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07节
推荐阅读:愚弟奥丁、我有一座天庭遗迹、你们这是什么群呀、华娱第一富、港岛:从马仔小摊位到全球供应商、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柯南:开局三选一,但是序列魔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华娱从扮演嫪毐开始、夜世界玩家、
“陛下已经下旨,惩办在鳌山灯会中搜刮民脂民膏的锦衣卫和太监,全部移送法司审判,诸位快点起来吧。”
就这?
王用汲问道:“敢问阁老,清远伯父子有何惩处?”
杨博尴尬的说道:“事情办成这个样子,清远伯父子并不知情,他们也是为陛下做事急切了些,被手下小人蒙蔽。”
王用汲吸了一口气又问道:“陛下同意停罢鳌山灯会吗?”
杨博继续说道:“今年有外藩使者入朝朝贡,陛下办鳌山灯会是为了显示我上国气象,不能停罢。”
罪魁祸首安然无恙,害人的鳌山灯会还要继续举办,王用汲将杨博的衣服解下,继续跪在雪地中说道:
“臣要继续阙庭!”
不过他身后的言官倒是有几个站起来了,毕竟他们当中有些也是为了博取直名,而不是真的为民请命。
杨博有些尴尬的说道:“王御史,这都是为了朝廷大局啊!”
这下子王用汲身后又有几个御史站起来,跪在雪地中的就剩下王用汲一个人。
王用汲只觉得有些说不出来的憋屈,大局大局,事事都是大局,可京师那些年节前家破人亡的百姓就是大局的牺牲品吗?
杨博还在一脸和善的规劝自己,高拱别过脸去,不敢和自己对视。
刚刚和自己跪在雪地里的同僚都已经站起身,甚至还有人过来帮着杨博劝说自己。
王用汲将手里的奏章放在雪地上,又将头上的官帽压在奏章之上。
“臣请辞官。”
说完这些,王用汲也站起来,干脆的转身而去。
高拱转过头,看向王用汲这身穿青色官袍的低品文官,只看到王用汲一个人孤单的走在雪地中,只留下一串脚印远离了巍峨的宫阙。
隆庆元年(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最后一场明廷风暴终于过去。
王用汲辞官,他向都察院交还大印,就带着家人在年前离开京师。
隆庆皇帝对剩余11名阙庭的言官进行了口头夸奖,但是都将他们从言官的位置调到了清冷衙门。
虽然都升了官,但是只要是熟悉大明官场的,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皇帝命令东厂查办锦衣卫和太监中的不法事,可是东厂和锦衣卫本来就是一家,这一次东厂的人也从中分到了好处。
查来查去,最后锦衣卫和太监一个没动,只是从帮着锦衣卫和太监搜刮的泼皮无赖中,抓了几个出来顶罪。
清远伯父子安然无恙,立刻对在顺天府告状的商人进行了打击报复,这些商人要么被顺天府衙役抓进大牢,要么家产全部被抢走。
朝廷又对《京师新报》展开了新一轮的禁报活动,因为实在找不到《京师新报》的印刷坊,顺天府知府想出一个办法,既然没办法禁报,那就将卖报的人都抓起来。
顺天府在城外找了一些破旧的房子,说是开设养济院,将城内流浪的孩子全部抓进去,不允许这些孩子进城卖报。
不过陆添寿提前得到消息,将《京师新报》的报童都保护起来。
顺天府的衙役抓不到报童,除了将京师街头的流浪儿抓了一空,还抓了不少百姓的孩子。
这些百姓丢了孩子,找到城外的养济院,又被衙役勒索“伙食钱”,要不然就不肯将孩子放回来。
这让本来就年关难过的百姓雪上加霜。
就在除夕这一天,京师街头一夜之间张贴了无数份《京师新报》,这一次没有报童贩售,而是直接贴在树上,贴在墙上,甚至贴在不少人的家门上。
报纸没有其他版面,只有一篇署名“王用汲”的文章。
文章揭露了清远伯借鳌山灯会搜刮百姓的全部证据,又用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讲述了左顺门阙庭的经过。
顺天府知府知道消息,连忙派遣手下衙役前往撕毁,可是街头巷尾贴的报纸太多,很多百姓将报纸收藏起来,顺天府这点衙役根本来不及撕毁。
在这么一场风波后,沈一贯没有再出手,明廷京师终于迎来了新年。
隆庆二年元宵,鳌山灯会如期举行。
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停燃放,更有钟鼓司优美音乐里,宫娥们翩翩起舞。
隆庆皇帝带领群臣,一边赏看灯会,一边对身边的黄台吉问道:
“卿以为这鳌山灯会如何吗?”
