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浦东现状
推荐阅读:被俘(np)、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足球】曼彻斯特的绿玫瑰、纏歡入骨(兄妹骨)、低级向导不能强制爱吗(NPH)、小主在上(百合ABO)、【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静海旖旎(校园高H)、咫尺(纯百H)、
“这地方也太荒凉了吧?”季明光还是第一次来上海,看到眼前的景象,完全没办法把浦东和繁华的上海联系在一起。
“要不人家怎么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呢?和浦西一比,这里差得实在是太远了!”郑伟明说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儿,因为目前的条件太差,所以浦东人对推倒重建的接受程度要高一些,你要是在浦西规划一个新区,光是拆迁工作就够头疼的了!他们可不愿意轻易动迁。”
事实也是如此,陆家嘴的动迁涉及16000多户,然而拆迁过程丝般顺滑,政府并没有遭遇任何阻碍,有人在举家搬迁时,打出了横幅,“再见小陆家嘴,你的明天会更好”;这些人日后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光靠拆迁房就能实现财务自由。
林楼在一旁笑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那些有在浦东弄到房子的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的,日后大多都后悔不已;要是现在在这里有一套房的话,之后三十年时间里,必然会迎来多次拆迁,那怕什么都不做,只是乖乖地跟着政策走,一套拆成两套,两套拆成多套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三十年之后,守着好几套浦东的房子,那日子简直太滋润了。
“要想开发浦东,不建桥可不行,而且一座、两座还不够,必须有很多座才行。”赵玉坤已经开始琢磨方案了,他指着黄浦江说道,“要不然完全没办法满足正常的交通需求,黄浦江大桥位置有些偏,打浦路隧道也好不了多少,而靠轮渡公司的渡轮,又太不方便了。”
黄浦江大乔就是日后的松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东南部黄浦江上,连接车亭公路和铁路金山支线,1974年4月兴建,1976年6月29日建成通车,初名黄浦江大桥,前两年年改名车亭大桥,1995年以松江县名首字加“浦”字改名松浦大桥。
而打浦路隧道,位于上海市区南部黄浦江江底,是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包括引道在内,全长2761米,71年建成通车,当时人们觉得双向四车道已经是绰绰有余,但是现在再看,就算扩大一倍也不够用啊。
“是啊,黄浦江大桥到咱们现在站的地方足有四十多公里,靠这座桥连接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几乎不可能;打浦路隧道也有十公里左右,来回就是二十公里,就算一路通畅也得半个小时,而且隧道就那么宽,以后车多了怎么可能通畅?”
“眼下只能靠轮渡,而轮渡非常麻烦,同时也容易受天气的影响,我记得刚回国的时候就遇到雾锁浦江,黄浦江上所有航行的船只停航,想来往浦东、浦西之间的人急得不行,复航时,浮桥前端的铁丝网门一开,人流像潮水一样冲向轮渡。”
郑伟明继续说道,“所以才有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要是住在浦东,每天上下班都得坐轮渡,一旦遇上坏天气,你这班就不用上了,一次两次还好,次数要是多了,那家单位容得下你?”
所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张床”的说法,不仅仅是因为浦东贫穷落后的原因,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就算有房也没啥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浦东上班还好说点,顶多是不能轻松享受浦西的繁华生活而已,要是在浦西上班的话,住在浦东连正常的工作都保障不了,如此以来,谁又愿意在浦东弄套房子呢!
