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1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71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处理过陈瑄之事后,朱允炆又翻看了几份奏章,不痛不痒,并没有多少大事。
    打开一份奏章,仔细一看,朱允炆不禁一笑。
    杨士奇在国子监干得不错,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各类学科的重新编排,在经史子集课程之外,分设了数学、商学、农学、地志天文学、兵学、医学等。
    为了避免监生压力过大,精力分散,主课业仅仅包含了四书五经与数学,但无论是谁,想要从国子监肄业,都必须兼修两门杂学。
    杨士奇还天才地提出了一个构想,将国子监六堂改设为下三堂、上三堂。
    下三堂,修三年,理解四书五经,初步掌握数学、两科杂学。
    上三堂,修三年,深解四书五经,掌握更高数学,精研两门杂学。
    杨士奇的提议正合朱允炆的心意,京师初等学院是小学,府州县学是中学,国子监是大学。
    可在京师之中,它没府州县学,只有国子监……
    所以,京师初等学院的出路,只能在国子监身上想办法。
    小学直接升大学是不合适的,而杨士奇提出的下三堂,在朱允炆看来,便是中学一级的存在,嗯,国子监附中。
    朱允炆发现杨士奇这个在江湖上飘过的,与其他国子监祭酒明显不一样。
    无论是洪武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宋讷,还是张显宗,亦或是后来的程师周,他们对国子监的管理,那就是循规蹈矩,虽有革新,但总逃不出抓纪律、抓典型,真正体制上的变革,没有出现过。
    当然,也不能全怪他们,太祖时间,还也轮不到他们改制……
    杨士奇的奏折最后,内阁解缙的批示是:善。
    朱允炆微微点头,在革新国子监这一点上,解缙并不固执,于是提笔写道:“极善,准了!”
    第二百零九章 心肺复苏救人(一更)
    东水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国孙权时期,是古秦淮河流的枢纽。
    十里秦淮的“龙头”,便是东水关。
    朱元璋时期,为了控制秦淮河水位,将东水关作了改进。整个东水关为砖石结构,设置有上、中、下三层,每一层均有十一个“券”。
    这里的“券”,并不是买东西的优惠券,而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偃月洞”,类似于桥洞。
    最下面一层“偃月洞”设置有水闸,可通过水闸大小来调节秦淮河水位,上面两层,则是藏兵洞,外面设置有铁栅栏,以加强防御。
    东水关是进出京师的水道要地,繁华已久,无数船只停留此处,鳞次栉比,铺满河面。
    渡口处。
    一艘中型河船靠岸,两位年过四十,背着木匣的中年人下船上岸。
    左侧之人身材中等,略有些发福,面目和蔼,短小胡子,嘴角右侧长着一颗黑痣。右侧之人身材修长,偏瘦,每说几句话,总习惯性地捋下长胡子。
    “郁兄,这便是京师金陵了啊。”
    匡愚捋着长胡须,眼神中带着几分期许。
    郁震抬手拍了拍并不明显的肚腩,看着雄伟、繁华的东水关,赞道:“看来破败已成过去,如今这世道,日益昌盛,此乃国之大幸。”
    “哈哈,是极。不过灾民在何处,为何我没有看到?”
    匡愚张望着,眼前似乎只有商贾、士民,并未见有破落之人。
    “那里是商贾要地,也是官府码头,你看那里如何能有收获,匡兄,前面看不到的时候,就该回头了。”
    郁震颇有深意地说着,然后转过身去。
    匡愚也转身看去,只见河流对岸不远,是密密麻麻的单薄屋舍,数十缕炊烟袅袅而动,无数百姓正在官吏的引导之下,安置到屋舍之中。
    “看如此多房舍,少说也有上万人吧。”
    匡愚眉头浮出忧虑。
    郁震微微点头,道:“匡兄,此时还想直接去国子监报备?”
    匡愚摇了摇头,看向不远处的通济桥,道:“虽然我等受杨祭酒邀请,至国子监授课业医术,然灾民在前,我等若是不为,岂不是连医者仁心都失了?如此的话,有负医者之名,走,我们去看看。”
    郁震欣然答应。
    通过通济桥,便至了对岸。
    这里名为扇骨台,看似很好听的名字,实则算是困顿之地,这里的百姓以制作扇子为生,平日里生活算不得好。
    加之这里不挨着城,周围缺乏遮蔽树木,夏日暴晒炎热,冬日大风凛冽。
    若不是灾民入京师,扇骨台也只是荒凉之地,隔着对岸的繁华,隐藏在黑暗之中。
    可随着无数灾民进驻,扇骨台的烟火气逐渐升腾,一些小商小贩也瞄准机会,将铺子开在了周围,不过多以餐点、布匹为主。
    郁震、匡愚走入一个屋舍之中,打量了下房间,虽是简陋,好在有个床榻,风雨吹不进来,加上空间还算是大,住三四个人并不觉拥挤。
    “可有人身体不适?我们二人乃是郎中。”
    匡愚询问道。
    “我们这边没有大碍,倒是铁牛家的孩子吐得很厉害,两位神医可以去看看吗?”
