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节
推荐阅读:下山后,我在民政局门口闪婚京圈首富、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
孙连仲说道:“一一五联队这几天基本上被我们打得体无完肤了,据我们估计,他们连补充新兵的时间都不充足。坚守在这边山区的日军可能已经由另外的部队接管了。”
王翰说道:“两个联队快速行军向这边增援,而且还是从山区后方绕道,他们携带的武器装备肯定有限,再加上昨天晚上的行动端掉了小鬼子的一个后勤基地,待会儿我们未必不能依靠强力攻势压垮他们。”
徐永昌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做出指示,这是一场硬仗,无论这边山头有多少敌人,无论敌人还有多少增援,这次总攻是必须打响的。我希望你们全力以赴,一定要完成集团军司令部交代下来的作战任务。”
孙连仲和王翰都点了点头,表情坚决的答应道:“一定完成任务。”
徐永昌又说道:“我希望诸位能记得,青岛战争我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击败了日军一个师团的兵力,尽管此时非彼时,但我们猛烈的作战声势决不能缩减。”
孙连仲说道:“徐参谋放心,我们都知道,这次总攻一定把小鬼子在新义州的防线彻底撕开一道缺口。”
八点差五分,徐永昌下令总攻正式开始,鸭绿江两岸的炮火声再次激烈的作响。飞机、船只、人影一一从沉寂中苏醒过来,仿佛容不得这里有半点安静似的,惨烈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新的帷幕。整个南岸的山头就好像被放进了烤炉里面,处处都有硝烟冉冉升起。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59章,协约国决议
在慈城、厚昌等县城布下防线的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经过这小半个月来的经营,已经在外围重要的地理位置构造了一道防线。这小半个月来虽然与满铺、江界的日军第十七师团有过摩擦,可双方都以谨慎的态度再应付彼此的试探。尽管根据日本情报单位搜集的情报,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的战斗力有限,尤其是领导这两路部队的将领全是半斤八两之辈,可毕竟日本参谋本部下达的指示是战略防守,保护好江界这个交通枢纽重地。
尤其是最近传来消息,新义州方面的战线比较吃紧,北方第一集团军的大部分空军、炮兵全部压在这一条线上,甚至局部防线都已经出现缺口。由于后方的补充兵十分匮乏,不得不开始把正在训练的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的新兵当作补充兵,填补到第十六师团。
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参谋本部驻汉城最高司令部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抽调第十七师团部分兵力支援新义州。因此江界这边的第十七师团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一边加固阵地,一边严防死守。
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在这段时间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遵奉元首的命令,尽量在占领区经营出一番盛世的场景。在刚刚宣布占领三个县城之后,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就宣布了朝鲜临时执政府的安民公告,同时命令禁止士兵骚扰老百姓。正值夏天时季,赶上一些果林子成熟收获之时,师部还派遣士兵帮助老百姓收果子,并且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果子,改善果农的收益和生活。
中国军队在占领区外围构建防守阵线时,虽然征用了一批当地的朝鲜民夫参与其中,不过在征用工程中按照工时当天结算工钱,甚至在施工时提供免费的水、干粮、水果和香烟。这与日本强行征召民夫修建第二道防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人这里干活就等于是在打工,在日本人那里干活则是当苦力。
同时,张盛霆北方事业公司也在当地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投资,按照报纸上的描写就是兴办了几家农场,输送了一批农业机器,不仅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更是极大的推动了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行政方面,由朝鲜临时执政府仿效中华民国地方县府的知府,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政议局,推选当地的三老、豪绅出任政议局议员,建立崭新的“民主”政治模式。由政议局推选出的县长接受朝鲜临时执政府的委任,尽管这么日本统治朝鲜这么多年,可照样不缺乏傀儡式的代理人,只要有军队、有枪的扶植之下,甚至不少人宁可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进来。
除此之外,中国军方还加强了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结合,大肆鼓吹在战后会于朝鲜推行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适龄儿童能得到了免费的教育。虽然这一点让朝鲜长达几千年的士大夫制度、知识分子阶级感到不满,在朝鲜能读书、识字的几乎算是上流社会,一下子把上流社会的特权普及,那跟没有特权是一样的效果。但这一点还是迎合了整个革新的时代,以及朝鲜广大人民的心理。
而在没有正式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之前,通过对当地私塾、学校和地方报纸的投资,设立一些冠名的教育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制度,来宣传中国对朝鲜的无私资助和友好的一面。比如“中朝友好奖学金”、“中华留学奖学金”等等。三十三师师部还特别遵奉元首行营的命令,成立了师部文化部,从国内调派专业人士来到朝鲜,认真分析日本统治朝鲜时期与朝鲜民族存在矛盾的一些地方。
当年日本在朝鲜强行推行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改行西方服侍和发型,这一举引起朝鲜民族极其强烈的反对。针对这一点,师部文化部在占领区内进行宣传,称中国不会强迫朝鲜老百姓做任何不愿意的事情,允许并鼓励朝鲜老百姓保持民族风俗习惯。
至于日本在朝鲜学校展开的文化侵略活动,包括编纂朝鲜历史、禁止朝鲜高等学校教习朝鲜文等等,文化部也进行了一一的针对性反击。一方面不仅散播斥责日本奴化思想的无耻性,一方面提倡朝鲜民族独立性。
这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制造朝鲜民族与日本人之间的隔阂,将朝鲜与日本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让所有朝鲜人都认识到他们接受日本的统治,就是接受被日本奴役的现实。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文化部还伪造了几年前的一份日本报纸,在报纸上刊登了日本人评论朝鲜人是三等下民的言论,以此“揭开”日本对朝鲜根本不是共荣共好!
