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大明兵锋之最远
推荐阅读:重生斗:庶女皇后、师妹的修炼方法它不科学、首席,你被捕了、抢手娇妻送上门、契婚:总裁的替身娇妻、废物五小姐之天才毒妃、逆宠狂妃、帝宠一品毒后、闪婚游戏、爱神降临(西幻np)、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一个多月之后,影响的效果就开始明显了。
一群群的波斯人,携家带口的,都开始往明军占领这边跑。而阿巴斯二世控制的区域,人口明显减少。
这一下,阿巴斯二世就慌了。他立刻下旨,凡是敢逃往明军控制区的,全都格杀勿论,想要以此恐吓他的子民。
对此情况,他实在是想不通。
明明明军是入侵者,可为什么,他的子民却要抛弃他,跑到明军那边去?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明军造成的么?
但是,波斯的普通老百姓却压根不是这么想的。
本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但是,是阿巴斯二世先出兵,去了莫卧儿那边,才引发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先是开始大量征集粮草,运往莫卧儿境内,其实就已经搞得波斯百姓苦不堪言了。
结果,不但没有灭掉莫卧儿那边的流贼,反而引得流贼蹿入了波斯境内,以至于波斯这边生灵涂炭!
如果阿巴斯二世不领兵去莫卧儿那边,会有流贼蹿入波斯的事情么?
后面的所有波斯人的苦难,全是因为阿巴斯二世的贪心!
如今,阿巴斯二世还要征集粮草,还要拉壮丁,这日子本来就过不下去了,这些行为简直就是伤口上撒盐。
和阿巴斯二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军那边出榜安民,虽然说日子还是很苦,但至少不会饿死,并且对于未来,也会有一份希望。
波斯老百姓才不会管这块土地是谁来统治,谁能对他们好点,那他们就愿意跟谁,仅此而已!
当然了,连年的战乱,也让波斯这边女多男少。
为了能活得更好一点,对于波斯女人来说,嫁给明国的将士,那是最好的出路。
至于那些男的,如果不想过最苦的日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明军服务,以换取相应的报仇。
其中一条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就是去明军那边当兵。毕竟明军的待遇就摆在那里,不但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还能向罪魁祸首阿巴斯二世发起进攻,也算是能为之前的悲惨遭遇而报仇雪恨!
就这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这边的实力越来越大,向西部推进的步伐也就越来越快。
西部的城池,大部分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联军攻破过,阿巴斯二世接手之后,一是时间短,来不及修复;二是他压根就没有那么多人力物资来修复。
更为关键的是,当明军攻过来的时候,不是阿巴斯二世的心腹部队,都不用明军那边攻击,就会成群结队的投降明军,甚至是阵前起义,反手一刀。
对于有立功表现的波斯人,明军那边给予的奖赏也是公开宣传。不但能得到土地,还能有机会去大明那边。
如此一来,就刺激了更多的波斯人,纷纷反叛了阿巴斯二世。因为谁都能看出来,明军的强大势不可挡,明军的仁义,深入人心。
这样的推进方式,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明军的攻势也就越来越快。
阿巴斯二世眼见着自己面对明军的攻势,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无奈之下,他便开始洗劫自己的治下,杀掉那些穷人。因为他知道,这些穷人最终都会倒向明军那边,不如趁现在杀了,不给他们投降明军那边的机会。
最后,阿巴斯二世领着他的那些跟随者,主要是亲信部队,不到一万人,去投靠奥斯曼帝国了。
他这也是没办法,因为他就没地方可以去了,只能去奥斯曼帝国。
………………
孙传庭所领的大明陆军,一路西进,并没有一直追杀阿巴斯二世,而是到后来便开始折向,攻占后世的巴格达地区之后,分出二万骑军,由黄得功率领,跨越阿拉伯半岛,向苏伊士城前进。
而郑成功所部的海军,则也在霍尔姆此海峡这边分兵,主力沿着阿曼帝国的边界南下,进入红海,也向苏伊士城前进。
这里有点搞笑的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曼帝国,在之前的时候,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夺取了在阿曼沿海地区的葡萄牙船只,并利用这些船只组成了自己的海军,然后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以前的时候,葡萄牙曾不甘心自己被逐出这片海域,曾组织过一次从果阿出击的反击战。
