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真实目的
推荐阅读:一定要和非任务对象贴贴吗、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年代婊】重生后又娇媚勾人(nph 插足)、灰烬【西幻NP】、我不是受虐狂(女性向 友情向 三女主 BG NP GL)、病娇黑匣子、梦女降临、一篇很淫乱的文、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玉壶传》【bg】【古言】【骨科】【结局不定】、
欧阳修觉得有点任重道远,却也没含糊。
因为他对讲武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是一个干净纯粹的地方,那怕是官家的条令条例管制的原因,或者是官家的那一套教化理念灌输的原因,都不能否认讲武堂是纯粹的。
这个差事,他接下了。
“臣已老迈,但对陛下之谋划满怀信心。也正因为老迈,便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很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宋之中兴盛况。”
“陛下,老臣对讲武堂那一套教化方式看好,为避免断层,也作为尝试,臣恳请陛下准许老臣携三五臣工入驻讲武堂。”
赵曦随手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欧阳修……当欧阳修看到章惇和苏辙时,就欣然的笑了,他似乎看到了官家对于未来执宰的要求。
赵曦之所以将章惇和苏辙这两位嘉佑二年的中坚臣工遣到讲武堂,确实有为将来储备宰相的想法,也是这二位针对青苗法和市易法的奏折,让他看出了这两人性格和处事能力的端倪。
不管欧阳修还是章惇、苏辙,本官都没有变化,只是差遣变成了讲武堂的教导…~这是延续护卫营的叫法。
其实朝堂对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认知,还是放在官家私人领地的概念里。
不可否认,那是绝对被官家宠信的地方。工坊城还好说,至于讲武堂嘛……因为将整日跟一群丘八打交道,让人着实不喜。
章惇和苏辙都没这样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差遣,他俩感到的只有欣喜。
不管是反对新法还是支持新法,他俩立场相反,但基点却相同,又都是偏离核心,或者说偏离朋党的存在。
也就是说,他俩的重心是国朝。
欧阳修的调遣,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诧异,毕竟都知道富彦国要回来了。
富弼似乎很急,在朝廷诏令发出后第五天,议政厅这几位还没有说出个道道之前,富弼已经到了汴梁。
洛阳本来就离汴梁不远,又有轨道畅通,算不得急迫。
“陛下,臣已从抵报得知陛下对工坊城产品工艺的几点要求,甚是必要。昨日入城,受同僚接风,谈及此事诸多,因纠葛太多,导致至今不能定论。”
“老臣以为对于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一事,应该撇开朝堂诸公的纠葛,一视同仁,方为解决之道。陛下,若有定论,还请陛下不吝指明……”
富弼到任,规定的流程要觐见官家。没想到富弼进入角色这样快,还没有确定具体职衔,就先以朝廷紧要的事入手了。
这样做……没有明说,但却以执宰的角色跟官家奏对。同时,可以从官家这里得到明确的操作细则,然后在议政时可以迅速在政事堂树立威信……
老头真不简单。
富弼相对于韩琦,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官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自富弼从京兆府入京,也就是赵曦南征之前,一直到三年前丁忧,富弼一直在朝中,也曾是官家东宫时的太子师。跟官家交流颇多,也对官家的一些理念了解,这不是韩琦可比的。
就像现在,富弼觐见,寒暄后就这样直白的要官家拿章程。因为他了解,官家并不是喜欢委婉,也不是要戏耍朝臣以显示自己的智力。而是在自己离开朝堂后,王介甫入朝革新,导致了政事堂相公跟官家在特定范围内的对立,官家不得不这样。
这是富弼对三年来朝廷抵报的总结分析。
并且,富弼很清楚官家的大局观,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尽量顾及各方利益,会选择让人想象不到的切入点把政策推开。
“富相,表面看,这次只是工坊城在授权一些产品的工艺,是利益方面的闲事。其实,我最终的目的并非如此。”
“工坊城是个榜样,从一开始我筹建工坊城就是榜样的目的。这次让工坊城出售工艺,一是工坊城确实要注重于研发,制造一项就会放在次要位置,并且工坊城还担负着国朝军备更新的重任。”
