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出宫岁月”
推荐阅读:菜鸟归来,末世也飞翔、被抄家流放,她要搬空皇帝的一切、重生嫁疯批太子爷,让渣男火葬场、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i人医生,e人患者、重生,但是被撤回、一封来自X的信、信息素真香定律、和病弱老婆离婚后我后悔了、天灾:开局一座山,囤货?种田!、
溥仪和那两位“太后”的内心充满恐惧!
当他们走进了国民革命军把守着的“北府”大门,进了溥仪亲生父亲载沣带着自己儿子进去的屋子后,溥仪环顾了一下这个由皇宫降到王府的地方,心中又充满了悲愤和仇恨。
这种恐惧和仇恨,从看见国民革命军代表送来的“大总统令”起,在两位“太后”的竭力鼓动下,就在年幼的溥仪心里燃烧着,进了“北府”,更加炽烈起来。溥仪一刻不停地寻思着,如何能逃出国民革命军的监视,尽早远走高飞,准备复仇。
溥仪临出宫以前,曾叫人送信给宫外的那些“股肱之臣”,让他们从速设法营救自己脱离国民革命军的掌握。这
时,溥仪的“股肱”们都不在他的身边,他们奔走的结果如何还不知道,外边的消息全听不见,而溥仪却是急于想知道当前处境的危险程度,想找人商量商量当前应采取的对策。在这种情势下,溥仪的父亲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失望。
他比溥仪还要惊慌。
记得那天他就没有沉着地站过一回,更不要说安安静静地坐一坐了。他不是喃喃自言地走来走去,就是慌慌张张地跑出跑进,弄得空气格外紧张。后来,溥仪实在忍不下去了,请求地说:
“王爷,坐下商量商量吧!得想想办法,先打听一下外面的消息呀!”
“想想办法?好,好。”他坐了下来,不到两分钟,忽然又站起:“载洵也不露面了!”
说了这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又来来去去地转了起来。
“得打听打听消息啊!”
“打,打听消息?好,好!”他走出去了,转眼又走进来:“外边不,不让出去了!大门有兵!”
“打电话呀!”
“打,打电话,好,好!”走了几步,又回来问:“给谁打电话?”
尽管溥仪登基的时候满清很快就灭亡了,但从小在那种环境之中长大,虽然才只有十三岁,但溥仪却还是显得非常唠叨。
他看实在没办法,就叫太监传内务府大臣们进来。
内务府大臣这时溥仪身边只有绍英一个人。荣源住进了外国医院,治他的神经病去了,耆龄大概是忙着处理太监、宫女的问题,剩下来的绍英,他的情形比“王爷”好不了多少,一个电话也没打出去。
幸亏后来其他的王公大臣和师傅们陆续地来了,否则“北府”里的慌乱还不知发展到什么地步。
庄士敦在傍晚时分带来了令溥仪安心一些的消息:经过他的奔走,首席公使荷兰的欧登科、日本公使芳泽等人已经找到国民政府代表,提出了“抗议”,王正廷向他们作了保证,溥仪的生命一定安全。
这个消息对“北府”里的人们起了镇定作用,但是对于溥仪父亲,好像“剂量”还不足。
溥仪在一间大客厅里接见了那些赶来见自己的“大臣”,那间屋子挤满了满洲贵族和内务府的官员。
溥仪的第一个任务,是说明公使拜访外交部的结果。他们已经从载涛那里知道了那天早晨在荷兰使馆进行的磋商,所以,他们自然急于要知道以后的情形。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溥仪说话,只有醇亲王一人,在溥仪说话的时候不安地在屋里转来转去,显然是漫无目的。
有好几次忽然加快脚步,跑到溥仪跟前,说了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他的口吃似乎比平时更加厉害了。他每次说的话都是那几句,意思是“请皇上不要害怕”。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他显然要比溥仪惊慌。当他过来和把这种话说到四五次的时候,溥仪有点不耐烦了。
庄士敦在一边说道:“皇帝陛下在这里,站在溥仪旁边,你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说呢?”
可是,他太心慌意乱了,以致没有注意到庄士敦这个外国人说话的粗鲁。接着,他又漫无目的地转起圈子来......
