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4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
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
……
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虽然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俸禄,改年俸为月俸,可一年下来,相对洪武四年,也增加不了多少,正一品增加了一百石,从九品,增加了十石。
就以明初来论,当个七品县令,一年就八十石俸禄,均摊下来,一个月近七石粮食,一上称,不错,一千多斤粮食呢。
县令身体不错,娶了四个老婆,生了三个男娃,两个女娃,父母尚在,还请了两个仆人。这样一算,十几个人吃一个月,也吃不完那么多粮食,还能剩下九百多斤。
拿出来两百斤去换点蔬菜豆腐,剩下的七百斤就是剩余财富了?
不。
县令这边剔着塞着青菜叶子的牙,那边有人敲门了。
开门一看,在六房、粮科、马科等干活的吏,负责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的衙役,齐刷刷施个礼,然后拿出麻袋,问道:“县太爷,我们这个月的粮食呢?”
第七十九章 大明太悲催的财政
官吏,实际上是官与吏的组合词,两个字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但从根本上来说,完全是两回事。
在秦汉时期,官吏之间是通用的,官就是吏,吏就是官,没区别。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与吏便彻底划清了三八线。
官,那是上品,高人一等,即“上品无贱族”。
至于吏,那是下品,卑微贱业,即“下品无高门”。
唐宋明,吏实质上是一种杂役,也叫作胥吏,有人戏说:
官如大鱼吏小鱼,完粮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猫,具体而微舐人膏。
明代衙门,有官,有僚,有吏。
其中,官是正职,为长官;僚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
官、僚都是官员,存在品级,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任免权来自于朝廷,领取的是朝廷俸禄。
而吏,却是没有品级的,“不入流”,根本就没有朝廷俸禄一说。
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来自于衙门。如衙门的财政里,拿出一块,分给这些人,如果知县看谁不顺眼,脾气不好,又贪,几个月不给你发工钱,也是常见的事。
后世经常有人说官僚主义,却从未有人说官吏主义。
原因很简单,官僚都是正儿八经的编内人员,胥吏只是打工服役的,是编制外的人员。像是那些皂隶、马快、禁卒、门子、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都是贱役。
惹知县不高兴的时候,都是直呼“狗吏”的。
知县看不起这些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只能是吏,本人和子弟,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想要从编制外进入编制内,想都别想。
对于这些胥吏,正统的官员是嗤之以鼻,呼来喝去的。
可问题来了。
知县再怎么看不起胥吏,也是需要这些人给自己办事。
自己一个人,总不能又站岗放哨,又验尸抓凶,又收粮判案吧。
需要专门的人负责,而这些负责打杂服役的便是胥吏。
胥吏凭着自己的专长给衙门办事,虽然没编制,但也需要养家糊口。
钱哪里来?
县衙出。
县衙的钱哪里来?
朝廷给。
朝廷给多少?
哦,一个月七石米。
知县回头看了看米缸,还剩下七百来斤,要不你们三十几个胥吏,搬走分了?
胥吏们扛着麻袋,一麻袋二十来斤,一脸泪水地回了家,孩子哭着喊饿,老婆闹着要回娘家,老爹一看这点米,叹了一口气,决定今天不吃饭了。
一大家子,一个月二十斤米,还过不过日子了?
于是,胥吏聚在一起,准备今年再弄个税目,挨家挨户收去,当官的不同意?到时候他拿大头,我们拿小头,凭什么他不同意?
再说了,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当官的三年就滚了,我们可是要世世代代留在这里的,还能饿死在这不成?
也正是因此,明代的胥吏之害十分严重,贪污更是横行不止,无论朱元璋杀掉多少脑袋,一样有人贪。
不贪活不下去啊。
你老朱就知道心疼自己儿子,亲王动不动就上万石俸禄,可我们呢?
几十家才七八十石的米,你让我们怎么活?
不贪,自己是乞丐,全家人都是乞丐,说不定还会饿死几个孩子。
贪了,自己能活下去,孩子能活下去,胥吏能活下去。
你说咋选?
只能盘削底层百姓,贪污受贿,能有什么办法!
