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93节
推荐阅读:末世之三国无双、极寒之下不养刁民、道修大佬在未来写小说致富、从填线炮灰到横扫千星、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她也有翻车的一天、科技强国:国宝竟是我自己、宠妾灭妻?反手一纸休书甩渣男脸上、我在星际重著山海经、黄泉逆行、
民无能名曰神,亿万百姓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皇帝,就用这个谥号。可以理解为他的功绩太大了,百姓都讲不出来他到底有多好,勉强算是个好谥号。
可宋神宗总觉得哪里不对。好的谥号那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个新奇的谥号呢?礼官好像在耍滑头,不想对自己作出评价。
就像他现在分不清王安石变法是好是坏一样。
皇后其实也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现在却动摇了:“陛下,不变的话,大宋国库空虚,万一还会发生靖康耻怎么办?”
如果选择不继续变法,重回历史老路,北宋恐怕会灭亡。摆在大宋面前的好像只有一条路,继续变法。
宋神宗望着天幕,思考很久之后说道:“先把苏轼召回来,朕再和大臣好好商量吧!”
肯定得变法,但到底怎么变,是门大学问,还得继续商议。不能和之前那样一意孤行了。
宋神宗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了苏轼的特别。
苏轼并不参与党派争斗,能骂王安石操之过急,也能骂司马光冥顽不灵。他是真正下过民间的人,提出的建议是为了百姓考虑。
他都有点后悔了,或许就不该贬谪苏轼,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他就能听到百姓的声音,及时为新法查漏补缺。
他要感谢天幕给他送来了一个孤臣啊!
第54章 程颐:牝鸡司晨!
北宋文人程颐望着天幕,面色很不好。
或者说,从天幕出现在大宋,他的面色就没好过。天幕透露出来未来的信息当然是好事,或许能帮北宋避免灭亡的命运,他对此是高兴的。
可是他并不喜欢古青青。
他攥着书籍,骨节凸显,心中不高兴:"未来的世界也太过荒唐,先不说没有君主,就连女子也可以如此抛头露面吗?”
“这天幕背后的神仙也很不知所谓,那么多好男儿不选,偏偏要选一个女子来给皇上说未来的事情,简直荒谬。”
在他眼里,合格的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结果古青青这个女人跑来说书,还经常说笑话,一看就不是个正经人。
未来的世界他管不着,他很担心大宋的女人看了古青青之后,学坏了!
当然,这些话他不敢直接说出来,只敢在心里说。担心触怒了天幕背后的神仙,导致遭受天罚。
更重要的是,他还很讨厌苏轼这个口无遮拄的人,认为他一点也没礼貌。
他腹诽道:“果然是一个女子,排出的榜单一点也不可信,唐宋两朝比苏轼厉害的人可多了,换成是我,我都不会让他排进前十。”
“没想到陛下居然快驾崩了,苏轼这竖子居然还能被高太后赏识……苏轼怎么老是被女流之辈看重?”
他心里贬低苏轼,其实也隐含着一点艳羡和期待。这个视频播放之后,苏轼肯定会比之前还要风光。他也是个知识渊博的文人,和哥哥一起编著书籍。
他和哥哥在未来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他心里把握挺大的,他发展了孔圣人的学说,桃李满天下,不敢说自己能比得上孔圣人,但应该能和董仲舒做比较吧?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渴望听到自己的片段。
好消息是,很快就听到了。
坏消息是,很难听。
天幕继续播放:【司马光被苏轼嘲讽了,当然不会高兴,可惜他也没有办法。
宋哲宗年纪太小了,祖母高太后,也就是高滔滔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她铁了心想保的人,谁搞也不行。
高太后重用苏轼兄弟二人也有原因,这对兄弟为人比较正直、两袖清风,
不怎么结党营私。
高太后希望用这对兄弟来平衡朝堂的斗争。
苏轼这一生不仅有“弟弟,捞捞”,还有“太后,捞捞。”
苏轼背靠大树好乘凉,嘴欠的毛病那是从来没改过。
程颐,就是搞程朱理学的文人。他跟苏轼是同龄人,还先后进京赶考,在各自的领域闯荡,都闯出了一片天。
如今,他们在朝堂上当同事。
苏轼并不喜欢他,觉得他太古板了。】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苏轼从黄州回来没多久,司马光就去世了,算下来砸缸的司马光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嗝屁了,宰相府于是开始办葬礼。
巧的是那一天,宋哲宗正在把宋神宗的灵位送入太庙。事情办完之后,文武百官都急着去宰相家里吊唁。
程颐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想抱皇上大腿,于是拦着那群人不让他们去:“论语里面说过,哭过之后就不能歌唱了。我们刚刚给神宗办了吉祥的典礼,怎么可以又去参加葬礼呢?