他们出动了约700名步兵、海员和炮手。分别搭乘2艘盖伦大帆船、1艘轻型双杆帆船和17艘中小型桨帆船的远征军。本来是能打赢的,结果却是被自己当初在岸上修建的堡垒所阻,最终无功而返,史称马斯喀特海战。
到了后来,葡萄牙人获得了大明的蒸汽明轮战舰,可以不惧风向时,也没时间去找阿曼帝国的麻烦,而是想着尽快赶回里斯本,因此让阿曼帝国的人以为,葡萄牙人怕了他们。
于是,阿曼帝国的人就在海边开始收过路费,对任何过往西方人都不鸟。
同样的,当大明先锋船路过的时候,也不鸟。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大明海军直接便摧毁了阿曼帝国的海军,占据沿海港口,成为大明的中转站。
阿曼帝国的皇帝本-赛义夫听到禀告之后,便立刻派了大量陆军赶来,想要重新夺回港口。
如果是葡萄牙人的话,估计人数太少,挡不住阿曼帝国陆军的进攻。可是,大明这边不一样,原本就是大军经过的,哪怕是分兵占领,那兵力也远不是葡萄牙人可以比的。更不用说,还存在武器代差了。
战役之中,明军这边先是示敌以弱,等到吸引了阿曼帝国的军队足够多之后,才雷霆出击,一举歼灭和俘虏了阿曼帝国的军队,随后便用船装走,带去了苏伊士城。
阿曼帝国说穿了,其实就是这边各部族的战争中,其中一方脱颖而出而已。归根结底,不管是制度方面还是人口军事等等方面,都无法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去比。
西方殖民者只有少数人过来的时候,这些部族联盟方式的国家还能和他们一争长短。可遇到大明的大军经过时,还敢捋虎须就是自找其辱了。
对于这一点,不管是郑和下西洋时代,还是如今更为强大的崇祯时代,皆是如此!
………………
苏伊士城是这个时期位于苏伊士运河地区唯一的城池,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所占领。
当初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两军经过这片地区的时候,并没有往南来。因为这边就只有这么一座城池,不繁华,能获得的补给少。
因此,他们是沿着约旦,开罗等地中海沿岸防线进攻前进,如此才能获取足够多的物资补给。当然了,这么一来,这些地方也就和流贼经过的其他地方一样,所有人口物资都被劫掠一空。
这也是孙传庭最终只是派出两万骑军的原因,不得不自带补给前进,随后才折向南边,逼近苏伊士城。
在十六世纪末的时候,葡萄牙人也曾觊觎过这座城池,曾组织过舰队想要攻下这里。但同样的,在这远东地区,兵力上的匮乏,让葡萄牙人根本无法进攻重兵把守的城池,最终无功而返。
而这一次,大明对于这里是势在必得。出动的陆军这边,有两万骑军不说,还有海军,也有将近一百艘战船,运载了两万步军。后面跟着的运输船更是无数。
几乎可以说,这次的海军出征,是把这么多年来洞吾等地积蓄的物资储备和力量都一搬而空。
苏伊士城的奥斯曼人,一开始面对大明陆军的时候,就只能龟缩城内,期待其他地方的援军能到来。因为他们认为,大明骑军没有攻城力量,不可能打下苏伊士城的。
结果没想到,大明海军来了。船上的重型火炮,都不要太多。
海陆夹击之下,苏伊士城只是坚持了一天,便被攻破了。
打下苏伊士城之后,明军暂时无力再往非洲方向进军,而是以苏伊士城为据点进行休整,随后对阿拉伯半岛开始用兵。
当然了,因为地形的原因,陆地上主要是骑马的骑兵和骑骆驼的骑兵;而海军则运载步军攻打沿海的土著。
在这个过程中,果阿的葡萄牙人当然也跟随大明海军作战。但是,几乎是全程旁观,压根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他们也曾试图对沿海城池提出要求,可是,城池都是大明打下来的,你又是藩属国,凭什么?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条商道差不多已经在大明的掌控之下,葡萄牙人还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他们只要把船开进地中海,就能在苏伊士北段就和大明接壤上了。
为此,杰克逊就急忙把这个情况传回里斯本。
而明军这边,则在战争机器开动的时候,不需要知道战事结果,因为那是注定的,国内有关的行动就已经开始实施。
这个时候,也是展现了中央集权的好处。一道道旨意下去,必须执行。
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支持苏伊士那边。
一群群的波斯人,携家带口的,都开始往明军占领这边跑。而阿巴斯二世控制的区域,人口明显减少。
这一下,阿巴斯二世就慌了。他立刻下旨,凡是敢逃往明军控制区的,全都格杀勿论,想要以此恐吓他的子民。
对此情况,他实在是想不通。
明明明军是入侵者,可为什么,他的子民却要抛弃他,跑到明军那边去?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明军造成的么?