这样的景象一直维持到六月二十八日,这已经是丹东战线发起总攻之后的第四天。为了配合丹东方面的行动,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决定发起一轮足够强势的进攻,尽可能把双方对峙的距离推进到五百米之内。行动就在当天下午开始,上阵之前每一位士兵喝了一碗盐水,然后在炮兵的掩护下分别向满铺、和平两县发起进攻。
在后方的宣传上,文化部称这次进攻是为了巩固“光复区”的安全,将火线向南方推移,避免让已经“光复”的地区遭到战火的影响。这一点切中了许多朝鲜老百姓的心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受到战火波及,既然中国军队要向南进攻,那当然要全力支持。
于是在开始作战之后的几天,不少朝鲜老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帮忙中国后勤部队向前线输送物资。一开始前线部队没有任何表示,可是第二天就接到师部的命令,要求接受物资的部队给朝鲜民夫队结算工钱,一人一趟五角钱,这五角钱当然是以“共和币”支付。
满铺的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然而这里的日军防守太过顽强,最终只能将火线推移到满铺外围三公里的地方。和平的进攻则前后持续了三天时间,战况一天比一天激烈,双方的主力炮兵全部压在这一线上,飞机、飞艇在空中不断的发动空袭。到了七月一日,总算抢占了日军在和平的外围阵地,算是超标完成任务。
同样是在七月一日这天,距离中日开战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协约阵营诸国经过反反复复的磋商、论证以及会谈,迫于协约国的条约规定以及目前欧洲战场的压力,英国、法国、俄国决定正式向中国宣战。关于协约国是否对华宣战,一直是欧洲各国与中国国内最关心的问题,毕竟在此之前,中国新闻部花了大功夫、投入了大笔资金来营造中日矛盾的单独性,尽量化解中国与协约国的冲突。
只是该来的总是要来,英国考虑再三,最终仍然决定拉拢工业化更强大的日本,不至于单凭一次青岛战争就判定中日之间的实力逆转。随着英国政府做出外交决定,法国、俄国都紧随其后接踵而至。
当天,三国公使向中国外交部正式递交断交书,宣布驻华公使馆和各地区领事馆闭馆。
几个小时后,中国外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伍廷芳在会上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对英法俄三国不理智的行为感到遗憾,同时再次强调中国再没有受到来自英法俄三国军事行动之前,绝不会主动向英法俄三国开战,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单方面冲突,不会因此影响其他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之后,伍廷芳正式下达外交命令,撤回驻英、驻法和驻俄三国公使。
当天晚上八点钟,英法俄三国政府发布对华宣战的通电,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上的形式而已。考虑到下午时伍廷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英法俄三国还没有蠢到在心力不足的时候还要开辟亚洲战场。不过为了让这个形式看上去更有气势、更严肃,英国仍然从印度增派了四艘驱逐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抵达台湾,又通过美国邮轮运送了两个火枪营来到香港。凌晨时,宣布香港关口限制性闭关,各地英租界加强军事戒备。
七月二日,南京总统府对英国的军事“部署”果断采取了回应。
总统府正式授权国防部展开调动军队,对协约国在华租界进行戒严,同时以排查间谍为名在各地公共场所任意检查外国人,尤其是英国籍人士。南方第一集团军在广州、新安两地集合了三个师的部队,沿着香港租界线设岗,与英国兵团仅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对峙。广州海军同样派出军舰在香港海域附近游弋巡逻,虽然没有形成特别明显的战云,却同样让英国人紧张了一番。
香港方面很清楚,中国真要跟他们打起来,香港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下去。
趁着对协约国关系紧张的时刻,总统府民政部布置了一些软性的进攻手段,将内地供应协约国租界的物资全部抬高了单价,尤其是淡水供应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涨了快三倍之多。中国供应商只是推说最近军事戒严厉害,人心惶惶,工人无法安心工作,常常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量,价格上涨是迫不得已。
对此,英国人虽然憋着一肚子气,但是却不敢乱来,生怕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出不恰当的事,结果就是点燃了中英之间的战火。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60章,七月
德国方面对于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有几分介怀,德国公使辛慈认为既然协约国已经向中国宣战,中国没有必要再继续隐瞒同盟国阵营的身份。如今欧洲战场正需要更多的声势,这样才能影响其他中立国家的判断,以及战场上的士气、军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素。
驻青岛军官团主任顾维钧则在不断维持中德之间的默契,在七月初顾维钧与麦尔瓦德克、辛慈公使于青岛的会谈当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无法抗衡所有协约国的威胁,因此只能尽量消弱协约国的整体影响。同时他在战略方面也做出更好的预测,中国是同盟国的一支潜伏力量,保持潜伏身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辛慈公使强调说道:“即便如此,但中国在贸易上岂能背着我们德国向欧洲出售飞机?”
顾维钧表示:“我们中国绝对没有与除了同盟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建立军火贸易,所有贸易型号的飞机全部是出售到美国,至于美国如何倒卖,显然不是我们中国能够控制的事情。再者,我们中国出口的飞机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装置。倒是你们德国的一些商人,把中德张盛霆公司发明的机关枪连接器卖给日本,以至于日本现在正在筹备他们的空军!”
