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推荐阅读:修仙:从提取精华开始、骂谁实力派呢、致命游戏:全能大佬搞钱攻略、危机处理游戏、剥削好莱坞1980、我不是文豪、舍弟诸葛亮、抗战:野兽们的荣耀、上医至明、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姜沃走出门,正好遇到亲捧药盏的太子。
感觉一个夏日过去,太子似乎又瘦了一些。
也是,皇帝是在去岁下旨,朝臣凡有奏文皆呈太子。太子如今是一边监国,一边陪侍皇帝,每日都忙的不可开交。
其实李治自己身体也不太好,自幼也是常吃药的,这样连轴转,对他也是一种透支。
既然见到了太子这样消瘦憔悴,姜沃不免道一句:“殿下也要多保重自身。”
不过这话说了也是白说,太子一不能扔下朝政,二不能不顾父皇,只能继续撑着。
*
见太子亲自捧着药进门,玄奘法师等人都也要起身告退,皇帝谈兴不尽,依旧让他们留着,只伸手接过儿子手里的药盏,又是欣慰又是心疼道:“朕与你说了,不必每日陪着朕服药,料理朝政原就辛苦,再一日三回过来,岂不是更百上加斤?”
李治摇头:“不,每日来陪父皇用药,就是儿子最安心的时候。”
这话出自肺腑。
朝臣林立,庶政堆积,他每日都像一张绷的太紧的弓,生怕出错。也只有来到翠微殿,见到父皇时,才觉得身后依旧有依靠。
只是……李治避开目光,尽量不去看父皇两鬓星点白发。
父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明显白发的呢。
是了,是从去岁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过世的时候。
高士廉,不仅仅是尚书右仆射,朝廷宰辅,凌烟阁功臣之一,更是皇帝放在心上的亲戚——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当年长孙兄妹也曾有被异母兄长逐出家门的旧事,还是高士廉收养了他们。
而高士廉不但收养了外甥女,还给她挑了一门好亲事:他一眼相中了年轻时候的二凤皇帝,把外甥女嫁了过去。
因此高士廉对皇帝的意义绝非寻常臣子。
得知他过世,皇帝带上太子亲自去灵前祭拜,回来后就病了一场。
孙思邈被接进宫来请脉,也只能开药缓解,明知该劝皇帝不要悲伤动绪,但又如何能劝住呢?
而且还不只是高士廉,李治回想过去的两年,他经手的不只是一场场战事,更是……接二连三的重臣丧仪。
贞观二十一年,高士廉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宰辅萧瑀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马周过世。
尤其是马周,皇帝除了让他做中书令外,更令他兼任太子右庶子,显然是要留他将来辅佐太子的。
然而马周一病过世。
去时才不过四十八岁。
常日陪伴在侧的李治清楚,每一次重臣的离去,都令父皇伤感深重,又心忧不已。于是近两年,尤其是今年,李治就发现父皇常如今日这般,寄情于谈论些佛事道论,或是与每月进宫请脉的孙神医谈论些医道与金石丹药。
李治也还记得,那个叫王玄策的使臣,从天竺国带回了一些炼药师,自称能炼制长生药,父皇也曾经召人到御前细问,然而到底也只是让人回天竺去了。[2]
两年来,李治一日日看着白发如冬日霜雪般,落于父皇鬓边,渐渐覆满。
李治是不愿父皇再如此伤痛了。
可偏生……
*
虽说皇帝依旧要留玄奘法师等人继续谈讲,但他们见太子奉药后,依旧未曾离去,就知太子还有事要回禀,于是再次起身告退。
皇帝也就不留了。
等众人退下,皇帝便问道:“稚奴还有事吗?”见儿子似乎有些犹豫不知该不该说,皇帝便笑道:“可是遇到了难事?咱们父子间有什么不能说的?”
