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议和,争权夺利
推荐阅读:人在封神:微末崛起,吾乃财神、怪物来了、灾变卡皇、玄学嫡女算卦灵:吃瓜续命她最行、绝美软O被弃,军校众神争她成瘾、从火影开始成为忍者、我在英超造豪门、我刚满级,你们让我当傀儡皇帝?、给历史名人当导游,祖国又惊艳了、九姑娘她一身反骨人还狂、
轰轰烈烈开始的北伐,像一把利剑一样直插满清心脏!
陕西之谢逸、张荣沅、李世贤部,河南之夏侯清、俞锋部,四川之石达开部,前后大小战斗累计两百余次,歼敌四万余人,无一败绩,势如破竹。
进入八月,陕西、河南百战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击破山西、山东之敌,合兵河北,对河北之抵摆出攻击态势。
四川之石达开部,鼎定宁夏,会攻山西,次后大部抵达河北,至此,三路合兵,会攻河北之战略态势已经形成。
在两湖之地,左宗棠部连续两次对格沈噶统帅之满清新军发起大规模进攻,首战歼敌五千,次战歼敌八千,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新军,终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刚刚经历过政变的满清朝廷惶惶不可终日,匆忙调集僧格林沁残部,会同河北八万清军,号称二十万,由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意欲死守河北。
在僧格林沁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随即给朝廷上书:
“......我军败无可败,虽有十万之众,难挡贼军锋锐,此战战则必败,败则京津震动,故臣以为战不如和......”
“战不如和?诸位臣工以为如何?”动嘴的不是才刚刚登基的小皇帝,而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这个终于开始执掌起朝廷最高权利的女人,面对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的权利即便掌握了又有什么用处?
“臣以为,僧格林沁提议似乎可行。”恭亲王在那想了一会,说道:“目前贼军气势正盛,不可力敌,朝廷当遣出议和大使,商议停兵之策。同时请求英法洋夷出面干涉,施加压力。”
“议政王此言大善!”一个上了一些年纪的大臣出班说道:
“时间,现在朝廷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给朝廷足够恢复元气的时间,不妨给予贼军一些好处。甚至是给他们几块地,给他们一些银子,那也没有什么太大干系......”
朝堂里一片窃窃私语,似乎大多数人都赞成这一意见,只有康雪烛声色不动,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奕䜣注意到了这一点,随即问道:“康雪烛,你心中有何想法?”
康雪烛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太后,议政王,臣却以为战或者可有生机,议和则我大清必亡!”
一言才出,众目睽睽,康雪烛丝毫不以为意,只淡淡说了下去:
“贼军北犯,为的就是京师,若是不达目的,他们岂肯罢手?此其一也。贸然议和,只会让将无战斗之心,士无必死决心,故臣以为议和则必亡,此其二也。至于请求洋夷干涉,更是提也休提,张震在上海尚且敢和洋夷大打出手,眼下京师在望,不说洋夷肯不肯出面,即便愿意出面,难道张震就会肯了?
所以臣以为,只有打,大打,誓死保卫京师。河北有兵十万,天津有兵六万,京师又能够集兵十五万,加上关外之军,未尝不能打,未尝不能胜......”
“康雪烛此私心也!”又是那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开口说道:“康雪烛之师死于张震之手,故康雪烛意欲为师报仇,此言决不可听,臣坚决赞成议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很快议和就成为了主流。
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在那低声商议了会,慈禧太后说道:“既然大家伙儿都赞成议和,那就议和罢。着大学士瑞常为议和大使,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副使,即刻出京议和,这条件嘛,不妨答应的优厚一些,以显朝廷浩荡皇威。只是在议和之中,须要有理有节,进退得法,不可失了皇家脸面!”
这议和的事可就定了下来,康雪烛也没有再反对什么,只是默默走了出去,后面有个相熟的官员快步上前,只问康雪烛的意见,康雪烛苦笑了一声说道:
“议和必不能成功,此去徒受其辱而已!”
......
“翼将军远道而来,辛苦!”
“列位将军百战百胜,连番大捷,这才真的辛苦。达开在四川天府之国,过的那是最舒服的日子,哪里有辛苦可言?”
一片招呼声中,大营之内一片喜气洋洋,在胜利的感召之下,内军外军之份已经被暂时搁置。
“候明将军用兵神速,听说一路飞奔到瑞安县城的时候,那县城里的守军还没有来得及关门,居然就被候明将军冲了进去?”