薄俸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缺陷的问题,那就无法从根本上,削弱与压制官吏贪污的动力。
毕竟,当官求的不只是自己要过好日子,还有父母妻儿子女。
现在朝廷要推行一条鞭法,又要动田产,遏制兼并,这就从根子上,直接砍向了官员与胥吏,让这些人再难下手。
没办法巧立名目了,也没办法随便征用民力了。
盘削不了百姓,那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些胥吏都要饿死,或者干脆回家种地。
为了稳定朝局,稳定官吏之心,也为了一条鞭法、遏制土地兼并顺利实施,就必然需要改善薄俸制度,并将胥吏的生活考虑在内。
黄子澄、夏元吉只花费了一个晚上,并编制出了新的俸禄制度,以洪武二十年的俸禄为蓝本,向上浮动了近五成之多。
正一品月俸由八十七石,提升至一百三十石……正七品月俸由七石五斗,提升至十二石……从九品月俸由五石,提升至七石五斗。
府衙胥吏,除书吏享从九品待遇,其他月俸七石至五石不等。
新的俸禄编制,并不是简单的上浮五成,还需要考虑国家税赋收入,朝廷官员俸禄支出总量,考虑底层胥吏的生活状况。
内阁审核之后,一致认为新的俸禄制度是合适的,便由黄子澄、夏元吉递送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新的俸禄制度,眉头紧皱,问道:“胥吏五石,足够其日常用度吗?”
夏元吉躬身道:“皇上,五石收入不仅足够,而且还会有所剩余,折合银两的话,其年俸可达三十两,与往年九品官员收入相差不多。”
朱允炆盘算了下,认可了夏元吉的话,对黄子澄问道:“将胥吏纳入朝俸之中,增加了多少?户部能撑得住吗?”
黄子澄嘴角有些苦涩,说道:“皇上,胥吏之广,远胜朝臣。如今朝廷文武官员,合计不过三万,而大明拥有县衙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小者三十人,大者百人,折合五十人来计,也超出了七万。往年官员俸禄支持,是四百五十万石,若加上胥吏,则需增加四百二十万石,仅年俸一项,至少九百万石。”
九百万石!
而往年,朝廷所有农税不过三千二百七十九石!
除了官员,还得给宗室发俸禄,一年至少也要一百多万石。
这将意味着,朝廷每年需要拿出超过三分之一的钱粮用于发工资。
每年兵部需要拿走三百石,这还是卫所制之下,军屯不需要朝廷供养多少粮食。而随着新军之策的推动,新式战法的研究,兵部的耗费将会成倍增加,暂且按八百万石计。
除去宗室、官吏俸禄、军费三大项之外,每年还需拿出三百万石维护漕运,一百万石用作赈济所用,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支出,比如赏赐、后宫用度、造船、建造宫殿、建造陵墓等等,至少也需要五六百万石。
一年到头,中央财政账册上,大概还能剩下四百万石。
如果要打个仗,征用三十万大军来算,来回四个月,至少也需要准备近八十万石的粮草。而为了支援这些大军,还需要准备三倍之多的民夫运输,而这些人也是需要吃饭的……
一场仗下来,一看账本,哎,没钱了,说不定还得赊一笔。
哪里赊钱?
朝臣月俸不是还没发吗?
扣呗……
这就是大明悲催的财政,以至于明代历史上出现了,用花椒、八角等香料来抵扣俸禄的闹剧……
第八十章 要搞百强县、十优州府
政府没钱,一个关键的原因便是过低的赋税。
朱元璋出身农民,认为农税越低越好,所以采取了三十税一的政策。而这个标准的确定,让大明王朝的税赋收入,始终没有办法突破三千三百万石。
更可悲的是,历史上的大明,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可谓是朝廷“最富”的时候,越是往后,朝廷越穷。
到了天启年,朝廷税赋已缩水至两千五百七十九万石。
所以说,大明开局便是巅峰,其他时候都走下坡路了。
说来也惭愧,大明皇上就没懂经济的,也不敢轻易改革税制。
张居正够牛,通过一系列改革给大明了一线生机,可万历皇上不懂张居正,更不懂经济,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大明返照的那一缕光,便彻底湮灭。
朱元璋将经济问题简单化了,也缺乏对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研究。
朱允炆不打算走朱元璋的老路,不仅将农业税从三十税一,提升至十五税一,而且还废除了职俸田、免税田,让大片的土地全部列为纳税对象。
虽然将胥吏也列入朝廷俸禄之中,朝廷会支出庞大的费用,但相对于他们施加给百姓的重重伤害,相对于他们占据而不上税的土地而言,朝廷如此做,是绝对正确的,而且,是可行的。
夏元吉汇报道:“皇上,若一条鞭法、遏兼并投献之法完全落实,今年税赋所得,至少为五千万石,极有可能达到六千万石。目前来看,只需要熬过半年,户部除各项开支外,存留依旧丰硕。”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欣慰地说道:“这些俸禄待遇,朕看可以,但朕有个提议。”
“还请皇上示下。”
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
……
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虽然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调整了俸禄,改年俸为月俸,可一年下来,相对洪武四年,也增加不了多少,正一品增加了一百石,从九品,增加了十石。
就以明初来论,当个七品县令,一年就八十石俸禄,均摊下来,一个月近七石粮食,一上称,不错,一千多斤粮食呢。
县令身体不错,娶了四个老婆,生了三个男娃,两个女娃,父母尚在,还请了两个仆人。这样一算,十几个人吃一个月,也吃不完那么多粮食,还能剩下九百多斤。
拿出来两百斤去换点蔬菜豆腐,剩下的七百斤就是剩余财富了?