黄台吉站起来,躬身说道:“天朝上国气象,宛如仙境!臣在草原所未见也!”
过年期间,黄台吉也一直在和李春芳谈条件。
黄台吉并不是蠢笨的人,相反他十分的精明,很快就意识到了明廷官员的软弱。
因此黄台吉的态度咄咄逼人,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但是李春芳也是人精,他听出了黄台吉的讹诈之意,反而放下了心。
既然只是讹诈,那事情就还有的谈,如果蒙古真的要入侵,那就不会这么谈了。
果不其然,黄台吉提出了蒙古的条件:
其一,明廷向蒙古提供“低价”丝绸五千匹,并“赐给”俺达汗茶五千斤。
其二,再开宣府、宁夏、榆林贡市,让蒙古向大明“朝贡”。
其三,这一次黄台吉要带走京师铁匠五百户,火药匠三百户。
但是李春芳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成果。
蒙古人愿意出五千骑兵帮助大明这个宗主国平叛,但是要求明廷支付军饷粮草,还要给赏钱。
李春芳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帝,隆庆帝大喜。
不顾新年休沐,皇帝立刻召集重臣们开会。
群臣议论纷纷,第二条和第三条倒是没有多少人反对,只是群臣对第一条非常反对。
还是高拱领头说道:“陛下,檀渊之盟宋向辽支付的岁币,也不过是丝绸一万匹,白银一万两,如今一仗没有打,就向蒙古支付岁币,这如何向列祖列宗解释!?”
不过这一次隆庆帝是有盟友的,促成和谈的李春芳立刻跳出来说道:
“高阁老此言差矣,此非岁币也!”
“岁币,是年年要付的,这次只是低价出售丝绸茶叶,又不是年年都要付!”
“而且这也不是为了向蒙古付岁币,而是出钱雇佣蒙古骑兵平叛罢了!”
若是这一次的谈判能成功,那李春芳就能收获最大的一份利益,靠着这次的功劳再次入阁都不一定,所以他当然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高拱的说法。
有了李春芳带头,自然也有不少大臣站出来支持。
高拱做事比较急,而且做事情比较霸道,平日里得罪的大臣不少。
新务改革涉及的利益多,涉及的部门也多,高拱也知道这些大明官员的德行,往往更愿意提拔年轻官员做事。
所以他在朝堂上的敌人不少,很快支持李春芳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最后还是杨博这个泥塑阁老最后站出来一锤定音,同意黄台吉的条件,但是蒙古人在过完春天之后立刻要出兵南下,协助大明平叛。
既然讹诈了这么多的好处,黄台吉自然不吝啬在鳌山灯会上说几句好话。
这几句文绉绉的马屁自然是李春芳教的,为了让他说这两句话,李春芳还搜罗了两个美女送给他。
隆庆帝大悦,还拉着黄台吉登上城墙,俯瞰灯会现场。
只看到大量百姓聚集在鳌山灯会附近的广场上,黄台吉更是觉得大明富庶,反问自己是不是讹诈的太少了?