候明裂嘴笑了一下,也没有多说什么。
进了营帐之中,谢逸让人把地图摊到了案几之上:“诸位,满清在河北集中了十万大军,由僧格林沁指挥,意图在河北阻挡我军夺取京师!”
“僧格林沁,手下败将尔!”夏侯清冷冷笑了一下,满脸鄙夷:“十万大军?我看能站的有一万人那就不错了,不需诸位动手,夏侯清的人马已经可以扫荡满清!”
众将一齐笑了出来,正在那里商议着如何进兵,忽然外面来报满清求和使者到了,众将互相看了一眼,谢逸冷笑一声:
“求和?这个时候来求和吗?”
“安东将军,不妨召进来听听说些什么。”石达开兴致颇好,笑嘻嘻地说道:“连日战斗,甚是枯燥,若能听听小丑言论,也不乏是个调剂之策。”
营中将领都笑了起来,谢逸看了一下营中诸将:“候明!”
“职下在!”
“你就代替我们和满清使者议和吧。”
“什么,我?”候明倒是怔了一下,自己打仗在行,可这议和自己就是一窍不通的了。
那满清议和使者走了进来,看到一屋子的“贼军”将领,有些胆战心惊,都传说这些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万一一个惹得他们不高兴了,只怕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那也就大有问题了......
瑞常摸摸圣旨,想想若是让这些“贼军”跪倒接圣未免不太可能,硬了一下头皮,还是把圣旨念了出来。
只不过那些“贼军”将领一个个喜笑颜开,各自说着各自的话,却没有半个人愿意听的,这一道圣旨念完,却把瑞常念的满头大汗。
“那个,谁,你在朝廷里做的是什么官?”候明大大咧咧的在那坐着问道。
“这个,在下是大学士......”
“大学士?不错,不错,你做什么什么来了?”
瑞常啼笑皆非,自己做什么来了?难道是和你们这些反贼喝酒来了?瑞常脸上似哭似笑:“将军,本官奉了大清皇帝之命,前来和诸位议和来了!”
候明一本正经点了点头:“议和?好啊,好啊,说说,都有一些什么条件?”
听到“条件”二字,瑞常多少恢复了些精神:“将军,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大清皇帝有好生之德,不愿黎民百姓再遭受如此折磨,故而提出议和。
若将军能率军马退出河北,两相休兵,朝廷愿意出二百万两犒军银子,以犒劳诸位大军辛苦奔波......”
“二百万两?他妈的,老子辛苦了那么多年,还真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银子!”候明骂骂咧咧的说了一声,见到瑞常脸上露出喜色,忽然开口问道:“银子呢?”
“什么?”瑞常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二百万两银子,你刚才不是说过?”候明瞪大了眼睛,好像受了骗一样:“二百万两银子拿来,然后咱们再仔细议和!”
这真是秀才遇到了兵,有理也说不清,瑞常满脸苦色,尴尬地说道:“将军,这,这,这二百万两银子哪有随身带着的道理?”
候明“哦”了一声:“还有条件吗?”
“有,有!”瑞常精神振作,赶紧说道:“若将军肯罢兵不战,朝廷愿割江苏、江西、安徽、四川等地给军政府......”
候明好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瑞常,看的这位满清议和大使浑身发毛:“江苏、江西、安徽、四川,本来就是我们百战军的地盘,难道还用你来割让?那山西、山东等地怎么办?难不成还要我们退还?”
这点瑞常倒是没有想到,自己出来的时候朝廷就是这么交代自己的。不过想想也是,山西、山东现在都在叛军手里,难道,还让他们吐了出来不成?
候明哈哈大笑,指着瑞常说道:“回去告诉你们皇帝,让他洗干净了脖子等着老子来砍。他妈的,留发不留头是不?老子一旦进京,也来个留发不留头,抓住皇帝小子辫子,咔嚓就是那么一下手起刀落!”
瑞常浑身打了一个哆嗦,不由自主摸了一下自己脖子。
这位将军可实在不近人情,真要这么一刀落下,只怕滋味不大好受,这些贼军当真无法无天,嘴里说着皇帝,全无半点尊敬之意,这和谈可还怎么进行下去......
.....