那天晚上,溥仪父亲的另一件举动,尤其令溥仪不能满意。
庄士敦到了不久,经过一番奔走,深得溥仪信任的郑孝胥来了。
他奔走的地方也是东交民巷。郑孝胥的同僚罗振玉和郑孝胥来到紫禁城之后,和日本有了往来。据罗振玉说,日本的竹本大佐是他先交的朋友。
溥仪出宫的头一天,由于情势紧张,罗振玉到天津找日本驻屯军司令官想办法去了,郑孝胥受溥仪嘱托,也约会好东交民巷的竹本多吉大佐在次日见面。
他们见面之后,商定了一条计策,由竹本派出他的副官中平常松大尉,穿上便衣,带着一名医生,假装送溥仪进医院,把溥仪运出“北府”,接进日本兵营。
按照这条计划,郑孝胥带着中平大尉和日本医生村田到了“北府”。
溥仪当时的想法,是立刻就跟他们走的。但是,王公大臣和师傅们都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个办法很难混过大门的士兵,即使混过了他们,街上还有国民革命军的步哨,万一被发现,那就更糟糕。反对最激烈的是溥仪父亲,他的理由是这样:“就算跑进了东交民巷,可是那些国民革命军的来找我要人,我怎么办?”
两位“太后”似乎也因为太冒险,没敢跟日本人走,可是溥仪心里对父亲是更不高兴了。
溥仪的心情从总的来说,这天晚上还算好。庄士敦的消息说明外国公使在“关心”溥仪,郑孝胥带来的日本人,又告诉了溥仪日本人的“热心”,溥仪不像刚才来时那么紧张了。
可是到了次日,“北府”的门禁突然加严,只准进,不准出,连厨役买菜也得托大兵们代劳。后来稍放松一点,只许有限几个人,即溥仪的陈、朱师傅和内大臣出进,外国人是根本不许进来的。
这一下子,溥仪又慌了。
“国民革命军还能不怕洋人?”这个疑问横在溥仪心里,成了一个大疙瘩。溥仪身边的人也有这样担心的,也有不相信的。
后来不相信的占了多数,他们都说从民国以来还没有不看洋人脸色的当局,
话是不错,不过谁知道大门口的大兵是怎么想的呢?那年头有句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离溥仪最近而手持凶器的还是门口的大兵。万一他们发作起来,不但秀才应付不了,连“皇上”恐怕也不行。溥仪越想越怕,后悔没有跟郑孝胥带来的日本人出去。
溥仪对郑孝胥和日本兵营,简直增加了更大的感情!
正在这时候,罗振玉出现了。
罗振玉是头一天就为了溥仪而去天津的。
据他说,他在竹木大佐的帮助下,坐上京津国际列车到了天津,内战中,火车常被双方扣留,京津间交通秩序也很不正常,这趟车是根据东交民巷的意思组成的,交战双方都老老实实地不敢动它。
次日找到日本驻屯军司令部,请他们出面保护溥仪。
根据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指示,他又返回北京就近和他的朋友竹本大佐联系,竹本大佐叫他告诉溥仪,日本骑兵将在“北府”附近巡逻,如发现国民革命军对“北府”有什么异样举动,立即回营报告,日兵营会采取“断然措施”。
听了他的报告,又从陈宝琛那里知道了日本兵营曾想把日本军用信鸽送进“北府”,以备报警之用,溥仪对日本人的“感情”又发展了一步。
自然,罗振玉在溥仪心里得到了与郑孝胥并行的地位,而“王爷”就挤得更远了。
历史的列车在进行中,障碍被压碎,垃圾被抛开。
附在垃圾上的蝇子自然会哄成一团碰撞一阵!