“伟明,你要是现在就在浦东弄几套房子,以后就不用为钱发愁了!”林楼开玩笑道,实际上就算不这么办,郑伟明也不用为钱发愁,毕竟人家可是日后的院士,而且还是建筑领域的院士,自然是不缺钱的。
“我记得之前看上海的规划方案,在黄浦江上建桥已经列入规划类,等这些桥建成之后,浦东和浦西之间的交通就顺畅多了!”林楼说道。
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两年一座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再加上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2005年建成的松浦二桥,2009年建成的闵浦大桥,这七座新建的跨江大桥,将浦东和上海其他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到那时候,人们来往浦东浦西之间非常方便,再也没人说什么“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事儿了,浦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身,成为上海最富裕的地方,浦西人也开始羡慕浦东人了,好多当年有机会在浦东弄到房子却没有做的,都后悔不已。
开着车在荒凉的浦东转了一圈儿,拍了一些照片,画了一些手绘图,然后一行人便前往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准备去那里递交资料,正式报名参与这个项目,顺便和开发办公室的人聊一聊,获取一些信息和资料。
到了门口,众人都有点吓坏了,只见开发办公室里里外外挤满了人,中国人、外国人、红头发的、金头发的,黑人、白人都一脸急切地等在那里,这些人说着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高丽语,话里就一个意思,他们迫切地想参与到浦东的开发当中。
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话说得声音都哑了,估计并不是只有今天才这样,而是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旁边蛋糕店的老板可是高兴坏了,这才午饭时间刚过一会儿,他就在店门口挂出了售罄的招牌;看样子,不管浦东新区的开发最后会怎么样,他倒是第一个发了财。
林楼估摸着,这要是排队的话,明天都不一定能轮到,好在于济川提前帮忙打了招呼,林楼走到门口给门卫说了几句,不一会儿就有工作人员出来接他了,“林教授,欢迎欢迎,非常欢迎您能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去!”
特区规划项目让林楼在国内城市规划领域有了一定声望,同时人家还是市里领导的侄女婿,工作人员自然不敢怠慢,把他接到办公室里面,很快就帮他们办好了手续,这样林楼就算是正式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了。
“给,这些都是咱们这儿目前收集到的资料,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准备的比较仓促,可能有不全的地方,剩下的那些就只能让你们去想办法了!其实相对于那些外国公司,你们还能好一些,毕竟接触某些信息不像他们那么麻烦!”工作人员抱过来一堆资料。
邀请外国规划事务所参与浦东的规划,上海方面其实还是冒了一些政治风险的,因为让他们参与就意味着要披露许多国土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很敏感的。
知道那些外国规划院,尤其是法国方面的举动,方才打动了中国,这个项目让令法国政府想起二战后的巴黎重建。他们很感兴趣,无偿提供200万法郎,支援陆家嘴的规划设计;随后,法国政府还出面,联合大巴黎规划设计研究院、法国最现代的中心商务区拉德芳斯地区公共建筑整治局成立了“法国支援上海浦东开发集团”。
法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打开了上海城市规划领域通向世界的大门,帮助上海建立城市发展的历史观和战略眼光,在大巴黎规划院的帮助下,陆家嘴规划的国际竞赛也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多家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办完手续,接收了资料之后,林楼他们开始就几个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赵玉坤第一个发言,“要想把陆家嘴打造成金融中心,这可是要花不少钱的,钱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为重要,规划都是跟着预算走的,没有充足的经费,规划做得再好也没用。
工作人员的回答让他们大开眼界,上海市政府成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三家公司,通过“土地空转”,分别给三家开发公司以平方公里为单位的土地,这三家公司就瞬间拥有了启动资金。
以金桥为例:市财政局通过上国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开出一张2.4亿元的支票,然后把这张2.4亿元的支票交给金桥作为投资;金桥就用这2.4亿元支票向国土局购买土地,土地局再把这2.4亿元支票上交市财政局,这样就完成了土地空转。
同样的方法,陆家嘴、外高桥也分别有了可待开发的土地,有地了,但还是没钱啊;土地空转之后,市工商局给金桥公司开了一张1亿元注册资金的工商执照,但是大家都能看出来,只是有了地,作为开发公司它们,还是没钱。
