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章 西郊 冲云阁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我心里半是清明,半是迷茫,眼看着他走了出去,外面风雪大作,而他走出大门之后又反手将藏书阁的大门关了起来。
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矗立在这个昏暗的藏书阁里。
刚刚,他朝四周望了一下,还让我——好好“找一找”。
难道说,这个藏书阁里,会有我需要的答案吗?
这么想着,我慢慢走到旁边的一个书架边,从上面拿出了一本书,翻开一看便是傅八岱的笔迹——虽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他的字却比过去写得更好了,也许正是因为眼睛看不见,其他的感官越发的敏感,也更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这些字慢慢褪去了当初的行云流水,而在一横一撇,一竖一捺中沉淀出了一些厚重来。
我几乎能从他的字迹里,看出他的心事,那些沉重的心事。
手中的这本,是《冲虚真经》。
原本只打算随意的翻看两页,但一看之下就有些舍不得放开,一直看了好几卷,才勉强自己合上书本,这一本应该是他比较早录下来的,书页比起刚刚看到的那一本没那么新,尤其是前面两卷和第五卷,翻得次数太多,书角都有些发毛了。
合上书,觉得跟我要找的没什么关系,便放了回去,又抽出第二本。
《太白阴经》。
兵书?
我有些意外,虽然也知道他为了保护那些文化而收录了许多的古籍,未必都是儒教经典,比如刚刚那本《冲虚真经》,但没想到他连兵书都收录了。
我又翻了两本,发现他录下的兵书还不少,什么《司马法》、《幄机经》,不一而足。
真是少见。
再翻看下去,发现他收录的东西实在不少,只是不知为什么,儒教的经典他似乎记录得还不是很多,倒是道教、兵家和法家的东西,在他录出的十几本书里占的比例不小。
也许,如他刚刚所说,仓廪足而知礼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在吃饱喝足有闲情的前提下才会关心自己家里的藏书和教育问题,但也不会关心到文化上去,惟有真正站在高处的人,看到的才不是一本一册的得失;而他作为西川大儒,关心的也并不仅仅是儒教经典的没落,能够放开胸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他是师傅,而我们,大概只能一生做他的学生了。
想到这里,我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过,这里的书跟我母亲,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放下他录的那些书册,我又往旁边走去,这个藏书阁四面八方都矗立着高高的书架,几乎将窗户都挡住了,所以里面的光线才会这么晦暗,接着天窗上投下的微弱的光,我慢慢的走到另一边一处靠墙的书架边,翻看起上面的书册来。
这些,便是皇家的藏书了。
《虎钤经》、《素书》、《云笈七籤》,这些藏书我也曾经在内藏阁里见过,看来傅八岱这些年只专注在自己录那些古籍上,没怎么看过这边的书,上面都积了一层灰了。
不过——
我一步一步走着,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去翻看,当我走到一个角落里的书架边,拿起上面的一本书的时候,指尖摸到的却是干干净净的书页。
我皱了一下眉头,但因为这个角落里光线实在是太昏暗了,我几乎已经看不清这本书上到底写着什么,便拿着它慢慢的走到门口,接着外面的光线低头一看——
起居注。
我顿时心里惊了一下。
起居注,这是记录皇帝平日行事举止的言行录,自来都是由起居郎、起居令跟随在皇帝身边进行记录,一段时间会抄写誊录一次,然后馆藏,一般是作为历朝历代编纂正史的基本材料存在的。
这些东西,连皇帝都几乎不能看到自己的起居注,更不会轻易的流传出去了。
但我手里的这本——
我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下意识的翻开一页,而看到第一页的时候,心里就不由的咯噔了一声。
因为,我看到的第一句就是——高皇帝起居注册。
这是——当今皇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当初从草原南下,一举占领中原,建立天朝的那一位高皇帝的起居注?
这算起来,离现在至少也有五、六十年了。
我压抑住内心一阵异样的跳动,急忙仔细的翻看了一下,才发现这本起居注的记录非常的详尽,不管大小事件重要与否全都记录在册,只是字迹相当的潦草,而且没有太多翻看的痕迹,一看就知道,这是起居郎的原始记录。
一般而言,皇帝的起居注会在月末,或者季末由人重新修订重录一次,一来是修改其中的笔误,二来就是为了誊清成卷,这样便于保管,更便于将来用以编纂正史,而在那之后,手稿往往就弃之不用了,有一些会直接销毁。
但我没想到,居然会有一本没有销毁的起居注的原始手稿出现在藏书阁。
想来,裴元灏让人将宫中的藏书都搬到这里来,便于傅八岱编纂,那些人大概也没有想到这其中会混了这么一本册子进来,都没有注意过。
不过,高皇帝的起居注……
那可是五、六十年前的东西了,难道会跟我要寻求的答案有什么关联吗?