往年的鳌山灯会,都会举办灯市,百姓携家带口逛灯市。
可是今年谁还敢办灯市,大部分百姓面对灿烂的烟花,心情都十分沉重,根本没人愿意上街庆祝。
百姓不愿意出门,顺天府知府立刻派遣衙役和京营的士兵驱赶百姓出门,齐聚在紫禁城前的广场上,造成一副繁荣的景象。
正月十五,隆庆帝大醉。
等到烟火结束,疲惫的百姓返回家中。
等到夜深人静,家家户户打开房门,在门上挂上一只惨白的小灯笼。
这事情也不知道是何人倡议,不知道是为了悼念为了鳌山灯会家破人亡者,还是百姓为了发泄怨气。
灯笼各式各样,都是百姓自己扎的,用的就是废弃的报纸。
京师之中,每一条小巷子都燃起了惨白的灯笼,似乎是在纪念,更似乎是在报丧。
这并不是约定起事,而是百姓无言的抗议。
草芥飞长,破土欲出,隆庆二年春,天下大吉。
第376章 景王带不动
隆庆二年,二月,徐州。
徐州城中,旌旗猎猎,张居正换上一身朱红色的官袍,他骑在马上,看着大营中鱼贯而出的士兵们。
张居正最终在徐州带走了五万军队,当年为了南征准备的军粮和马匹辎重也全部带走,徐州城内又征发了三万民夫跟从运输。
在撤退之前,张居正破坏徐州城墙,捣毁徐州的水利设施,算是彻底放弃徐州。
还有属下建议张居正掘开徐州城边上的悬河,引河水冲垮徐州城,张居正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这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明廷只是暂时放弃徐州城,对自己的子民都做的这么绝,日后还怎么面对天下百姓?
张居正回头看了一眼徐州城,又看了一眼东南方向,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进入湖广平定景王之乱的决策,朝堂也是和张居正商量过的,张居正也是赞同的。
明廷的问题很多,虽然东南贼是明廷最大的敌人,但是景王占据湖广更威胁京师朝廷的统治。
虽然朝堂上下,没有人认为景王能成事。
但是若是不控制景王收回湖广,景王一定能坏事。
从湖广传来的消息,景王如今已经占据了湖广三府,荆州知府徐学谟正带领荆州卫抵抗,但是目前也仅仅能自守。
马上就要开始春耕了,若是湖广这个大明粮仓今年误了农时,不能种下粮食,那今年也就别想要再打大仗了。
这也是明廷宁可彻底放弃南直隶,也必须要去湖广的原因。
张居正大军开拔离开徐州,城内的情报站立刻将情报送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就这?
王用汲问道:“敢问阁老,清远伯父子有何惩处?”
杨博尴尬的说道:“事情办成这个样子,清远伯父子并不知情,他们也是为陛下做事急切了些,被手下小人蒙蔽。”
王用汲吸了一口气又问道:“陛下同意停罢鳌山灯会吗?”
杨博继续说道:“今年有外藩使者入朝朝贡,陛下办鳌山灯会是为了显示我上国气象,不能停罢。”
罪魁祸首安然无恙,害人的鳌山灯会还要继续举办,王用汲将杨博的衣服解下,继续跪在雪地中说道:
“臣要继续阙庭!”
不过他身后的言官倒是有几个站起来了,毕竟他们当中有些也是为了博取直名,而不是真的为民请命。
杨博有些尴尬的说道:“王御史,这都是为了朝廷大局啊!”
这下子王用汲身后又有几个御史站起来,跪在雪地中的就剩下王用汲一个人。
王用汲只觉得有些说不出来的憋屈,大局大局,事事都是大局,可京师那些年节前家破人亡的百姓就是大局的牺牲品吗?