和谈自然失败,那些“贼军”非但不肯和谈,反而还把朝廷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这未免让堂堂大清朝廷颜面尽失。
慈禧太后有些恼怒,议和是议政王提出来的,结果现在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还害的自己在臣工面前洋相出尽。
这几天来自己也对朝廷上的事情熟悉了起来,议政王放在那里,实事求是地说,多少还是有一些碍事的。
慈禧太后又想起了几天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天是在开朝会的时候,军机奏事、议政王捧递奏章、太后亲览,一切如仪。
召见就要结束了,军机大臣将要跪安退出了,一直站在御案边、格外辛苦的议政王也该退出歇歇腿了。
这时,慈禧太后突然拿出一件奏折对奕䜣说:“有人劾汝!”
奕䜣一愣,飞快扫了一眼慈禧太后手中的白色折纸,脑子里也疾速思考一过。
不久前,因河北之地,大夏天里里响雷下冰雹。御史们认为是“天象示警”,便纷纷上折言事,要求清廷修明政事。其中有御史丁浩的奏折语句锋利,似有所指,有勿贪墨、勿揽权、勿徇私、勿骄盈......想到此奕䜣脱口而问:
“是谁?是谁参我?噢!是丁浩!”
既没有称呼,语言又急切。
太后对奕䜣的这种态度极为不满意,瞪了他一眼,并没回答。
但奕䜣未曾深想今天事态的严重。平日里他率军机大臣进见时,太后见他总是站在那里,沥陈军政大计,很辛苦,常在宫监进茶时,也吩咐:“给六爷茶!”奕䜣也欣然领受。
有一次因议论时间过久,恭亲王说得口渴,顺手拿起御案上的茶便喝。忽然发现是御茶,便放回原处。太后和他本人当时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宫监给他献茶也是放在御案一边上的。
有时与太后意见有了分歧,他也曾大声辩论;听不清楚时,也曾让太后再重复说。那时太后和他本也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讨论国家大事,要听清楚、说清楚、论出个是非来,不能含混了事。
这一次他也和平常一样,没有多想什么,因此又追差问一句:“还有谁弹劾我?”
慈禧在奕䜣的追问下大声说:“蔡寿祺!”奕䜣也脱口而出:“蔡寿祺非好人!”
没等两宫太后回答,奕䜣又大声说道:
“昔日这个蔡寿祺在四川为官的时候,就招摇撞骗,有案未销,应该拿问!”
两宫太后见奕䜣态度如此狂妄,都十分震怒,便喝退奕䜣和军机大臣。
眼下议政王一力主张建议的议和失败了,反而让朝廷折了颜面,这让慈禧太后把这种种事情都想了出来,心里着实恼怒。
随后,两宫太后召见协办大学士康雪烛、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劳、殷兆镛等一见到了这些大臣的面,慈禧太后竟然哭哭啼啼地说道:
“王植党擅权,渐不能堪,应重治其罪!”
诸大臣看到太后如此盛怒,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个个面面相觑,惊愕不已,不能作答。
慈禧则催促诸大臣说道:“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逭,宜速议!”
那些大臣既不敢得罪太后,又不敢得罪议政王,一个个站在那里噤若寒蝉,没有一个敢说话的。
慈禧太后的目光在康雪烛身上停留了一会,忽然动怒道:“你等皆非忠君爱国之人,退下,除了康大学士之外,其余人都退下了!”
太后虽然发怒,一众大臣却是长长松了口气,谁还敢在这里停留半分,急急忙忙倒退着走了出去......
“说吧,康雪烛,我知道你有话要说。”慈禧太后脸上怒容忽消,平静地说道。
康雪烛淡淡笑了一下,说道:“回太后,议政王虽然有些过错,但太后与恭亲王主政,一切卓有成效。那些弹劾议政王的折子,其实多时诬陷而已。
议政王错就错在忘记了主子和奴才的身份,其实要说起议政王来,对太后和皇上还是忠心耿耿的,所以臣以为只要略加惩处即可。”
慈禧太后微微笑了起来,康雪烛果然一下就看到了自己的心思。其实慈禧太后心里清楚的很,眼下大清这局面,一刻也都离不开议政王,慈禧太后心里不开心的,不过是议政王分走了自己手里很大的一部分权利而已。
康雪烛轻轻叹息一声:“太后,臣有一个办法,原由议政王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由文祥总理;以后的召见、引见事宜,不再令议政王,而改由惇亲王、醇郡王、钟郡王、孚郡王四人轮流领班进行!”