不。
县令这边剔着塞着青菜叶子的牙,那边有人敲门了。
开门一看,在六房、粮科、马科等干活的吏,负责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的衙役,齐刷刷施个礼,然后拿出麻袋,问道:“县太爷,我们这个月的粮食呢?”
第七十九章 大明太悲催的财政
官吏,实际上是官与吏的组合词,两个字虽然经常一起出现,但从根本上来说,完全是两回事。
在秦汉时期,官吏之间是通用的,官就是吏,吏就是官,没区别。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与吏便彻底划清了三八线。
官,那是上品,高人一等,即“上品无贱族”。
至于吏,那是下品,卑微贱业,即“下品无高门”。
唐宋明,吏实质上是一种杂役,也叫作胥吏,有人戏说:
官如大鱼吏小鱼,完粮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猫,具体而微舐人膏。
明代衙门,有官,有僚,有吏。
其中,官是正职,为长官;僚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
官、僚都是官员,存在品级,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任免权来自于朝廷,领取的是朝廷俸禄。
而吏,却是没有品级的,“不入流”,根本就没有朝廷俸禄一说。
所有的吃喝用度,都是来自于衙门。如衙门的财政里,拿出一块,分给这些人,如果知县看谁不顺眼,脾气不好,又贪,几个月不给你发工钱,也是常见的事。
后世经常有人说官僚主义,却从未有人说官吏主义。
原因很简单,官僚都是正儿八经的编内人员,胥吏只是打工服役的,是编制外的人员。像是那些皂隶、马快、禁卒、门子、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都是贱役。
惹知县不高兴的时候,都是直呼“狗吏”的。
知县看不起这些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只能是吏,本人和子弟,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想要从编制外进入编制内,想都别想。
对于这些胥吏,正统的官员是嗤之以鼻,呼来喝去的。
可问题来了。
知县再怎么看不起胥吏,也是需要这些人给自己办事。
自己一个人,总不能又站岗放哨,又验尸抓凶,又收粮判案吧。
需要专门的人负责,而这些负责打杂服役的便是胥吏。
胥吏凭着自己的专长给衙门办事,虽然没编制,但也需要养家糊口。
钱哪里来?
县衙出。
县衙的钱哪里来?
朝廷给。
朝廷给多少?
哦,一个月七石米。
知县回头看了看米缸,还剩下七百来斤,要不你们三十几个胥吏,搬走分了?
胥吏们扛着麻袋,一麻袋二十来斤,一脸泪水地回了家,孩子哭着喊饿,老婆闹着要回娘家,老爹一看这点米,叹了一口气,决定今天不吃饭了。
一大家子,一个月二十斤米,还过不过日子了?
于是,胥吏聚在一起,准备今年再弄个税目,挨家挨户收去,当官的不同意?到时候他拿大头,我们拿小头,凭什么他不同意?
再说了,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当官的三年就滚了,我们可是要世世代代留在这里的,还能饿死在这不成?
也正是因此,明代的胥吏之害十分严重,贪污更是横行不止,无论朱元璋杀掉多少脑袋,一样有人贪。
不贪活不下去啊。
你老朱就知道心疼自己儿子,亲王动不动就上万石俸禄,可我们呢?
几十家才七八十石的米,你让我们怎么活?
不贪,自己是乞丐,全家人都是乞丐,说不定还会饿死几个孩子。
贪了,自己能活下去,孩子能活下去,胥吏能活下去。
你说咋选?
只能盘削底层百姓,贪污受贿,能有什么办法!
