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13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所以,朱允炆此时并不希望东北混乱,还需要朵颜三卫来看着东北的山山水水,可眼下有人勾结朵颜三卫,为其提供朝廷份额外的盐铁,这会削弱朝廷对朵颜三卫的控制力。
大明人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兀良哈是手里有盐,心就躁动。
“皇上,臣认为,此事不失为一个机会。”
茹瑺思索了下,缓缓说道。
朱允炆看向茹瑺,平和地问道:“茹爱卿可是想借此机会,撤换了房宽?”
茹瑺凝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房宽并无多少能力,位在都司并不合适,臣请其回京,另做安排。”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徐辉祖,徐辉祖赞同道:“朵颜三卫一直都想要获得大宁的住牧权,这些年来,幸赖宁王威严,才没有出什么乱子。换言之,大宁都司虽是房宽,但真正掌控大宁与朵颜三卫的,恐怕还是宁王。”
“不若借此机会,撤掉房宽,安排有能力之人,重新整顿大宁,收揽军心,重塑军威,主动与朵颜三卫接触,削弱宁王影响,也好让朵颜三卫长期忠于大明。”
朱允炆清楚,让朵颜三卫长期忠诚于大明,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是当下不太现实的事。但让这个忠诚期延长,或许还是可以试一试。
“解爱卿,你如何看?”
朱允炆询问道。
解缙自信地回道:“安全局调查房宽出了问题,此事若真的是房宽,将其撤回京师,自是当然。若并非是房宽,也足以说明有人在针对房宽,陷害房宽,而房宽作为都司,竟不知是谁所为,可见其能力有限。”
“无论房宽是不是有问题,他都不应该继续留在大宁。臣附议尚书大人、府事大人之言,将房宽调回,另遣良将。”
朱允炆微微点头,看来这个房宽真的不适合继续留在大宁了。
忠诚是第一位的,但第二位的能力也必须要考虑在内,重用空有忠诚,毫无能力的人,会害死很多人。
“杨荣,你认为谁能接替房宽?”
朱允炆抛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
大宁都司,所辖卫所众多,兵势威武,虽处在关外,但毕竟是正二品的都指挥史司,能补上这个缺,可以说是极大好处。
一旦从大宁都司位置上正常退下来,返回京师最少也是个侍郎,多数是尚书衔。
若推荐对了人,被皇上选中,那被推荐的人,必然会心怀感激,日后或许会成为“政治同盟”,大家一条战线,立足朝堂。
茹瑺、徐辉祖、解缙都看着杨荣,目光中带着几分羡慕。
杨荣毕竟有些年轻,面对如此重要一问,变得有些紧张,但很快便调整过来,镇定自若地回道:“皇上,能接替房都司之人,应满足三个条件。”
“哪三个条件?”
“其一,能文善武,善待士卒;其二,行军经验丰富,善于指挥骑兵作战;其三,熟悉东北之地,能适应东北寒冬。”
解缙听闻之后,嘴角挂笑,对朱允炆道:“皇上,杨荣所言极是,臣心中也已有人选,不若容臣写下名字,交给皇上,看看与杨荣所想是否同为一人。”
朱允炆含笑道:“准了。”
解缙心中一喜,看向杨荣,杨荣欣然上前。
看着杨荣提笔,解缙也转过身,开始写下自己推荐的官员名字。
如今内阁,只有自己、张紞与郁新三人,郁新去了开封府,张紞能力有限,自己虽不能无视张紞,但此人早晚会离开内阁。
让自己担忧的,并非是郁新、张紞,而是那些后起之秀,比如和尚姚广孝,国子监祭酒杨士奇,还有眼下的新科状元杨荣。
杨荣在分析安南局势时,已出尽风头,被皇上委以重任,进入兵部职方司,眼下又是议论军事,自己再不表现一二,他日杨荣必风头无两,而内阁首辅之位,自己又能坐多久?
