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0节
推荐阅读:华娱之实绩为王、神豪从随心所欲开始、大明汉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重燃青葱时代、得分第一、从庆余年开始天道酬勤、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离婚后,我继承了游戏里的财产、我就是你们的天敌、
还就真的怪,一边道两头,能吃顿饱饭的人家少之又少……”
回到家的龙山村人别无它途,只好重新捡起家门口的农田。近几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南粤稻谷每斤最低收购价逼近1元。但这一切,和龙山村人似乎无关,好的年头,种
的粮食也就仅仅够填饱肚子的。
龙山村这地方土地贫瘠,严重沙化。雨季时,海风长驱直入,带来丰沛的降水,田里的积水半年也排不完;但这里也会一连好几个月滴雨不下,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禾苗。
靠田吃饭的龙山村民,实际上依然还是像建国初期一样是靠天吃饭。即使是最好的年头,亩产至多也就500斤左右。而在其它地区,依靠机械科学种植,亩产千斤早已不算稀奇。
提到科学种田,村里很多只上过小学的村民连“听都没听过”。在龙山村,机械化种植几乎是空白,拖拉机、肥料这些提高产量的“法宝”,在大多村民眼里实在多余。“有那钱,还
不如直接买粮食……”
有的村干部自嘲:这里是佛峰市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还要受土地“欺负”。
村民们自己也说,龙山的田是上天专为懒汉设计的,“只要老天开恩就有饭吃,否则做再多也没用”。但偏偏,很多“连字都不认识”的村民,却连做“懒汉”的资格都没有。
地少,有的村民只能一地两用,割完水稻后,立刻种上番薯。曾经有技术员告诉村民,应该如何科学施种才能提高产量,但这里的村民却怎么也记不住,更学不会。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家徒四壁,没有日历,没有时钟,就更不要说电脑和电视机这种蛇奢饰品了。有的村民说,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钞是什么时候。
就是这样的一亩三分田,龙山村的村民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包括对生活的热情,都花费在了这里。因为,这里能让一家人吃上饭,遇上好的年头甚至可以吃饱饭。不幸的是,
几乎没有家庭能从口粮中“抠”出可供变现的余粮。有人曾试着种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热情,不懂技术”,忙活了一年甚至还要赔钱。
每年青黄不接时,村里的女人都会回娘家。靠着她们厚着脸皮从娘家拿回几十斤米,填饱孩子的肚皮。但因为出不起路费,即便以这种理由回娘家,村里的妇女一年也顶多只有一次。
原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的龙山人,似乎终于认识到,要想靠打工赚钱,几乎比登天还难。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属于他们,“即使地上有金子,我们没文化也看不见”。这就是
龙山人的认识,龙山人的真实生活……
听着刘军的诉说,很多干部低下了头。真的就像刘军给赵建辉说的那样,在被城市的繁华遗忘的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如果今天不是亲眼看到,站在赵建辉身后的这些人,又有几个
人肯信?
当跟着老奶奶走到自己位于村子最后面那片山脚下的树林中的家的时候,乐静和刘娟等人都留下了眼泪。
这都什么年代了啊,居然还有人住在用木棒和芦席搭建的窝棚里?
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二卷无法阻挡的趋势第1687章 新的开始
“章健翔同志,这就是你们区治下的龙山村吗?这里,和非洲难民营相比也多有不如吧?我真得不知道你这个区委书。记是怎
么当的?”眼角里含着泪,赵建辉转回了头,看着章健翔问道。
“赵书记,其实……这个事情我们也曾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可是龙山村的人一根筋,他们的观念有问题,全村的人都好吃懒做的,区里发下的扶贫款都让他们买了粮食……”章健翔狠
狠地瞪了刘军一眼,心说你少说两句会死啊?这笔账咱们回去再算。
“赵书。记,我想,你还是看了村里的学校之后在发脾气吧……”越是不想让他说话,可这个该死的家伙居然又冒出了这么一句。
“你带路,咱们过去看看。”赵建辉哼了一声,跟在刘军的身后往村子里面的小学走去。
村子中间的龙山小学,只不过是十几间很破旧的石头房子,周围也是用碎石头垒起来的低矮院墙,一根十余米高的竹竿上,飘扬着一面都快烂成了布条的国旗。
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正在用一字一顿的普通话教孩子学拼音,听到窗户外面的人声,孩子们好奇的探着头往外看,一边还在唧唧喳喳的议论着:“这些人肯定是从市里面来的,你看
那些人带的眼镜都是金丝边的……”
正在板书的女教师转身喝道:“安静!”此时,普通话又变成了当地的方言。
“不得不说,这些老师还是很敬业的。”刘军看了看赵建辉,接着说道:“这个学校301名学生全部来自本村,老师也都是本地人,他们也无奈,村里有电视的家庭不超过1/20,互联
网更是新鲜事物,土生土长的老师很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很多教师是小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教书多年后通过进修才拿到的文凭,早就错过了学普通话的最佳时期。老师都不会说普
通话,怎么能教的好学生呢?”说道这里,刘军就苦笑着摇了摇头。
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就算是这种半土半洋的普通话,也不是所有的适龄儿童有幸能够学到的。虽然区里面全部免除了孩子们的学杂费,但是有的家庭缺少劳动力,一些孩
子已经过早的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连听这种“普通话”都是奢望,因为他们天不亮就要起来稻田里面劳动……
这也不是所有孩子的家长都不知道上学的好处,但小学毕业后,村里的孩子们必须到镇里才能上中学。镇上的两所初中,每学期寄宿费200元,每个星期伙食费20元(自带干粮的前提
下),这笔钱又成了沉重的负担。
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通向村里的黄土路铺上了水泥,这个村子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他们操着纯正的地方普通话,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龙山村共有908户395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有468户2021人,贫困率超过51%。按世界银行统计,30年前全国的整体贫困率约为52%。也就是说,这里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与统领全国经济龙头的南粤省的经济地位相比,龙山村简直就是南粤省的耻辱。但是,这一切又能够怪得了谁呢?难道真的是这里的村民自己不争气?
