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节
推荐阅读:甘愿[校园1V1]、春山暮、心跳悖论、季节性症状(1v1)、解脱(年上,1V1,H)、末世欲菟、谋臣、心头血、家族遗传精神病(nph虐)、边界 (婚后,1V1)、
祖孙两个一番交谈,解开了弘晙阿哥心里的一些问题,但他又有了新问题,用皇上的话说,小孩儿太聪明,给了他一个方向,他就能顺着竿儿朝上爬。
“赵知,江南人还有人要反清吗?”
赵知表情不变,很干脆地回答,“有。”
“据说前朝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经找到,唯有第三个儿子没找到,很多心怀异心的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行事。”
统一的过程自然伴随战争,有战争就有流血和死亡,然后就有仇恨……可崇祯皇帝的儿子现在就是还活着,那多大岁数了?
“阳明心学不好吗?为何文人批判阳明心学误国?”相对程朱理学,弘晙更喜欢阳明心学。
赵知略做回忆,背出来一段话,“广自姚江提宗以来,学者以不检饬为自然,以无忌禅为圆妙,以恣情纵欲同流合污为神化,以灭理败常毁经弃法为超脱。
道术人心敝文坏极,若非东林诸子回狂澜于横流泛滥之中,燃死灰于烬尽烟寒之后,茫茫宇宙,竟不知天理、人伦为何物矣!”
“之前的理学大家,熊赐履先生说的。”
熊赐履?弘晙听方苞先生讲过,致力于儒家人的“内圣外王”。
“那理学家们,做了哪些压制阳明心学影响的事情?”
这个超出赵知的知识范围,“我也不大知道。好像是废除享受人间五大乐的不良风气,克己奉公,一心治学?”
“现在江南人玩香的风气,比之前低了很多。”
玩香?弘晙阿哥大致明白。
…………
天高云淡,草长莺飞,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弘晙阿哥在十三叔的陪伴下,继续逛扬州的各大书院,一边走一边和赵知聊天,赵知发现十三阿哥没有禁止,就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扬州的书院文化,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说起来,这也是时人追寻宋儒文化的一个表现,自从皇上在安定书院留下“经术造士”的匾额,大大地激发扬州的盐官、盐商和乡宦办书院的积极性,各种书院若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端的一副繁华文风大气象。
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不同于吴学的专,徽学的精,杨学跟随顾炎武先生的严谨朴实治学精神,务实、智慧,却又博取众家之长,通透明达,开明开放,一个“通”字,完全当得。
而且,书院里的讲师们,比如王先生,不光是博学多才,所涉科目极多,还注重教学方法,轻松愉快,因材施教,奖罚得当等等。
弘晙阿哥三天逛下来,亲自听了几节课,大致有了明确的想法,当然他也将扬州的美食吃得差不多了。
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蟹粉狮子头,远近闻名的扬州三头;三丁包子、老鸭粉丝汤、虾籽饺面、扬州炒饭……几文钱一碗的街边小吃,弘晙阿哥都吃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虾籽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
弘晙阿哥挨样儿给玛法打包,还郑重其事地和玛法分享吃法,“玛法,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哦,鲜美滋味尽在其中哦,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哦。”
亲玛法有模有样地“哦”一声,喝了一口黑乎乎的汤汁,嗯,还真不错。
弘晙阿哥发现玛法用得开心,大眼睛一眯。
等到亲玛法用完这顿午后小食,洗漱净手,很是“慷慨”地开口问道:“弘晙阿哥有事儿,尽管道来。”
弘晙阿哥等到玛法发话,立即把他这三天的想法呱呱呱说出来。
“玛法,弘晙喜欢扬州的书院。扬州的书院文化,弘晙认为可以发扬光大,在其他地方普及。没有大儒愿意去那穷地方,我们就专门开办学校,培养专门教导孩子们的老师。”
“现在地方上的私塾教育,弘晙认为并不大好,只为了科举而读书,而且老师们本身良莠不齐。玛法,我们要广开书院啊,让关外的小娃娃都可以学习……”
亲玛法……眼睛瞪大。
培养专门的老师,不光要在关外开书院,还要学习百家学问,不单是儒家。
然后弘晙阿哥还没说完,他还有更好的主意在后面,满脸发光的献宝显摆模样。
“玛法你怕满洲人少被人欺负,可以让满洲的女子们也学习做事,不要让她们学着汉家姑娘在家里绣花。”
亲玛法……彻底傻住。
好嘛,满洲的女子,在关外要和男子一样打仗理家,在关内,也要和男子一样做学问,做事儿,这不就是一下子多出来一倍的可用人口?
