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艰难的过程
推荐阅读:至尊狂妻:邪王的小魔妃、辞职后我成了首富真千金、总裁独爱小冷妻、首席,你被捕了、霸道总裁追逃妻、换亲赚翻了!我嫁病秧子得诰命、投喂流放罪臣后,她被迫现形了、夺心游戏:继承者的女人、暴富很难?我的超市通古今!、总裁的1001次求婚、
林楼在上海有这么多老洋房,压根就不用为办公、住宿场所操心,楼上有的是房间给他们住,还有大会议室可以开会办公;至于吃饭问题,让楼下的餐厅按时做好就行,要是吃不惯西餐、本帮菜、江浙菜,临时雇一个厨师也不是啥大不了的问题。
他甚至已经开始琢磨着在上海开分院了,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还可以辐射江浙一带未来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未来肯定有非常多的项目可做,在这里开设一家分院,然后北京总部辐射北方市场,上海分院辐射东部沿海区域,香江分院主攻南方和东南亚一代,这就基本上包圆了。
利用郑伟明的关系雇佣了一些当地的人才,让他们帮忙做市场调查,还有资料整理的工作,由赵玉坤等人给出分析。
然后林楼和王院士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一边完成手头上的其它工作,一边监督着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方案。
过了一段时间,初步的资料整理完成,他们也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根据上海的近期规划,主要是东西联动的交通基础建设,已经定好了5座跨江大桥的建设,除此之外还有10条过江隧道,这些交通硬件的连接,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打通了黄浦江两岸,更连接了两岸经济发展,已经发展成熟的浦西地区,可以和浦东共享已有的经济发展成果,而浦东独有的国家发展政策又会将整个上海引向新的增长极。”
“浦西的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在上海的中轴线上相互咬合,至此黄浦江两岸,才有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可能,从此浦东和浦西再也不能分离,这样的双轮驱动的模式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林楼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了总结,说完大方向,又说起了浦东的具体情况,“对于浦东来说,从政策引入企业再到吸引人才,这还都是起步,而要想实现金融中心的目标,接下来要做到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填充和完善。”
“而在这方面,除了要做好和浦西的联动,继续和浦西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之外,还要注意会比浦西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在道路规划上的缺点!”浦西的城市发展历史比较长,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大,而浦东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人口,但在基础建设上还相对滞后,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重新规划就容易多了。
林楼给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让他们先消化一段时间,自己则开始在脑海里搜集资料,细细回想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确定了参与的建筑规划单位之后,中、英、法、意、日五国建筑规划师分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英国罗杰斯方案“”圆形、有力而雄心勃勃的城市形象,来源于黄浦江河湾空间的形态和公共交通环网的设计,同时通过分析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视景面产生具有英国田园都市理念的现代生态型城市。
法国贝罗方案:建立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未来大都市形象,由朝向外滩的直角形界面组成的空间格局象征未来,与20世纪的外滩建筑界面形成鲜明的时代对比。这是一个充满法兰西文化个性的方案。
日本伊藤方案:建设一个高度统一的信息化城市,水平与纵向形成紧密的功能层带,使开发轴沿黄浦江南北向带状平行发展,强烈的信息流、严谨的城市网络以及多层的地下开发,折射出日本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意大利福克萨斯方案:寻求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从上海南市老城的形态中找出地域文脉联系,借此建设一个呈椭圆形、高密度、并由其周围低层建筑群衬托的“城中城”。这就是来自马可波罗故乡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结晶。
中国上海联合咨询组方案(同济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东西轴线”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区的集聚,附以高架、步行平台网络并与沿江步行绿带相连接,构成上海几代人对浦东陆家嘴开发的梦想。
其中,理查-罗杰斯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者,也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规划大师,所有的方案中,英国的公认是最漂亮的,但是他的方案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这五个版本的陆家嘴,各有所长,但陆家嘴不像金桥、张江,直接开垦农田或者荒地,在一片平地上统一规划;外国设计师团队,包括罗杰斯在内都没有考虑到陆家嘴老城区有很多制约因素,所以就连罗杰斯自己都说,“如果你完全按照任何一个外方方案来实施,都将是一场灾难,我们的方案只是概念方案,你们要学其神,而不能照抄。”
最后浦东的做法是,将中国自己的设计团队分成3组,这3组人马要将5个方案融合成一个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理念、可操作可落地的设计方案。
这一过程被称为“5-3-1-1”:“5”就是五个不同的概念方案;“3”就是综合五个方案的优点,出了三个深化的比较方案;“1”就是三个深化比较方案基础上再组织专家讨论,各方面听取意见,最后集中形成一个深化规划方案;最后一个“1”是在深化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综合优化。