庆典和丧事不能一起办。所以别去司马家了!"
苏轼的演员很真性情,他不喜欢司马光办事极端,但这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很尊重司马光的。
司马光这一辈子都在为大宋操劳,他活着当宰相的时候,程颐多热情啊。现在人刚死,程颐就冷着脸划清界限了。
人走茶凉,未免太过小人作态了!
司马光曾经还举荐程颐当皇帝老师呢,要是没有司马光,他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抠脚。
他嘴上说着孔圣人的话,一点也不干人事儿。
苏轼于是发动了嘲讽技能:“这又不是孔子制定的礼仪,这是那个乡下人叔孙通干的好事,浑身污垢,和泥里爬出来的一样。"
叔孙通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家。苏轼这么说,就是在含沙射影地朝讽程颐像个老学究一样食古不化。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哄堂大笑。
程颐面色涨得通红,咬紧牙关,暗暗记恨。
天幕下,程颐不悦,在心中愤愤地骂了一句苏轼。
他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有道理,苏轼却胡搅蛮缠,真是无耻狂徒!
他仔
细地看着弹幕,希望有人能支持他,谁知这些网友铺天盖地说。
(哈哈,苏轼骂得好!)
(原来苏轼骂过程颐,对不起,我爽到了,更加喜欢东坡了。好活,当赏!)
程颐整个人面色瞬间不好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放过任何一条弹幕,希望找到一条支持自己的留言,结果一条也没有。
天幕说了他很出名,但好像不是好名声。
他突然有些失去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自己在未来的名声这么差?
不可能啊,他和哥哥编著的学说都是真理啊,没有一个人识货吗?
【后来苏轼又骂程颐是个奸臣。
程颐也回怼苏轼是个搅动风云的纵横家、不搞事心里不快乐。
即使没有这件事情,这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也会结怨,因为他们的思想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都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
看事物需要辩证来看。程朱理学并非没有进步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学说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没受到什么重视,死后被抬到高位。
可是老百姓就不高兴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说法都很违反人性。
所以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负.面评论居多,有人说它是个虚伪的邪说,毒害了社会千年。】
天幕下,程颐竖着耳朵,还想听更多东西,结果便听到了一句毒害干年。
他面色唰地一下变得雪白,感情上他不想再听下去了,但理智告诉他,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毒害的。
可天幕没有继续说他了,话题回到了苏轼身上,毕竟他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配角,不值得古青青费那么多口水。
他听了很久也没听到自己的信息。
很快,他的一些学生悄悄收拾了行囊,趁他不注意,跑了。
程颐伸手想拦,但想了想,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枯坐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学说对社会稳定来说很有利,他本来能凭借这个学说飞黄腾达。这些学生跟着他学习是为了前途。
那些追名逐利的学生当然赶紧跑了。
有些心思单纯的学生还想继续跟着程颐学习,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程朱理学是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多,还是有些真东西的。
可程颐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根本不见人。
他怀疑人牛,孔圣人流芳千古,苏轼青中留名,他溃臭万年吗?
【苏轼惹了程颐,理所应当被他的学生联手报复。
他们又搞了一次乌台诗案,说苏轼不尊敬皇上。
结果高太后比宋神宗好多了,铁了心保下苏轼。
当时还有官员表示不满:"为什么太皇太后老是要偏袒苏轼呢?"
高太后嘴上不愿意承认:"老身哪有偏袒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只不过是因为神宗喜欢他,经常夸他是奇才罢了。”
事实上,高太后连宋神宗的变法都不支持,会仅仅因为宋神宗的几句话保护苏轼十年吗?她是真的非常相信苏轼。
当时司马光死了,守旧党派群龙无首,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高太后有一次接见苏轼,散会的时候,让侍从把御前的金莲花烛撤下来,送苏轼回翰林院。
这可不是普通的莲花,金莲花烛相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令狐绚,就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也是李商隐曾经的好兄弟。
他晚上被唐宣宗接见,临走的时候,皇上用御前金莲花烛送他离开。不久,他荣升宰相。从此,这就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苏轼马上要升宰相了!
苏轼受宠若惊,可是当宰相有什么用?