李治将手轻轻落在皇帝的小臂上,安慰道:“父皇,您别伤心——房相,病得不太好了。”
皇帝脸上所有的神情都褪去了,留下一片略带茫然的空白。
李治立刻再往前一点,握住皇帝的手臂:“父皇!”犹豫着要不要去叫门外的御奉。他来之前已经特意带来了尚药局的医者,就是怕皇帝悲伤过度。
好在皇帝很快回神,问道:“怎么会?朕知他苦夏,这两年夏日身体都不太好。这回来翠微宫,便叫他一同前来避暑。前几日不是说已经好多了吗?”翠微宫去年建好后,皇帝直接给一样苦夏的房玄龄留了距离最近的一处房舍。
李治黯然道:“儿子也是今日听房相之子房遗直所禀,道其父病重,不敢不回明。”
皇帝沉默了许久:“朕明日去看他。”
*
圣驾降临梁国公府前,房玄龄已经喝过了参汤。
还提前于昨夜让子孙帮着把须发梳理整洁,甚至还令仆从用‘针砂、蒲苇灰’研磨而成的乌发膏把白发染黑——正如当年皇帝亲征高句丽,班师回京时他做的那般。
哪怕他独自在长安累的要吐血,但还是想神采奕奕迎接他的陛下凯旋。
二凤皇帝进门,见房玄龄如此神色,不由露出惊喜之色,走到榻前坐下来:“瞧着病好多了!”什么病重不起,说不定都是子孙太担忧所以误报。
房玄龄听皇帝这样问,不由浮现出浅浅内疚:“陛下,臣已经用过了老参熬成的参汤。”
皇帝脸上的喜色凝住,渐渐凋零成苦涩,半晌才轻轻嗯了一声。
原来如此。
他终究也要走了。
房玄龄自知精神有限,时辰无多,便将自己惦念之事都皇帝说来——自皇帝登基,他便任宰辅,二十余年过去,如今既不能再立身理事,自有许多嘱托。
皇帝凝神认真听着,还不忘叫身后的太子也一并上前来。
房玄龄就这样絮絮说了半个多时辰。
除了中间咳嗽时,他又抓起旁边放着的参汤碗喝了几口外,一刻未停。
李治第一次见以往内敛沉静的房相一口气说这么多话。
最后,他停下来:“……臣所忧者,终是尽数说与陛下了。”
房相脸上露出平静满足之色。
只是那种参汤提起来的神采,与脸上的血色一般,渐渐溃散消弭。
房玄龄望着眼前追随数十年的帝王,如释重负笑道:“臣这一世乃微尘露水,若能稍增圣人的岳海之功,臣便于愿足矣。”
皇帝握住他的手:“你是朕的肱骨之臣!数十年来,为朕掌政务达,共担天下万事——当年太子年少亦未经战事,朕执意带着太子东征,正是因为还有你能镇守长安。”
“只要你在,朕便放心。”
房玄龄闻言笑道:“陛下乃全人,臣能追随乃臣之大幸。”
听他这么说,二凤皇帝忽然想起数年前元宵灯会,花灯烛火,灼然灿烁。乐人陈列奏乐,曲音不绝。他兴之所至,取过琵琶亲奏《秦王破阵乐》,曲罢顾问群臣,乐音如何?