刚进“北府”的那几天,争论的中心是“留在北府呢?还是设法溜出,躲进东交民巷?”主张溜走的一方是处于孤势的郑孝胥和不公开表态的庄士敦,另一方则是以溥仪父亲载沣为首的王公大臣以及师傅们。
这场冲突是以郑孝胥的失败而告终。
他们以“出洋不出洋,争不争取恢复《条件》”为中心展开了第二次的交锋。主张立即出洋的一方是金梁和罗振玉,另一方仍以载沣为首。
郑、罗、庄联合了起来,并争得了陈宝琛的参与,而问题重心转到了“皇上的当前处境危不危险,要不要先跑进东交民巷”的时候,那些王公大臣便惨败了。
载沣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始终反对着溥仪出洋,他们是“争取复号还宫派”里的最保守者。他们对国民军怀着同样的仇恨,却又希望溥仪忍受着,等待着。
国民革命军取消了溥仪的皇帝尊号,他们认为溥仪还可以在家里做皇帝,争论的结果也造成了载沣这一派的暂时胜利。
可是无论他们如何争论,这一切都已经掌握在了王恒岳的手里。
在王恒岳看来,溥仪不过是自己手里的一颗可以利用的棋子,他并不想溥仪留在北京,离开北京的溥仪对自己更加有用一些。
现在,他等待的无非就是这些人自己跳出来而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当他们走进了国民革命军把守着的“北府”大门,进了溥仪亲生父亲载沣带着自己儿子进去的屋子后,溥仪环顾了一下这个由皇宫降到王府的地方,心中又充满了悲愤和仇恨。
这种恐惧和仇恨,从看见国民革命军代表送来的“大总统令”起,在两位“太后”的竭力鼓动下,就在年幼的溥仪心里燃烧着,进了“北府”,更加炽烈起来。溥仪一刻不停地寻思着,如何能逃出国民革命军的监视,尽早远走高飞,准备复仇。
溥仪临出宫以前,曾叫人送信给宫外的那些“股肱之臣”,让他们从速设法营救自己脱离国民革命军的掌握。这
时,溥仪的“股肱”们都不在他的身边,他们奔走的结果如何还不知道,外边的消息全听不见,而溥仪却是急于想知道当前处境的危险程度,想找人商量商量当前应采取的对策。在这种情势下,溥仪的父亲让他感到了极大的失望。
他比溥仪还要惊慌。
记得那天他就没有沉着地站过一回,更不要说安安静静地坐一坐了。他不是喃喃自言地走来走去,就是慌慌张张地跑出跑进,弄得空气格外紧张。后来,溥仪实在忍不下去了,请求地说:
“王爷,坐下商量商量吧!得想想办法,先打听一下外面的消息呀!”
“想想办法?好,好。”他坐了下来,不到两分钟,忽然又站起:“载洵也不露面了!”
说了这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又来来去去地转了起来。
“得打听打听消息啊!”
“打,打听消息?好,好!”他走出去了,转眼又走进来:“外边不,不让出去了!大门有兵!”
“打电话呀!”
“打,打电话,好,好!”走了几步,又回来问:“给谁打电话?”
尽管溥仪登基的时候满清很快就灭亡了,但从小在那种环境之中长大,虽然才只有十三岁,但溥仪却还是显得非常唠叨。
他看实在没办法,就叫太监传内务府大臣们进来。
内务府大臣这时溥仪身边只有绍英一个人。荣源住进了外国医院,治他的神经病去了,耆龄大概是忙着处理太监、宫女的问题,剩下来的绍英,他的情形比“王爷”好不了多少,一个电话也没打出去。
幸亏后来其他的王公大臣和师傅们陆续地来了,否则“北府”里的慌乱还不知发展到什么地步。
庄士敦在傍晚时分带来了令溥仪安心一些的消息:经过他的奔走,首席公使荷兰的欧登科、日本公使芳泽等人已经找到国民政府代表,提出了“抗议”,王正廷向他们作了保证,溥仪的生命一定安全。
这个消息对“北府”里的人们起了镇定作用,但是对于溥仪父亲,好像“剂量”还不足。
溥仪在一间大客厅里接见了那些赶来见自己的“大臣”,那间屋子挤满了满洲贵族和内务府的官员。
溥仪的第一个任务,是说明公使拜访外交部的结果。他们已经从载涛那里知道了那天早晨在荷兰使馆进行的磋商,所以,他们自然急于要知道以后的情形。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溥仪说话,只有醇亲王一人,在溥仪说话的时候不安地在屋里转来转去,显然是漫无目的。
有好几次忽然加快脚步,跑到溥仪跟前,说了几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他的口吃似乎比平时更加厉害了。他每次说的话都是那几句,意思是“请皇上不要害怕”。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他显然要比溥仪惊慌。当他过来和把这种话说到四五次的时候,溥仪有点不耐烦了。
庄士敦在一边说道:“皇帝陛下在这里,站在溥仪旁边,你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说呢?”
可是,他太心慌意乱了,以致没有注意到庄士敦这个外国人说话的粗鲁。接着,他又漫无目的地转起圈子来......
