇渐少,再全面开放海禁。”
解缙、茹瑺、郁新等人都深吸了一口气,惊讶地看着铁铉。
此人绝不是迂腐之辈,他将开放海禁分为了两步走,先走一小步,再走一大步。
可他的一小步,却赢得了人心,不,是官心!
水师护送,自然规模不可能太大,而有限的规模之下,保护的将是少数人的利益,上一次少数人是商人,下一次少数人就应该是官员加商人了……
也正是因为是小步,所以也就排斥了其他人参与其中。
利润尽入我手。
这一设想的提出,充分证明了铁铉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看穿了朱允炆的意图,也看穿了百官的意图,更是在百官渴望巨大利益的时候,保持着绝对的清醒,将危险考虑在内。
“臣附议。”
茹瑺站出来支持自己的下属,一脸光荣。
“臣等附议。”
解缙、郁新、黄子澄等一干官员纷纷表态。
朱允炆起身,看着百官与商人们,道:“既如此,那就依铁侍郎之言,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须于今年清平东、南两大海域,工部重修市舶司,一旦时机成熟,解禁海禁,通商四海!”
第三百三十一章 这么快就收门票了
马恩慧玉指纤柔地拿捏着一颗海蓝色宝石,满脸的欢喜与陶醉,淑妃、宁妃、贤妃也都看着琳琅满目的宝贝,温言软语的商量着。
朱允炆对于这些所谓的稀世珍宝并不在意。
珊瑚?
虽然枝格交错,红润宛如火树,是最上等之物。
但这又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类动物的骨骼聚结物,要它净化空气,减碳减排都不好使,拿给药铺研磨成药还差不多……
五颜六色的大宝石?
这玩意戴身上不嫌沉啊,再说了,一个人那么多颜色,是不是不太合适?
还有孔雀……
朱允炆有些郁闷,把孔雀弄回来做啥?
皇宫又不是动物园,是它伺候人,还是人伺候它去?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68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