小孩儿无知无畏,算得倒是清楚。
皇上面对乖孙孙一脸得意,求夸夸的小样儿,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干巴巴的一句,“弘晙阿哥的算法学得挺好。”
弘晙……弘晙阿哥着急,玛法怎么不觉得这主意好?
“玛法,满洲女子可以进学,可以学做官,做账,开店铺,做老师……玛法,她们很能干啊,弘晙的额涅,姐姐,都很能干啊。”
“姐姐就说过慈幼院的孩子们太过于可怜,只有一口饭吃,没得进学。玛法,上次关外来人不是和玛法哭诉说关外苦,玛法骂他们不争气,玛法,让关外的小孩子都去进学啊……”
亲玛法不搭理他,抬脚要出门,弘晙阿哥跟在玛法的后面,拉着玛法的衣袖,叭叭叭不停地说自己的“好主意”。
“玛法你让他们西洋学语言做生意,学习律法,制造大船,火器,女子也能学啊。”
皇上……
周围的宫人们……
一开始是让弘晙阿哥的话儿惊吓到,现在是让弘晙阿哥耍赖的小样儿乐呵到。
十三阿哥胤祥担心小侄子这几天琢磨出来什么大胆的主意,过来一看,人还没到,就听到小侄子的一句话,“玛法,扬州的面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发酵技艺,玛法你让关外的面点厨师们来学啊……”
胤祥……这是看着扬州什么都好,都要学回去不成?
皇上也觉得乖孙孙太多于心大眼大胃口大,“扬州有这样的各项好处,比淮安还好,那是因为扬州的富裕,一般人家,尤其关外的苦寒之地,哪有这么多闲钱闲工夫天天琢磨怎么吃?”
“亢家,马家,安家……这些盐商大家,弘晙不是都见过?其他地方的人,日常吃个盐,吃个糖,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大事儿。”
弘晙阿哥一愣,随即又有了主意,“玛法啊,不光是两淮有盐,其他地方也有盐啊。”
“两淮的盐来自于长芦盐场,可是大清国地大物博,海洋也多,出产海盐的地方也多,玛法,南洋那里一定有盐,阿玛在信里就说小琉球当地的盐挺好,有很多好东西,玛法派人去。”
牵扯到盐务,皇上果然心动。
胤祥也心动。
皇上面对乖孙孙眼巴巴的小模样,故意“为难”地说道:“玛法手里没有天兵天将,也不会撒豆成兵,现在工部和户部都在忙着弘晙阿哥的那些事儿……”
弘晙阿哥……愣怔,但这个难不倒弘晙阿哥。
他立马送上解决方法,“玛法,我们在‘博学鸿词科’之外,再开一个‘工商科’,玛法,西洋人都出海做生意,玛法也让九叔领着旗人做生意,可他们肯定不会,玛法,我们开办书院教导他们。”
“玛法,汉人讲究‘士农工商’,关外的人不讲究啊。关外的各个民族,还有南洋的少数民族,玛法,你教他们做活计,做出很多很多好看的物事,卖给西洋人,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银子回来……”
亲玛法实在是无奈。
想说,士农工商几千年,利益划分明确,如此这般操作,占据大清八成人口的汉人,占据大清国八成财富的汉人士族阶级,不都要造反?说不出来。
弘晙发现他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行,小表情沮丧,“玛法,他们追寻宋儒之学,可是宋朝的制度,是当年的周世宗柴荣确定的。”
“周世宗柴荣出身商家,大宋延续他的政策,也不限制商业,所有才有富裕的大宋和鼎盛的文风,玛法,我们要学习周世宗柴荣的治国之论,不要学大明和大宋。”
周世宗柴荣,是弘晙阿哥翻遍安定书院的藏书,找到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
五代时期后周皇帝,邢州尧山,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中国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
不光为人有情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都有建树,人称英主,早年经商投笔从戎,即位后整顿军政、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建设汴京……初步奠定后来北宋的势力,虽然不到四十就病逝,但他留下的治国言论,历代以来都是为人称道。
