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6节
推荐阅读:人在封神:微末崛起,吾乃财神、怪物来了、灾变卡皇、玄学嫡女算卦灵:吃瓜续命她最行、绝美软O被弃,军校众神争她成瘾、从火影开始成为忍者、我在英超造豪门、我刚满级,你们让我当傀儡皇帝?、给历史名人当导游,祖国又惊艳了、九姑娘她一身反骨人还狂、
朱允炆看了看那些头发花白的监生与官员,一个个激动不已,面色潮红,哎呀,不好,晕过去一个。
好吧,抬走了。
看来这位身体素质不太好,激动出高血压了。
搞定了国子监,朱允炆并没有直接返回皇城,而是在解缙、徐辉祖、王绅的陪同之下,轻松地走在金陵城中,一路走,一路闲聊,不知不觉,到了中城卢妃巷。
“哎,实在是抱歉,您这虽是奇文大作,可我们不敢雕版印刷啊。您老还是慢走吧……”
四十余岁的儒雅中年人,恭恭敬敬将书推还。
一位头发花白,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接过自己的文稿,不甘地看着书坊老板,哀求道:“先生,您就把这书稿留下吧,我到过杭州,到过福建建阳,无一书坊愿为它出墨。如今,我身体大不如从前,恐不久于人世。惟愿临终之前,能看到这书流入人间。”
“罗先生,实在不是书稿的问题,而是朝廷有令,我等若将其付之刷墨,裁剪成册,公然发卖,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书坊主人有些不忍心地说道。
罗贯中哀叹了一口气,拿出破旧的手帕,想要包住书稿,可毕竟年老,加上神伤不已,手拿不稳,书稿从手中滑落,掉在了地上。
“啊!”
罗贯中发出了一声惨痛的叫声,似乎摔的,不止是一本书。
朱允炆的目光盯着地上的书稿,只见书稿之上,写着“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个大字!
“这,这是?”
朱允炆打了个激灵,眼神中充满了渴盼,不等其他人动作,一步上前,弯身捡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手,微微有些颤抖。
这难道就是震惊中外,闻名于世,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位先生?”
罗贯中看向朱允炆,目光中有些疑惑。
“罗贯中?”
朱允炆轻轻抬起头,看向白发苍苍的老人。
罗贯中吃了一惊,打量着对方,见确实不识,便施礼道:“在下正是罗贯中,只是阁下似乎有些面生,还未请教?”
朱允炆看着罗贯中,难以置信这一份说不清楚的缘分。
“先生,请受我一礼!”
朱允炆长揖一礼。
别人不知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朱允炆哪里不知。
后世但凡是上过学没上过学的,没有不知道《三国演义》的。
但凡家里有几本书的,只要翻翻看,几乎肯定有一本名为《三国演义》!
这本书,影响太深远!
朱允炆相信,无论岁月几何,《三国演义》的光辉,永不会黯淡!
跟在朱允炆身旁的解缙、徐辉祖、王绅都惊呆了。
皇上竟然给一个糟老头子行礼了?
还是如此庄重,如此认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罗贯中?
此人是谁?
皇上为什么会认识他?
解缙满是疑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抬头看了一眼书坊的牌匾,名为:唐氏书坊。
一家私人书坊。
罗贯中连忙还礼,然后看着一脸笑意的朱允炆,满是疑惑。
朱允炆没有展开《三国志通俗演义》,看着罗贯中,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应是先生的开书之言吧?”
罗贯中瞪大眼,就连一旁的书坊老板也惊讶起来。
两人看得很清楚,自始至终,朱允炆都没有打开过书稿,可他竟然知道其中的内容?
难道说,此人是世外高人?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展开书稿,仔细看去,果然,一字不错!
“先生来此,是为了刊印此书?”
朱允炆只看了一眼,便合了起来,恭恭敬敬地交给了罗贯中。
罗贯中微微点头,叹息道:“可惜,纵我愿付印造纸墨工食钱,也没有任何书坊愿意刊墨印书。”
“此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精妙清新,必流芳百世,为何书坊不刊印?”朱允炆皱眉,然后看向一旁 儒雅中年人,问道:“你是书坊主人吧,为何不刊印如此奇书?”