在这一点上其实中德双方都有理亏的地方,中国出售飞机,德国出售飞机武装技术,这两样东西在美国这个“中立国”的组装下,就变成了战斗机。好在中国与德国在飞行人才的资源上把握的很好,无论是国内的航空学校,还是编制中的飞行员,绝不接受向外国输送飞行技术的业务。
这次会谈,中国军官团成功安抚了德国方面,使得德国允许中国继续保持“潜伏的身份”,同时还确立了德国第二次援华款项的到位时间。德国财政部会通过海外账户由瑞士转账,在八月十日之前将六千万帝国马克汇入张盛霆公司在联合银行的账户中。不仅如此,第一批毒气弹和一支化学专家小组,一批较为新式的德国大炮技术,以及大约价值四百万美元的工业设备,都会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中旬期间抵达广州港口。
就在亚洲局势急剧变化的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同样存在风云莫测的时刻。
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获胜之后,快速攻克了法国旧都巴黎,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虽然已经完成了前参谋长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但仍然可以继续贯彻施里芬计划的谋略精髓,采取南方佯攻,主攻北方的战略方向。他决定在巴黎南部的凡尔赛发动一场伪装的总攻,或牵制或吓退坚守在巴黎郊区的英法联军,然后秘密抽调主要部队迂回到北部凡尔登后方,彻底拔掉凡尔登这个一直影响德国侧翼的法军主力要塞。
正当这个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时,没想到英法联军假戏真做,误认为凡尔赛将会是一场大决战,于是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抽调了大约四十万兵力汇聚于巴黎郊区,准备与德国在凡尔赛展开决战。这原本正如小毛奇所料,把英法联军的主要生力军都拖延在巴黎附近,可是由于在凡尔赛前线对峙的德国军队击落了一架法国飞机,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去俘虏飞行员,这次俘虏行动却成了整个计划失败的导火线。
德国小分队在凡尔赛郊区抓捕法国飞行员时,与英法联军的搜救部队发生交火,随后双方各自呼叫支援,一场原本是小规模的冲突竟然触发了凡尔赛战役的开始。仅仅两个小时之后,英法联军发动总攻,德国军队也投入了全力作战。
可是由于德国主力部队早已向凡尔登方向转移,面对集合了四十万兵力的英法联军总攻,德国在凡尔赛的防线根本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整个战役持续了三周,德军防线严重缩水,不得不向巴黎城区撤退。
英法联军没有给德国任何喘息的机会,凭借强大的攻势将战线继续向前推进,很快就重新打回到巴黎。
这场戏剧性的逆转,使得德国在前线的优势几乎全部消失,可是好在由于针对英法联军后勤破袭战的效果发挥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败涂地的趋势。没有足够后勤支援的英法联军只能将战线稳固在巴黎城区之内,与德国阵线再次陷入对峙之中。
七月下旬,德国参谋本部以指挥不当为名撤去小毛奇参谋总长的职位,改由埃里希·冯·法金汉陆军上将出任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上任之后,火速整顿了巴黎至马恩河一线的防守,增派了部分兵力驻扎这一线,加固对巴黎占领地区的火力,保持与英法联军对峙的状态。与此同时,他继续执行小毛奇制订的偷袭计划,主力部队源源不断的向凡尔登后方蔓延,预计在一个月之内打响凡尔登战役。
为了保障后勤线和海岸线的安全,阻止德国空军和飞艇部队无休止的发起破袭战,导致在很多关键性时刻前线部队无法正常作战,英国和法国决定组建规模性航空兵部队,并且强化防空部队的实力。从七月中旬开始,英法两国筹集了大约一千万英镑的款项,向美国订购一批战斗机和防空机关炮。
这笔订单经过美国之手,最后很大一部分转入中国市场。各地军工厂连夜赶制第一代战斗机,也将少量的“诚式改战斗机”以高价卖了出去。通过这笔订单,不仅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总统府商务部部长兼常务厅长官张謇在七月底与美国商务参赞史密斯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进一步奠定了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说服美国购进中国价值三千万美元的国债。当然,在这次闭门会议上,张謇也向史密斯提出了金融市场合作方案,这是“东亚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借此拉拢美国注资亚洲货币市场,为了正式的“东亚经济复苏计划”奠定基础。
【施里芬计划: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由于对普鲁士宣战而自我毁灭。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国军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并吞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暴露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法国军事工程师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施里芬将军对于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防据点感到愤怒,他抱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境却不设防”。对于比利时担心德国而不担心法国的原因,这位将军装作不知道。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博览群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得到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围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施里芬将军的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曾经看过一幅施利芬的肖像画,作为德国参谋本部的著名参谋总长之一,施利芬的长相离标准的职业军人差得很远: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谢顶,恰如一个文弱书生。最令人诧异的,莫过于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战略大师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样灰暗无光,全不见战略家独有的灵气与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则对这一点不太会感到惊讶――他本是一个高度的近视眼。
自19世纪至二战结束前,世界陆军之强,莫过于德国,而作为德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的德国参谋本部,特别是一战前的德国参谋本部,更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至今仍然令无数热血男儿心向往之。在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waldersee)。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把八个德国固定师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面对德国,不能转向西面来对付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施里芬计划是为了避开开战时直接进攻法国所遇到的四个坚固的堡垒,计划西线全部兵力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迂回的右翼上,迂回必需假道荷兰,避开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和纳慕尔要塞,直接进入法国领土对巴黎进行攻击或者包围,之后在从法国的四个堡垒薄弱的后方进行攻击,整个右翼起到的作用是像一把大镰刀迅速地横扫法国。10个师面对凡尔登,作为部署的枢纽。这个枢纽的部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在计划过程中左右翼间出现的空缺,特地用10个师部署填补在凡尔登这个枢纽空缺,而左翼以9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与法国的交界处一边阻止法军的突入一边引诱法军深入德国领地然后右翼的迂回部队从后包抄,将其歼灭在德国境内。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亦在右翼的德军的进军范围之内,初步估计施里芬计划其中就包括吞并比利时。
他的伯父在1890年曾预言下一次战争可能要打7年(甚或30年),因为现代国家的资源太巨大,仅一次会战失败并不能迫使它放弃战争。小毛奇在1906年说得更彻底:“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令获得胜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但是非常可惜,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然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他内心里对施里芬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尤其是那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
