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三章百团大战?
推荐阅读:被俘(np)、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足球】曼彻斯特的绿玫瑰、纏歡入骨(兄妹骨)、低级向导不能强制爱吗(NPH)、小主在上(百合ABO)、【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静海旖旎(校园高H)、咫尺(纯百H)、
四战区“军号”行动的主体任务,以六十四军二零九师八月二日乘火车抵达顺化而告结束,然后就是部队的按驻防及守备地点进行展开了。
谢昌云计划是以六十四军和新五军以集团形式分别驻扎于中圻和北圻,三个暂编独立师分散于各地担任地方守备,新二军则撤回境内暂时驻扎在凭祥一带,作为战区预备队,担任随时支援钦州和印度支那的机动力量。
整个行动初步统计共击毙法军三百八十一人,安南军一百二十四人;收缴法军轻重机枪两千七百七十余挺、冲锋枪一千八百余支、火炮(含迫击炮、战防炮)三百五十余门、坦克装甲车七十二辆、飞机二十六架、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五艘、运输机两艘、登陆舰两艘、炮艇八艘、扫雷艇两艘;另有浮桥器材、机械、车辆等一大批。
加上五百万法郎的赔款和第一个月的住军费十二点五万英镑,四战区所获钱物折合法币五千六百八十余万元,为历次作战的最大收获,把陈济棠等笑得嘴都合不拢,联勤司令王相礼更是让手下把算盘拨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陈济棠等怎么都不肯对谢昌云让步了,硬是给何欣怡申报了一枚三等宝鼎勋章。
宝鼎勋章非指挥或作战军人极难获得,其中三等为校官可获最高等级。这枚勋章申报到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没有不批准的道理。
但蒋介石也是苦乐兼半!
几乎是兵不刃血拿下了安南大半的实际控制权、可保国际通道继续畅通、使国人扬眉吐气都是最大佳绩,他这个一国统帅也为此脸上有光。
但千算万算,可就没有算到四战区对西方洋人也敢痛下杀手,把所有精锐兵种全都用上了,两天多时间就打得法国殖民当局俯首称臣,几乎是要什么条件就答应什么条件,让四战区前先一步把好处差不多全给捞跑了!
哪怕只得其中一半,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呀!
但国防委员会有话在先,而且除了外交上应付几句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没出半点力。蒋介石和一帮军政大员们虽然看着眼红,但却无法开这个口。
要怪只能怪国民政府派去的官员到的太晚,成就了何欣怡的功劳。
不过说太晚也是相对而言,实际就差了半天时间。民国政府的官员总不能跑到最前面去面对枪林弹雨吧!
对中央政府的文官来说,落在第一辆坦克后面几十公里,已可以称得上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空前壮举了!
国民政府好歹还落了个名。可是桂林行营主任张发奎,兴师动众的搞了一个行营指挥所跑到南宁,什么也调度不了不说,就是连前线的战事也无法及时获得,大部情况下只能从何欣怡播出的战报里与全国听众同步。而且各地媒体、包括广西本地的报纸在内,基本就没有提到过桂林行营什么事,只有张发奎自己主动在广西的报纸上发表了两篇讲话。
陈济棠、黄旭初等为了后方保障与张发奎同在南宁,但却几乎没有往来,美其名曰:“太忙!”