“呃……这位公子,不是我等不愿刊印,是朝廷有令在先,我等不甘违背。”书坊主人连忙回道。
“朝廷有令?有如此禁令?”
朱允炆看向一旁的解缙。
解缙苦涩一笑,上前一步,说道:“这位应该说的是洪武二十二年的朝廷颁文,在京军民人等,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娼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
朱允炆皱眉,这都什么律令?
老朱,你会不会办事……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要《三国演义》的版权…
朱元璋此条禁令,看似荒诞不经,难以理解,实则另有原因。
最大的原因,那就是朱元璋出身寒微,疑心极重,动不动就怀疑官员是不是真心为自己干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搞几把文字狱过过瘾。
比如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一看,好嘛,这不是骂我是狗吗?
于是,高启被腰斩。
又比如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太学门”三个字,其中的“门”字少了最后一勾。
詹希原是个书法大家,觉得这样写舒坦,艺术。
可朱元璋看了,你写的是这啥字?
门不是门?
岂不是阻碍我招纳贤才吗?
推出去,斩了!
看吧,艺术创作也是要冒风险的。
再比如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长寿表》中写了句“垂子孙而作则”,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贺冬表》些写了句“仪则天下”,桂林府学训导蒋质的《正旦贺表》写了句“建中作则”,就因为“则”音同“贼”,朱元璋认为这些人在骂自己,咒自己,一律杀了。
对活着的人搞搞文字狱也就罢了,朱元璋对死了的人也不放过。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孟子牌位撤出孔庙位。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删减《孟子》,像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词,明显不尊重帝王,一律删了。
删完一看,好了,书少了三分之一,以后你们读书人,背书也轻松点。
朱元璋在禁锢文人思想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民间思想的压制,所以才出台了“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等内容的禁令。
文人思想不活跃,民间思想也不敢动弹。市场需求弱,卖书卖不出去,民间书坊发展很是缓慢。
事实上,明代初期,书坊最发达的地方并不是京师,像是国子监、太医院、经厂等官刻,也就给朝廷办差或印刷个教材,谈不上多大规模。
福建建宁府,具体来说,是建宁府辖区内,闽北武夷山脚下的建阳,那才是明初的“印刷中心”。
至于建阳书坊印刷的内容,除了官修书之外,还有《大诰》、《大明律》等,至于小说杂谈,往往需要再三审核,谁也不敢轻易出版。
万一里面有个“生”啊,“则”啊之类的字,或者是贬低皇族的,宣传社会不安定的,那写书的人说不定就得掉脑袋。
当然,写书的那位也不孤单,印书的人会陪他一起上路。
罗贯中实在是没办法了,去建阳问过了,人家不给出书,临走的时候,还送了几根毛竹,那意思是说,书坊虽然是我们的,但管不了这些事啊。
腹中空空,无能无力。
不甘心的罗贯中,听闻皇上发出了盛世宣言,又接连出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利国利民的法策,京师似有解禁风潮,罗贯中这才千里迢迢,转而来到京师,寻找最后一线希望。
不过,走遍京师,也无人愿意接自己的文稿刊印。
朱允炆看着颓废与苍老的罗贯中,说道:“既然没有人给你出书,那我给你出!”
罗贯中惊讶地看着朱允炆,惊喜道:“公子所言不虚?你真可以这让《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印,流传于世?”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
“可公子都没有看过我的文稿……”
“我看过,熟得很……”
“啥?”
“咳咳,那什么,我看先生有大才,又与书坊主人熟得很,所以,这书,我出定了!只不过,罗先生,这费用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商量商量……”
朱允炆擦了擦眉头的汗。
眼前的可是小说界大佬啊,比起后世那些天天敲键盘的,强千百万倍了,太激动了……
“只要《三国志通俗演义》可以刊印,纵我荡尽家财,也在所不惜!”
罗贯中坚定地说道。
“荡尽家财?”