皇上当然也知道他,也钦佩这样一个人物。
可是皇上不敢想象,大清如果放开商业,会面对的形势,会有的结果。
昏黄的烛光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夜空中繁星闪烁,无法安眠的皇上躺在床上,面前摊开一本《日知录》,陷入沉思,又好像是回忆。
…………
龙舟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南下,又留下传说故事无数。
弘晙阿哥的扬州一行,没有去关注富得流油的盐商们,也没去看小秦淮之称的美景儿,跟着玛法接待扬州文人士族商家,跟着十三叔体会扬州三把刀的妙处,跟着十四叔摆放扬州的武功大家……最让他在意的,还是扬州的书院,独特的扬州文化。
皇上让乖孙孙勾起心肠,扬州这份独特文化的形成原因,他没有和乖孙孙细说,可乖孙孙的提议,却让他看到一种趋势,皇上突然有了一种大势所趋的紧迫感。
弘晙阿哥站在甲板上,用力地挥舞小胳膊,和来给他送行的王先生,杭世骏,吴士元和郑燮等人。
“要去京城找弘晙啊。”弘晙阿哥大声喊,奈何他的内力再好,也扛不住送行的人山人海的热情。
十三阿哥胤祥瞧着扬州人对小侄子的喜爱,乐呵;瞧着小侄子满脸不舍得的模样,乐呵。
弘晙阿哥不知道,吴士元和郑燮都会和其他追随龙舟的文人一样,继续南下,尤其郑燮,他本来就是苏州人。
弘晙阿哥……
弘晙阿哥还在因为离开新认识的好朋友伤心,胤祥发现十四弟上来甲板,让他看护小侄子,自己来到船舱。
胤祥几番考虑小侄子和皇上的提议,终究是忍不住来找皇上。
“参加汗阿玛。”
“进来。”
第101章
皇上正在看书, 听到十三儿子的声音, 头也没抬。
胤祥进来后一抬头, 看见汗阿玛正在看书,旁边有一本合上的大部头书,王夫之先生的《宋论》。
知道汗阿玛也在研究这些,胤祥心里有了底气。
…………
龙舟继续朝镇江、苏州而去, 皇上的旨意也随每一封折子一起发往京城。
京城里头,自从皇上和小四阿哥南下, 即使是人间四月天的京城, 也好像一下子安静了不少一样,没有小四阿哥的闹腾,四九城的人都不大习惯。
其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雍亲王府的家人们。
“四哥--哇哇哇--四哥--”小五阿哥弘历举着四哥寄给他的山东大苹果, 开始他的每日一哭,哇哇哇地要找四哥。
“四哥啊--四哥啊--”小六阿哥弘昼抱着一个红通通的大苹果, 趴在他四哥在家常趴的大圆凳子上,虽然同样没有眼泪,但也是哭喊的有模有样。
三阿哥弘时面带微笑,“哭够了?你们四哥马上就回来, 现在申时了,我们来背诵昨天学习的《千字文》。”
没有四哥,还要背书,两个小弟弟都不搭理他们的三哥。
另外一边学走路的小格格雅南听到动静“啊啊”两声,一身儿淡绿色的春装可爱清爽, 头上的朝天辫随着她的动作一抖一抖。
乌溜溜的眼睛看一圈儿,挨个喊,“三哥,四哥,五哥,六哥。”还是少了一个四哥,四哥,要四哥,小格格也张大嘴巴哭喊。
弘时……好吧,今儿还是要哭喊一场。
李侧福晋和年侧福晋一起找过来园子里,听到他们的哭声,虽然每天听一次,还是想乐呵。
“赵知,江南人还有人要反清吗?”
赵知表情不变,很干脆地回答,“有。”
“据说前朝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经找到,唯有第三个儿子没找到,很多心怀异心的人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行事。”
统一的过程自然伴随战争,有战争就有流血和死亡,然后就有仇恨……可崇祯皇帝的儿子现在就是还活着,那多大岁数了?
“阳明心学不好吗?为何文人批判阳明心学误国?”相对程朱理学,弘晙更喜欢阳明心学。
赵知略做回忆,背出来一段话,“广自姚江提宗以来,学者以不检饬为自然,以无忌禅为圆妙,以恣情纵欲同流合污为神化,以灭理败常毁经弃法为超脱。
道术人心敝文坏极,若非东林诸子回狂澜于横流泛滥之中,燃死灰于烬尽烟寒之后,茫茫宇宙,竟不知天理、人伦为何物矣!”
“之前的理学大家,熊赐履先生说的。”
熊赐履?弘晙听方苞先生讲过,致力于儒家人的“内圣外王”。
“那理学家们,做了哪些压制阳明心学影响的事情?”