慈禧嘴角露出笑意,又听康雪烛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惇亲必然会不乐意,这样对太后那是最好的了,太后可以......”
慈禧太后听着康雪烛一一说完,微笑着道:“康雪烛,你果然是个智勇双全的人,你可知道,在擒拿了肃顺之党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我都赏了,却独独没有赏你?”
康雪烛不暇思索:“因为太后知道康雪烛要的是什么,官爵金银对康雪烛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康雪烛唯一想的,就是匡扶大清,歼灭反贼。”
“不错,真忠臣也!”这句就连慈安太后也赞叹不已,开口说到:“我们商量过了,准备把京城的全部兵马交给你来掌握......”
“臣康雪烛,谢大后大恩!”
康雪烛跪倒在了地上,大声说道。为了这一刻,自己已经实在等待了太久太久......
......
果然,和康雪烛却意料的一样,朱谕下发后的第二天,被命为轮流领班召见的惇亲王奕誴上疏,表示不同意慈禧的做法。他的奏疏态度明朗,大意是说,自古明君用人,进一人一秉至公,退一人亦必有证据,如今罢免恭亲王就没有证据。恭王自议政以来,没有明显的错误,不过在召对时,语言词气有点生硬,这一点多数人也没见到。而被参的那些罪名,一条证据也拿不出来。这样就要罢免议政王,未免也太浅显了。因此,请求皇太后允准,究竟议证王奕䜣是否该罢,还是让王公、大臣们都公开议论,看看大家的意见,再下旨也不迟。
这个惇亲王奕誴,行事鲁莽,为慈禧和奕䜣共识。因此,朝中大事平日不让他参与;奕誴自己水平不够,也乐得逍遥自在。这回,太后让他出来作四个领班召见之一,他看了朱谕,就感到不合理。如今,四哥咸丰帝一死,他便是道光帝几位皇子的老大了。他认为四嫂子这么对待六弟弟,是故意挑剔。所以,他不问后果,直言上疏反对四嫂的做法。
但是太后随即下谕:“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
在朝会之上,协办大学士康雪烛首先拿出自己拟好的疏稿给大家看,提出奕誴等人的奏折没有讨论的必要。他的意思很明朗,让大家支持太后,罢黜议政王。康雪烛已经深悉慈禧的本意,倒向太后一边。这样,他就深深得罪了恭亲王和醇亲王。
但是康雪烛却并不在乎,他要的只是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随后,慈禧太后以以同治帝名义明发上谕:“日前将恭亲王过失,严旨宣示.......兹览王公、大学士所奏,佥以恭亲王咎虽自取,尚可录用.......”
这样,奕䜣的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衔被剥夺,从而被排斥于清廷最高领导层之外,不得闻枢密。
上谕发布之后,慈禧不打算立即召见奕䜣。奕䜣几次要求,她不予理睬,表示冷淡。直到十多天后,她才同慈安一同接见。
奕䜣知道了慈禧的厉害。召见时诚惶诚恐,深自愧悔,伏地痛哭。
慈安太后心软,正想让这个为自己立过许多功劳的奴才起身,但却被慈禧太后以目制止,慈禧太后冷淡地说道:
“恭亲王,我们本是自家人,何必弄到如此,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在那喋喋不休说了一会,见到恭亲王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慈禧太后终于满意了,让恭亲王站了起来:
“六业,我们其实心里还是很感激你的,这么做也真的是迫不得已,这样,朝廷内外的事情还是归你统管,不过,这京师安危方面,我看还是交给康雪烛罢!”
奕䜣连声谢恩,心里却对面前这个女人充满了畏惧,
恭亲王完全屈服于慈禧了,大清的事务的确还离不了奕䜣,在召见后的同一天,慈禧即指示拟定谕旨,强调恭亲王确有认错表现,表示痛改前非,准其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是议政王的名号不再恢复了。
同时,下令京师防御重任,全部交到康雪烛的手里,从即日起康雪烛有权利调动京城内外的一切军队物资。
可以说康雪烛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爬到了人生的巅峰,他胸中的那些梦想,在康雪烛看来也终于到了实施的时候。
可是,仅仅一个康雪烛能够应付一切吗?一个康雪烛,又能够挽救风雨飘零,即将轰然倒塌的大清帝国吗?