但是,波斯的普通老百姓却压根不是这么想的。
本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但是,是阿巴斯二世先出兵,去了莫卧儿那边,才引发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先是开始大量征集粮草,运往莫卧儿境内,其实就已经搞得波斯百姓苦不堪言了。
结果,不但没有灭掉莫卧儿那边的流贼,反而引得流贼蹿入了波斯境内,以至于波斯这边生灵涂炭!
如果阿巴斯二世不领兵去莫卧儿那边,会有流贼蹿入波斯的事情么?
后面的所有波斯人的苦难,全是因为阿巴斯二世的贪心!
如今,阿巴斯二世还要征集粮草,还要拉壮丁,这日子本来就过不下去了,这些行为简直就是伤口上撒盐。
和阿巴斯二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军那边出榜安民,虽然说日子还是很苦,但至少不会饿死,并且对于未来,也会有一份希望。
波斯老百姓才不会管这块土地是谁来统治,谁能对他们好点,那他们就愿意跟谁,仅此而已!
当然了,连年的战乱,也让波斯这边女多男少。
为了能活得更好一点,对于波斯女人来说,嫁给明国的将士,那是最好的出路。
至于那些男的,如果不想过最苦的日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明军服务,以换取相应的报仇。
其中一条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就是去明军那边当兵。毕竟明军的待遇就摆在那里,不但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还能向罪魁祸首阿巴斯二世发起进攻,也算是能为之前的悲惨遭遇而报仇雪恨!
就这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这边的实力越来越大,向西部推进的步伐也就越来越快。
西部的城池,大部分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联军攻破过,阿巴斯二世接手之后,一是时间短,来不及修复;二是他压根就没有那么多人力物资来修复。
更为关键的是,当明军攻过来的时候,不是阿巴斯二世的心腹部队,都不用明军那边攻击,就会成群结队的投降明军,甚至是阵前起义,反手一刀。
对于有立功表现的波斯人,明军那边给予的奖赏也是公开宣传。不但能得到土地,还能有机会去大明那边。
如此一来,就刺激了更多的波斯人,纷纷反叛了阿巴斯二世。因为谁都能看出来,明军的强大势不可挡,明军的仁义,深入人心。
这样的推进方式,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明军的攻势也就越来越快。
阿巴斯二世眼见着自己面对明军的攻势,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无奈之下,他便开始洗劫自己的治下,杀掉那些穷人。因为他知道,这些穷人最终都会倒向明军那边,不如趁现在杀了,不给他们投降明军那边的机会。
最后,阿巴斯二世领着他的那些跟随者,主要是亲信部队,不到一万人,去投靠奥斯曼帝国了。
他这也是没办法,因为他就没地方可以去了,只能去奥斯曼帝国。
………………
孙传庭所领的大明陆军,一路西进,并没有一直追杀阿巴斯二世,而是到后来便开始折向,攻占后世的巴格达地区之后,分出二万骑军,由黄得功率领,跨越阿拉伯半岛,向苏伊士城前进。
而郑成功所部的海军,则也在霍尔姆此海峡这边分兵,主力沿着阿曼帝国的边界南下,进入红海,也向苏伊士城前进。
这里有点搞笑的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曼帝国,在之前的时候,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夺取了在阿曼沿海地区的葡萄牙船只,并利用这些船只组成了自己的海军,然后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以前的时候,葡萄牙曾不甘心自己被逐出这片海域,曾组织过一次从果阿出击的反击战。
他们出动了约700名步兵、海员和炮手。分别搭乘2艘盖伦大帆船、1艘轻型双杆帆船和17艘中小型桨帆船的远征军。本来是能打赢的,结果却是被自己当初在岸上修建的堡垒所阻,最终无功而返,史称马斯喀特海战。