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由城市规划师、工程师组成的不到10人的设计团队,脱产半年潜心设计,加班成为他们的常态,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实施方案;他们为了给这一块浦东最核心,最中央,最黄金的地段送上最高水平的规划耗尽了心思。
但是,由于时代和眼界的限制,日后的陆家嘴规划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交通组织落后。90年代形成的正交路网结构被过于强调展示用途的世纪大道严重割裂,加上3条过江隧道在地面层交织、普遍超容的建成密度、机动车主导的模式,导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过境交通与对外交通主通道重叠,2、核心区域对外交通联系不畅,3、越江交通流量分布不均;4、步行交通环境亟待改善……
功能分区单一,虽然陆家嘴规划国际竞赛阶段就有包括罗杰斯几家单位的方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功能混合的开发模式,但是,最后的实施方案仍然只强调了以集中建造高档写字楼为主的发展模式,对构建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保持区域配套的平衡发展重视不够,这已经直接影响到功能区的作用发挥。
公共空间缺失,陆家嘴中心绿地被三条双向八车道的机动车道隔离,也没有地下通道,可达性不是一般得低,它和金茂、国金、上中心的轴线镜像关系,让人觉得这块地的存在只是未来第四第五超级高层塔楼的储备用地而已,而各地块各自为政,街道上除了绿化隔离带基本几乎没有成系统休憩空间。
原本那些在陆家嘴cbd工作的人压力就已经很大了,而城市规划设计中,却没有让他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休憩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文关怀上面的缺失,在规划设计理念上也大大落后于拉德芳斯、曼哈顿等区域。
行人系统忽视,日后新加的陆家嘴人行高架算是对这一问题的局部亡羊补牢,但是在这之前,机动车主导的陆家嘴规划就几乎没有考虑过行人系统,纵横双向八车道的机动车路网、50-100米长的过街距离、200-400米的斑马线间距,对行人简直就是噩梦,也使整个陆家嘴变成了没有真正意义上街道的畸形城市区域。
地下空间孤立,虽然小陆家嘴区域里每个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量都非常巨大,普遍都有地下5层-6层的规模,但是你很难找到两个地块的地下空间的连通口,因为他们并不存在,事实上,除了地铁二号线的出入口,任意地块的地下都相互隔绝,本来可以弥补地面公共空间、行人系统不足,乃至盘活整个区域商业的地下空间,也在原有规划方案中缺失。
城市形态异化,从地图上可以很容易发现,放射状大道、转盘、环路、隧道、涵洞......整个陆家嘴的路网呈现出一种极不自然的扭曲状态,这种扭曲一方面和同质化的马路界面两相组合,使人根本无法直觉地判断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另一方面又使陆家嘴的建筑之间无法形成明确的形态关系,作为一个区域也无法形成一个场所特征。
所以日后站在外滩看对面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塔、开瓶器、注射器、打蛋器这些高楼大厦非常漂亮、非常让人震撼,但是等过去一看,却显得太过赛博朋克,这里充满了高科技的成果,却没有生活,无论是交通还是公共空间都存在着太多的缺陷和遗憾。
只是到那个时候,想要重新调整就太难了,毕竟道路已经建成、高楼大厦已经封顶,总不能拆了重建吧?
这些自然是规划方案没做好的结果,但要埋怨当初那些耗费心思的规划师,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规划是一项带有一定预测性质的工作,谁又能想到日后的陆家嘴会发展地这么快呢?不光是他们没想到,全世界的规划师估计都没有想到。
而且随着陆家嘴价值的飞速提升,经济效益也对规划方案的执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一块土地,修建成步行通道或者休憩绿地,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要是盖成五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又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甚至是完全不用考虑的。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需要在规划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尤其是上海的文化底蕴,将其和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其他金融中心区分开来;还要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至于让陆家嘴沦为冷冰冰的摩天大楼集合体。
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就像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和日后的马丘比丘宪章对世界城市规划在不同阶段的指导意义一样。
好在林楼恰好就有这种理论,他和吴委员合作撰写的《广义建筑学》如今已经完成,书中强调的地方文脉、人居理念等理论,正好可以用来指导陆家嘴的规划。
所以等大家消化完之前的资料后,林楼并没有马上拿出自己的概念方案,而是先组织了大家学习《广义建筑学》,只有先在理论上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陆家嘴金融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
这本书自从一完成,就引起了王院士、赵玉坤、季明光等人的注意,他们每个人都买了好几本,不光自己看,还分发给了自己的朋友。
但是等林楼亲自为他们讲解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领悟还是浅了些,许多问题书里明明已经写了,他们还是没有领会到。
林楼在讲解的时候,特意拿出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区的案例,来为他们分析这些金融区在规划设计中的得失,让他们对金融区的规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在我们的规划方案中,不仅要满足金融中心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兼顾地方文脉、人居理念、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诸多因素,最后拿出来的成果,不仅要展示出陆家嘴力争世界金融中心的光辉前景,还要让在这里工作的人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而不是麻烦!”