张发奎想到前线去,可看到四战区连副司令长官都没有去一个,估计自己去了路上顺不顺还很难讲,到了前线怕是更没有人理会了,而且在途中联络不便,更是两眼摸黑,于是只得作罢。
别看桂林行营表面上指导着第三、第四、第九这三个大战区的作战,但实际上对哪一个战区都插不进手,想布置作战任务别人不听,别人想打仗最多是把作战计划定出来以后礼貌的来个电报通知一下,行营这里还没弄明白那边就已经开打了。
张发奎之前曾屡屡以书信或视察的方式,试图对四战区的将领进行分化拉拢,想着都是老乡、同学,有些还是昔日的部下,这些人多少会有一些亲近表示,这样说不定就可以在四战区另树一个粤系山头起来。可谁知这些将领在一起吃吃喝喝还行,但一涉及敏感话题便一个个找着各种借口躲到一边去了。
张发奎另一个手法就是利用昔日北伐铁军的影响,招揽了一批广东籍的没落政客聚集于桂林,不断鼓吹广东应广纳贤达、扩大参政机构人数和权力,甚至还抛出了一个洋洋十余万字的“广东二十年发展方略”,以空中阁楼式的描绘来吸引广东各界的附庸。
陈济棠与之对应的策略是借以谴责汪精卫背弃祖先、卖国求荣的行径,发起了一个“广东海内外人士誓死抗日宣言”征名运动,一个多月内竟收集到了四百余万在四战区之外的广东籍各界人士的呼应,电报、电话、信件雪片般的飞向韶关,有的干脆就在当地报纸上刊登集体签名。
一些诸如宋氏三姐妹、宋子文、王宠惠等现今的炙手人物,极有声望的何香凝女士,甚至包括寓居海外的陈铭枢、蒋光鼐、黄琪翔等昔日与陈济棠有隙的知名人士,新四军军长叶挺、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等都响应了这一活动。
见有宋美龄撑腰,薛岳、蔡廷锴、罗卓英、吴奇伟等三十余名国民革命军的广东籍高级将领也随之附和。
有这个能与日见兴盛的老家保持关系、并且留下一条后路的机会谁也不愿意错过。
这件事带有很大的本地色彩,谢昌云不便参与进来,但其中那些实权或中间人物多有为他抬桩的目的,各自都心知肚明。
这场火红的证明活动与张发奎搞得那个“广东发展方略”和着寥寥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只要不是傻瓜都能看出广东昔日的各种势力已是过眼烟云、日益飘逝,再也不可能兴风作雨。
加上这次在出兵印度支那行动中如同局外人的打击,张发奎感到了心灰意冷,觉得以其在行营主任的位置上与陈济棠和谢昌云做希望渺茫的较量,还不如去或掌实际兵权为好,于是回到桂林之后便向蒋介石提出了辞呈。
蒋介石见张发奎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感觉再派其他人去更不会有用,便借此机会干脆撤消了桂林行营,把第三、第四战区列为军事委员会直管,将第九战区和在江防军基础上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划为重庆行营。
另一方面,军事委员会又新设了一个汉中战区,名义上管辖第一、第五、第十战区,将在枣宜会战中损兵折将的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架空了起来,另以黄埔嫡系人物刘峙接替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在这一系列的调整之间,华中战局也再次紧张了起来。
日军利用华南空军主力南移、以及四战区将重点放在了印度支那的机会,以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从荆州沿汉宜公路、两个师团仍由荆门、当阳,分两路向宜昌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此时十二集团军炮兵已撤回到了汨罗,而七十四军由于在赣西北和宜昌连番作战,损失严重、人员疲惫,急需休整。五十六军除了在上个月的战斗中伤亡四千余人之外,弹药也消耗大半、由于四战区将储备用于南线而一时难以补充。所以六战区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就剩下十八军和十六军了。
没有了强大炮兵和空军的支援,想再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是不可能了,所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只能采用了以节节抗击来尽可能杀伤和迟滞日军进攻的作战方式。
陈诚和蒋介石都想到了谢昌云。但日军的机动能力相当强,随时都有可能在赣北、湘鄂、广州、钦州和印度支那发动进攻,这些方向无一不是必保之地,四战区及十二集团军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各战区中最重的了,而且也不能一有战事就求救于谢昌云,所以蒋介石只得压下了这个念头,下令陈诚以现有兵力确保宜昌和江防。
陈诚先以答应过谢昌云不能过度使用五十六军,尽管明知潘文华的弹药不济多少有些托词,但在排兵布阵上只好把五十六军放到了宜昌以西的位置,以确保在前方一旦支撑不住情况下后方的稳定。
但陈诚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就把电话打到了谢昌云这里。
“昌云老弟,宜昌前面一仗打得漂亮,后面这一仗总不能差距太大了吧?不然我实在不好交代。”不言而喻,陈诚的意思是多少想获得一些支援。
可谢昌云却道:“陈长官,荆州一失,湘鄂大米入川的水路就算基本断了,宜昌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已经不是十分重要,能守就守、守不住就退,只要最后不让日军逆江而上进入四川即可。你放心,要是到了那一步,我自会申请到六战区去,拼出命来也要和日军决一死战。”
陈诚道:“老弟不是说日本人还会利用宜昌做基地来大举轰炸重庆吗?难道就这样让他们轻易得逞?”