他们的“不幸”,背后是龙山村教育的命途多舛。教育多年投入不足,全校13个老师,两个人一张课桌,同在一个教室里办公。整所学校没有一间教师宿舍,外地教师只能入住危房,
近邻教师只能靠“走教”开展工作。
学校全部经济来源,仅限于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每生每学期144元,合计4万余元。扣除教师教材费、学生测试卷等费用后,余下的钱只能“一分当两分用”。
课余,全员参与,圆柱体、圆规这些教学用具,都出自龙山小学13位教师之手。
一次,老师用自制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同学们却说像“鸡蛋”;而上数学课用自制量角器时,数学老师每次量的度数都“不太一样”。
没有运动场,没有计算机室、语间室,其实严格的说起来,龙山小学连围墙都没有,301个孩子的安全比考试成绩更让校长李德善担心。
虽然到现在,学生仍没有“正式”的厕所。一间砌了墙没封顶的露天危房,伫立在学校的旁边,学生在这里后,尿液便顺着墙根下面的破洞直通通的流入农田。要大便,学生就只能到
距学校近百米的树林里面去解决。但也仅限于晴天,一下雨就只好硬憋着。时间一久,树林里大便太多“不能入,一不小就踩着”,校长李德善说“现在只要有东西遮着,学生就会就
回到家的龙山村人别无它途,只好重新捡起家门口的农田。近几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南粤稻谷每斤最低收购价逼近1元。但这一切,和龙山村人似乎无关,好的年头,种
的粮食也就仅仅够填饱肚子的。
龙山村这地方土地贫瘠,严重沙化。雨季时,海风长驱直入,带来丰沛的降水,田里的积水半年也排不完;但这里也会一连好几个月滴雨不下,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禾苗。
靠田吃饭的龙山村民,实际上依然还是像建国初期一样是靠天吃饭。即使是最好的年头,亩产至多也就500斤左右。而在其它地区,依靠机械科学种植,亩产千斤早已不算稀奇。
提到科学种田,村里很多只上过小学的村民连“听都没听过”。在龙山村,机械化种植几乎是空白,拖拉机、肥料这些提高产量的“法宝”,在大多村民眼里实在多余。“有那钱,还
不如直接买粮食……”
有的村干部自嘲:这里是佛峰市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还要受土地“欺负”。
村民们自己也说,龙山的田是上天专为懒汉设计的,“只要老天开恩就有饭吃,否则做再多也没用”。但偏偏,很多“连字都不认识”的村民,却连做“懒汉”的资格都没有。
地少,有的村民只能一地两用,割完水稻后,立刻种上番薯。曾经有技术员告诉村民,应该如何科学施种才能提高产量,但这里的村民却怎么也记不住,更学不会。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家徒四壁,没有日历,没有时钟,就更不要说电脑和电视机这种蛇奢饰品了。有的村民说,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钞是什么时候。
就是这样的一亩三分田,龙山村的村民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包括对生活的热情,都花费在了这里。因为,这里能让一家人吃上饭,遇上好的年头甚至可以吃饱饭。不幸的是,
几乎没有家庭能从口粮中“抠”出可供变现的余粮。有人曾试着种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热情,不懂技术”,忙活了一年甚至还要赔钱。
每年青黄不接时,村里的女人都会回娘家。靠着她们厚着脸皮从娘家拿回几十斤米,填饱孩子的肚皮。但因为出不起路费,即便以这种理由回娘家,村里的妇女一年也顶多只有一次。
原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的龙山人,似乎终于认识到,要想靠打工赚钱,几乎比登天还难。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属于他们,“即使地上有金子,我们没文化也看不见”。这就是
龙山人的认识,龙山人的真实生活……
听着刘军的诉说,很多干部低下了头。真的就像刘军给赵建辉说的那样,在被城市的繁华遗忘的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如果今天不是亲眼看到,站在赵建辉身后的这些人,又有几个
人肯信?