当时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内部也开始厮杀。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秦观……总是被不停弹劾。他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厌烦了党派争斗,如果自己不离开朝堂,那么他的朋友就一直会被攻击。
他所以申请外任,到杭州当市长。在朝堂之中只能天天搞斗争,一点实事干不了,还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呢。
可宋神宗总觉得哪里不对。好的谥号那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个新奇的谥号呢?礼官好像在耍滑头,不想对自己作出评价。
就像他现在分不清王安石变法是好是坏一样。
皇后其实也不支持王安石变法,可是现在却动摇了:“陛下,不变的话,大宋国库空虚,万一还会发生靖康耻怎么办?”
如果选择不继续变法,重回历史老路,北宋恐怕会灭亡。摆在大宋面前的好像只有一条路,继续变法。
宋神宗望着天幕,思考很久之后说道:“先把苏轼召回来,朕再和大臣好好商量吧!”
肯定得变法,但到底怎么变,是门大学问,还得继续商议。不能和之前那样一意孤行了。
宋神宗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了苏轼的特别。
苏轼并不参与党派争斗,能骂王安石操之过急,也能骂司马光冥顽不灵。他是真正下过民间的人,提出的建议是为了百姓考虑。
他都有点后悔了,或许就不该贬谪苏轼,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他就能听到百姓的声音,及时为新法查漏补缺。
他要感谢天幕给他送来了一个孤臣啊!
第54章 程颐:牝鸡司晨!
北宋文人程颐望着天幕,面色很不好。
或者说,从天幕出现在大宋,他的面色就没好过。天幕透露出来未来的信息当然是好事,或许能帮北宋避免灭亡的命运,他对此是高兴的。
可是他并不喜欢古青青。
他攥着书籍,骨节凸显,心中不高兴:"未来的世界也太过荒唐,先不说没有君主,就连女子也可以如此抛头露面吗?”
“这天幕背后的神仙也很不知所谓,那么多好男儿不选,偏偏要选一个女子来给皇上说未来的事情,简直荒谬。”
在他眼里,合格的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结果古青青这个女人跑来说书,还经常说笑话,一看就不是个正经人。
未来的世界他管不着,他很担心大宋的女人看了古青青之后,学坏了!
当然,这些话他不敢直接说出来,只敢在心里说。担心触怒了天幕背后的神仙,导致遭受天罚。
更重要的是,他还很讨厌苏轼这个口无遮拄的人,认为他一点也没礼貌。
他腹诽道:“果然是一个女子,排出的榜单一点也不可信,唐宋两朝比苏轼厉害的人可多了,换成是我,我都不会让他排进前十。”
“没想到陛下居然快驾崩了,苏轼这竖子居然还能被高太后赏识……苏轼怎么老是被女流之辈看重?”
他心里贬低苏轼,其实也隐含着一点艳羡和期待。这个视频播放之后,苏轼肯定会比之前还要风光。他也是个知识渊博的文人,和哥哥一起编著书籍。
他和哥哥在未来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他心里把握挺大的,他发展了孔圣人的学说,桃李满天下,不敢说自己能比得上孔圣人,但应该能和董仲舒做比较吧?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渴望听到自己的片段。
好消息是,很快就听到了。
坏消息是,很难听。
天幕继续播放:【司马光被苏轼嘲讽了,当然不会高兴,可惜他也没有办法。
宋哲宗年纪太小了,祖母高太后,也就是高滔滔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她铁了心想保的人,谁搞也不行。
高太后重用苏轼兄弟二人也有原因,这对兄弟为人比较正直、两袖清风,
不怎么结党营私。
高太后希望用这对兄弟来平衡朝堂的斗争。
苏轼这一生不仅有“弟弟,捞捞”,还有“太后,捞捞。”
苏轼背靠大树好乘凉,嘴欠的毛病那是从来没改过。
程颐,就是搞程朱理学的文人。他跟苏轼是同龄人,还先后进京赶考,在各自的领域闯荡,都闯出了一片天。
如今,他们在朝堂上当同事。
苏轼并不喜欢他,觉得他太古板了。】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苏轼从黄州回来没多久,司马光就去世了,算下来砸缸的司马光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嗝屁了,宰相府于是开始办葬礼。
巧的是那一天,宋哲宗正在把宋神宗的灵位送入太庙。事情办完之后,文武百官都急着去宰相家里吊唁。
程颐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想抱皇上大腿,于是拦着那群人不让他们去:“论语里面说过,哭过之后就不能歌唱了。我们刚刚给神宗办了吉祥的典礼,怎么可以又去参加葬礼呢?