薄俸制度,有着极大的缺陷,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缺陷的问题,那就无法从根本上,削弱与压制官吏贪污的动力。
毕竟,当官求的不只是自己要过好日子,还有父母妻儿子女。
现在朝廷要推行一条鞭法,又要动田产,遏制兼并,这就从根子上,直接砍向了官员与胥吏,让这些人再难下手。
没办法巧立名目了,也没办法随便征用民力了。
盘削不了百姓,那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些胥吏都要饿死,或者干脆回家种地。
为了稳定朝局,稳定官吏之心,也为了一条鞭法、遏制土地兼并顺利实施,就必然需要改善薄俸制度,并将胥吏的生活考虑在内。
黄子澄、夏元吉只花费了一个晚上,并编制出了新的俸禄制度,以洪武二十年的俸禄为蓝本,向上浮动了近五成之多。
正一品月俸由八十七石,提升至一百三十石……正七品月俸由七石五斗,提升至十二石……从九品月俸由五石,提升至七石五斗。
府衙胥吏,除书吏享从九品待遇,其他月俸七石至五石不等。
新的俸禄编制,并不是简单的上浮五成,还需要考虑国家税赋收入,朝廷官员俸禄支出总量,考虑底层胥吏的生活状况。
内阁审核之后,一致认为新的俸禄制度是合适的,便由黄子澄、夏元吉递送武英殿。
朱允炆看着新的俸禄制度,眉头紧皱,问道:“胥吏五石,足够其日常用度吗?”
夏元吉躬身道:“皇上,五石收入不仅足够,而且还会有所剩余,折合银两的话,其年俸可达三十两,与往年九品官员收入相差不多。”
朱允炆盘算了下,认可了夏元吉的话,对黄子澄问道:“将胥吏纳入朝俸之中,增加了多少?户部能撑得住吗?”
黄子澄嘴角有些苦涩,说道:“皇上,胥吏之广,远胜朝臣。如今朝廷文武官员,合计不过三万,而大明拥有县衙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小者三十人,大者百人,折合五十人来计,也超出了七万。往年官员俸禄支持,是四百五十万石,若加上胥吏,则需增加四百二十万石,仅年俸一项,至少九百万石。”
九百万石!
而往年,朝廷所有农税不过三千二百七十九石!
除了官员,还得给宗室发俸禄,一年至少也要一百多万石。
这将意味着,朝廷每年需要拿出超过三分之一的钱粮用于发工资。
每年兵部需要拿走三百石,这还是卫所制之下,军屯不需要朝廷供养多少粮食。而随着新军之策的推动,新式战法的研究,兵部的耗费将会成倍增加,暂且按八百万石计。
除去宗室、官吏俸禄、军费三大项之外,每年还需拿出三百万石维护漕运,一百万石用作赈济所用,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支出,比如赏赐、后宫用度、造船、建造宫殿、建造陵墓等等,至少也需要五六百万石。
一年到头,中央财政账册上,大概还能剩下四百万石。
如果要打个仗,征用三十万大军来算,来回四个月,至少也需要准备近八十万石的粮草。而为了支援这些大军,还需要准备三倍之多的民夫运输,而这些人也是需要吃饭的……
一场仗下来,一看账本,哎,没钱了,说不定还得赊一笔。
哪里赊钱?
朝臣月俸不是还没发吗?
扣呗……
这就是大明悲催的财政,以至于明代历史上出现了,用花椒、八角等香料来抵扣俸禄的闹剧……
第八十章 要搞百强县、十优州府
政府没钱,一个关键的原因便是过低的赋税。
朱元璋出身农民,认为农税越低越好,所以采取了三十税一的政策。而这个标准的确定,让大明王朝的税赋收入,始终没有办法突破三千三百万石。
更可悲的是,历史上的大明,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可谓是朝廷“最富”的时候,越是往后,朝廷越穷。
到了天启年,朝廷税赋已缩水至两千五百七十九万石。
所以说,大明开局便是巅峰,其他时候都走下坡路了。
说来也惭愧,大明皇上就没懂经济的,也不敢轻易改革税制。
张居正够牛,通过一系列改革给大明了一线生机,可万历皇上不懂张居正,更不懂经济,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大明返照的那一缕光,便彻底湮灭。
朱元璋将经济问题简单化了,也缺乏对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研究。
朱允炆不打算走朱元璋的老路,不仅将农业税从三十税一,提升至十五税一,而且还废除了职俸田、免税田,让大片的土地全部列为纳税对象。
虽然将胥吏也列入朝廷俸禄之中,朝廷会支出庞大的费用,但相对于他们施加给百姓的重重伤害,相对于他们占据而不上税的土地而言,朝廷如此做,是绝对正确的,而且,是可行的。
夏元吉汇报道:“皇上,若一条鞭法、遏兼并投献之法完全落实,今年税赋所得,至少为五千万石,极有可能达到六千万石。目前来看,只需要熬过半年,户部除各项开支外,存留依旧丰硕。”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欣慰地说道:“这些俸禄待遇,朕看可以,但朕有个提议。”
“还请皇上示下。”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5011/214664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