“如此,工坊城那些民用产品的产量就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经过这些年,工坊城产品已经被广泛认可。”
“这些都不重要,可以看成是工坊城出售工艺的噱头。而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后,引导各地照搬或者改进发展工坊城模式才是我的目的之一。”
工业化的发展,绝不是一城一地能促成的,工坊城只是一个先锋带头作用。
赵曦也没想过一个君王去专门做这事。树立榜样,把发展的事交给这个时代,这才是符合实情的发展道路。
死搬硬套,把后世的照搬过来,或者以自己的见识左右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赵曦看来都是不可取,不切实际的。
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工业化也一样。就如后世的特色理论,只要符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曦认为,引导并给予支持,让这个时代自行选择发展,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违背时代脉络,势必导致混乱。
“第二个目的,工坊城产品与军备的关联性,决定了即便是出售或者授权工艺,也必须有官方来主导。”
“我有意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就是官办产业体系,作坊均是官办民助的模式,但整个作坊的管理由朝廷到地方形成独立的体系。”
“作坊的东家由朝廷、地方州府郡县、朝官京官地方官以及地方乡绅组成,作坊的管理层由官员担任。”
“整个产业体系的官员考评和升迁,不仅仅接受吏部的考评,同时所有东家的意见也是官员擢升和转任的参考指标。”
这是后世那些特大型企业的改良版。
赵曦迎合时代特征,把官府、官员、乡绅纳入各类产业的所有人范畴,并给予他们除了主导权以外的相应权利,可以有效避免贪渎,同时因为利益攸关,也能最大程度的促使管理层尽心尽力。
还有另外的目的,让当下这些着重于土地的官势富姓,在长期平抑粮价和作坊盈利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对土地的依赖,以此改变国朝土地兼并的弊端。
让国朝的官势富姓有了除了土地以外的资产,利用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认知,促进这部分人对赵宋王朝的认同,加大抵制朝代更迭决心。
同时,有了这一套独立于朝廷的官僚体系,还可以改变国朝冗官之弊。
这才是赵曦真正谋划此事的目的。
因为他对讲武堂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是一个干净纯粹的地方,那怕是官家的条令条例管制的原因,或者是官家的那一套教化理念灌输的原因,都不能否认讲武堂是纯粹的。
这个差事,他接下了。
“臣已老迈,但对陛下之谋划满怀信心。也正因为老迈,便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很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宋之中兴盛况。”
“陛下,老臣对讲武堂那一套教化方式看好,为避免断层,也作为尝试,臣恳请陛下准许老臣携三五臣工入驻讲武堂。”
赵曦随手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欧阳修……当欧阳修看到章惇和苏辙时,就欣然的笑了,他似乎看到了官家对于未来执宰的要求。
赵曦之所以将章惇和苏辙这两位嘉佑二年的中坚臣工遣到讲武堂,确实有为将来储备宰相的想法,也是这二位针对青苗法和市易法的奏折,让他看出了这两人性格和处事能力的端倪。
不管欧阳修还是章惇、苏辙,本官都没有变化,只是差遣变成了讲武堂的教导…~这是延续护卫营的叫法。
其实朝堂对讲武堂和工坊城的认知,还是放在官家私人领地的概念里。
不可否认,那是绝对被官家宠信的地方。工坊城还好说,至于讲武堂嘛……因为将整日跟一群丘八打交道,让人着实不喜。
章惇和苏辙都没这样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差遣,他俩感到的只有欣喜。
不管是反对新法还是支持新法,他俩立场相反,但基点却相同,又都是偏离核心,或者说偏离朋党的存在。
也就是说,他俩的重心是国朝。
欧阳修的调遣,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诧异,毕竟都知道富彦国要回来了。