林楼在做完最后的总结后,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概念方案,然后让他们进行细化。
他甚至已经开始琢磨着在上海开分院了,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还可以辐射江浙一带未来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未来肯定有非常多的项目可做,在这里开设一家分院,然后北京总部辐射北方市场,上海分院辐射东部沿海区域,香江分院主攻南方和东南亚一代,这就基本上包圆了。
利用郑伟明的关系雇佣了一些当地的人才,让他们帮忙做市场调查,还有资料整理的工作,由赵玉坤等人给出分析。
然后林楼和王院士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一边完成手头上的其它工作,一边监督着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方案。
过了一段时间,初步的资料整理完成,他们也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根据上海的近期规划,主要是东西联动的交通基础建设,已经定好了5座跨江大桥的建设,除此之外还有10条过江隧道,这些交通硬件的连接,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打通了黄浦江两岸,更连接了两岸经济发展,已经发展成熟的浦西地区,可以和浦东共享已有的经济发展成果,而浦东独有的国家发展政策又会将整个上海引向新的增长极。”
“浦西的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在上海的中轴线上相互咬合,至此黄浦江两岸,才有了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可能,从此浦东和浦西再也不能分离,这样的双轮驱动的模式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林楼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了总结,说完大方向,又说起了浦东的具体情况,“对于浦东来说,从政策引入企业再到吸引人才,这还都是起步,而要想实现金融中心的目标,接下来要做到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填充和完善。”
“而在这方面,除了要做好和浦西的联动,继续和浦西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之外,还要注意会比浦西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在道路规划上的缺点!”浦西的城市发展历史比较长,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大,而浦东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人口,但在基础建设上还相对滞后,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重新规划就容易多了。
林楼给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让他们先消化一段时间,自己则开始在脑海里搜集资料,细细回想陆家嘴金融区的规划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确定了参与的建筑规划单位之后,中、英、法、意、日五国建筑规划师分别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英国罗杰斯方案“”圆形、有力而雄心勃勃的城市形象,来源于黄浦江河湾空间的形态和公共交通环网的设计,同时通过分析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视景面产生具有英国田园都市理念的现代生态型城市。
法国贝罗方案:建立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未来大都市形象,由朝向外滩的直角形界面组成的空间格局象征未来,与20世纪的外滩建筑界面形成鲜明的时代对比。这是一个充满法兰西文化个性的方案。
日本伊藤方案:建设一个高度统一的信息化城市,水平与纵向形成紧密的功能层带,使开发轴沿黄浦江南北向带状平行发展,强烈的信息流、严谨的城市网络以及多层的地下开发,折射出日本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意大利福克萨斯方案:寻求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从上海南市老城的形态中找出地域文脉联系,借此建设一个呈椭圆形、高密度、并由其周围低层建筑群衬托的“城中城”。这就是来自马可波罗故乡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结晶。
中国上海联合咨询组方案(同济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东西轴线”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区的集聚,附以高架、步行平台网络并与沿江步行绿带相连接,构成上海几代人对浦东陆家嘴开发的梦想。
其中,理查-罗杰斯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者,也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规划大师,所有的方案中,英国的公认是最漂亮的,但是他的方案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这五个版本的陆家嘴,各有所长,但陆家嘴不像金桥、张江,直接开垦农田或者荒地,在一片平地上统一规划;外国设计师团队,包括罗杰斯在内都没有考虑到陆家嘴老城区有很多制约因素,所以就连罗杰斯自己都说,“如果你完全按照任何一个外方方案来实施,都将是一场灾难,我们的方案只是概念方案,你们要学其神,而不能照抄。”
最后浦东的做法是,将中国自己的设计团队分成3组,这3组人马要将5个方案融合成一个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理念、可操作可落地的设计方案。
这一过程被称为“5-3-1-1”:“5”就是五个不同的概念方案;“3”就是综合五个方案的优点,出了三个深化的比较方案;“1”就是三个深化比较方案基础上再组织专家讨论,各方面听取意见,最后集中形成一个深化规划方案;最后一个“1”是在深化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综合优化。
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这个由城市规划师、工程师组成的不到10人的设计团队,脱产半年潜心设计,加班成为他们的常态,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实施方案;他们为了给这一块浦东最核心,最中央,最黄金的地段送上最高水平的规划耗尽了心思。