甚至施里芬本人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他知道自己的伟大计划并非一种必胜的公式,那实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赌博。他常说,对于这样的伟业我们是太弱(tooweak)了。他做了15年参谋总长,并未能把德国陆军扩大到实现其计划时所需要的数量。他曾想至少应拼凑编成8个“暂编军”(ersatzcorps),这个理想也未能达到。假使连施里芬都办不到的事情,而希望小毛奇能够办到,那实在未免太过奢望。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里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并在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里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真正的原因安在?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
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以应付他认为是不同的情况。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
首先要指出的是,后任对于前任所移交的计划绝对有权加以修改,尤其是10年是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即令施里芬本人仍任参谋总长,他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计划,所以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
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1)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2)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3)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4)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然则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又作了何种修改呢?只有一点,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照李德哈特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富勒也指出施里芬计划的要点是:右翼在对攻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足够包围安特卫普、那慕尔和巴黎。左翼在对守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的强度仅以能诱敌深入为限度。这种兵力分配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之关键。若不这样分配则施利芬计划就不可能作有效的执行。小毛奇一方面改变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进行,其结果当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小毛奇改变兵力分配并非没有道理,但要改变则计划也会随之改变,总而言之,二者不可两全。
到191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早已恢复,其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都已超过施利芬当年的估计。此时德国由于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兵力也随之略有增加,小毛奇都用来增强东线,结果西线的兵力反而相对减少,照原计划西线兵力约180万,现在反而减到140万。也许有人会替小毛奇辩护,认为若非他增强东线兵力,则不仅坦能堡(tannenberg)的胜利将不可能,甚至普鲁士王室发祥之地(东普鲁士)也可能不保。但这显然与施利芬的原意相违,因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为解释:“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决不可分散兵力。”
增强东线虽情有可原,但改变西线兵力分配则实无异于直接破坏施利芬计划。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
小毛奇为什么这样分配兵力,对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均为事后之论,所以在此也毋庸细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兵力不减弱,施利芬计划也未必能生效(在下文中将再详论),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与小毛奇的功过无关。严格地说,小毛奇的最大错误也许还不是减弱右翼而是增强左翼。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遂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
毛奇虽然接受了施里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尽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间,德国却又新增了几个军。在俄国方面,他大致还是依照施里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但是在西线方面,他就不仅是把两翼之间的兵力比例,作了彻底的调整,而且在增强了右翼之后,他的思想也就变成了“坎尼”型的,而不是“吕岑”型的了。(注:施里芬在晚年,思想上也似乎有一些改变。他好像在一九一二年曾经开始考虑到沿着整个正面-从比利时以达瑞士-都同时发动攻击的观念。不过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思想又还是回到了他的那个伟大计划。他的最后遗言是:“你们要注意增强右翼。”)德国的作战处长塔本上校(col.tappen),曾经说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铁路等,毛奇才被迫作此项改变。这种解释是颇有疑问,因为真正的原因似乎是那些王子们为了要想增强他们军团的实力,遂对毛奇施加压迫。
在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观念,并将这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把其中的一个师加上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方面,而把其余的八个师都增加在左翼方面。于是德方七个军团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第一军团,司令为克鲁克将军(con.vonkluck),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赫(grevenboich)。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aix-la-chapelle),然后再到布鲁塞尔。总计320000人。
第二军团,司令为比洛将军(gen.vonbulow),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montjoie)。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应攻占列日,然后其右翼进到沃维尔(wavre),其左翼进到拉穆尔。总计260000人。
第三军团,司令为豪森将军(gen.vonhausen),司令部设在普流姆(prum),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其右翼达到拉穆尔,左翼达到吉费特(givet)。总计180000人。
第四军团,司令为符腾堡公爵(dulkeofwurttemberg),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treves)。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右翼达到弗拉梅(framay),其左翼达到艾尔仑(arlon)以北的艾提尔特(attert)。总计180000人。
第五军团,司令为德国皇太子(thecrownprince)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saarbrucken)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其左翼留在提昂维尔(thionville)而其右翼则进到弗仑维尔(forenville)。总计200000人。