谢昌云道:“重庆的防空另外再说,肯定会有办法解决的,眼前决不能把几个主力部队都在宜昌以北耗光了,这可是下一步扼守进川要道和将来反攻的基本力量。”
陈诚道:“之前反复强调宜昌重要性的也是你,现在不主张死守宜昌的也是你。我都不知老弟到底是如何打算了?”
谢昌云道:“此一时彼一时,陈长官既然逼问,我也只得告知一二。这其中是并非完全涉及军事问题,战场上的仗要打、其他方面的仗也要打。我们虽是一时丢失宜昌,但对整个抗战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坏事,陈长官不用多久自会明白。”
陈诚道:“怎么说前前后后老弟早就有谋划了?”
谢昌云道:“陈长官太抬举我了!有些事也是边走边看,事到临头才悟出道理。”
陈诚道:“老弟你这也算是给我找了个台阶下。好了,就依你!不过你可不要忘了你刚才说过的话,危急时候你必须到六战区来。”
谢昌云道:“说是这么说,不过我估计只要陈长官能坚持一年半,我就再没有这个机会了。”
陈诚道:“老弟的话是越来越深奥,还是以后再当面讨教吧!”
陈诚所说并不夸张,谢昌云现在的目光可不是只盯着一个四战区和某一次战斗。战与不战、大打与小打,一切均从整个抗战甚至是世界大战的全局在考虑了,这是其他人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接下来毛泽东的一个电报,就让谢昌云处在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境地。
毛泽东的来电,主要是向谢昌云通报了十八集团军近期准备在华北展开一次大规模交通破袭战的情况,并想听听谢昌云对此次战役的意见。
“百团大战!”这是谢昌云看完电报的主要内容后的第一反应。
“看来有些事该来的还是要来,可毛泽东已经指明要自己发表意见,自己该怎么样答复呢?”这是谢昌云接下来又想到的。
对日军的交通线展开大规模破袭,以打破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封锁,对八路军来说当然是最佳的一个选择,也是最适合八路军的一个作战方式,同时也会给华北的国民党军以极大帮助。
但反过来看,前世此次战役由于八路军没有很好的计划,使得兵力越用越多,最后达到了一百多个团的骇人数字,并被冠以了“百团大战”的响亮名称,因此也带来了极大的后患。
按八路军的编制,一个主力团不过千把多人,一个小团才有七八百人,百多个团撑死也就十万人多一些,要放在四战区勉强可以算两个军,有必要为了名声而打出“百团”的旗号吗?
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其一在于,国民政府只给了八路军以三师六旅十二个团的正式编制,后来又勉强承认了各师有一个独立团,也就是获得认可的只有十五个团。现在你八路军仅在华北一下就冒出了一百个团,其中八十多个是没有编制自行成立的,近从这一点上就让国民党抓住了把柄。
也就是说你八路军有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人马并不吓人,大家也都知道,但你一下就搭起了一百多个团的架子,这就让人所不容了。
其二在于,动用一百个团,就要由一百个团的战绩,即使会有夸大,但也要做出很大努力。可是按八路军的现状,即便是比前世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是战斗力极弱,要想获得较大战果只有用人来拼,必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其三在于,经此一战之后,再加上国民党接下来停止军饷,八路军的实力将严重受挫,在今后的抗战中就很难有太大亮点了。
如果想按前世的发展轨道,谢昌云大可不必管这些,只要闷头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可谁让谢昌云有着与前世不同的发展设计呢?