京师里的争权夺利,不过是灭亡前的预兆,而节节取胜的百战军,却正在吹响号角,对满清的最后一击,已经悄无声息开始展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陕西之谢逸、张荣沅、李世贤部,河南之夏侯清、俞锋部,四川之石达开部,前后大小战斗累计两百余次,歼敌四万余人,无一败绩,势如破竹。
进入八月,陕西、河南百战军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击破山西、山东之敌,合兵河北,对河北之抵摆出攻击态势。
四川之石达开部,鼎定宁夏,会攻山西,次后大部抵达河北,至此,三路合兵,会攻河北之战略态势已经形成。
在两湖之地,左宗棠部连续两次对格沈噶统帅之满清新军发起大规模进攻,首战歼敌五千,次战歼敌八千,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清新军,终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刚刚经历过政变的满清朝廷惶惶不可终日,匆忙调集僧格林沁残部,会同河北八万清军,号称二十万,由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意欲死守河北。
在僧格林沁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随即给朝廷上书:
“......我军败无可败,虽有十万之众,难挡贼军锋锐,此战战则必败,败则京津震动,故臣以为战不如和......”
“战不如和?诸位臣工以为如何?”动嘴的不是才刚刚登基的小皇帝,而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这个终于开始执掌起朝廷最高权利的女人,面对的却是一副烂摊子。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的权利即便掌握了又有什么用处?
“臣以为,僧格林沁提议似乎可行。”恭亲王在那想了一会,说道:“目前贼军气势正盛,不可力敌,朝廷当遣出议和大使,商议停兵之策。同时请求英法洋夷出面干涉,施加压力。”
“议政王此言大善!”一个上了一些年纪的大臣出班说道:
“时间,现在朝廷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给朝廷足够恢复元气的时间,不妨给予贼军一些好处。甚至是给他们几块地,给他们一些银子,那也没有什么太大干系......”
朝堂里一片窃窃私语,似乎大多数人都赞成这一意见,只有康雪烛声色不动,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奕䜣注意到了这一点,随即问道:“康雪烛,你心中有何想法?”
康雪烛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太后,议政王,臣却以为战或者可有生机,议和则我大清必亡!”
一言才出,众目睽睽,康雪烛丝毫不以为意,只淡淡说了下去:
“贼军北犯,为的就是京师,若是不达目的,他们岂肯罢手?此其一也。贸然议和,只会让将无战斗之心,士无必死决心,故臣以为议和则必亡,此其二也。至于请求洋夷干涉,更是提也休提,张震在上海尚且敢和洋夷大打出手,眼下京师在望,不说洋夷肯不肯出面,即便愿意出面,难道张震就会肯了?
所以臣以为,只有打,大打,誓死保卫京师。河北有兵十万,天津有兵六万,京师又能够集兵十五万,加上关外之军,未尝不能打,未尝不能胜......”
“康雪烛此私心也!”又是那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开口说道:“康雪烛之师死于张震之手,故康雪烛意欲为师报仇,此言决不可听,臣坚决赞成议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很快议和就成为了主流。
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在那低声商议了会,慈禧太后说道:“既然大家伙儿都赞成议和,那就议和罢。着大学士瑞常为议和大使,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副使,即刻出京议和,这条件嘛,不妨答应的优厚一些,以显朝廷浩荡皇威。只是在议和之中,须要有理有节,进退得法,不可失了皇家脸面!”
这议和的事可就定了下来,康雪烛也没有再反对什么,只是默默走了出去,后面有个相熟的官员快步上前,只问康雪烛的意见,康雪烛苦笑了一声说道:
“议和必不能成功,此去徒受其辱而已!”
......
“翼将军远道而来,辛苦!”
“列位将军百战百胜,连番大捷,这才真的辛苦。达开在四川天府之国,过的那是最舒服的日子,哪里有辛苦可言?”
一片招呼声中,大营之内一片喜气洋洋,在胜利的感召之下,内军外军之份已经被暂时搁置。
“候明将军用兵神速,听说一路飞奔到瑞安县城的时候,那县城里的守军还没有来得及关门,居然就被候明将军冲了进去?”
候明裂嘴笑了一下,也没有多说什么。
进了营帐之中,谢逸让人把地图摊到了案几之上:“诸位,满清在河北集中了十万大军,由僧格林沁指挥,意图在河北阻挡我军夺取京师!”