一向稳重内敛,少动声色的房相站出来道:“陛下无所不成,实乃兼众美而有之,无瑕尔。”
皇帝闻言大悦。
这一世的君臣相得……
或许相伴多年,心意已然相通,冥冥中房玄龄也想到了那一日,他带着无限眷恋,再次发自内心道:“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他看向皇帝,深深感念道:“故而这一世,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2]
“可惜臣残躯如此,只好陪陛下到这里了。”
“陛下,臣最后唯有一言。”
皇帝更用力握住房玄龄的手。
房玄龄也积攒了些力气,努力回握了一下他君王的手,最后请求道:“臣唯望陛下珍重龙体,切勿以臣微躯弃世而伤神,否则臣虽死而魂魄不安。”
皇帝于病榻前泣泪不能言。
*
太子陪着皇帝走出梁国公府时,一路上跟的很紧,随时准备伸手扶住父皇。果然,在踏出梁国公府的门时,皇帝终是身形一晃。
太子忙上前扶住,皇帝撑住儿子的胳膊才往前走去。
次日。
宫外来报,梁国公房玄龄病逝。
皇帝下旨,梁国公陪葬昭陵,谥文昭。
**
九月,圣驾启程回宫。
回宫的路上,姜沃和李淳风一直陪在袁天罡的马车上——自从那一日从翠微殿回来,袁天罡便有些不适。
其实姜沃能明显感觉到,师父不是病了,就是老去了。
马车上,袁天罡见两人神色,不由笑道:“你们何必做此悲色,人寿终有尽时。”
他很平静道:“何况我也不是立刻就要死了,我自觉大约还有个一两年的时日。我已向圣人上书,祈求归乡以度些微残年。”
李淳风声音涩重:“圣人一定会准许的。”
袁天罡笑对李淳风道:“当日咱们选中了同一处墓地,后来得陛下‘裁断’,那一处建了天宫院,又东西各退五里地替咱们二人修了墓穴——我便先行一步了。”
李淳风颔首认真道:“百年后,永与袁师为邻,实我所愿。”
袁天罡又转向徒弟,对姜沃道:“我请旨回蜀地,皇帝或许会令你与我同行一回。”
姜沃也有此预感:蜀地黔州,从前太子李承乾所在之地。
皇帝为了太子之位的稳固,都已经明诏群臣,终此一朝,再不令从前的魏王李泰回京,那自然更不能再见从前的嫡长子兼曾经的太子,甚至不能给他一点爵位恩旨。
以免朝上再起风波动荡。
那么,比起已经重新封了王爵的李泰,皇帝心中想必更惦记这个隐居黔州的嫡长子。
*
圣驾回到宫中的第二日,姜沃奉诏面圣。
只是并非在太极殿面圣,来引她的小宦官道:“圣人正在凌烟阁”。
姜沃到凌烟阁门口,就见阁外只站了云湖公公。
他也没有跟进去,只伸手为她推门:“太史令请。”
姜沃入内,就见皇帝独自负手立于二十四张画像前。
感觉一个夏日过去,太子似乎又瘦了一些。
也是,皇帝是在去岁下旨,朝臣凡有奏文皆呈太子。太子如今是一边监国,一边陪侍皇帝,每日都忙的不可开交。
其实李治自己身体也不太好,自幼也是常吃药的,这样连轴转,对他也是一种透支。
既然见到了太子这样消瘦憔悴,姜沃不免道一句:“殿下也要多保重自身。”
不过这话说了也是白说,太子一不能扔下朝政,二不能不顾父皇,只能继续撑着。
*
见太子亲自捧着药进门,玄奘法师等人都也要起身告退,皇帝谈兴不尽,依旧让他们留着,只伸手接过儿子手里的药盏,又是欣慰又是心疼道:“朕与你说了,不必每日陪着朕服药,料理朝政原就辛苦,再一日三回过来,岂不是更百上加斤?”
李治摇头:“不,每日来陪父皇用药,就是儿子最安心的时候。”
这话出自肺腑。
朝臣林立,庶政堆积,他每日都像一张绷的太紧的弓,生怕出错。也只有来到翠微殿,见到父皇时,才觉得身后依旧有依靠。
只是……李治避开目光,尽量不去看父皇两鬓星点白发。
父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明显白发的呢。
是了,是从去岁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过世的时候。
高士廉,不仅仅是尚书右仆射,朝廷宰辅,凌烟阁功臣之一,更是皇帝放在心上的亲戚——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当年长孙兄妹也曾有被异母兄长逐出家门的旧事,还是高士廉收养了他们。
而高士廉不但收养了外甥女,还给她挑了一门好亲事:他一眼相中了年轻时候的二凤皇帝,把外甥女嫁了过去。
因此高士廉对皇帝的意义绝非寻常臣子。
得知他过世,皇帝带上太子亲自去灵前祭拜,回来后就病了一场。
孙思邈被接进宫来请脉,也只能开药缓解,明知该劝皇帝不要悲伤动绪,但又如何能劝住呢?