谢昌云计划是以六十四军和新五军以集团形式分别驻扎于中圻和北圻,三个暂编独立师分散于各地担任地方守备,新二军则撤回境内暂时驻扎在凭祥一带,作为战区预备队,担任随时支援钦州和印度支那的机动力量。
整个行动初步统计共击毙法军三百八十一人,安南军一百二十四人;收缴法军轻重机枪两千七百七十余挺、冲锋枪一千八百余支、火炮(含迫击炮、战防炮)三百五十余门、坦克装甲车七十二辆、飞机二十六架、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五艘、运输机两艘、登陆舰两艘、炮艇八艘、扫雷艇两艘;另有浮桥器材、机械、车辆等一大批。
加上五百万法郎的赔款和第一个月的住军费十二点五万英镑,四战区所获钱物折合法币五千六百八十余万元,为历次作战的最大收获,把陈济棠等笑得嘴都合不拢,联勤司令王相礼更是让手下把算盘拨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陈济棠等怎么都不肯对谢昌云让步了,硬是给何欣怡申报了一枚三等宝鼎勋章。
宝鼎勋章非指挥或作战军人极难获得,其中三等为校官可获最高等级。这枚勋章申报到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没有不批准的道理。
但蒋介石也是苦乐兼半!
几乎是兵不刃血拿下了安南大半的实际控制权、可保国际通道继续畅通、使国人扬眉吐气都是最大佳绩,他这个一国统帅也为此脸上有光。
但千算万算,可就没有算到四战区对西方洋人也敢痛下杀手,把所有精锐兵种全都用上了,两天多时间就打得法国殖民当局俯首称臣,几乎是要什么条件就答应什么条件,让四战区前先一步把好处差不多全给捞跑了!
哪怕只得其中一半,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呀!
但国防委员会有话在先,而且除了外交上应付几句之外,其他方面几乎没出半点力。蒋介石和一帮军政大员们虽然看着眼红,但却无法开这个口。
要怪只能怪国民政府派去的官员到的太晚,成就了何欣怡的功劳。
不过说太晚也是相对而言,实际就差了半天时间。民国政府的官员总不能跑到最前面去面对枪林弹雨吧!
对中央政府的文官来说,落在第一辆坦克后面几十公里,已可以称得上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空前壮举了!
国民政府好歹还落了个名。可是桂林行营主任张发奎,兴师动众的搞了一个行营指挥所跑到南宁,什么也调度不了不说,就是连前线的战事也无法及时获得,大部情况下只能从何欣怡播出的战报里与全国听众同步。而且各地媒体、包括广西本地的报纸在内,基本就没有提到过桂林行营什么事,只有张发奎自己主动在广西的报纸上发表了两篇讲话。
陈济棠、黄旭初等为了后方保障与张发奎同在南宁,但却几乎没有往来,美其名曰:“太忙!”