第六军团,司令为巴伐里亚的鲁普里赫特亲王(princerupprectofbavaria),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st.avold);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应进到莫斯里(mosolle)河上,并攻击法军将他们钉住。总计220000人。
第七军团,司令为希林根将军(gen.vonheeringen),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应进到摩泽尔河上(meurthe),或向洛林实行反攻。总计:125000人。
虽然施里芬计划的外表还是保留着没有动,可是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因为其左右两翼的比重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原有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九个师,左翼方面九个师。现在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五个师,左翼方面二十三个师。用百分比来表示:施利芬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十五;而毛奇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四十二。而且施利芬的原意是当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州中被纠缠住了之后时,即将两个军调在右翼方面,于是这个比例就更由一百比十五降到了一百比九了。因此左翼方面必须被迫向后移动。
现在我们在新计划中,所看到的是两翼攻势,这南面的左翼,本应引诱敌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旋转,来打击敌人的背面;现在却反过来向西推进,这是与原意完全相反。这既不是坎尼,又不是吕岑。任凭称它为那一种,都足以使汉尼拔或菲德烈大帝在地下顿足。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61章,夏季大雨
北方第一集团军前沿指挥所,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鸭绿江受到夏季潮热气候的影响,正处于瓢泼大雨的时刻。大门口的帘子被掀了起来,徐永昌穿着一身雨衣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尽管外面是大雨淋淋,可是屋内的湿气比外面更让人难受。他把雨衣脱了下来,交给一旁的警卫员挂好,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渍。
“这雨下的,好似老天被捅了一个窟窿似的。哎呀,后勤部送来的雨衣……啧啧,橡胶的味道真重,比战场的血味还受不住。”徐永昌发了几句牢骚,然后向警卫员询问蔡锷在哪里,被告知蔡锷正在地下掩体的一间书房。
徐永昌带着自己的副官下楼来到地下,经过一番通报之后在书房见到蔡锷。
王翰说道:“两个联队快速行军向这边增援,而且还是从山区后方绕道,他们携带的武器装备肯定有限,再加上昨天晚上的行动端掉了小鬼子的一个后勤基地,待会儿我们未必不能依靠强力攻势压垮他们。”
徐永昌沉思了一会儿,说道:“集团军司令部已经做出指示,这是一场硬仗,无论这边山头有多少敌人,无论敌人还有多少增援,这次总攻是必须打响的。我希望你们全力以赴,一定要完成集团军司令部交代下来的作战任务。”
孙连仲和王翰都点了点头,表情坚决的答应道:“一定完成任务。”
徐永昌又说道:“我希望诸位能记得,青岛战争我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击败了日军一个师团的兵力,尽管此时非彼时,但我们猛烈的作战声势决不能缩减。”
孙连仲说道:“徐参谋放心,我们都知道,这次总攻一定把小鬼子在新义州的防线彻底撕开一道缺口。”
八点差五分,徐永昌下令总攻正式开始,鸭绿江两岸的炮火声再次激烈的作响。飞机、船只、人影一一从沉寂中苏醒过来,仿佛容不得这里有半点安静似的,惨烈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新的帷幕。整个南岸的山头就好像被放进了烤炉里面,处处都有硝烟冉冉升起。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59章,协约国决议
在慈城、厚昌等县城布下防线的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经过这小半个月来的经营,已经在外围重要的地理位置构造了一道防线。这小半个月来虽然与满铺、江界的日军第十七师团有过摩擦,可双方都以谨慎的态度再应付彼此的试探。尽管根据日本情报单位搜集的情报,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的战斗力有限,尤其是领导这两路部队的将领全是半斤八两之辈,可毕竟日本参谋本部下达的指示是战略防守,保护好江界这个交通枢纽重地。
尤其是最近传来消息,新义州方面的战线比较吃紧,北方第一集团军的大部分空军、炮兵全部压在这一条线上,甚至局部防线都已经出现缺口。由于后方的补充兵十分匮乏,不得不开始把正在训练的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的新兵当作补充兵,填补到第十六师团。
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参谋本部驻汉城最高司令部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抽调第十七师团部分兵力支援新义州。因此江界这边的第十七师团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一边加固阵地,一边严防死守。
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在这段时间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遵奉元首的命令,尽量在占领区经营出一番盛世的场景。在刚刚宣布占领三个县城之后,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就宣布了朝鲜临时执政府的安民公告,同时命令禁止士兵骚扰老百姓。正值夏天时季,赶上一些果林子成熟收获之时,师部还派遣士兵帮助老百姓收果子,并且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果子,改善果农的收益和生活。
中国军队在占领区外围构建防守阵线时,虽然征用了一批当地的朝鲜民夫参与其中,不过在征用工程中按照工时当天结算工钱,甚至在施工时提供免费的水、干粮、水果和香烟。这与日本强行征召民夫修建第二道防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人这里干活就等于是在打工,在日本人那里干活则是当苦力。
同时,张盛霆北方事业公司也在当地进行了一些象征性的投资,按照报纸上的描写就是兴办了几家农场,输送了一批农业机器,不仅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更是极大的推动了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行政方面,由朝鲜临时执政府仿效中华民国地方县府的知府,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政议局,推选当地的三老、豪绅出任政议局议员,建立崭新的“民主”政治模式。由政议局推选出的县长接受朝鲜临时执政府的委任,尽管这么日本统治朝鲜这么多年,可照样不缺乏傀儡式的代理人,只要有军队、有枪的扶植之下,甚至不少人宁可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进来。
除此之外,中国军方还加强了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结合,大肆鼓吹在战后会于朝鲜推行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适龄儿童能得到了免费的教育。虽然这一点让朝鲜长达几千年的士大夫制度、知识分子阶级感到不满,在朝鲜能读书、识字的几乎算是上流社会,一下子把上流社会的特权普及,那跟没有特权是一样的效果。但这一点还是迎合了整个革新的时代,以及朝鲜广大人民的心理。
而在没有正式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之前,通过对当地私塾、学校和地方报纸的投资,设立一些冠名的教育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制度,来宣传中国对朝鲜的无私资助和友好的一面。比如“中朝友好奖学金”、“中华留学奖学金”等等。三十三师师部还特别遵奉元首行营的命令,成立了师部文化部,从国内调派专业人士来到朝鲜,认真分析日本统治朝鲜时期与朝鲜民族存在矛盾的一些地方。
当年日本在朝鲜强行推行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改行西方服侍和发型,这一举引起朝鲜民族极其强烈的反对。针对这一点,师部文化部在占领区内进行宣传,称中国不会强迫朝鲜老百姓做任何不愿意的事情,允许并鼓励朝鲜老百姓保持民族风俗习惯。
至于日本在朝鲜学校展开的文化侵略活动,包括编纂朝鲜历史、禁止朝鲜高等学校教习朝鲜文等等,文化部也进行了一一的针对性反击。一方面不仅散播斥责日本奴化思想的无耻性,一方面提倡朝鲜民族独立性。
这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制造朝鲜民族与日本人之间的隔阂,将朝鲜与日本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让所有朝鲜人都认识到他们接受日本的统治,就是接受被日本奴役的现实。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文化部还伪造了几年前的一份日本报纸,在报纸上刊登了日本人评论朝鲜人是三等下民的言论,以此“揭开”日本对朝鲜根本不是共荣共好!