朱允炆愣了下,连连摇头,说道:“先生,我印你的书稿,拿着你的书稿去卖钱,取利不菲,为何还要先生出资?我是想与先生商量,不如将这书稿的版权,以两千两卖予我,如何?”
“何为版权?”
好吧,抬走了。
看来这位身体素质不太好,激动出高血压了。
搞定了国子监,朱允炆并没有直接返回皇城,而是在解缙、徐辉祖、王绅的陪同之下,轻松地走在金陵城中,一路走,一路闲聊,不知不觉,到了中城卢妃巷。
“哎,实在是抱歉,您这虽是奇文大作,可我们不敢雕版印刷啊。您老还是慢走吧……”
四十余岁的儒雅中年人,恭恭敬敬将书推还。
一位头发花白,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接过自己的文稿,不甘地看着书坊老板,哀求道:“先生,您就把这书稿留下吧,我到过杭州,到过福建建阳,无一书坊愿为它出墨。如今,我身体大不如从前,恐不久于人世。惟愿临终之前,能看到这书流入人间。”
“罗先生,实在不是书稿的问题,而是朝廷有令,我等若将其付之刷墨,裁剪成册,公然发卖,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书坊主人有些不忍心地说道。
罗贯中哀叹了一口气,拿出破旧的手帕,想要包住书稿,可毕竟年老,加上神伤不已,手拿不稳,书稿从手中滑落,掉在了地上。
“啊!”
罗贯中发出了一声惨痛的叫声,似乎摔的,不止是一本书。
朱允炆的目光盯着地上的书稿,只见书稿之上,写着“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个大字!
“这,这是?”
朱允炆打了个激灵,眼神中充满了渴盼,不等其他人动作,一步上前,弯身捡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手,微微有些颤抖。
这难道就是震惊中外,闻名于世,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位先生?”
罗贯中看向朱允炆,目光中有些疑惑。
“罗贯中?”
朱允炆轻轻抬起头,看向白发苍苍的老人。
罗贯中吃了一惊,打量着对方,见确实不识,便施礼道:“在下正是罗贯中,只是阁下似乎有些面生,还未请教?”
朱允炆看着罗贯中,难以置信这一份说不清楚的缘分。
“先生,请受我一礼!”
朱允炆长揖一礼。
别人不知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朱允炆哪里不知。
后世但凡是上过学没上过学的,没有不知道《三国演义》的。
但凡家里有几本书的,只要翻翻看,几乎肯定有一本名为《三国演义》!
这本书,影响太深远!
朱允炆相信,无论岁月几何,《三国演义》的光辉,永不会黯淡!
跟在朱允炆身旁的解缙、徐辉祖、王绅都惊呆了。
皇上竟然给一个糟老头子行礼了?
还是如此庄重,如此认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罗贯中?
此人是谁?
皇上为什么会认识他?
解缙满是疑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抬头看了一眼书坊的牌匾,名为:唐氏书坊。
一家私人书坊。
罗贯中连忙还礼,然后看着一脸笑意的朱允炆,满是疑惑。
朱允炆没有展开《三国志通俗演义》,看着罗贯中,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应是先生的开书之言吧?”
罗贯中瞪大眼,就连一旁的书坊老板也惊讶起来。
两人看得很清楚,自始至终,朱允炆都没有打开过书稿,可他竟然知道其中的内容?
难道说,此人是世外高人?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展开书稿,仔细看去,果然,一字不错!
“先生来此,是为了刊印此书?”
朱允炆只看了一眼,便合了起来,恭恭敬敬地交给了罗贯中。
罗贯中微微点头,叹息道:“可惜,纵我愿付印造纸墨工食钱,也没有任何书坊愿意刊墨印书。”
“此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精妙清新,必流芳百世,为何书坊不刊印?”朱允炆皱眉,然后看向一旁 儒雅中年人,问道:“你是书坊主人吧,为何不刊印如此奇书?”
“呃……这位公子,不是我等不愿刊印,是朝廷有令在先,我等不甘违背。”书坊主人连忙回道。
“朝廷有令?有如此禁令?”