当跟着老奶奶走到自己位于村子最后面那片山脚下的树林中的家的时候,乐静和刘娟等人都留下了眼泪。
这都什么年代了啊,居然还有人住在用木棒和芦席搭建的窝棚里?
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二卷无法阻挡的趋势第1687章 新的开始
“章健翔同志,这就是你们区治下的龙山村吗?这里,和非洲难民营相比也多有不如吧?我真得不知道你这个区委书。记是怎
么当的?”眼角里含着泪,赵建辉转回了头,看着章健翔问道。
“赵书记,其实……这个事情我们也曾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可是龙山村的人一根筋,他们的观念有问题,全村的人都好吃懒做的,区里发下的扶贫款都让他们买了粮食……”章健翔狠
狠地瞪了刘军一眼,心说你少说两句会死啊?这笔账咱们回去再算。
“赵书。记,我想,你还是看了村里的学校之后在发脾气吧……”越是不想让他说话,可这个该死的家伙居然又冒出了这么一句。
“你带路,咱们过去看看。”赵建辉哼了一声,跟在刘军的身后往村子里面的小学走去。
村子中间的龙山小学,只不过是十几间很破旧的石头房子,周围也是用碎石头垒起来的低矮院墙,一根十余米高的竹竿上,飘扬着一面都快烂成了布条的国旗。
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正在用一字一顿的普通话教孩子学拼音,听到窗户外面的人声,孩子们好奇的探着头往外看,一边还在唧唧喳喳的议论着:“这些人肯定是从市里面来的,你看
那些人带的眼镜都是金丝边的……”
正在板书的女教师转身喝道:“安静!”此时,普通话又变成了当地的方言。
“不得不说,这些老师还是很敬业的。”刘军看了看赵建辉,接着说道:“这个学校301名学生全部来自本村,老师也都是本地人,他们也无奈,村里有电视的家庭不超过1/20,互联
网更是新鲜事物,土生土长的老师很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很多教师是小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教书多年后通过进修才拿到的文凭,早就错过了学普通话的最佳时期。老师都不会说普
通话,怎么能教的好学生呢?”说道这里,刘军就苦笑着摇了摇头。
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就算是这种半土半洋的普通话,也不是所有的适龄儿童有幸能够学到的。虽然区里面全部免除了孩子们的学杂费,但是有的家庭缺少劳动力,一些孩
子已经过早的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连听这种“普通话”都是奢望,因为他们天不亮就要起来稻田里面劳动……
这也不是所有孩子的家长都不知道上学的好处,但小学毕业后,村里的孩子们必须到镇里才能上中学。镇上的两所初中,每学期寄宿费200元,每个星期伙食费20元(自带干粮的前提
下),这笔钱又成了沉重的负担。
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通向村里的黄土路铺上了水泥,这个村子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他们操着纯正的地方普通话,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龙山村共有908户3957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有468户2021人,贫困率超过51%。按世界银行统计,30年前全国的整体贫困率约为52%。也就是说,这里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与统领全国经济龙头的南粤省的经济地位相比,龙山村简直就是南粤省的耻辱。但是,这一切又能够怪得了谁呢?难道真的是这里的村民自己不争气?
他们的“不幸”,背后是龙山村教育的命途多舛。教育多年投入不足,全校13个老师,两个人一张课桌,同在一个教室里办公。整所学校没有一间教师宿舍,外地教师只能入住危房,
近邻教师只能靠“走教”开展工作。
学校全部经济来源,仅限于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每生每学期144元,合计4万余元。扣除教师教材费、学生测试卷等费用后,余下的钱只能“一分当两分用”。
课余,全员参与,圆柱体、圆规这些教学用具,都出自龙山小学13位教师之手。
一次,老师用自制圆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同学们却说像“鸡蛋”;而上数学课用自制量角器时,数学老师每次量的度数都“不太一样”。
没有运动场,没有计算机室、语间室,其实严格的说起来,龙山小学连围墙都没有,301个孩子的安全比考试成绩更让校长李德善担心。
虽然到现在,学生仍没有“正式”的厕所。一间砌了墙没封顶的露天危房,伫立在学校的旁边,学生在这里后,尿液便顺着墙根下面的破洞直通通的流入农田。要大便,学生就只能到
距学校近百米的树林里面去解决。但也仅限于晴天,一下雨就只好硬憋着。时间一久,树林里大便太多“不能入,一不小就踩着”,校长李德善说“现在只要有东西遮着,学生就会就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2807/2418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