好在还有政策,各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开始积极寻找银行资金,历经曲折,三家开发公司以土地作价,和外资企业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许多看好中国发展的跨国巨头,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罗氏制药的前中国总经理威廉-凯乐第一次到张江高科技园区时,放眼望去,一片农田,依稀有一些在建的厂房,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
浦东负责招商的人热情地告诉他,这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楼群、绿地以及高尔夫球场,当这位“极富想象力”的商人,决定在其中一片农田上投资时,很多人以为他疯了;然而,若干年后,这笔投资成了传奇。
日立电器在浦东的工厂开建时,谨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问浦东领导人,新厂房预计多久完工。按照他们的估计,至少需要840天,领导淡定地回答:一年。
对方一脸狐疑,私下问他,“计算机出毛病了吧?”但是,就像后来震惊马斯克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样,日立实现了当年开工、竣工并投产了,日立惊呆了,连续11次追加投资,他们从中国市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1995年,上海第一家八佰伴商场在浦东开业,顾客顶着寒风涌入,单日客流107万人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纪录可能唯有日后costco在上海开业,因顾客太多而被迫暂停营业可以媲美。
当然,也不是没人看空浦东的发展,一位美国记者撰文称之为“上海泡沫”,这代表了多数西方精英的态度。
1993年,张五常曾经带着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来到浦东,他看到了一些一层楼高的商店,立即表示反对,他们认定政府主导的策划,硬生生造出来的曼哈顿,一定会以失败收场。
这位自由派的经济学家,甚至将浦东比做沙俄时代为女皇修建的“波将金村”,通俗来说就是“鬼城”,(俄军将领波将金,为了对女皇显示自己的领土富足,在她必经的道旁,不惜成本、劳力,修建了一些假的度假村)。
上海的领导对这一比喻耿耿于怀,以至于多年以后,在一部关于浦东的纪录片中,有些领导还忍不住旧事重提,而到了这时候,浦东已经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区域了,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错了。
林楼对浦东的发展充满信心,赵玉坤、季明光等人却不知道,不过当他们看到那些草签的投资协议时,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只要有钱,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规划了。
“谢谢,那我们就回去开始准备工作了!我们会安排人常驻上海,直到这个项目完成,今后如果有需要的话,肯定少不了要继续麻烦您!”打完招呼之后,林楼他们便出来了。
然后回到外滩的老洋房,这里将成为他们近些时候的办公地。
“要不人家怎么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呢?和浦西一比,这里差得实在是太远了!”郑伟明说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儿,因为目前的条件太差,所以浦东人对推倒重建的接受程度要高一些,你要是在浦西规划一个新区,光是拆迁工作就够头疼的了!他们可不愿意轻易动迁。”
事实也是如此,陆家嘴的动迁涉及16000多户,然而拆迁过程丝般顺滑,政府并没有遭遇任何阻碍,有人在举家搬迁时,打出了横幅,“再见小陆家嘴,你的明天会更好”;这些人日后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光靠拆迁房就能实现财务自由。
林楼在一旁笑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那些有在浦东弄到房子的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的,日后大多都后悔不已;要是现在在这里有一套房的话,之后三十年时间里,必然会迎来多次拆迁,那怕什么都不做,只是乖乖地跟着政策走,一套拆成两套,两套拆成多套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三十年之后,守着好几套浦东的房子,那日子简直太滋润了。
“要想开发浦东,不建桥可不行,而且一座、两座还不够,必须有很多座才行。”赵玉坤已经开始琢磨方案了,他指着黄浦江说道,“要不然完全没办法满足正常的交通需求,黄浦江大桥位置有些偏,打浦路隧道也好不了多少,而靠轮渡公司的渡轮,又太不方便了。”
黄浦江大乔就是日后的松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东南部黄浦江上,连接车亭公路和铁路金山支线,1974年4月兴建,1976年6月29日建成通车,初名黄浦江大桥,前两年年改名车亭大桥,1995年以松江县名首字加“浦”字改名松浦大桥。
而打浦路隧道,位于上海市区南部黄浦江江底,是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包括引道在内,全长2761米,71年建成通车,当时人们觉得双向四车道已经是绰绰有余,但是现在再看,就算扩大一倍也不够用啊。
“是啊,黄浦江大桥到咱们现在站的地方足有四十多公里,靠这座桥连接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几乎不可能;打浦路隧道也有十公里左右,来回就是二十公里,就算一路通畅也得半个小时,而且隧道就那么宽,以后车多了怎么可能通畅?”