朱允炆看向一旁的解缙。
解缙苦涩一笑,上前一步,说道:“这位应该说的是洪武二十二年的朝廷颁文,在京军民人等,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娼优演剧,除神仙、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不禁外,如有亵渎帝王圣贤,法司拿究。”
朱允炆皱眉,这都什么律令?
老朱,你会不会办事……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要《三国演义》的版权…
朱元璋此条禁令,看似荒诞不经,难以理解,实则另有原因。
最大的原因,那就是朱元璋出身寒微,疑心极重,动不动就怀疑官员是不是真心为自己干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搞几把文字狱过过瘾。
比如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一看,好嘛,这不是骂我是狗吗?
于是,高启被腰斩。
又比如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太学门”三个字,其中的“门”字少了最后一勾。
詹希原是个书法大家,觉得这样写舒坦,艺术。
可朱元璋看了,你写的是这啥字?
门不是门?
岂不是阻碍我招纳贤才吗?
推出去,斩了!
看吧,艺术创作也是要冒风险的。
再比如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长寿表》中写了句“垂子孙而作则”,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贺冬表》些写了句“仪则天下”,桂林府学训导蒋质的《正旦贺表》写了句“建中作则”,就因为“则”音同“贼”,朱元璋认为这些人在骂自己,咒自己,一律杀了。
对活着的人搞搞文字狱也就罢了,朱元璋对死了的人也不放过。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孟子牌位撤出孔庙位。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删减《孟子》,像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词,明显不尊重帝王,一律删了。
删完一看,好了,书少了三分之一,以后你们读书人,背书也轻松点。
朱元璋在禁锢文人思想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民间思想的压制,所以才出台了“但有学唱的,割了舌头”等内容的禁令。
文人思想不活跃,民间思想也不敢动弹。市场需求弱,卖书卖不出去,民间书坊发展很是缓慢。
事实上,明代初期,书坊最发达的地方并不是京师,像是国子监、太医院、经厂等官刻,也就给朝廷办差或印刷个教材,谈不上多大规模。
福建建宁府,具体来说,是建宁府辖区内,闽北武夷山脚下的建阳,那才是明初的“印刷中心”。
至于建阳书坊印刷的内容,除了官修书之外,还有《大诰》、《大明律》等,至于小说杂谈,往往需要再三审核,谁也不敢轻易出版。
万一里面有个“生”啊,“则”啊之类的字,或者是贬低皇族的,宣传社会不安定的,那写书的人说不定就得掉脑袋。
当然,写书的那位也不孤单,印书的人会陪他一起上路。
罗贯中实在是没办法了,去建阳问过了,人家不给出书,临走的时候,还送了几根毛竹,那意思是说,书坊虽然是我们的,但管不了这些事啊。
腹中空空,无能无力。
不甘心的罗贯中,听闻皇上发出了盛世宣言,又接连出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利国利民的法策,京师似有解禁风潮,罗贯中这才千里迢迢,转而来到京师,寻找最后一线希望。
不过,走遍京师,也无人愿意接自己的文稿刊印。
朱允炆看着颓废与苍老的罗贯中,说道:“既然没有人给你出书,那我给你出!”
罗贯中惊讶地看着朱允炆,惊喜道:“公子所言不虚?你真可以这让《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印,流传于世?”
朱允炆认真地点了点头。
“可公子都没有看过我的文稿……”
“我看过,熟得很……”
“啥?”
“咳咳,那什么,我看先生有大才,又与书坊主人熟得很,所以,这书,我出定了!只不过,罗先生,这费用问题,我们需要好好商量商量……”
朱允炆擦了擦眉头的汗。
眼前的可是小说界大佬啊,比起后世那些天天敲键盘的,强千百万倍了,太激动了……
“只要《三国志通俗演义》可以刊印,纵我荡尽家财,也在所不惜!”
罗贯中坚定地说道。
“荡尽家财?”
朱允炆愣了下,连连摇头,说道:“先生,我印你的书稿,拿着你的书稿去卖钱,取利不菲,为何还要先生出资?我是想与先生商量,不如将这书稿的版权,以两千两卖予我,如何?”
“何为版权?”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64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