解缙写下名字,退后几步,双喜走过,将解缙、杨荣的两份答案折叠好,交给了朱允炆。
谁来代替房宽,并没有标准答案。
解缙不怕自己的答案有错,若与杨荣所写名字一样,那说明两个人想一起去了,若是不一样,那也好说,解缙完全可以凭口舌,争论一番。
无论哪一种结果,解缙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智慧,给皇上留下了印象。
朱允炆展开看了看,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抬头道:“看来你二人所见略同,解爱卿,你来说说,为何要选他为大宁都司?”
第二百五十三章 哄老婆是重要的
朱允炆低眼,看着纸张上的名字:
盛庸!
解缙与杨荣,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新秀之星,两人同时选择一个人,正应了一句话:
英雄所见略同。
解缙瞥了一眼杨荣,惊讶于此人能力,要知道自己在洪武时期就已经在朝堂,虽为人疏狂,被贬离京师,然政治目光还是存在的,对朝堂人员,无论文武,知之颇多,所以才能在众多将领中选出盛庸。
可杨荣此人进入大明朝堂,满打满算还不到四个月,竟对大明军事、边关将领极为了解,无论是从大局观,还是从细微处,皆为不凡。
看得出来,此人未来绝不容小视。
大明新星!
看来在这之后,需要将杨荣作为自己的朋友,好好经营一二。
解缙打定主意,方看向朱允炆,肃然道:“皇上,盛庸乃是行伍出身,是能文善武,颇具谋略的将领,其在洪武五年,被授予流官,洪武六年,调辽东左卫前万户,后因北伐有功,升任都指挥。由此可见,其不仅经验丰富,且能力出众,又有辽东从军经验,熟悉大宁诸地地形,又是马上将军……”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解缙不知道的是,盛庸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他与铁铉一起,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历史来看,盛庸绝对是一个能扛得住压力,且有脑子的将领,其忠诚也没有问题,选择他接替房宽,统帅大宁及周边诸卫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荣作了补充:“平安在北平推行新军之策已至正轨,盛庸北上大宁,对于北平新军之策施行并不会构成阻碍,且北平当下平稳,反观大宁,似有危情,需一大将方可胜任,盛庸有谋略,也有威名,更容易收服军心。”
“此外,大宁一旦有变,盛庸凭借骑术与护卫,未必不能突围。而镇守山海关、喜峰口一线的,是平定过麓川的瞿能瞿将军,盛庸若有所请,瞿能可临机决断,是开关迎战,还是闭关防御,只要两人在,山海关、喜峰口、居庸关一线,不至出现大的问题。”
朱允炆点头应允,道:“既如此,那就由内阁拟旨,调房宽入京师候审,发调令让盛庸自北平直接至喜峰口,经松亭关等地,一路招抚卫所至大宁,接任大宁都司。”
解缙肃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端起茶杯送走几人,眼下天色已晚,看着桌案旁堆着的奏折,朱允炆叹息道:“去告诉皇后,朕今晚就留在武英殿了。”
双喜上前一步,轻声提醒道:“皇上,明日是皇后生辰……”
朱允炆拍了拍额头,起身道:“差点忘了此事,二炮局那边可准备妥当了?”
“回皇上,已准备好了,为了保密,二炮局特意安排匠人去了山里,已准备妥当,绝无问题。”
双喜笑着回道。
朱允炆满意地看着双喜,道:“此事办好了,你去领赏,办不好,就去孝陵扫墓吧。”
双喜毫不担心,轻松回道:“那咱家就谢过皇上赏赐。”
朱允炆心情舒畅,返回坤宁宫。
马恩慧与朱允炆一起用过晚膳之后,询问道:“皇上,眼下九月多了,火炉之事,何时提上日程?总如此囤积,搁置,也不是个法子。”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皇后,此事急不得,新式火炉与蜂窝煤是拿来赚取银两,以资中央钱庄,保障钱庄与后宫运作的要物,此炉一出,天下煤炭必成要物,各地官商见有利可寻,必会深挖煤矿。”
“深挖煤矿不好吗?”