“僧格林沁,手下败将尔!”夏侯清冷冷笑了一下,满脸鄙夷:“十万大军?我看能站的有一万人那就不错了,不需诸位动手,夏侯清的人马已经可以扫荡满清!”
众将一齐笑了出来,正在那里商议着如何进兵,忽然外面来报满清求和使者到了,众将互相看了一眼,谢逸冷笑一声:
“求和?这个时候来求和吗?”
“安东将军,不妨召进来听听说些什么。”石达开兴致颇好,笑嘻嘻地说道:“连日战斗,甚是枯燥,若能听听小丑言论,也不乏是个调剂之策。”
营中将领都笑了起来,谢逸看了一下营中诸将:“候明!”
“职下在!”
“你就代替我们和满清使者议和吧。”
“什么,我?”候明倒是怔了一下,自己打仗在行,可这议和自己就是一窍不通的了。
那满清议和使者走了进来,看到一屋子的“贼军”将领,有些胆战心惊,都传说这些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万一一个惹得他们不高兴了,只怕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那也就大有问题了......
瑞常摸摸圣旨,想想若是让这些“贼军”跪倒接圣未免不太可能,硬了一下头皮,还是把圣旨念了出来。
只不过那些“贼军”将领一个个喜笑颜开,各自说着各自的话,却没有半个人愿意听的,这一道圣旨念完,却把瑞常念的满头大汗。
“那个,谁,你在朝廷里做的是什么官?”候明大大咧咧的在那坐着问道。
“这个,在下是大学士......”
“大学士?不错,不错,你做什么什么来了?”
瑞常啼笑皆非,自己做什么来了?难道是和你们这些反贼喝酒来了?瑞常脸上似哭似笑:“将军,本官奉了大清皇帝之命,前来和诸位议和来了!”
候明一本正经点了点头:“议和?好啊,好啊,说说,都有一些什么条件?”
听到“条件”二字,瑞常多少恢复了些精神:“将军,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大清皇帝有好生之德,不愿黎民百姓再遭受如此折磨,故而提出议和。
若将军能率军马退出河北,两相休兵,朝廷愿意出二百万两犒军银子,以犒劳诸位大军辛苦奔波......”
“二百万两?他妈的,老子辛苦了那么多年,还真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银子!”候明骂骂咧咧的说了一声,见到瑞常脸上露出喜色,忽然开口问道:“银子呢?”
“什么?”瑞常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二百万两银子,你刚才不是说过?”候明瞪大了眼睛,好像受了骗一样:“二百万两银子拿来,然后咱们再仔细议和!”
这真是秀才遇到了兵,有理也说不清,瑞常满脸苦色,尴尬地说道:“将军,这,这,这二百万两银子哪有随身带着的道理?”
候明“哦”了一声:“还有条件吗?”
“有,有!”瑞常精神振作,赶紧说道:“若将军肯罢兵不战,朝廷愿割江苏、江西、安徽、四川等地给军政府......”
候明好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瑞常,看的这位满清议和大使浑身发毛:“江苏、江西、安徽、四川,本来就是我们百战军的地盘,难道还用你来割让?那山西、山东等地怎么办?难不成还要我们退还?”
这点瑞常倒是没有想到,自己出来的时候朝廷就是这么交代自己的。不过想想也是,山西、山东现在都在叛军手里,难道,还让他们吐了出来不成?
候明哈哈大笑,指着瑞常说道:“回去告诉你们皇帝,让他洗干净了脖子等着老子来砍。他妈的,留发不留头是不?老子一旦进京,也来个留发不留头,抓住皇帝小子辫子,咔嚓就是那么一下手起刀落!”
瑞常浑身打了一个哆嗦,不由自主摸了一下自己脖子。
这位将军可实在不近人情,真要这么一刀落下,只怕滋味不大好受,这些贼军当真无法无天,嘴里说着皇帝,全无半点尊敬之意,这和谈可还怎么进行下去......
.....