而且还不只是高士廉,李治回想过去的两年,他经手的不只是一场场战事,更是……接二连三的重臣丧仪。
贞观二十一年,高士廉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宰辅萧瑀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过世。
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马周过世。
尤其是马周,皇帝除了让他做中书令外,更令他兼任太子右庶子,显然是要留他将来辅佐太子的。
然而马周一病过世。
去时才不过四十八岁。
常日陪伴在侧的李治清楚,每一次重臣的离去,都令父皇伤感深重,又心忧不已。于是近两年,尤其是今年,李治就发现父皇常如今日这般,寄情于谈论些佛事道论,或是与每月进宫请脉的孙神医谈论些医道与金石丹药。
李治也还记得,那个叫王玄策的使臣,从天竺国带回了一些炼药师,自称能炼制长生药,父皇也曾经召人到御前细问,然而到底也只是让人回天竺去了。[2]
两年来,李治一日日看着白发如冬日霜雪般,落于父皇鬓边,渐渐覆满。
李治是不愿父皇再如此伤痛了。
可偏生……
*
虽说皇帝依旧要留玄奘法师等人继续谈讲,但他们见太子奉药后,依旧未曾离去,就知太子还有事要回禀,于是再次起身告退。
皇帝也就不留了。
等众人退下,皇帝便问道:“稚奴还有事吗?”见儿子似乎有些犹豫不知该不该说,皇帝便笑道:“可是遇到了难事?咱们父子间有什么不能说的?”
李治将手轻轻落在皇帝的小臂上,安慰道:“父皇,您别伤心——房相,病得不太好了。”
皇帝脸上所有的神情都褪去了,留下一片略带茫然的空白。
李治立刻再往前一点,握住皇帝的手臂:“父皇!”犹豫着要不要去叫门外的御奉。他来之前已经特意带来了尚药局的医者,就是怕皇帝悲伤过度。
好在皇帝很快回神,问道:“怎么会?朕知他苦夏,这两年夏日身体都不太好。这回来翠微宫,便叫他一同前来避暑。前几日不是说已经好多了吗?”翠微宫去年建好后,皇帝直接给一样苦夏的房玄龄留了距离最近的一处房舍。
李治黯然道:“儿子也是今日听房相之子房遗直所禀,道其父病重,不敢不回明。”
皇帝沉默了许久:“朕明日去看他。”
*
圣驾降临梁国公府前,房玄龄已经喝过了参汤。
还提前于昨夜让子孙帮着把须发梳理整洁,甚至还令仆从用‘针砂、蒲苇灰’研磨而成的乌发膏把白发染黑——正如当年皇帝亲征高句丽,班师回京时他做的那般。
哪怕他独自在长安累的要吐血,但还是想神采奕奕迎接他的陛下凯旋。
二凤皇帝进门,见房玄龄如此神色,不由露出惊喜之色,走到榻前坐下来:“瞧着病好多了!”什么病重不起,说不定都是子孙太担忧所以误报。
房玄龄听皇帝这样问,不由浮现出浅浅内疚:“陛下,臣已经用过了老参熬成的参汤。”
皇帝脸上的喜色凝住,渐渐凋零成苦涩,半晌才轻轻嗯了一声。
原来如此。
他终究也要走了。
房玄龄自知精神有限,时辰无多,便将自己惦念之事都皇帝说来——自皇帝登基,他便任宰辅,二十余年过去,如今既不能再立身理事,自有许多嘱托。
皇帝凝神认真听着,还不忘叫身后的太子也一并上前来。
房玄龄就这样絮絮说了半个多时辰。
除了中间咳嗽时,他又抓起旁边放着的参汤碗喝了几口外,一刻未停。
李治第一次见以往内敛沉静的房相一口气说这么多话。
最后,他停下来:“……臣所忧者,终是尽数说与陛下了。”
房相脸上露出平静满足之色。
只是那种参汤提起来的神采,与脸上的血色一般,渐渐溃散消弭。
房玄龄望着眼前追随数十年的帝王,如释重负笑道:“臣这一世乃微尘露水,若能稍增圣人的岳海之功,臣便于愿足矣。”
皇帝握住他的手:“你是朕的肱骨之臣!数十年来,为朕掌政务达,共担天下万事——当年太子年少亦未经战事,朕执意带着太子东征,正是因为还有你能镇守长安。”
“只要你在,朕便放心。”
房玄龄闻言笑道:“陛下乃全人,臣能追随乃臣之大幸。”
听他这么说,二凤皇帝忽然想起数年前元宵灯会,花灯烛火,灼然灿烁。乐人陈列奏乐,曲音不绝。他兴之所至,取过琵琶亲奏《秦王破阵乐》,曲罢顾问群臣,乐音如何?