这样的景象一直维持到六月二十八日,这已经是丹东战线发起总攻之后的第四天。为了配合丹东方面的行动,三十三师和三十五师决定发起一轮足够强势的进攻,尽可能把双方对峙的距离推进到五百米之内。行动就在当天下午开始,上阵之前每一位士兵喝了一碗盐水,然后在炮兵的掩护下分别向满铺、和平两县发起进攻。
在后方的宣传上,文化部称这次进攻是为了巩固“光复区”的安全,将火线向南方推移,避免让已经“光复”的地区遭到战火的影响。这一点切中了许多朝鲜老百姓的心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受到战火波及,既然中国军队要向南进攻,那当然要全力支持。
于是在开始作战之后的几天,不少朝鲜老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帮忙中国后勤部队向前线输送物资。一开始前线部队没有任何表示,可是第二天就接到师部的命令,要求接受物资的部队给朝鲜民夫队结算工钱,一人一趟五角钱,这五角钱当然是以“共和币”支付。
满铺的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然而这里的日军防守太过顽强,最终只能将火线推移到满铺外围三公里的地方。和平的进攻则前后持续了三天时间,战况一天比一天激烈,双方的主力炮兵全部压在这一线上,飞机、飞艇在空中不断的发动空袭。到了七月一日,总算抢占了日军在和平的外围阵地,算是超标完成任务。
同样是在七月一日这天,距离中日开战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协约阵营诸国经过反反复复的磋商、论证以及会谈,迫于协约国的条约规定以及目前欧洲战场的压力,英国、法国、俄国决定正式向中国宣战。关于协约国是否对华宣战,一直是欧洲各国与中国国内最关心的问题,毕竟在此之前,中国新闻部花了大功夫、投入了大笔资金来营造中日矛盾的单独性,尽量化解中国与协约国的冲突。
只是该来的总是要来,英国考虑再三,最终仍然决定拉拢工业化更强大的日本,不至于单凭一次青岛战争就判定中日之间的实力逆转。随着英国政府做出外交决定,法国、俄国都紧随其后接踵而至。
当天,三国公使向中国外交部正式递交断交书,宣布驻华公使馆和各地区领事馆闭馆。
几个小时后,中国外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伍廷芳在会上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对英法俄三国不理智的行为感到遗憾,同时再次强调中国再没有受到来自英法俄三国军事行动之前,绝不会主动向英法俄三国开战,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单方面冲突,不会因此影响其他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之后,伍廷芳正式下达外交命令,撤回驻英、驻法和驻俄三国公使。
当天晚上八点钟,英法俄三国政府发布对华宣战的通电,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上的形式而已。考虑到下午时伍廷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英法俄三国还没有蠢到在心力不足的时候还要开辟亚洲战场。不过为了让这个形式看上去更有气势、更严肃,英国仍然从印度增派了四艘驱逐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抵达台湾,又通过美国邮轮运送了两个火枪营来到香港。凌晨时,宣布香港关口限制性闭关,各地英租界加强军事戒备。
七月二日,南京总统府对英国的军事“部署”果断采取了回应。
总统府正式授权国防部展开调动军队,对协约国在华租界进行戒严,同时以排查间谍为名在各地公共场所任意检查外国人,尤其是英国籍人士。南方第一集团军在广州、新安两地集合了三个师的部队,沿着香港租界线设岗,与英国兵团仅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对峙。广州海军同样派出军舰在香港海域附近游弋巡逻,虽然没有形成特别明显的战云,却同样让英国人紧张了一番。
香港方面很清楚,中国真要跟他们打起来,香港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下去。
趁着对协约国关系紧张的时刻,总统府民政部布置了一些软性的进攻手段,将内地供应协约国租界的物资全部抬高了单价,尤其是淡水供应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涨了快三倍之多。中国供应商只是推说最近军事戒严厉害,人心惶惶,工人无法安心工作,常常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量,价格上涨是迫不得已。
对此,英国人虽然憋着一肚子气,但是却不敢乱来,生怕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做出不恰当的事,结果就是点燃了中英之间的战火。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60章,七月
德国方面对于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有几分介怀,德国公使辛慈认为既然协约国已经向中国宣战,中国没有必要再继续隐瞒同盟国阵营的身份。如今欧洲战场正需要更多的声势,这样才能影响其他中立国家的判断,以及战场上的士气、军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素。
驻青岛军官团主任顾维钧则在不断维持中德之间的默契,在七月初顾维钧与麦尔瓦德克、辛慈公使于青岛的会谈当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无法抗衡所有协约国的威胁,因此只能尽量消弱协约国的整体影响。同时他在战略方面也做出更好的预测,中国是同盟国的一支潜伏力量,保持潜伏身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辛慈公使强调说道:“即便如此,但中国在贸易上岂能背着我们德国向欧洲出售飞机?”
顾维钧表示:“我们中国绝对没有与除了同盟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建立军火贸易,所有贸易型号的飞机全部是出售到美国,至于美国如何倒卖,显然不是我们中国能够控制的事情。再者,我们中国出口的飞机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装置。倒是你们德国的一些商人,把中德张盛霆公司发明的机关枪连接器卖给日本,以至于日本现在正在筹备他们的空军!”