马恩慧疑惑地问道。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道:“好是好,只不过为了钱,有些人是不把人当人用的。皇后要记住,资本是喝人血的,朕想要控制资本,让它少沾点血腥味。”
“何为资本?”
马恩慧更不解了。
朱允炆沉思了下,解释道:“可以简单的将资本理解为金钱,很多衙署、商人唯利是图,就以煤炭为例,一旦新式炉子与蜂窝煤大行其道,必有商人垄断煤矿,大肆开挖煤炭。可煤炭它并是在地皮之上,而是在地下,挖深到一定深度后,危险也会随之增加。”
古代挖矿不是后世,有通风设备,有抽水设备,有支护模板,还有充分的救生系统,一旦出了问题,能调动挖掘机、钻探机……
古代什么都没有,挖矿全靠命。
挖深了,拿个木头支撑着,支撑不稳,垮塌了,那就彻底躺在里面了,救都不用救了。
拿着小铲子救人,等救出来,人都成骨头了,浪费这个时间,还不如换个坑,多挖点煤。
死了人怎么办?
简单,一个人,一头牛的价,五至八两银子,够了吧?
商人考虑的是整体利益,不在乎人命。
这一点朱允炆十分清楚,后世多少黑窑,埋着多少人命,都是无法计数清楚的,在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都有人隐瞒矿难,若在古代,毫无制度约束,一旦被资本驱动,黑窑必会疯狂,不要命地往下挖,岂不是罔顾人命?
大明最重要的资本那就是人口,这片大地,可以容纳十几亿人口,如今才六千多万人,太少太少,还有无数的荒地等待着开垦,等待着种植。
人口远远不够,死一个都衰减着国运,必须提前安排好。
马恩慧第一次听闻煤矿还有如此多危险,脸色有些发白,不安地说道:“皇上,我们还是不要将蜂窝煤推出来了,若是害民,那所得利钱,不也沾染着血色。”
朱允炆看着善良的马恩慧,道:“蜂窝煤远比一块块的煤炭安全,实用,推行出来,有利万民,这是我们不应该阻挡的好事。只不过,无论是官府还是民商煤矿,都应有制度,有人监督,不可胡乱开挖,不可蛮干……”
“所以,皇上才这么忙碌?”
马恩慧低眉问道。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道:“是啊,工部这段时间安排了很多人外出,为的便是将那些无主煤矿收入朝廷,将发卖给商人的煤矿购置回来,由朝廷来控制,至于无法收回的煤矿,朕已安排了三法司,颁布法令纳入监管,只有一切布置到位之后,方可将新式炉子与蜂窝煤推出。”
“皇上所虑周祥,臣妾万万不及。”
马恩慧感叹道。
朱允炆浅浅一笑,缓缓说道:“其实,炉子推行于世已是不远。皇后应该知晓,朕已安排人去了北平等地吧?”
“自是知晓,还带走了臣妾八千两银子。”
马恩慧有些心疼。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几分期待,道:“当第一场寒潮进入北平的时候,新式炉子便会出售,待京师冷起来之后,京师店铺便会开张。”
大夏天的卖炉子也不合适,这东西在冬日发卖,最为惹人注目。
马恩慧一脸笑意地看着朱允炆,两人说说笑笑,直忘了时辰,过了二更天,马恩慧方起身道:“皇上还应早点歇息,明日占城使臣觐见,不可没了精神。”
朱允炆不想休息,拉着马恩慧走出了坤宁宫,沿着星光,走向后花园。
“往年时,朕总没陪你过一次生辰,今年至以后,朕都会陪着你,陪你从这一日,走到生辰日。”
朱允炆深情地看着马恩慧。
马恩慧有些感动,能得朱允炆如此用心陪护,自是欢喜,只是一想到待至三更,必会耽误朱允炆休息,若二日朝会困意来袭,如何是好?