那天晚上,溥仪父亲的另一件举动,尤其令溥仪不能满意。
庄士敦到了不久,经过一番奔走,深得溥仪信任的郑孝胥来了。
他奔走的地方也是东交民巷。郑孝胥的同僚罗振玉和郑孝胥来到紫禁城之后,和日本有了往来。据罗振玉说,日本的竹本大佐是他先交的朋友。
溥仪出宫的头一天,由于情势紧张,罗振玉到天津找日本驻屯军司令官想办法去了,郑孝胥受溥仪嘱托,也约会好东交民巷的竹本多吉大佐在次日见面。
他们见面之后,商定了一条计策,由竹本派出他的副官中平常松大尉,穿上便衣,带着一名医生,假装送溥仪进医院,把溥仪运出“北府”,接进日本兵营。
按照这条计划,郑孝胥带着中平大尉和日本医生村田到了“北府”。
溥仪当时的想法,是立刻就跟他们走的。但是,王公大臣和师傅们都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个办法很难混过大门的士兵,即使混过了他们,街上还有国民革命军的步哨,万一被发现,那就更糟糕。反对最激烈的是溥仪父亲,他的理由是这样:“就算跑进了东交民巷,可是那些国民革命军的来找我要人,我怎么办?”
两位“太后”似乎也因为太冒险,没敢跟日本人走,可是溥仪心里对父亲是更不高兴了。
溥仪的心情从总的来说,这天晚上还算好。庄士敦的消息说明外国公使在“关心”溥仪,郑孝胥带来的日本人,又告诉了溥仪日本人的“热心”,溥仪不像刚才来时那么紧张了。
可是到了次日,“北府”的门禁突然加严,只准进,不准出,连厨役买菜也得托大兵们代劳。后来稍放松一点,只许有限几个人,即溥仪的陈、朱师傅和内大臣出进,外国人是根本不许进来的。
这一下子,溥仪又慌了。
“国民革命军还能不怕洋人?”这个疑问横在溥仪心里,成了一个大疙瘩。溥仪身边的人也有这样担心的,也有不相信的。
后来不相信的占了多数,他们都说从民国以来还没有不看洋人脸色的当局,
话是不错,不过谁知道大门口的大兵是怎么想的呢?那年头有句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
离溥仪最近而手持凶器的还是门口的大兵。万一他们发作起来,不但秀才应付不了,连“皇上”恐怕也不行。溥仪越想越怕,后悔没有跟郑孝胥带来的日本人出去。
溥仪对郑孝胥和日本兵营,简直增加了更大的感情!
正在这时候,罗振玉出现了。
罗振玉是头一天就为了溥仪而去天津的。
据他说,他在竹木大佐的帮助下,坐上京津国际列车到了天津,内战中,火车常被双方扣留,京津间交通秩序也很不正常,这趟车是根据东交民巷的意思组成的,交战双方都老老实实地不敢动它。
次日找到日本驻屯军司令部,请他们出面保护溥仪。
根据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指示,他又返回北京就近和他的朋友竹本大佐联系,竹本大佐叫他告诉溥仪,日本骑兵将在“北府”附近巡逻,如发现国民革命军对“北府”有什么异样举动,立即回营报告,日兵营会采取“断然措施”。
听了他的报告,又从陈宝琛那里知道了日本兵营曾想把日本军用信鸽送进“北府”,以备报警之用,溥仪对日本人的“感情”又发展了一步。
自然,罗振玉在溥仪心里得到了与郑孝胥并行的地位,而“王爷”就挤得更远了。
历史的列车在进行中,障碍被压碎,垃圾被抛开。
附在垃圾上的蝇子自然会哄成一团碰撞一阵!
刚进“北府”的那几天,争论的中心是“留在北府呢?还是设法溜出,躲进东交民巷?”主张溜走的一方是处于孤势的郑孝胥和不公开表态的庄士敦,另一方则是以溥仪父亲载沣为首的王公大臣以及师傅们。
这场冲突是以郑孝胥的失败而告终。
他们以“出洋不出洋,争不争取恢复《条件》”为中心展开了第二次的交锋。主张立即出洋的一方是金梁和罗振玉,另一方仍以载沣为首。
郑、罗、庄联合了起来,并争得了陈宝琛的参与,而问题重心转到了“皇上的当前处境危不危险,要不要先跑进东交民巷”的时候,那些王公大臣便惨败了。
载沣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始终反对着溥仪出洋,他们是“争取复号还宫派”里的最保守者。他们对国民军怀着同样的仇恨,却又希望溥仪忍受着,等待着。
国民革命军取消了溥仪的皇帝尊号,他们认为溥仪还可以在家里做皇帝,争论的结果也造成了载沣这一派的暂时胜利。
可是无论他们如何争论,这一切都已经掌握在了王恒岳的手里。
在王恒岳看来,溥仪不过是自己手里的一颗可以利用的棋子,他并不想溥仪留在北京,离开北京的溥仪对自己更加有用一些。
现在,他等待的无非就是这些人自己跳出来而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9669/164832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