一向稳重内敛,少动声色的房相站出来道:“陛下无所不成,实乃兼众美而有之,无瑕尔。”
皇帝闻言大悦。
这一世的君臣相得……
或许相伴多年,心意已然相通,冥冥中房玄龄也想到了那一日,他带着无限眷恋,再次发自内心道:“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他看向皇帝,深深感念道:“故而这一世,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2]
“可惜臣残躯如此,只好陪陛下到这里了。”
“陛下,臣最后唯有一言。”
皇帝更用力握住房玄龄的手。
房玄龄也积攒了些力气,努力回握了一下他君王的手,最后请求道:“臣唯望陛下珍重龙体,切勿以臣微躯弃世而伤神,否则臣虽死而魂魄不安。”
皇帝于病榻前泣泪不能言。
*
太子陪着皇帝走出梁国公府时,一路上跟的很紧,随时准备伸手扶住父皇。果然,在踏出梁国公府的门时,皇帝终是身形一晃。
太子忙上前扶住,皇帝撑住儿子的胳膊才往前走去。
次日。
宫外来报,梁国公房玄龄病逝。
皇帝下旨,梁国公陪葬昭陵,谥文昭。
**
九月,圣驾启程回宫。
回宫的路上,姜沃和李淳风一直陪在袁天罡的马车上——自从那一日从翠微殿回来,袁天罡便有些不适。
其实姜沃能明显感觉到,师父不是病了,就是老去了。
马车上,袁天罡见两人神色,不由笑道:“你们何必做此悲色,人寿终有尽时。”
他很平静道:“何况我也不是立刻就要死了,我自觉大约还有个一两年的时日。我已向圣人上书,祈求归乡以度些微残年。”
李淳风声音涩重:“圣人一定会准许的。”
袁天罡笑对李淳风道:“当日咱们选中了同一处墓地,后来得陛下‘裁断’,那一处建了天宫院,又东西各退五里地替咱们二人修了墓穴——我便先行一步了。”
李淳风颔首认真道:“百年后,永与袁师为邻,实我所愿。”
袁天罡又转向徒弟,对姜沃道:“我请旨回蜀地,皇帝或许会令你与我同行一回。”
姜沃也有此预感:蜀地黔州,从前太子李承乾所在之地。
皇帝为了太子之位的稳固,都已经明诏群臣,终此一朝,再不令从前的魏王李泰回京,那自然更不能再见从前的嫡长子兼曾经的太子,甚至不能给他一点爵位恩旨。
以免朝上再起风波动荡。
那么,比起已经重新封了王爵的李泰,皇帝心中想必更惦记这个隐居黔州的嫡长子。
*
圣驾回到宫中的第二日,姜沃奉诏面圣。
只是并非在太极殿面圣,来引她的小宦官道:“圣人正在凌烟阁”。
姜沃到凌烟阁门口,就见阁外只站了云湖公公。
他也没有跟进去,只伸手为她推门:“太史令请。”
姜沃入内,就见皇帝独自负手立于二十四张画像前。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42573/104883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