大明人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兀良哈是手里有盐,心就躁动。
“皇上,臣认为,此事不失为一个机会。”
茹瑺思索了下,缓缓说道。
朱允炆看向茹瑺,平和地问道:“茹爱卿可是想借此机会,撤换了房宽?”
茹瑺凝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房宽并无多少能力,位在都司并不合适,臣请其回京,另做安排。”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徐辉祖,徐辉祖赞同道:“朵颜三卫一直都想要获得大宁的住牧权,这些年来,幸赖宁王威严,才没有出什么乱子。换言之,大宁都司虽是房宽,但真正掌控大宁与朵颜三卫的,恐怕还是宁王。”
“不若借此机会,撤掉房宽,安排有能力之人,重新整顿大宁,收揽军心,重塑军威,主动与朵颜三卫接触,削弱宁王影响,也好让朵颜三卫长期忠于大明。”
朱允炆清楚,让朵颜三卫长期忠诚于大明,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是当下不太现实的事。但让这个忠诚期延长,或许还是可以试一试。
“解爱卿,你如何看?”
朱允炆询问道。
解缙自信地回道:“安全局调查房宽出了问题,此事若真的是房宽,将其撤回京师,自是当然。若并非是房宽,也足以说明有人在针对房宽,陷害房宽,而房宽作为都司,竟不知是谁所为,可见其能力有限。”
“无论房宽是不是有问题,他都不应该继续留在大宁。臣附议尚书大人、府事大人之言,将房宽调回,另遣良将。”
朱允炆微微点头,看来这个房宽真的不适合继续留在大宁了。
忠诚是第一位的,但第二位的能力也必须要考虑在内,重用空有忠诚,毫无能力的人,会害死很多人。
“杨荣,你认为谁能接替房宽?”
朱允炆抛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
大宁都司,所辖卫所众多,兵势威武,虽处在关外,但毕竟是正二品的都指挥史司,能补上这个缺,可以说是极大好处。
一旦从大宁都司位置上正常退下来,返回京师最少也是个侍郎,多数是尚书衔。
若推荐对了人,被皇上选中,那被推荐的人,必然会心怀感激,日后或许会成为“政治同盟”,大家一条战线,立足朝堂。
茹瑺、徐辉祖、解缙都看着杨荣,目光中带着几分羡慕。
杨荣毕竟有些年轻,面对如此重要一问,变得有些紧张,但很快便调整过来,镇定自若地回道:“皇上,能接替房都司之人,应满足三个条件。”
“哪三个条件?”
“其一,能文善武,善待士卒;其二,行军经验丰富,善于指挥骑兵作战;其三,熟悉东北之地,能适应东北寒冬。”
解缙听闻之后,嘴角挂笑,对朱允炆道:“皇上,杨荣所言极是,臣心中也已有人选,不若容臣写下名字,交给皇上,看看与杨荣所想是否同为一人。”
朱允炆含笑道:“准了。”
解缙心中一喜,看向杨荣,杨荣欣然上前。
看着杨荣提笔,解缙也转过身,开始写下自己推荐的官员名字。
如今内阁,只有自己、张紞与郁新三人,郁新去了开封府,张紞能力有限,自己虽不能无视张紞,但此人早晚会离开内阁。
让自己担忧的,并非是郁新、张紞,而是那些后起之秀,比如和尚姚广孝,国子监祭酒杨士奇,还有眼下的新科状元杨荣。
杨荣在分析安南局势时,已出尽风头,被皇上委以重任,进入兵部职方司,眼下又是议论军事,自己再不表现一二,他日杨荣必风头无两,而内阁首辅之位,自己又能坐多久?