和谈自然失败,那些“贼军”非但不肯和谈,反而还把朝廷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这未免让堂堂大清朝廷颜面尽失。
慈禧太后有些恼怒,议和是议政王提出来的,结果现在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还害的自己在臣工面前洋相出尽。
这几天来自己也对朝廷上的事情熟悉了起来,议政王放在那里,实事求是地说,多少还是有一些碍事的。
慈禧太后又想起了几天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天是在开朝会的时候,军机奏事、议政王捧递奏章、太后亲览,一切如仪。
召见就要结束了,军机大臣将要跪安退出了,一直站在御案边、格外辛苦的议政王也该退出歇歇腿了。
这时,慈禧太后突然拿出一件奏折对奕䜣说:“有人劾汝!”
奕䜣一愣,飞快扫了一眼慈禧太后手中的白色折纸,脑子里也疾速思考一过。
不久前,因河北之地,大夏天里里响雷下冰雹。御史们认为是“天象示警”,便纷纷上折言事,要求清廷修明政事。其中有御史丁浩的奏折语句锋利,似有所指,有勿贪墨、勿揽权、勿徇私、勿骄盈......想到此奕䜣脱口而问:
“是谁?是谁参我?噢!是丁浩!”
既没有称呼,语言又急切。
太后对奕䜣的这种态度极为不满意,瞪了他一眼,并没回答。
但奕䜣未曾深想今天事态的严重。平日里他率军机大臣进见时,太后见他总是站在那里,沥陈军政大计,很辛苦,常在宫监进茶时,也吩咐:“给六爷茶!”奕䜣也欣然领受。
有一次因议论时间过久,恭亲王说得口渴,顺手拿起御案上的茶便喝。忽然发现是御茶,便放回原处。太后和他本人当时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宫监给他献茶也是放在御案一边上的。
有时与太后意见有了分歧,他也曾大声辩论;听不清楚时,也曾让太后再重复说。那时太后和他本也都没认为有失礼节。因为讨论国家大事,要听清楚、说清楚、论出个是非来,不能含混了事。
这一次他也和平常一样,没有多想什么,因此又追差问一句:“还有谁弹劾我?”
慈禧在奕䜣的追问下大声说:“蔡寿祺!”奕䜣也脱口而出:“蔡寿祺非好人!”
没等两宫太后回答,奕䜣又大声说道:
“昔日这个蔡寿祺在四川为官的时候,就招摇撞骗,有案未销,应该拿问!”
两宫太后见奕䜣态度如此狂妄,都十分震怒,便喝退奕䜣和军机大臣。
眼下议政王一力主张建议的议和失败了,反而让朝廷折了颜面,这让慈禧太后把这种种事情都想了出来,心里着实恼怒。
随后,两宫太后召见协办大学士康雪烛、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劳、殷兆镛等一见到了这些大臣的面,慈禧太后竟然哭哭啼啼地说道:
“王植党擅权,渐不能堪,应重治其罪!”
诸大臣看到太后如此盛怒,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个个面面相觑,惊愕不已,不能作答。
慈禧则催促诸大臣说道:“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逭,宜速议!”
那些大臣既不敢得罪太后,又不敢得罪议政王,一个个站在那里噤若寒蝉,没有一个敢说话的。
慈禧太后的目光在康雪烛身上停留了一会,忽然动怒道:“你等皆非忠君爱国之人,退下,除了康大学士之外,其余人都退下了!”
太后虽然发怒,一众大臣却是长长松了口气,谁还敢在这里停留半分,急急忙忙倒退着走了出去......
“说吧,康雪烛,我知道你有话要说。”慈禧太后脸上怒容忽消,平静地说道。
康雪烛淡淡笑了一下,说道:“回太后,议政王虽然有些过错,但太后与恭亲王主政,一切卓有成效。那些弹劾议政王的折子,其实多时诬陷而已。
议政王错就错在忘记了主子和奴才的身份,其实要说起议政王来,对太后和皇上还是忠心耿耿的,所以臣以为只要略加惩处即可。”
慈禧太后微微笑了起来,康雪烛果然一下就看到了自己的心思。其实慈禧太后心里清楚的很,眼下大清这局面,一刻也都离不开议政王,慈禧太后心里不开心的,不过是议政王分走了自己手里很大的一部分权利而已。
康雪烛轻轻叹息一声:“太后,臣有一个办法,原由议政王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由文祥总理;以后的召见、引见事宜,不再令议政王,而改由惇亲王、醇郡王、钟郡王、孚郡王四人轮流领班进行!”
慈禧嘴角露出笑意,又听康雪烛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惇亲必然会不乐意,这样对太后那是最好的了,太后可以......”