“眼下只能靠轮渡,而轮渡非常麻烦,同时也容易受天气的影响,我记得刚回国的时候就遇到雾锁浦江,黄浦江上所有航行的船只停航,想来往浦东、浦西之间的人急得不行,复航时,浮桥前端的铁丝网门一开,人流像潮水一样冲向轮渡。”
郑伟明继续说道,“所以才有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要是住在浦东,每天上下班都得坐轮渡,一旦遇上坏天气,你这班就不用上了,一次两次还好,次数要是多了,那家单位容得下你?”
所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张床”的说法,不仅仅是因为浦东贫穷落后的原因,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就算有房也没啥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浦东上班还好说点,顶多是不能轻松享受浦西的繁华生活而已,要是在浦西上班的话,住在浦东连正常的工作都保障不了,如此以来,谁又愿意在浦东弄套房子呢!
“伟明,你要是现在就在浦东弄几套房子,以后就不用为钱发愁了!”林楼开玩笑道,实际上就算不这么办,郑伟明也不用为钱发愁,毕竟人家可是日后的院士,而且还是建筑领域的院士,自然是不缺钱的。
“我记得之前看上海的规划方案,在黄浦江上建桥已经列入规划类,等这些桥建成之后,浦东和浦西之间的交通就顺畅多了!”林楼说道。
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两年一座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再加上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2005年建成的松浦二桥,2009年建成的闵浦大桥,这七座新建的跨江大桥,将浦东和上海其他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到那时候,人们来往浦东浦西之间非常方便,再也没人说什么“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事儿了,浦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身,成为上海最富裕的地方,浦西人也开始羡慕浦东人了,好多当年有机会在浦东弄到房子却没有做的,都后悔不已。
开着车在荒凉的浦东转了一圈儿,拍了一些照片,画了一些手绘图,然后一行人便前往浦东新区开发办公室,准备去那里递交资料,正式报名参与这个项目,顺便和开发办公室的人聊一聊,获取一些信息和资料。
到了门口,众人都有点吓坏了,只见开发办公室里里外外挤满了人,中国人、外国人、红头发的、金头发的,黑人、白人都一脸急切地等在那里,这些人说着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高丽语,话里就一个意思,他们迫切地想参与到浦东的开发当中。
开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话说得声音都哑了,估计并不是只有今天才这样,而是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旁边蛋糕店的老板可是高兴坏了,这才午饭时间刚过一会儿,他就在店门口挂出了售罄的招牌;看样子,不管浦东新区的开发最后会怎么样,他倒是第一个发了财。
林楼估摸着,这要是排队的话,明天都不一定能轮到,好在于济川提前帮忙打了招呼,林楼走到门口给门卫说了几句,不一会儿就有工作人员出来接他了,“林教授,欢迎欢迎,非常欢迎您能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去!”