想到这里,我不由的屏住呼吸,往下翻了一页,就看见那一页上几个清晰的大字,倒是难得的字迹工整,大概是因为,所记录的就不是一件能够潦草的事——
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初七日,皇帝诣,明堂献祭,皇帝率诸将及胜京王公上表行庆贺礼,未果,还宫。
元庆元年?那正是天朝建立初年,不过我记得,高皇帝正式登基应该是在三月中,这起居注记录的应该是他几乎已经打下了整个中原,并且平定扬州之乱,暂时安抚了西川之后,准备登基前七天进行准备工作时的一些事。
譬如,明堂献祭。
所以,记录中高皇帝明堂献祭,率领的不是文武百官,不是诸王,而是诸将领,显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册封。
不过——
“未果”。
这两个字映在我眼中,显得有些微微的扎眼。
高皇帝第一次明堂献祭,是在自己登基之前,显然是为了拉拢几边的关系,毕竟当初战乱连年,老百姓对于朝廷的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前朝的遗臣在观望,草原胜京的那些王公也在观望,献祭明堂,不失为一个稳定民心,缔造某种局面的手段。
但这一次的献祭,却是未果。
也就是说,并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我急忙往下翻,可后面的书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其他的事情了。
起居注虽然记录的是皇帝平日的言行举止,但当时高皇帝尚未登基,连文武百官都还没来得急册封,居然就有了一个起居郎,显然是要摆一摆皇威的意思,因为之前的草原胜京一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他们大概也是在进入中原,占领了京城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桩,便于将来编纂正史,所以特地提前册封了一个起居郎,其实颇有些穷人窄富之意,也显得好笑。
这样匆匆上马,也难怪记录会不详尽了。
不过,我想了想,又继续往后翻看。
翻到第七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十四日,皇帝诣,明堂献祭,皇帝率文武百官及胜京王公上表行庆贺礼,礼成还宫”。
这一次,明堂献祭成功了。
前后相差正好七天,这一次献祭成功之后,便是高皇帝正式登基了。
他能顺利登基,显然已经是所有的一切都打点清楚,并且也没有任何的阻挠力量,而很大一部分顺利,应该就来自这一次成功的明堂献祭。
但,为什么仅仅相隔七天时间,就从失败转成了成功呢?
我想了想,又重新往前翻了一下。
前面几页记录的,不过是一些册封、赐宴,皇帝率群臣到皇城周围的寺庙拈香祈福的事,倒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
不过,当我翻到三月十日那一天的记录时,就停下了下来。
其他几页上,同一天都会记录好几件事,毕竟在那七天里,高皇帝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可谓日理万机,但在这一页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却只记录了一件事——
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初十日,皇帝行幸西郊冲云阁。
西郊?!
冲云阁?!
这是——
一看到那个地名,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脑子里嗡了一声,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的打到了脑后,顿时两手一颤,完全捧不住手中的那本起居注,从我的指尖翻然落下!
我急忙伸手要去捡,可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脚步声,踩着雪咯吱咯吱的响着,正是朝这边来了,听那声音,并不是大队人马,应该只有一两个人才对。
不过,这个时候,能到藏书阁来的人,只有——
我的心里一震,耳听着那脚步已经走到了门口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就算捡起那本书,也来不及放回去了,我定了定神,急忙将那本册子踢到了门背后,然后直起腰来,伸手扶到门上。
就在这时,藏书阁的大门被推开了。
随着吱呀一声,一阵寒风卷着雪沫忽的吹来,吹得我整个人都打了一个寒颤,而一抬头,就看见念深站在门口,身上披着厚厚的风氅,白皙消瘦的脸上一双大眼睛圆睁着,他大概也没想到我会站在门口,忽然这样打一个照面,倒是给他吓了一跳。
“青姨!”