慈禧太后听着康雪烛一一说完,微笑着道:“康雪烛,你果然是个智勇双全的人,你可知道,在擒拿了肃顺之党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我都赏了,却独独没有赏你?”
康雪烛不暇思索:“因为太后知道康雪烛要的是什么,官爵金银对康雪烛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康雪烛唯一想的,就是匡扶大清,歼灭反贼。”
“不错,真忠臣也!”这句就连慈安太后也赞叹不已,开口说到:“我们商量过了,准备把京城的全部兵马交给你来掌握......”
“臣康雪烛,谢大后大恩!”
康雪烛跪倒在了地上,大声说道。为了这一刻,自己已经实在等待了太久太久......
......
果然,和康雪烛却意料的一样,朱谕下发后的第二天,被命为轮流领班召见的惇亲王奕誴上疏,表示不同意慈禧的做法。他的奏疏态度明朗,大意是说,自古明君用人,进一人一秉至公,退一人亦必有证据,如今罢免恭亲王就没有证据。恭王自议政以来,没有明显的错误,不过在召对时,语言词气有点生硬,这一点多数人也没见到。而被参的那些罪名,一条证据也拿不出来。这样就要罢免议政王,未免也太浅显了。因此,请求皇太后允准,究竟议证王奕䜣是否该罢,还是让王公、大臣们都公开议论,看看大家的意见,再下旨也不迟。
这个惇亲王奕誴,行事鲁莽,为慈禧和奕䜣共识。因此,朝中大事平日不让他参与;奕誴自己水平不够,也乐得逍遥自在。这回,太后让他出来作四个领班召见之一,他看了朱谕,就感到不合理。如今,四哥咸丰帝一死,他便是道光帝几位皇子的老大了。他认为四嫂子这么对待六弟弟,是故意挑剔。所以,他不问后果,直言上疏反对四嫂的做法。
但是太后随即下谕:“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复用”。
在朝会之上,协办大学士康雪烛首先拿出自己拟好的疏稿给大家看,提出奕誴等人的奏折没有讨论的必要。他的意思很明朗,让大家支持太后,罢黜议政王。康雪烛已经深悉慈禧的本意,倒向太后一边。这样,他就深深得罪了恭亲王和醇亲王。
但是康雪烛却并不在乎,他要的只是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随后,慈禧太后以以同治帝名义明发上谕:“日前将恭亲王过失,严旨宣示.......兹览王公、大学士所奏,佥以恭亲王咎虽自取,尚可录用.......”
这样,奕䜣的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衔被剥夺,从而被排斥于清廷最高领导层之外,不得闻枢密。
上谕发布之后,慈禧不打算立即召见奕䜣。奕䜣几次要求,她不予理睬,表示冷淡。直到十多天后,她才同慈安一同接见。
奕䜣知道了慈禧的厉害。召见时诚惶诚恐,深自愧悔,伏地痛哭。
慈安太后心软,正想让这个为自己立过许多功劳的奴才起身,但却被慈禧太后以目制止,慈禧太后冷淡地说道:
“恭亲王,我们本是自家人,何必弄到如此,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在那喋喋不休说了一会,见到恭亲王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慈禧太后终于满意了,让恭亲王站了起来:
“六业,我们其实心里还是很感激你的,这么做也真的是迫不得已,这样,朝廷内外的事情还是归你统管,不过,这京师安危方面,我看还是交给康雪烛罢!”
奕䜣连声谢恩,心里却对面前这个女人充满了畏惧,
恭亲王完全屈服于慈禧了,大清的事务的确还离不了奕䜣,在召见后的同一天,慈禧即指示拟定谕旨,强调恭亲王确有认错表现,表示痛改前非,准其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是议政王的名号不再恢复了。
同时,下令京师防御重任,全部交到康雪烛的手里,从即日起康雪烛有权利调动京城内外的一切军队物资。
可以说康雪烛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爬到了人生的巅峰,他胸中的那些梦想,在康雪烛看来也终于到了实施的时候。
可是,仅仅一个康雪烛能够应付一切吗?一个康雪烛,又能够挽救风雨飘零,即将轰然倒塌的大清帝国吗?
京师里的争权夺利,不过是灭亡前的预兆,而节节取胜的百战军,却正在吹响号角,对满清的最后一击,已经悄无声息开始展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 target="_blank"></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4908/143596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