杨博还在一脸和善的规劝自己,高拱别过脸去,不敢和自己对视。
刚刚和自己跪在雪地里的同僚都已经站起身,甚至还有人过来帮着杨博劝说自己。
王用汲将手里的奏章放在雪地上,又将头上的官帽压在奏章之上。
“臣请辞官。”
说完这些,王用汲也站起来,干脆的转身而去。
高拱转过头,看向王用汲这身穿青色官袍的低品文官,只看到王用汲一个人孤单的走在雪地中,只留下一串脚印远离了巍峨的宫阙。
隆庆元年(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最后一场明廷风暴终于过去。
王用汲辞官,他向都察院交还大印,就带着家人在年前离开京师。
隆庆皇帝对剩余11名阙庭的言官进行了口头夸奖,但是都将他们从言官的位置调到了清冷衙门。
虽然都升了官,但是只要是熟悉大明官场的,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皇帝命令东厂查办锦衣卫和太监中的不法事,可是东厂和锦衣卫本来就是一家,这一次东厂的人也从中分到了好处。
查来查去,最后锦衣卫和太监一个没动,只是从帮着锦衣卫和太监搜刮的泼皮无赖中,抓了几个出来顶罪。
清远伯父子安然无恙,立刻对在顺天府告状的商人进行了打击报复,这些商人要么被顺天府衙役抓进大牢,要么家产全部被抢走。
朝廷又对《京师新报》展开了新一轮的禁报活动,因为实在找不到《京师新报》的印刷坊,顺天府知府想出一个办法,既然没办法禁报,那就将卖报的人都抓起来。
顺天府在城外找了一些破旧的房子,说是开设养济院,将城内流浪的孩子全部抓进去,不允许这些孩子进城卖报。
不过陆添寿提前得到消息,将《京师新报》的报童都保护起来。
顺天府的衙役抓不到报童,除了将京师街头的流浪儿抓了一空,还抓了不少百姓的孩子。
这些百姓丢了孩子,找到城外的养济院,又被衙役勒索“伙食钱”,要不然就不肯将孩子放回来。
这让本来就年关难过的百姓雪上加霜。
就在除夕这一天,京师街头一夜之间张贴了无数份《京师新报》,这一次没有报童贩售,而是直接贴在树上,贴在墙上,甚至贴在不少人的家门上。
报纸没有其他版面,只有一篇署名“王用汲”的文章。
文章揭露了清远伯借鳌山灯会搜刮百姓的全部证据,又用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讲述了左顺门阙庭的经过。
顺天府知府知道消息,连忙派遣手下衙役前往撕毁,可是街头巷尾贴的报纸太多,很多百姓将报纸收藏起来,顺天府这点衙役根本来不及撕毁。
在这么一场风波后,沈一贯没有再出手,明廷京师终于迎来了新年。
隆庆二年元宵,鳌山灯会如期举行。
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停燃放,更有钟鼓司优美音乐里,宫娥们翩翩起舞。
隆庆皇帝带领群臣,一边赏看灯会,一边对身边的黄台吉问道:
“卿以为这鳌山灯会如何吗?”
黄台吉站起来,躬身说道:“天朝上国气象,宛如仙境!臣在草原所未见也!”
过年期间,黄台吉也一直在和李春芳谈条件。
黄台吉并不是蠢笨的人,相反他十分的精明,很快就意识到了明廷官员的软弱。
因此黄台吉的态度咄咄逼人,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但是李春芳也是人精,他听出了黄台吉的讹诈之意,反而放下了心。
既然只是讹诈,那事情就还有的谈,如果蒙古真的要入侵,那就不会这么谈了。
果不其然,黄台吉提出了蒙古的条件:
其一,明廷向蒙古提供“低价”丝绸五千匹,并“赐给”俺达汗茶五千斤。
其二,再开宣府、宁夏、榆林贡市,让蒙古向大明“朝贡”。
其三,这一次黄台吉要带走京师铁匠五百户,火药匠三百户。
但是李春芳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成果。
蒙古人愿意出五千骑兵帮助大明这个宗主国平叛,但是要求明廷支付军饷粮草,还要给赏钱。
李春芳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帝,隆庆帝大喜。
不顾新年休沐,皇帝立刻召集重臣们开会。
群臣议论纷纷,第二条和第三条倒是没有多少人反对,只是群臣对第一条非常反对。
还是高拱领头说道:“陛下,檀渊之盟宋向辽支付的岁币,也不过是丝绸一万匹,白银一万两,如今一仗没有打,就向蒙古支付岁币,这如何向列祖列宗解释!?”
不过这一次隆庆帝是有盟友的,促成和谈的李春芳立刻跳出来说道:
“高阁老此言差矣,此非岁币也!”