庆典和丧事不能一起办。所以别去司马家了!"
苏轼的演员很真性情,他不喜欢司马光办事极端,但这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很尊重司马光的。
司马光这一辈子都在为大宋操劳,他活着当宰相的时候,程颐多热情啊。现在人刚死,程颐就冷着脸划清界限了。
人走茶凉,未免太过小人作态了!
司马光曾经还举荐程颐当皇帝老师呢,要是没有司马光,他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抠脚。
他嘴上说着孔圣人的话,一点也不干人事儿。
苏轼于是发动了嘲讽技能:“这又不是孔子制定的礼仪,这是那个乡下人叔孙通干的好事,浑身污垢,和泥里爬出来的一样。"
叔孙通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家。苏轼这么说,就是在含沙射影地朝讽程颐像个老学究一样食古不化。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哄堂大笑。
程颐面色涨得通红,咬紧牙关,暗暗记恨。
天幕下,程颐不悦,在心中愤愤地骂了一句苏轼。
他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有道理,苏轼却胡搅蛮缠,真是无耻狂徒!
他仔
细地看着弹幕,希望有人能支持他,谁知这些网友铺天盖地说。
(哈哈,苏轼骂得好!)
(原来苏轼骂过程颐,对不起,我爽到了,更加喜欢东坡了。好活,当赏!)
程颐整个人面色瞬间不好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放过任何一条弹幕,希望找到一条支持自己的留言,结果一条也没有。
天幕说了他很出名,但好像不是好名声。
他突然有些失去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自己在未来的名声这么差?
不可能啊,他和哥哥编著的学说都是真理啊,没有一个人识货吗?
【后来苏轼又骂程颐是个奸臣。
程颐也回怼苏轼是个搅动风云的纵横家、不搞事心里不快乐。
即使没有这件事情,这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也会结怨,因为他们的思想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都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
看事物需要辩证来看。程朱理学并非没有进步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学说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没受到什么重视,死后被抬到高位。
可是老百姓就不高兴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说法都很违反人性。
所以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负.面评论居多,有人说它是个虚伪的邪说,毒害了社会千年。】
天幕下,程颐竖着耳朵,还想听更多东西,结果便听到了一句毒害干年。
他面色唰地一下变得雪白,感情上他不想再听下去了,但理智告诉他,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毒害的。
可天幕没有继续说他了,话题回到了苏轼身上,毕竟他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配角,不值得古青青费那么多口水。
他听了很久也没听到自己的信息。
很快,他的一些学生悄悄收拾了行囊,趁他不注意,跑了。
程颐伸手想拦,但想了想,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枯坐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学说对社会稳定来说很有利,他本来能凭借这个学说飞黄腾达。这些学生跟着他学习是为了前途。
那些追名逐利的学生当然赶紧跑了。
有些心思单纯的学生还想继续跟着程颐学习,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程朱理学是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多,还是有些真东西的。
可程颐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根本不见人。
他怀疑人牛,孔圣人流芳千古,苏轼青中留名,他溃臭万年吗?
【苏轼惹了程颐,理所应当被他的学生联手报复。
他们又搞了一次乌台诗案,说苏轼不尊敬皇上。
结果高太后比宋神宗好多了,铁了心保下苏轼。
当时还有官员表示不满:"为什么太皇太后老是要偏袒苏轼呢?"
高太后嘴上不愿意承认:"老身哪有偏袒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只不过是因为神宗喜欢他,经常夸他是奇才罢了。”
事实上,高太后连宋神宗的变法都不支持,会仅仅因为宋神宗的几句话保护苏轼十年吗?她是真的非常相信苏轼。
当时司马光死了,守旧党派群龙无首,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高太后有一次接见苏轼,散会的时候,让侍从把御前的金莲花烛撤下来,送苏轼回翰林院。
这可不是普通的莲花,金莲花烛相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令狐绚,就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也是李商隐曾经的好兄弟。
他晚上被唐宣宗接见,临走的时候,皇上用御前金莲花烛送他离开。不久,他荣升宰相。从此,这就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苏轼马上要升宰相了!
苏轼受宠若惊,可是当宰相有什么用?
当时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内部也开始厮杀。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秦观……总是被不停弹劾。他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厌烦了党派争斗,如果自己不离开朝堂,那么他的朋友就一直会被攻击。
他所以申请外任,到杭州当市长。在朝堂之中只能天天搞斗争,一点实事干不了,还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呢。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43229/104828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