在这一点上其实中德双方都有理亏的地方,中国出售飞机,德国出售飞机武装技术,这两样东西在美国这个“中立国”的组装下,就变成了战斗机。好在中国与德国在飞行人才的资源上把握的很好,无论是国内的航空学校,还是编制中的飞行员,绝不接受向外国输送飞行技术的业务。
这次会谈,中国军官团成功安抚了德国方面,使得德国允许中国继续保持“潜伏的身份”,同时还确立了德国第二次援华款项的到位时间。德国财政部会通过海外账户由瑞士转账,在八月十日之前将六千万帝国马克汇入张盛霆公司在联合银行的账户中。不仅如此,第一批毒气弹和一支化学专家小组,一批较为新式的德国大炮技术,以及大约价值四百万美元的工业设备,都会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中旬期间抵达广州港口。
就在亚洲局势急剧变化的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同样存在风云莫测的时刻。
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获胜之后,快速攻克了法国旧都巴黎,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虽然已经完成了前参谋长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但仍然可以继续贯彻施里芬计划的谋略精髓,采取南方佯攻,主攻北方的战略方向。他决定在巴黎南部的凡尔赛发动一场伪装的总攻,或牵制或吓退坚守在巴黎郊区的英法联军,然后秘密抽调主要部队迂回到北部凡尔登后方,彻底拔掉凡尔登这个一直影响德国侧翼的法军主力要塞。
正当这个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时,没想到英法联军假戏真做,误认为凡尔赛将会是一场大决战,于是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抽调了大约四十万兵力汇聚于巴黎郊区,准备与德国在凡尔赛展开决战。这原本正如小毛奇所料,把英法联军的主要生力军都拖延在巴黎附近,可是由于在凡尔赛前线对峙的德国军队击落了一架法国飞机,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去俘虏飞行员,这次俘虏行动却成了整个计划失败的导火线。
德国小分队在凡尔赛郊区抓捕法国飞行员时,与英法联军的搜救部队发生交火,随后双方各自呼叫支援,一场原本是小规模的冲突竟然触发了凡尔赛战役的开始。仅仅两个小时之后,英法联军发动总攻,德国军队也投入了全力作战。
可是由于德国主力部队早已向凡尔登方向转移,面对集合了四十万兵力的英法联军总攻,德国在凡尔赛的防线根本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整个战役持续了三周,德军防线严重缩水,不得不向巴黎城区撤退。
英法联军没有给德国任何喘息的机会,凭借强大的攻势将战线继续向前推进,很快就重新打回到巴黎。
这场戏剧性的逆转,使得德国在前线的优势几乎全部消失,可是好在由于针对英法联军后勤破袭战的效果发挥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败涂地的趋势。没有足够后勤支援的英法联军只能将战线稳固在巴黎城区之内,与德国阵线再次陷入对峙之中。
七月下旬,德国参谋本部以指挥不当为名撤去小毛奇参谋总长的职位,改由埃里希·冯·法金汉陆军上将出任总参谋长。法金汉上将上任之后,火速整顿了巴黎至马恩河一线的防守,增派了部分兵力驻扎这一线,加固对巴黎占领地区的火力,保持与英法联军对峙的状态。与此同时,他继续执行小毛奇制订的偷袭计划,主力部队源源不断的向凡尔登后方蔓延,预计在一个月之内打响凡尔登战役。
为了保障后勤线和海岸线的安全,阻止德国空军和飞艇部队无休止的发起破袭战,导致在很多关键性时刻前线部队无法正常作战,英国和法国决定组建规模性航空兵部队,并且强化防空部队的实力。从七月中旬开始,英法两国筹集了大约一千万英镑的款项,向美国订购一批战斗机和防空机关炮。
这笔订单经过美国之手,最后很大一部分转入中国市场。各地军工厂连夜赶制第一代战斗机,也将少量的“诚式改战斗机”以高价卖了出去。通过这笔订单,不仅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总统府商务部部长兼常务厅长官张謇在七月底与美国商务参赞史密斯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谈,进一步奠定了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说服美国购进中国价值三千万美元的国债。当然,在这次闭门会议上,张謇也向史密斯提出了金融市场合作方案,这是“东亚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借此拉拢美国注资亚洲货币市场,为了正式的“东亚经济复苏计划”奠定基础。
【施里芬计划: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由于对普鲁士宣战而自我毁灭。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国军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并吞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暴露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法国军事工程师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施里芬将军对于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防据点感到愤怒,他抱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境却不设防”。对于比利时担心德国而不担心法国的原因,这位将军装作不知道。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博览群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得到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围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施里芬将军的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曾经看过一幅施利芬的肖像画,作为德国参谋本部的著名参谋总长之一,施利芬的长相离标准的职业军人差得很远: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谢顶,恰如一个文弱书生。最令人诧异的,莫过于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战略大师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样灰暗无光,全不见战略家独有的灵气与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则对这一点不太会感到惊讶――他本是一个高度的近视眼。
自19世纪至二战结束前,世界陆军之强,莫过于德国,而作为德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的德国参谋本部,特别是一战前的德国参谋本部,更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至今仍然令无数热血男儿心向往之。在德国参谋本部的历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waldersee)。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把八个德国固定师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面对德国,不能转向西面来对付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施里芬计划是为了避开开战时直接进攻法国所遇到的四个坚固的堡垒,计划西线全部兵力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迂回的右翼上,迂回必需假道荷兰,避开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和纳慕尔要塞,直接进入法国领土对巴黎进行攻击或者包围,之后在从法国的四个堡垒薄弱的后方进行攻击,整个右翼起到的作用是像一把大镰刀迅速地横扫法国。10个师面对凡尔登,作为部署的枢纽。这个枢纽的部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在计划过程中左右翼间出现的空缺,特地用10个师部署填补在凡尔登这个枢纽空缺,而左翼以9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与法国的交界处一边阻止法军的突入一边引诱法军深入德国领地然后右翼的迂回部队从后包抄,将其歼灭在德国境内。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亦在右翼的德军的进军范围之内,初步估计施里芬计划其中就包括吞并比利时。
他的伯父在1890年曾预言下一次战争可能要打7年(甚或30年),因为现代国家的资源太巨大,仅一次会战失败并不能迫使它放弃战争。小毛奇在1906年说得更彻底:“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令获得胜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但是非常可惜,小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然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于前任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他内心里对施里芬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表面上不敢明白地表示反对,尤其是那无异于向整个参谋本部挑战。
甚至施里芬本人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他知道自己的伟大计划并非一种必胜的公式,那实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赌博。他常说,对于这样的伟业我们是太弱(tooweak)了。他做了15年参谋总长,并未能把德国陆军扩大到实现其计划时所需要的数量。他曾想至少应拼凑编成8个“暂编军”(ersatzcorps),这个理想也未能达到。假使连施里芬都办不到的事情,而希望小毛奇能够办到,那实在未免太过奢望。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里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并在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里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真正的原因安在?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表面上是强盛繁荣,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于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与动员。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动员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当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小毛奇(甚至施里芬)也未尝没有责任。