解缙写下名字,退后几步,双喜走过,将解缙、杨荣的两份答案折叠好,交给了朱允炆。
谁来代替房宽,并没有标准答案。
解缙不怕自己的答案有错,若与杨荣所写名字一样,那说明两个人想一起去了,若是不一样,那也好说,解缙完全可以凭口舌,争论一番。
无论哪一种结果,解缙都表现了自己的观点、智慧,给皇上留下了印象。
朱允炆展开看了看,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抬头道:“看来你二人所见略同,解爱卿,你来说说,为何要选他为大宁都司?”
第二百五十三章 哄老婆是重要的
朱允炆低眼,看着纸张上的名字:
盛庸!
解缙与杨荣,一个是名满天下的才子,一个是新秀之星,两人同时选择一个人,正应了一句话:
英雄所见略同。
解缙瞥了一眼杨荣,惊讶于此人能力,要知道自己在洪武时期就已经在朝堂,虽为人疏狂,被贬离京师,然政治目光还是存在的,对朝堂人员,无论文武,知之颇多,所以才能在众多将领中选出盛庸。
可杨荣此人进入大明朝堂,满打满算还不到四个月,竟对大明军事、边关将领极为了解,无论是从大局观,还是从细微处,皆为不凡。
看得出来,此人未来绝不容小视。
大明新星!
看来在这之后,需要将杨荣作为自己的朋友,好好经营一二。
解缙打定主意,方看向朱允炆,肃然道:“皇上,盛庸乃是行伍出身,是能文善武,颇具谋略的将领,其在洪武五年,被授予流官,洪武六年,调辽东左卫前万户,后因北伐有功,升任都指挥。由此可见,其不仅经验丰富,且能力出众,又有辽东从军经验,熟悉大宁诸地地形,又是马上将军……”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解缙不知道的是,盛庸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他与铁铉一起,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历史来看,盛庸绝对是一个能扛得住压力,且有脑子的将领,其忠诚也没有问题,选择他接替房宽,统帅大宁及周边诸卫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荣作了补充:“平安在北平推行新军之策已至正轨,盛庸北上大宁,对于北平新军之策施行并不会构成阻碍,且北平当下平稳,反观大宁,似有危情,需一大将方可胜任,盛庸有谋略,也有威名,更容易收服军心。”
“此外,大宁一旦有变,盛庸凭借骑术与护卫,未必不能突围。而镇守山海关、喜峰口一线的,是平定过麓川的瞿能瞿将军,盛庸若有所请,瞿能可临机决断,是开关迎战,还是闭关防御,只要两人在,山海关、喜峰口、居庸关一线,不至出现大的问题。”
朱允炆点头应允,道:“既如此,那就由内阁拟旨,调房宽入京师候审,发调令让盛庸自北平直接至喜峰口,经松亭关等地,一路招抚卫所至大宁,接任大宁都司。”
解缙肃然道:“臣遵旨。”
朱允炆端起茶杯送走几人,眼下天色已晚,看着桌案旁堆着的奏折,朱允炆叹息道:“去告诉皇后,朕今晚就留在武英殿了。”
双喜上前一步,轻声提醒道:“皇上,明日是皇后生辰……”
朱允炆拍了拍额头,起身道:“差点忘了此事,二炮局那边可准备妥当了?”
“回皇上,已准备好了,为了保密,二炮局特意安排匠人去了山里,已准备妥当,绝无问题。”
双喜笑着回道。
朱允炆满意地看着双喜,道:“此事办好了,你去领赏,办不好,就去孝陵扫墓吧。”
双喜毫不担心,轻松回道:“那咱家就谢过皇上赏赐。”
朱允炆心情舒畅,返回坤宁宫。
马恩慧与朱允炆一起用过晚膳之后,询问道:“皇上,眼下九月多了,火炉之事,何时提上日程?总如此囤积,搁置,也不是个法子。”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皇后,此事急不得,新式火炉与蜂窝煤是拿来赚取银两,以资中央钱庄,保障钱庄与后宫运作的要物,此炉一出,天下煤炭必成要物,各地官商见有利可寻,必会深挖煤矿。”
“深挖煤矿不好吗?”