特区规划项目让林楼在国内城市规划领域有了一定声望,同时人家还是市里领导的侄女婿,工作人员自然不敢怠慢,把他接到办公室里面,很快就帮他们办好了手续,这样林楼就算是正式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了。
“给,这些都是咱们这儿目前收集到的资料,不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准备的比较仓促,可能有不全的地方,剩下的那些就只能让你们去想办法了!其实相对于那些外国公司,你们还能好一些,毕竟接触某些信息不像他们那么麻烦!”工作人员抱过来一堆资料。
邀请外国规划事务所参与浦东的规划,上海方面其实还是冒了一些政治风险的,因为让他们参与就意味着要披露许多国土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很敏感的。
知道那些外国规划院,尤其是法国方面的举动,方才打动了中国,这个项目让令法国政府想起二战后的巴黎重建。他们很感兴趣,无偿提供200万法郎,支援陆家嘴的规划设计;随后,法国政府还出面,联合大巴黎规划设计研究院、法国最现代的中心商务区拉德芳斯地区公共建筑整治局成立了“法国支援上海浦东开发集团”。
法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打开了上海城市规划领域通向世界的大门,帮助上海建立城市发展的历史观和战略眼光,在大巴黎规划院的帮助下,陆家嘴规划的国际竞赛也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多家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办完手续,接收了资料之后,林楼他们开始就几个关心的问题进行询问,赵玉坤第一个发言,“要想把陆家嘴打造成金融中心,这可是要花不少钱的,钱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为重要,规划都是跟着预算走的,没有充足的经费,规划做得再好也没用。
工作人员的回答让他们大开眼界,上海市政府成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三家公司,通过“土地空转”,分别给三家开发公司以平方公里为单位的土地,这三家公司就瞬间拥有了启动资金。
以金桥为例:市财政局通过上国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开出一张2.4亿元的支票,然后把这张2.4亿元的支票交给金桥作为投资;金桥就用这2.4亿元支票向国土局购买土地,土地局再把这2.4亿元支票上交市财政局,这样就完成了土地空转。
同样的方法,陆家嘴、外高桥也分别有了可待开发的土地,有地了,但还是没钱啊;土地空转之后,市工商局给金桥公司开了一张1亿元注册资金的工商执照,但是大家都能看出来,只是有了地,作为开发公司它们,还是没钱。
好在还有政策,各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开始积极寻找银行资金,历经曲折,三家开发公司以土地作价,和外资企业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许多看好中国发展的跨国巨头,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罗氏制药的前中国总经理威廉-凯乐第一次到张江高科技园区时,放眼望去,一片农田,依稀有一些在建的厂房,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
浦东负责招商的人热情地告诉他,这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楼群、绿地以及高尔夫球场,当这位“极富想象力”的商人,决定在其中一片农田上投资时,很多人以为他疯了;然而,若干年后,这笔投资成了传奇。
日立电器在浦东的工厂开建时,谨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问浦东领导人,新厂房预计多久完工。按照他们的估计,至少需要840天,领导淡定地回答:一年。
对方一脸狐疑,私下问他,“计算机出毛病了吧?”但是,就像后来震惊马斯克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样,日立实现了当年开工、竣工并投产了,日立惊呆了,连续11次追加投资,他们从中国市场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1995年,上海第一家八佰伴商场在浦东开业,顾客顶着寒风涌入,单日客流107万人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纪录可能唯有日后costco在上海开业,因顾客太多而被迫暂停营业可以媲美。
当然,也不是没人看空浦东的发展,一位美国记者撰文称之为“上海泡沫”,这代表了多数西方精英的态度。
1993年,张五常曾经带着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来到浦东,他看到了一些一层楼高的商店,立即表示反对,他们认定政府主导的策划,硬生生造出来的曼哈顿,一定会以失败收场。
这位自由派的经济学家,甚至将浦东比做沙俄时代为女皇修建的“波将金村”,通俗来说就是“鬼城”,(俄军将领波将金,为了对女皇显示自己的领土富足,在她必经的道旁,不惜成本、劳力,修建了一些假的度假村)。
上海的领导对这一比喻耿耿于怀,以至于多年以后,在一部关于浦东的纪录片中,有些领导还忍不住旧事重提,而到了这时候,浦东已经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区域了,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错了。
林楼对浦东的发展充满信心,赵玉坤、季明光等人却不知道,不过当他们看到那些草签的投资协议时,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只要有钱,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规划了。
“谢谢,那我们就回去开始准备工作了!我们会安排人常驻上海,直到这个项目完成,今后如果有需要的话,肯定少不了要继续麻烦您!”打完招呼之后,林楼他们便出来了。
然后回到外滩的老洋房,这里将成为他们近些时候的办公地。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50057/123416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