“岁币,是年年要付的,这次只是低价出售丝绸茶叶,又不是年年都要付!”
“而且这也不是为了向蒙古付岁币,而是出钱雇佣蒙古骑兵平叛罢了!”
若是这一次的谈判能成功,那李春芳就能收获最大的一份利益,靠着这次的功劳再次入阁都不一定,所以他当然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高拱的说法。
有了李春芳带头,自然也有不少大臣站出来支持。
高拱做事比较急,而且做事情比较霸道,平日里得罪的大臣不少。
新务改革涉及的利益多,涉及的部门也多,高拱也知道这些大明官员的德行,往往更愿意提拔年轻官员做事。
所以他在朝堂上的敌人不少,很快支持李春芳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最后还是杨博这个泥塑阁老最后站出来一锤定音,同意黄台吉的条件,但是蒙古人在过完春天之后立刻要出兵南下,协助大明平叛。
既然讹诈了这么多的好处,黄台吉自然不吝啬在鳌山灯会上说几句好话。
这几句文绉绉的马屁自然是李春芳教的,为了让他说这两句话,李春芳还搜罗了两个美女送给他。
隆庆帝大悦,还拉着黄台吉登上城墙,俯瞰灯会现场。
只看到大量百姓聚集在鳌山灯会附近的广场上,黄台吉更是觉得大明富庶,反问自己是不是讹诈的太少了?
往年的鳌山灯会,都会举办灯市,百姓携家带口逛灯市。
可是今年谁还敢办灯市,大部分百姓面对灿烂的烟花,心情都十分沉重,根本没人愿意上街庆祝。
百姓不愿意出门,顺天府知府立刻派遣衙役和京营的士兵驱赶百姓出门,齐聚在紫禁城前的广场上,造成一副繁荣的景象。
正月十五,隆庆帝大醉。
等到烟火结束,疲惫的百姓返回家中。
等到夜深人静,家家户户打开房门,在门上挂上一只惨白的小灯笼。
这事情也不知道是何人倡议,不知道是为了悼念为了鳌山灯会家破人亡者,还是百姓为了发泄怨气。
灯笼各式各样,都是百姓自己扎的,用的就是废弃的报纸。
京师之中,每一条小巷子都燃起了惨白的灯笼,似乎是在纪念,更似乎是在报丧。
这并不是约定起事,而是百姓无言的抗议。
草芥飞长,破土欲出,隆庆二年春,天下大吉。
第376章 景王带不动
隆庆二年,二月,徐州。
徐州城中,旌旗猎猎,张居正换上一身朱红色的官袍,他骑在马上,看着大营中鱼贯而出的士兵们。
张居正最终在徐州带走了五万军队,当年为了南征准备的军粮和马匹辎重也全部带走,徐州城内又征发了三万民夫跟从运输。
在撤退之前,张居正破坏徐州城墙,捣毁徐州的水利设施,算是彻底放弃徐州。
还有属下建议张居正掘开徐州城边上的悬河,引河水冲垮徐州城,张居正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这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明廷只是暂时放弃徐州城,对自己的子民都做的这么绝,日后还怎么面对天下百姓?
张居正回头看了一眼徐州城,又看了一眼东南方向,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进入湖广平定景王之乱的决策,朝堂也是和张居正商量过的,张居正也是赞同的。
明廷的问题很多,虽然东南贼是明廷最大的敌人,但是景王占据湖广更威胁京师朝廷的统治。
虽然朝堂上下,没有人认为景王能成事。
但是若是不控制景王收回湖广,景王一定能坏事。
从湖广传来的消息,景王如今已经占据了湖广三府,荆州知府徐学谟正带领荆州卫抵抗,但是目前也仅仅能自守。
马上就要开始春耕了,若是湖广这个大明粮仓今年误了农时,不能种下粮食,那今年也就别想要再打大仗了。
这也是明廷宁可彻底放弃南直隶,也必须要去湖广的原因。
张居正大军开拔离开徐州,城内的情报站立刻将情报送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72278/2090896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