“殿下。”
“我看青姨这么久还没出来,过来看看。青姨在这里是——”
他说着,往里看了几眼。
我急忙掩饰的笑道:“傅老录的那些书,他让我帮他看一看,看看有没有笔误。”
“哦。那,青姨看完了吗?”
我淡淡笑道:“他的记性可比我们好多了,好多书里我都不记得的东西,他还能录下来,我又如何能帮他更正笔误呢?不过空口答应下来,应个景罢了。”
念深也笑了一下,笑容中却显得有些寥落:“老师就是这样,怎么劝都劝不好。”
看来,傅八岱白头的事,对于他来说也不啻是一个打击,所以之前我来这里的时候问他傅老的身体如何,他都不知如何回答。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个师门是他在皇城中难得可以依靠,并且可以完全相信的势力,但现在,我已经不在宫中,轻寒也已经负罪逃去了西川,傅八岱又是这样一个境况,可谓日暮西山,他的师门,几乎都已经凋落了。
想到这里,我也有些酸楚感,但也只能安慰他:“殿下不要太担心,傅老心里的事很重,但绝对不会只为录几本书就把自己豁出去。只是,现在只有你在身边,平日多劝劝,也是好的。”
他点点头:“我知道。”
我们两这样相对着,一个站在门内,一个站在门外,寒风还卷着雪沫不停的吹着,不一会儿,我脚边的地面上都落了不少的雪花,这个藏书阁变得更加寒冷了起来。
于是,我说道:“也没有什么看的了,现在时候也不早,我该回去了。”
“……”
这话一出,念深的脸色立刻惊了一下,随即黯然了下去。
虽然他在接我进宫之前就应该很明白,这一次相见不可能是一次长久的相聚,我一定是要离开的,但这话真正说出来的时候,还是像一阵寒风直吹进了他心里,让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起来。
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只低下头往后退了一步,我便迈出了门槛,又低头看了一眼那夹在门背后的册子,一言不发,慢慢的将大门关上了。
光线,一点一点的在藏书阁的地上合拢,移过那本起居注上的时候,我还能依稀辨认出那几个字——
西郊,冲云阁……
这一刻,我的心里像是有一道光照了进来。
我回想起了那天跟随吴彦秋一路到了西郊,临走前,看到的山上从容的松树丛中,隐隐露出的楼阁来。
冲云阁。
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矗立在这个昏暗的藏书阁里。
刚刚,他朝四周望了一下,还让我——好好“找一找”。
难道说,这个藏书阁里,会有我需要的答案吗?
这么想着,我慢慢走到旁边的一个书架边,从上面拿出了一本书,翻开一看便是傅八岱的笔迹——虽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他的字却比过去写得更好了,也许正是因为眼睛看不见,其他的感官越发的敏感,也更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上,这些字慢慢褪去了当初的行云流水,而在一横一撇,一竖一捺中沉淀出了一些厚重来。
我几乎能从他的字迹里,看出他的心事,那些沉重的心事。
手中的这本,是《冲虚真经》。
原本只打算随意的翻看两页,但一看之下就有些舍不得放开,一直看了好几卷,才勉强自己合上书本,这一本应该是他比较早录下来的,书页比起刚刚看到的那一本没那么新,尤其是前面两卷和第五卷,翻得次数太多,书角都有些发毛了。
合上书,觉得跟我要找的没什么关系,便放了回去,又抽出第二本。
《太白阴经》。
兵书?