张发奎想到前线去,可看到四战区连副司令长官都没有去一个,估计自己去了路上顺不顺还很难讲,到了前线怕是更没有人理会了,而且在途中联络不便,更是两眼摸黑,于是只得作罢。
别看桂林行营表面上指导着第三、第四、第九这三个大战区的作战,但实际上对哪一个战区都插不进手,想布置作战任务别人不听,别人想打仗最多是把作战计划定出来以后礼貌的来个电报通知一下,行营这里还没弄明白那边就已经开打了。
张发奎之前曾屡屡以书信或视察的方式,试图对四战区的将领进行分化拉拢,想着都是老乡、同学,有些还是昔日的部下,这些人多少会有一些亲近表示,这样说不定就可以在四战区另树一个粤系山头起来。可谁知这些将领在一起吃吃喝喝还行,但一涉及敏感话题便一个个找着各种借口躲到一边去了。
张发奎另一个手法就是利用昔日北伐铁军的影响,招揽了一批广东籍的没落政客聚集于桂林,不断鼓吹广东应广纳贤达、扩大参政机构人数和权力,甚至还抛出了一个洋洋十余万字的“广东二十年发展方略”,以空中阁楼式的描绘来吸引广东各界的附庸。
陈济棠与之对应的策略是借以谴责汪精卫背弃祖先、卖国求荣的行径,发起了一个“广东海内外人士誓死抗日宣言”征名运动,一个多月内竟收集到了四百余万在四战区之外的广东籍各界人士的呼应,电报、电话、信件雪片般的飞向韶关,有的干脆就在当地报纸上刊登集体签名。
一些诸如宋氏三姐妹、宋子文、王宠惠等现今的炙手人物,极有声望的何香凝女士,甚至包括寓居海外的陈铭枢、蒋光鼐、黄琪翔等昔日与陈济棠有隙的知名人士,新四军军长叶挺、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等都响应了这一活动。
见有宋美龄撑腰,薛岳、蔡廷锴、罗卓英、吴奇伟等三十余名国民革命军的广东籍高级将领也随之附和。
有这个能与日见兴盛的老家保持关系、并且留下一条后路的机会谁也不愿意错过。
这件事带有很大的本地色彩,谢昌云不便参与进来,但其中那些实权或中间人物多有为他抬桩的目的,各自都心知肚明。
这场火红的证明活动与张发奎搞得那个“广东发展方略”和着寥寥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只要不是傻瓜都能看出广东昔日的各种势力已是过眼烟云、日益飘逝,再也不可能兴风作雨。
加上这次在出兵印度支那行动中如同局外人的打击,张发奎感到了心灰意冷,觉得以其在行营主任的位置上与陈济棠和谢昌云做希望渺茫的较量,还不如去或掌实际兵权为好,于是回到桂林之后便向蒋介石提出了辞呈。
蒋介石见张发奎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感觉再派其他人去更不会有用,便借此机会干脆撤消了桂林行营,把第三、第四战区列为军事委员会直管,将第九战区和在江防军基础上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划为重庆行营。
另一方面,军事委员会又新设了一个汉中战区,名义上管辖第一、第五、第十战区,将在枣宜会战中损兵折将的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架空了起来,另以黄埔嫡系人物刘峙接替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在这一系列的调整之间,华中战局也再次紧张了起来。
日军利用华南空军主力南移、以及四战区将重点放在了印度支那的机会,以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从荆州沿汉宜公路、两个师团仍由荆门、当阳,分两路向宜昌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此时十二集团军炮兵已撤回到了汨罗,而七十四军由于在赣西北和宜昌连番作战,损失严重、人员疲惫,急需休整。五十六军除了在上个月的战斗中伤亡四千余人之外,弹药也消耗大半、由于四战区将储备用于南线而一时难以补充。所以六战区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就剩下十八军和十六军了。
没有了强大炮兵和空军的支援,想再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是不可能了,所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只能采用了以节节抗击来尽可能杀伤和迟滞日军进攻的作战方式。
陈诚和蒋介石都想到了谢昌云。但日军的机动能力相当强,随时都有可能在赣北、湘鄂、广州、钦州和印度支那发动进攻,这些方向无一不是必保之地,四战区及十二集团军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各战区中最重的了,而且也不能一有战事就求救于谢昌云,所以蒋介石只得压下了这个念头,下令陈诚以现有兵力确保宜昌和江防。
陈诚先以答应过谢昌云不能过度使用五十六军,尽管明知潘文华的弹药不济多少有些托词,但在排兵布阵上只好把五十六军放到了宜昌以西的位置,以确保在前方一旦支撑不住情况下后方的稳定。
但陈诚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就把电话打到了谢昌云这里。
“昌云老弟,宜昌前面一仗打得漂亮,后面这一仗总不能差距太大了吧?不然我实在不好交代。”不言而喻,陈诚的意思是多少想获得一些支援。
可谢昌云却道:“陈长官,荆州一失,湘鄂大米入川的水路就算基本断了,宜昌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已经不是十分重要,能守就守、守不住就退,只要最后不让日军逆江而上进入四川即可。你放心,要是到了那一步,我自会申请到六战区去,拼出命来也要和日军决一死战。”
陈诚道:“老弟不是说日本人还会利用宜昌做基地来大举轰炸重庆吗?难道就这样让他们轻易得逞?”