富弼似乎很急,在朝廷诏令发出后第五天,议政厅这几位还没有说出个道道之前,富弼已经到了汴梁。
洛阳本来就离汴梁不远,又有轨道畅通,算不得急迫。
“陛下,臣已从抵报得知陛下对工坊城产品工艺的几点要求,甚是必要。昨日入城,受同僚接风,谈及此事诸多,因纠葛太多,导致至今不能定论。”
“老臣以为对于工坊城产品工艺授权一事,应该撇开朝堂诸公的纠葛,一视同仁,方为解决之道。陛下,若有定论,还请陛下不吝指明……”
富弼到任,规定的流程要觐见官家。没想到富弼进入角色这样快,还没有确定具体职衔,就先以朝廷紧要的事入手了。
这样做……没有明说,但却以执宰的角色跟官家奏对。同时,可以从官家这里得到明确的操作细则,然后在议政时可以迅速在政事堂树立威信……
老头真不简单。
富弼相对于韩琦,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官家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自富弼从京兆府入京,也就是赵曦南征之前,一直到三年前丁忧,富弼一直在朝中,也曾是官家东宫时的太子师。跟官家交流颇多,也对官家的一些理念了解,这不是韩琦可比的。
就像现在,富弼觐见,寒暄后就这样直白的要官家拿章程。因为他了解,官家并不是喜欢委婉,也不是要戏耍朝臣以显示自己的智力。而是在自己离开朝堂后,王介甫入朝革新,导致了政事堂相公跟官家在特定范围内的对立,官家不得不这样。
这是富弼对三年来朝廷抵报的总结分析。
并且,富弼很清楚官家的大局观,任何政策的推行,都会尽量顾及各方利益,会选择让人想象不到的切入点把政策推开。
“富相,表面看,这次只是工坊城在授权一些产品的工艺,是利益方面的闲事。其实,我最终的目的并非如此。”
“工坊城是个榜样,从一开始我筹建工坊城就是榜样的目的。这次让工坊城出售工艺,一是工坊城确实要注重于研发,制造一项就会放在次要位置,并且工坊城还担负着国朝军备更新的重任。”
“如此,工坊城那些民用产品的产量就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经过这些年,工坊城产品已经被广泛认可。”
“这些都不重要,可以看成是工坊城出售工艺的噱头。而工坊城产品工艺出售后,引导各地照搬或者改进发展工坊城模式才是我的目的之一。”
工业化的发展,绝不是一城一地能促成的,工坊城只是一个先锋带头作用。
赵曦也没想过一个君王去专门做这事。树立榜样,把发展的事交给这个时代,这才是符合实情的发展道路。
死搬硬套,把后世的照搬过来,或者以自己的见识左右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赵曦看来都是不可取,不切实际的。
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工业化也一样。就如后世的特色理论,只要符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曦认为,引导并给予支持,让这个时代自行选择发展,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违背时代脉络,势必导致混乱。
“第二个目的,工坊城产品与军备的关联性,决定了即便是出售或者授权工艺,也必须有官方来主导。”
“我有意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就是官办产业体系,作坊均是官办民助的模式,但整个作坊的管理由朝廷到地方形成独立的体系。”
“作坊的东家由朝廷、地方州府郡县、朝官京官地方官以及地方乡绅组成,作坊的管理层由官员担任。”
“整个产业体系的官员考评和升迁,不仅仅接受吏部的考评,同时所有东家的意见也是官员擢升和转任的参考指标。”
这是后世那些特大型企业的改良版。
赵曦迎合时代特征,把官府、官员、乡绅纳入各类产业的所有人范畴,并给予他们除了主导权以外的相应权利,可以有效避免贪渎,同时因为利益攸关,也能最大程度的促使管理层尽心尽力。
还有另外的目的,让当下这些着重于土地的官势富姓,在长期平抑粮价和作坊盈利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对土地的依赖,以此改变国朝土地兼并的弊端。
让国朝的官势富姓有了除了土地以外的资产,利用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认知,促进这部分人对赵宋王朝的认同,加大抵制朝代更迭决心。
同时,有了这一套独立于朝廷的官僚体系,还可以改变国朝冗官之弊。
这才是赵曦真正谋划此事的目的。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7547/154171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