小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施里芬计划即令毫无缺点,也不可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彻底的改变,同时他对于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得过且过,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扮演这个悲剧角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以应付他认为是不同的情况。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
首先要指出的是,后任对于前任所移交的计划绝对有权加以修改,尤其是10年是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即令施里芬本人仍任参谋总长,他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计划,所以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
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1)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2)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3)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4)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然则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又作了何种修改呢?只有一点,也可以说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兵力的分配。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照李德哈特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富勒也指出施里芬计划的要点是:右翼在对攻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足够包围安特卫普、那慕尔和巴黎。左翼在对守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兵力的强度仅以能诱敌深入为限度。这种兵力分配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之关键。若不这样分配则施利芬计划就不可能作有效的执行。小毛奇一方面改变兵力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进行,其结果当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小毛奇改变兵力分配并非没有道理,但要改变则计划也会随之改变,总而言之,二者不可两全。
到191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早已恢复,其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都已超过施利芬当年的估计。此时德国由于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兵力也随之略有增加,小毛奇都用来增强东线,结果西线的兵力反而相对减少,照原计划西线兵力约180万,现在反而减到140万。也许有人会替小毛奇辩护,认为若非他增强东线兵力,则不仅坦能堡(tannenberg)的胜利将不可能,甚至普鲁士王室发祥之地(东普鲁士)也可能不保。但这显然与施利芬的原意相违,因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为解释:“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决不可分散兵力。”
增强东线虽情有可原,但改变西线兵力分配则实无异于直接破坏施利芬计划。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
小毛奇为什么这样分配兵力,对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均为事后之论,所以在此也毋庸细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兵力不减弱,施利芬计划也未必能生效(在下文中将再详论),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与小毛奇的功过无关。严格地说,小毛奇的最大错误也许还不是减弱右翼而是增强左翼。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遂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
毛奇虽然接受了施里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尽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间,德国却又新增了几个军。在俄国方面,他大致还是依照施里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但是在西线方面,他就不仅是把两翼之间的兵力比例,作了彻底的调整,而且在增强了右翼之后,他的思想也就变成了“坎尼”型的,而不是“吕岑”型的了。(注:施里芬在晚年,思想上也似乎有一些改变。他好像在一九一二年曾经开始考虑到沿着整个正面-从比利时以达瑞士-都同时发动攻击的观念。不过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思想又还是回到了他的那个伟大计划。他的最后遗言是:“你们要注意增强右翼。”)德国的作战处长塔本上校(col.tappen),曾经说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铁路等,毛奇才被迫作此项改变。这种解释是颇有疑问,因为真正的原因似乎是那些王子们为了要想增强他们军团的实力,遂对毛奇施加压迫。
在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观念,并将这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把其中的一个师加上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方面,而把其余的八个师都增加在左翼方面。于是德方七个军团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第一军团,司令为克鲁克将军(con.vonkluck),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赫(grevenboich)。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aix-la-chapelle),然后再到布鲁塞尔。总计320000人。
第二军团,司令为比洛将军(gen.vonbulow),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montjoie)。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应攻占列日,然后其右翼进到沃维尔(wavre),其左翼进到拉穆尔。总计260000人。
第三军团,司令为豪森将军(gen.vonhausen),司令部设在普流姆(prum),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其右翼达到拉穆尔,左翼达到吉费特(givet)。总计180000人。
第四军团,司令为符腾堡公爵(dulkeofwurttemberg),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treves)。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右翼达到弗拉梅(framay),其左翼达到艾尔仑(arlon)以北的艾提尔特(attert)。总计180000人。
第五军团,司令为德国皇太子(thecrownprince)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saarbrucken)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其左翼留在提昂维尔(thionville)而其右翼则进到弗仑维尔(forenville)。总计200000人。
第六军团,司令为巴伐里亚的鲁普里赫特亲王(princerupprectofbavaria),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st.avold);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应进到莫斯里(mosolle)河上,并攻击法军将他们钉住。总计220000人。
第七军团,司令为希林根将军(gen.vonheeringen),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应进到摩泽尔河上(meurthe),或向洛林实行反攻。总计:125000人。
虽然施里芬计划的外表还是保留着没有动,可是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因为其左右两翼的比重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原有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九个师,左翼方面九个师。现在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五个师,左翼方面二十三个师。用百分比来表示:施利芬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十五;而毛奇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四十二。而且施利芬的原意是当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州中被纠缠住了之后时,即将两个军调在右翼方面,于是这个比例就更由一百比十五降到了一百比九了。因此左翼方面必须被迫向后移动。
现在我们在新计划中,所看到的是两翼攻势,这南面的左翼,本应引诱敌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旋转,来打击敌人的背面;现在却反过来向西推进,这是与原意完全相反。这既不是坎尼,又不是吕岑。任凭称它为那一种,都足以使汉尼拔或菲德烈大帝在地下顿足。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61章,夏季大雨
北方第一集团军前沿指挥所,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鸭绿江受到夏季潮热气候的影响,正处于瓢泼大雨的时刻。大门口的帘子被掀了起来,徐永昌穿着一身雨衣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尽管外面是大雨淋淋,可是屋内的湿气比外面更让人难受。他把雨衣脱了下来,交给一旁的警卫员挂好,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渍。
“这雨下的,好似老天被捅了一个窟窿似的。哎呀,后勤部送来的雨衣……啧啧,橡胶的味道真重,比战场的血味还受不住。”徐永昌发了几句牢骚,然后向警卫员询问蔡锷在哪里,被告知蔡锷正在地下掩体的一间书房。
徐永昌带着自己的副官下楼来到地下,经过一番通报之后在书房见到蔡锷。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2965/2944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