但是,由于时代和眼界的限制,日后的陆家嘴规划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交通组织落后。90年代形成的正交路网结构被过于强调展示用途的世纪大道严重割裂,加上3条过江隧道在地面层交织、普遍超容的建成密度、机动车主导的模式,导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过境交通与对外交通主通道重叠,2、核心区域对外交通联系不畅,3、越江交通流量分布不均;4、步行交通环境亟待改善……
功能分区单一,虽然陆家嘴规划国际竞赛阶段就有包括罗杰斯几家单位的方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功能混合的开发模式,但是,最后的实施方案仍然只强调了以集中建造高档写字楼为主的发展模式,对构建完善的城市服务体系,保持区域配套的平衡发展重视不够,这已经直接影响到功能区的作用发挥。
公共空间缺失,陆家嘴中心绿地被三条双向八车道的机动车道隔离,也没有地下通道,可达性不是一般得低,它和金茂、国金、上中心的轴线镜像关系,让人觉得这块地的存在只是未来第四第五超级高层塔楼的储备用地而已,而各地块各自为政,街道上除了绿化隔离带基本几乎没有成系统休憩空间。
原本那些在陆家嘴cbd工作的人压力就已经很大了,而城市规划设计中,却没有让他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休憩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人文关怀上面的缺失,在规划设计理念上也大大落后于拉德芳斯、曼哈顿等区域。
行人系统忽视,日后新加的陆家嘴人行高架算是对这一问题的局部亡羊补牢,但是在这之前,机动车主导的陆家嘴规划就几乎没有考虑过行人系统,纵横双向八车道的机动车路网、50-100米长的过街距离、200-400米的斑马线间距,对行人简直就是噩梦,也使整个陆家嘴变成了没有真正意义上街道的畸形城市区域。
地下空间孤立,虽然小陆家嘴区域里每个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量都非常巨大,普遍都有地下5层-6层的规模,但是你很难找到两个地块的地下空间的连通口,因为他们并不存在,事实上,除了地铁二号线的出入口,任意地块的地下都相互隔绝,本来可以弥补地面公共空间、行人系统不足,乃至盘活整个区域商业的地下空间,也在原有规划方案中缺失。
城市形态异化,从地图上可以很容易发现,放射状大道、转盘、环路、隧道、涵洞......整个陆家嘴的路网呈现出一种极不自然的扭曲状态,这种扭曲一方面和同质化的马路界面两相组合,使人根本无法直觉地判断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另一方面又使陆家嘴的建筑之间无法形成明确的形态关系,作为一个区域也无法形成一个场所特征。
所以日后站在外滩看对面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塔、开瓶器、注射器、打蛋器这些高楼大厦非常漂亮、非常让人震撼,但是等过去一看,却显得太过赛博朋克,这里充满了高科技的成果,却没有生活,无论是交通还是公共空间都存在着太多的缺陷和遗憾。
只是到那个时候,想要重新调整就太难了,毕竟道路已经建成、高楼大厦已经封顶,总不能拆了重建吧?
这些自然是规划方案没做好的结果,但要埋怨当初那些耗费心思的规划师,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规划是一项带有一定预测性质的工作,谁又能想到日后的陆家嘴会发展地这么快呢?不光是他们没想到,全世界的规划师估计都没有想到。
而且随着陆家嘴价值的飞速提升,经济效益也对规划方案的执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一块土地,修建成步行通道或者休憩绿地,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要是盖成五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又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甚至是完全不用考虑的。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需要在规划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尤其是上海的文化底蕴,将其和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其他金融中心区分开来;还要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至于让陆家嘴沦为冷冰冰的摩天大楼集合体。
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就像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和日后的马丘比丘宪章对世界城市规划在不同阶段的指导意义一样。
好在林楼恰好就有这种理论,他和吴委员合作撰写的《广义建筑学》如今已经完成,书中强调的地方文脉、人居理念等理论,正好可以用来指导陆家嘴的规划。
所以等大家消化完之前的资料后,林楼并没有马上拿出自己的概念方案,而是先组织了大家学习《广义建筑学》,只有先在理论上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陆家嘴金融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
这本书自从一完成,就引起了王院士、赵玉坤、季明光等人的注意,他们每个人都买了好几本,不光自己看,还分发给了自己的朋友。
但是等林楼亲自为他们讲解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领悟还是浅了些,许多问题书里明明已经写了,他们还是没有领会到。
林楼在讲解的时候,特意拿出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区、香江中环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区的案例,来为他们分析这些金融区在规划设计中的得失,让他们对金融区的规划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在我们的规划方案中,不仅要满足金融中心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兼顾地方文脉、人居理念、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诸多因素,最后拿出来的成果,不仅要展示出陆家嘴力争世界金融中心的光辉前景,还要让在这里工作的人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而不是麻烦!”
林楼在做完最后的总结后,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概念方案,然后让他们进行细化。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0057/123416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