到了后来,葡萄牙人获得了大明的蒸汽明轮战舰,可以不惧风向时,也没时间去找阿曼帝国的麻烦,而是想着尽快赶回里斯本,因此让阿曼帝国的人以为,葡萄牙人怕了他们。
于是,阿曼帝国的人就在海边开始收过路费,对任何过往西方人都不鸟。
同样的,当大明先锋船路过的时候,也不鸟。
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大明海军直接便摧毁了阿曼帝国的海军,占据沿海港口,成为大明的中转站。
阿曼帝国的皇帝本-赛义夫听到禀告之后,便立刻派了大量陆军赶来,想要重新夺回港口。
如果是葡萄牙人的话,估计人数太少,挡不住阿曼帝国陆军的进攻。可是,大明这边不一样,原本就是大军经过的,哪怕是分兵占领,那兵力也远不是葡萄牙人可以比的。更不用说,还存在武器代差了。
战役之中,明军这边先是示敌以弱,等到吸引了阿曼帝国的军队足够多之后,才雷霆出击,一举歼灭和俘虏了阿曼帝国的军队,随后便用船装走,带去了苏伊士城。
阿曼帝国说穿了,其实就是这边各部族的战争中,其中一方脱颖而出而已。归根结底,不管是制度方面还是人口军事等等方面,都无法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去比。
西方殖民者只有少数人过来的时候,这些部族联盟方式的国家还能和他们一争长短。可遇到大明的大军经过时,还敢捋虎须就是自找其辱了。
对于这一点,不管是郑和下西洋时代,还是如今更为强大的崇祯时代,皆是如此!
………………
苏伊士城是这个时期位于苏伊士运河地区唯一的城池,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所占领。
当初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两军经过这片地区的时候,并没有往南来。因为这边就只有这么一座城池,不繁华,能获得的补给少。
因此,他们是沿着约旦,开罗等地中海沿岸防线进攻前进,如此才能获取足够多的物资补给。当然了,这么一来,这些地方也就和流贼经过的其他地方一样,所有人口物资都被劫掠一空。
这也是孙传庭最终只是派出两万骑军的原因,不得不自带补给前进,随后才折向南边,逼近苏伊士城。
在十六世纪末的时候,葡萄牙人也曾觊觎过这座城池,曾组织过舰队想要攻下这里。但同样的,在这远东地区,兵力上的匮乏,让葡萄牙人根本无法进攻重兵把守的城池,最终无功而返。
而这一次,大明对于这里是势在必得。出动的陆军这边,有两万骑军不说,还有海军,也有将近一百艘战船,运载了两万步军。后面跟着的运输船更是无数。
几乎可以说,这次的海军出征,是把这么多年来洞吾等地积蓄的物资储备和力量都一搬而空。
苏伊士城的奥斯曼人,一开始面对大明陆军的时候,就只能龟缩城内,期待其他地方的援军能到来。因为他们认为,大明骑军没有攻城力量,不可能打下苏伊士城的。
结果没想到,大明海军来了。船上的重型火炮,都不要太多。
海陆夹击之下,苏伊士城只是坚持了一天,便被攻破了。
打下苏伊士城之后,明军暂时无力再往非洲方向进军,而是以苏伊士城为据点进行休整,随后对阿拉伯半岛开始用兵。
当然了,因为地形的原因,陆地上主要是骑马的骑兵和骑骆驼的骑兵;而海军则运载步军攻打沿海的土著。
在这个过程中,果阿的葡萄牙人当然也跟随大明海军作战。但是,几乎是全程旁观,压根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他们也曾试图对沿海城池提出要求,可是,城池都是大明打下来的,你又是藩属国,凭什么?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条商道差不多已经在大明的掌控之下,葡萄牙人还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他们只要把船开进地中海,就能在苏伊士北段就和大明接壤上了。
为此,杰克逊就急忙把这个情况传回里斯本。
而明军这边,则在战争机器开动的时候,不需要知道战事结果,因为那是注定的,国内有关的行动就已经开始实施。
这个时候,也是展现了中央集权的好处。一道道旨意下去,必须执行。
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支持苏伊士那边。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7848/155324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