    年近花甲的梁伍站了起来,询问道。
    “呵呵,神医什么的不敢当,还请长者带路。”
    郁震、匡愚侧开身,请道。
    梁伍走到院子里,高声喊道:“铁牛,铁牛,有神医来了。”
    前面房舍的草席帘子被拨开,壮实的铁牛走了出来,见郁震、匡愚气度不凡,颇为自信,便忙回屋里,将儿子抱了出来,喊道:“神医,救救我儿。”
    匡愚伸手道:“郁兄,请吧。”
    郁震也没有推辞,看了看孩子的脸色,翻开孩子的眼皮,也没有把脉,便起身说道:“这孩子是在江上开始吐的吧?”
    “是,是的,神医啊。”
    铁牛即震惊也惊喜。
    郁震笑了笑,道:“放心吧,没什么大碍,他只是连日赶路太累,身体虚脱,加上晕船,才导致呕吐,不妨事,只需喝点米粥,修养几日,便可痊愈。”
    “当真?”
    铁牛欣喜地问道。
    “哈哈,若出了问题,尽管去国子监找我,我名郁震。”
    郁震自信地说道。
    “谢谢神医。”
    铁牛终于放下心来。
    郁震、匡愚在灾民中走动,把脉问诊,开方治根,直至天色黄昏,两人疲倦地走到清水塘边,相视一笑。
    “你听说了吧,百姓抓药费用,官家一力承担,这在其他朝代,可是不曾听闻的啊。”
    匡愚肃然道。
    郁震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城,微微笑道:“你可没听清楚,不是官家一力承担,而是皇后一力承担。听这里的衙役说,皇后娘娘抢了二王一半的生意,在后宫也办了医用纱布厂,售卖的钱粮,都拿来赈济灾民了。”
    “原是如此,皇后仁心,关照百姓,皇上又下旨营造居所,以工代赈,郁兄,匡某行医二十年,可是头一遭看到如此安民之策。”
    匡愚感叹。
    听闻父辈说起,元末灾民无数,生病了,只能看天意,熬过去你就活着,熬不过去就死。
    抓药?
    没钱,想都别想。
    就是前宋繁华时,百姓遭灾,只是将其编入厢军,发给糙米而已,至于会不会冻死、病死,那跟官府没半文钱关系。
    就在两人感慨朝廷政策的时候,一声“噗通”声便传入耳中,两人不由转头看去,在五十步开外,站着四五个孩童,在那里慌乱地大喊着。
    水中,一个扎着鞭子的小脑袋扑腾着,刚冒起来,便沉了下去。
    “有人落水了!快救人!”
    匡愚急忙喊道,连忙跑了过去,等到了近前时,又有两个孩子跳到了湖里,明显是想要救人,却不料自己没多少水性,加上水深,也开始呛水。
    “都不要下去!”
    郁震拦住其他孩子。
    匡愚丢下木匣,脱掉外衣便跳入塘中,来不及考虑先救谁的问题,将最近的一个孩子推到岸边,然后回头再去找另一个孩子,等到两个孩子上了岸,匡愚便潜入水中。
    郁震看着岸边的两个孩子,只有十三四岁,两人明显喝了不少水,再晚一点,怕也会沉入水底。
    周围百姓也围了过来,一个妇人跪在岸边,哭喊着:“欢欢,欢欢,我的女儿啊!”
    清水塘的水面变得安静下来,让人十分不安。
    一串水泡升出,匡愚的头冒出水面,扶着一个昏迷的七八岁女孩,拨水游向岸边,郁震伸出手,将女孩接了上去。
    “欢欢!”
    妇人连忙扑过去,却被郁震一把手拦住,喊道:“快,找口锅来!”
    一旁的百姓连忙就近找了一口锅,郁震将锅倒扣在地上,然后扶着女孩,将女孩的肚脐与锅脐对着,以俯卧趴在锅上,匡愚抬着女孩的头,郁震双手按着女孩的后腰,一发力,女孩噗出一口水。
    反复几次,直至女孩再吐不出水,郁震才松开手。
    匡愚扶着女孩躺在地上,抬手检查着女孩的气息,瘫坐在地上,呆呆地看着女孩,一脸的悲戚。
    没救回来。
    匡愚心痛,若是自己先去救这个女孩的话,是不是她就不会死了?
    郁震虽然看多了生死之事,但看着一条生命就这样离开,也有些悲伤。
    “欢欢——”
    妇人哭得凄厉。
    匡愚感觉眼前一晃,不由微微抬起头,只见一位清绝秀美的女子将妇人拉至一旁,一位二十余岁,儒雅中透着威严的年轻人,俯身在女童身旁,食指与中指并拢,感知着女童的脖颈脉搏。
    “溺水多久了?”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66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