马恩慧疑惑地问道。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道:“好是好,只不过为了钱,有些人是不把人当人用的。皇后要记住,资本是喝人血的,朕想要控制资本,让它少沾点血腥味。”
“何为资本?”
马恩慧更不解了。
朱允炆沉思了下,解释道:“可以简单的将资本理解为金钱,很多衙署、商人唯利是图,就以煤炭为例,一旦新式炉子与蜂窝煤大行其道,必有商人垄断煤矿,大肆开挖煤炭。可煤炭它并是在地皮之上,而是在地下,挖深到一定深度后,危险也会随之增加。”
古代挖矿不是后世,有通风设备,有抽水设备,有支护模板,还有充分的救生系统,一旦出了问题,能调动挖掘机、钻探机……
古代什么都没有,挖矿全靠命。
挖深了,拿个木头支撑着,支撑不稳,垮塌了,那就彻底躺在里面了,救都不用救了。
拿着小铲子救人,等救出来,人都成骨头了,浪费这个时间,还不如换个坑,多挖点煤。
死了人怎么办?
简单,一个人,一头牛的价,五至八两银子,够了吧?
商人考虑的是整体利益,不在乎人命。
这一点朱允炆十分清楚,后世多少黑窑,埋着多少人命,都是无法计数清楚的,在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都有人隐瞒矿难,若在古代,毫无制度约束,一旦被资本驱动,黑窑必会疯狂,不要命地往下挖,岂不是罔顾人命?
大明最重要的资本那就是人口,这片大地,可以容纳十几亿人口,如今才六千多万人,太少太少,还有无数的荒地等待着开垦,等待着种植。
人口远远不够,死一个都衰减着国运,必须提前安排好。
马恩慧第一次听闻煤矿还有如此多危险,脸色有些发白,不安地说道:“皇上,我们还是不要将蜂窝煤推出来了,若是害民,那所得利钱,不也沾染着血色。”
朱允炆看着善良的马恩慧,道:“蜂窝煤远比一块块的煤炭安全,实用,推行出来,有利万民,这是我们不应该阻挡的好事。只不过,无论是官府还是民商煤矿,都应有制度,有人监督,不可胡乱开挖,不可蛮干……”
“所以,皇上才这么忙碌?”
马恩慧低眉问道。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道:“是啊,工部这段时间安排了很多人外出,为的便是将那些无主煤矿收入朝廷,将发卖给商人的煤矿购置回来,由朝廷来控制,至于无法收回的煤矿,朕已安排了三法司,颁布法令纳入监管,只有一切布置到位之后,方可将新式炉子与蜂窝煤推出。”
“皇上所虑周祥,臣妾万万不及。”
马恩慧感叹道。
朱允炆浅浅一笑,缓缓说道:“其实,炉子推行于世已是不远。皇后应该知晓,朕已安排人去了北平等地吧?”
“自是知晓,还带走了臣妾八千两银子。”
马恩慧有些心疼。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几分期待,道:“当第一场寒潮进入北平的时候,新式炉子便会出售,待京师冷起来之后,京师店铺便会开张。”
大夏天的卖炉子也不合适,这东西在冬日发卖,最为惹人注目。
马恩慧一脸笑意地看着朱允炆,两人说说笑笑,直忘了时辰,过了二更天,马恩慧方起身道:“皇上还应早点歇息,明日占城使臣觐见,不可没了精神。”
朱允炆不想休息,拉着马恩慧走出了坤宁宫,沿着星光,走向后花园。
“往年时,朕总没陪你过一次生辰,今年至以后,朕都会陪着你,陪你从这一日,走到生辰日。”
朱允炆深情地看着马恩慧。
马恩慧有些感动,能得朱允炆如此用心陪护,自是欢喜,只是一想到待至三更,必会耽误朱允炆休息,若二日朝会困意来袭,如何是好?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67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