谢昌云道:“重庆的防空另外再说,肯定会有办法解决的,眼前决不能把几个主力部队都在宜昌以北耗光了,这可是下一步扼守进川要道和将来反攻的基本力量。”
陈诚道:“之前反复强调宜昌重要性的也是你,现在不主张死守宜昌的也是你。我都不知老弟到底是如何打算了?”
谢昌云道:“此一时彼一时,陈长官既然逼问,我也只得告知一二。这其中是并非完全涉及军事问题,战场上的仗要打、其他方面的仗也要打。我们虽是一时丢失宜昌,但对整个抗战来说并不见得是件坏事,陈长官不用多久自会明白。”
陈诚道:“怎么说前前后后老弟早就有谋划了?”
谢昌云道:“陈长官太抬举我了!有些事也是边走边看,事到临头才悟出道理。”
陈诚道:“老弟你这也算是给我找了个台阶下。好了,就依你!不过你可不要忘了你刚才说过的话,危急时候你必须到六战区来。”
谢昌云道:“说是这么说,不过我估计只要陈长官能坚持一年半,我就再没有这个机会了。”
陈诚道:“老弟的话是越来越深奥,还是以后再当面讨教吧!”
陈诚所说并不夸张,谢昌云现在的目光可不是只盯着一个四战区和某一次战斗。战与不战、大打与小打,一切均从整个抗战甚至是世界大战的全局在考虑了,这是其他人所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接下来毛泽东的一个电报,就让谢昌云处在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的境地。
毛泽东的来电,主要是向谢昌云通报了十八集团军近期准备在华北展开一次大规模交通破袭战的情况,并想听听谢昌云对此次战役的意见。
“百团大战!”这是谢昌云看完电报的主要内容后的第一反应。
“看来有些事该来的还是要来,可毛泽东已经指明要自己发表意见,自己该怎么样答复呢?”这是谢昌云接下来又想到的。
对日军的交通线展开大规模破袭,以打破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封锁,对八路军来说当然是最佳的一个选择,也是最适合八路军的一个作战方式,同时也会给华北的国民党军以极大帮助。
但反过来看,前世此次战役由于八路军没有很好的计划,使得兵力越用越多,最后达到了一百多个团的骇人数字,并被冠以了“百团大战”的响亮名称,因此也带来了极大的后患。
按八路军的编制,一个主力团不过千把多人,一个小团才有七八百人,百多个团撑死也就十万人多一些,要放在四战区勉强可以算两个军,有必要为了名声而打出“百团”的旗号吗?
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其一在于,国民政府只给了八路军以三师六旅十二个团的正式编制,后来又勉强承认了各师有一个独立团,也就是获得认可的只有十五个团。现在你八路军仅在华北一下就冒出了一百个团,其中八十多个是没有编制自行成立的,近从这一点上就让国民党抓住了把柄。
也就是说你八路军有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人马并不吓人,大家也都知道,但你一下就搭起了一百多个团的架子,这就让人所不容了。
其二在于,动用一百个团,就要由一百个团的战绩,即使会有夸大,但也要做出很大努力。可是按八路军的现状,即便是比前世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是战斗力极弱,要想获得较大战果只有用人来拼,必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其三在于,经此一战之后,再加上国民党接下来停止军饷,八路军的实力将严重受挫,在今后的抗战中就很难有太大亮点了。
如果想按前世的发展轨道,谢昌云大可不必管这些,只要闷头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可谁让谢昌云有着与前世不同的发展设计呢?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29386/56706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