我有些意外,虽然也知道他为了保护那些文化而收录了许多的古籍,未必都是儒教经典,比如刚刚那本《冲虚真经》,但没想到他连兵书都收录了。
我又翻了两本,发现他录下的兵书还不少,什么《司马法》、《幄机经》,不一而足。
真是少见。
再翻看下去,发现他收录的东西实在不少,只是不知为什么,儒教的经典他似乎记录得还不是很多,倒是道教、兵家和法家的东西,在他录出的十几本书里占的比例不小。
也许,如他刚刚所说,仓廪足而知礼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在吃饱喝足有闲情的前提下才会关心自己家里的藏书和教育问题,但也不会关心到文化上去,惟有真正站在高处的人,看到的才不是一本一册的得失;而他作为西川大儒,关心的也并不仅仅是儒教经典的没落,能够放开胸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他是师傅,而我们,大概只能一生做他的学生了。
想到这里,我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过,这里的书跟我母亲,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放下他录的那些书册,我又往旁边走去,这个藏书阁四面八方都矗立着高高的书架,几乎将窗户都挡住了,所以里面的光线才会这么晦暗,接着天窗上投下的微弱的光,我慢慢的走到另一边一处靠墙的书架边,翻看起上面的书册来。
这些,便是皇家的藏书了。
《虎钤经》、《素书》、《云笈七籤》,这些藏书我也曾经在内藏阁里见过,看来傅八岱这些年只专注在自己录那些古籍上,没怎么看过这边的书,上面都积了一层灰了。
不过——
我一步一步走着,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去翻看,当我走到一个角落里的书架边,拿起上面的一本书的时候,指尖摸到的却是干干净净的书页。
我皱了一下眉头,但因为这个角落里光线实在是太昏暗了,我几乎已经看不清这本书上到底写着什么,便拿着它慢慢的走到门口,接着外面的光线低头一看——
起居注。
我顿时心里惊了一下。
起居注,这是记录皇帝平日行事举止的言行录,自来都是由起居郎、起居令跟随在皇帝身边进行记录,一段时间会抄写誊录一次,然后馆藏,一般是作为历朝历代编纂正史的基本材料存在的。
这些东西,连皇帝都几乎不能看到自己的起居注,更不会轻易的流传出去了。
但我手里的这本——
我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下意识的翻开一页,而看到第一页的时候,心里就不由的咯噔了一声。
因为,我看到的第一句就是——高皇帝起居注册。
这是——当今皇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当初从草原南下,一举占领中原,建立天朝的那一位高皇帝的起居注?
这算起来,离现在至少也有五、六十年了。
我压抑住内心一阵异样的跳动,急忙仔细的翻看了一下,才发现这本起居注的记录非常的详尽,不管大小事件重要与否全都记录在册,只是字迹相当的潦草,而且没有太多翻看的痕迹,一看就知道,这是起居郎的原始记录。
一般而言,皇帝的起居注会在月末,或者季末由人重新修订重录一次,一来是修改其中的笔误,二来就是为了誊清成卷,这样便于保管,更便于将来用以编纂正史,而在那之后,手稿往往就弃之不用了,有一些会直接销毁。
但我没想到,居然会有一本没有销毁的起居注的原始手稿出现在藏书阁。
想来,裴元灏让人将宫中的藏书都搬到这里来,便于傅八岱编纂,那些人大概也没有想到这其中会混了这么一本册子进来,都没有注意过。
不过,高皇帝的起居注……
那可是五、六十年前的东西了,难道会跟我要寻求的答案有什么关联吗?
想到这里,我不由的屏住呼吸,往下翻了一页,就看见那一页上几个清晰的大字,倒是难得的字迹工整,大概是因为,所记录的就不是一件能够潦草的事——
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初七日,皇帝诣,明堂献祭,皇帝率诸将及胜京王公上表行庆贺礼,未果,还宫。
元庆元年?那正是天朝建立初年,不过我记得,高皇帝正式登基应该是在三月中,这起居注记录的应该是他几乎已经打下了整个中原,并且平定扬州之乱,暂时安抚了西川之后,准备登基前七天进行准备工作时的一些事。
譬如,明堂献祭。
所以,记录中高皇帝明堂献祭,率领的不是文武百官,不是诸王,而是诸将领,显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册封。
不过——
“未果”。
这两个字映在我眼中,显得有些微微的扎眼。
高皇帝第一次明堂献祭,是在自己登基之前,显然是为了拉拢几边的关系,毕竟当初战乱连年,老百姓对于朝廷的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前朝的遗臣在观望,草原胜京的那些王公也在观望,献祭明堂,不失为一个稳定民心,缔造某种局面的手段。
但这一次的献祭,却是未果。
也就是说,并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我急忙往下翻,可后面的书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其他的事情了。
起居注虽然记录的是皇帝平日的言行举止,但当时高皇帝尚未登基,连文武百官都还没来得急册封,居然就有了一个起居郎,显然是要摆一摆皇威的意思,因为之前的草原胜京一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他们大概也是在进入中原,占领了京城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桩,便于将来编纂正史,所以特地提前册封了一个起居郎,其实颇有些穷人窄富之意,也显得好笑。
这样匆匆上马,也难怪记录会不详尽了。
不过,我想了想,又继续往后翻看。
翻到第七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十四日,皇帝诣,明堂献祭,皇帝率文武百官及胜京王公上表行庆贺礼,礼成还宫”。
这一次,明堂献祭成功了。
前后相差正好七天,这一次献祭成功之后,便是高皇帝正式登基了。
他能顺利登基,显然已经是所有的一切都打点清楚,并且也没有任何的阻挠力量,而很大一部分顺利,应该就来自这一次成功的明堂献祭。
但,为什么仅仅相隔七天时间,就从失败转成了成功呢?
我想了想,又重新往前翻了一下。
前面几页记录的,不过是一些册封、赐宴,皇帝率群臣到皇城周围的寺庙拈香祈福的事,倒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
不过,当我翻到三月十日那一天的记录时,就停下了下来。
其他几页上,同一天都会记录好几件事,毕竟在那七天里,高皇帝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可谓日理万机,但在这一页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却只记录了一件事——
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初十日,皇帝行幸西郊冲云阁。
西郊?!
冲云阁?!
这是——
一看到那个地名,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脑子里嗡了一声,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的打到了脑后,顿时两手一颤,完全捧不住手中的那本起居注,从我的指尖翻然落下!
我急忙伸手要去捡,可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脚步声,踩着雪咯吱咯吱的响着,正是朝这边来了,听那声音,并不是大队人马,应该只有一两个人才对。
不过,这个时候,能到藏书阁来的人,只有——
我的心里一震,耳听着那脚步已经走到了门口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就算捡起那本书,也来不及放回去了,我定了定神,急忙将那本册子踢到了门背后,然后直起腰来,伸手扶到门上。
就在这时,藏书阁的大门被推开了。
随着吱呀一声,一阵寒风卷着雪沫忽的吹来,吹得我整个人都打了一个寒颤,而一抬头,就看见念深站在门口,身上披着厚厚的风氅,白皙消瘦的脸上一双大眼睛圆睁着,他大概也没想到我会站在门口,忽然这样打一个照面,倒是给他吓了一跳。
“青姨!”
“殿下。”
“我看青姨这么久还没出来,过来看看。青姨在这里是——”
他说着,往里看了几眼。
我急忙掩饰的笑道:“傅老录的那些书,他让我帮他看一看,看看有没有笔误。”
“哦。那,青姨看完了吗?”
我淡淡笑道:“他的记性可比我们好多了,好多书里我都不记得的东西,他还能录下来,我又如何能帮他更正笔误呢?不过空口答应下来,应个景罢了。”
念深也笑了一下,笑容中却显得有些寥落:“老师就是这样,怎么劝都劝不好。”
看来,傅八岱白头的事,对于他来说也不啻是一个打击,所以之前我来这里的时候问他傅老的身体如何,他都不知如何回答。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个师门是他在皇城中难得可以依靠,并且可以完全相信的势力,但现在,我已经不在宫中,轻寒也已经负罪逃去了西川,傅八岱又是这样一个境况,可谓日暮西山,他的师门,几乎都已经凋落了。
想到这里,我也有些酸楚感,但也只能安慰他:“殿下不要太担心,傅老心里的事很重,但绝对不会只为录几本书就把自己豁出去。只是,现在只有你在身边,平日多劝劝,也是好的。”
他点点头:“我知道。”
我们两这样相对着,一个站在门内,一个站在门外,寒风还卷着雪沫不停的吹着,不一会儿,我脚边的地面上都落了不少的雪花,这个藏书阁变得更加寒冷了起来。
于是,我说道:“也没有什么看的了,现在时候也不早,我该回去了。”
“……”
这话一出,念深的脸色立刻惊了一下,随即黯然了下去。
虽然他在接我进宫之前就应该很明白,这一次相见不可能是一次长久的相聚,我一定是要离开的,但这话真正说出来的时候,还是像一阵寒风直吹进了他心里,让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起来。
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只低下头往后退了一步,我便迈出了门槛,又低头看了一眼那夹在门背后的册子,一言不发,慢慢的将大门关上了。
光线,一点一点的在藏书阁的地上合拢,移过那本起居注上的时候,我还能依稀辨认出那几个字——
西郊,冲云阁……
这一刻,我的心里像是有一道光照了进来。
我回想起了那天跟随吴彦秋一路到了西郊,临走前,看到的山上从容的松树丛中,隐隐露出的楼阁来。
冲云阁。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1700/130655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