这个超出赵知的知识范围,“我也不大知道。好像是废除享受人间五大乐的不良风气,克己奉公,一心治学?”
“现在江南人玩香的风气,比之前低了很多。”
玩香?弘晙阿哥大致明白。
…………
天高云淡,草长莺飞,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弘晙阿哥在十三叔的陪伴下,继续逛扬州的各大书院,一边走一边和赵知聊天,赵知发现十三阿哥没有禁止,就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扬州的书院文化,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说起来,这也是时人追寻宋儒文化的一个表现,自从皇上在安定书院留下“经术造士”的匾额,大大地激发扬州的盐官、盐商和乡宦办书院的积极性,各种书院若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端的一副繁华文风大气象。
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不同于吴学的专,徽学的精,杨学跟随顾炎武先生的严谨朴实治学精神,务实、智慧,却又博取众家之长,通透明达,开明开放,一个“通”字,完全当得。
而且,书院里的讲师们,比如王先生,不光是博学多才,所涉科目极多,还注重教学方法,轻松愉快,因材施教,奖罚得当等等。
弘晙阿哥三天逛下来,亲自听了几节课,大致有了明确的想法,当然他也将扬州的美食吃得差不多了。
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蟹粉狮子头,远近闻名的扬州三头;三丁包子、老鸭粉丝汤、虾籽饺面、扬州炒饭……几文钱一碗的街边小吃,弘晙阿哥都吃得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虾籽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
弘晙阿哥挨样儿给玛法打包,还郑重其事地和玛法分享吃法,“玛法,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哦,鲜美滋味尽在其中哦,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哦。”
亲玛法有模有样地“哦”一声,喝了一口黑乎乎的汤汁,嗯,还真不错。
弘晙阿哥发现玛法用得开心,大眼睛一眯。
等到亲玛法用完这顿午后小食,洗漱净手,很是“慷慨”地开口问道:“弘晙阿哥有事儿,尽管道来。”
弘晙阿哥等到玛法发话,立即把他这三天的想法呱呱呱说出来。
“玛法,弘晙喜欢扬州的书院。扬州的书院文化,弘晙认为可以发扬光大,在其他地方普及。没有大儒愿意去那穷地方,我们就专门开办学校,培养专门教导孩子们的老师。”
“现在地方上的私塾教育,弘晙认为并不大好,只为了科举而读书,而且老师们本身良莠不齐。玛法,我们要广开书院啊,让关外的小娃娃都可以学习……”
亲玛法……眼睛瞪大。
培养专门的老师,不光要在关外开书院,还要学习百家学问,不单是儒家。
然后弘晙阿哥还没说完,他还有更好的主意在后面,满脸发光的献宝显摆模样。
“玛法你怕满洲人少被人欺负,可以让满洲的女子们也学习做事,不要让她们学着汉家姑娘在家里绣花。”
亲玛法……彻底傻住。
好嘛,满洲的女子,在关外要和男子一样打仗理家,在关内,也要和男子一样做学问,做事儿,这不就是一下子多出来一倍的可用人口?
小孩儿无知无畏,算得倒是清楚。
皇上面对乖孙孙一脸得意,求夸夸的小样儿,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干巴巴的一句,“弘晙阿哥的算法学得挺好。”
弘晙……弘晙阿哥着急,玛法怎么不觉得这主意好?
“玛法,满洲女子可以进学,可以学做官,做账,开店铺,做老师……玛法,她们很能干啊,弘晙的额涅,姐姐,都很能干啊。”
“姐姐就说过慈幼院的孩子们太过于可怜,只有一口饭吃,没得进学。玛法,上次关外来人不是和玛法哭诉说关外苦,玛法骂他们不争气,玛法,让关外的小孩子都去进学啊……”
亲玛法不搭理他,抬脚要出门,弘晙阿哥跟在玛法的后面,拉着玛法的衣袖,叭叭叭不停地说自己的“好主意”。
“玛法你让他们西洋学语言做生意,学习律法,制造大船,火器,女子也能学啊。”
皇上……
周围的宫人们……
一开始是让弘晙阿哥的话儿惊吓到,现在是让弘晙阿哥耍赖的小样儿乐呵到。
十三阿哥胤祥担心小侄子这几天琢磨出来什么大胆的主意,过来一看,人还没到,就听到小侄子的一句话,“玛法,扬州的面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发酵技艺,玛法你让关外的面点厨师们来学啊……”
胤祥……这是看着扬州什么都好,都要学回去不成?
皇上也觉得乖孙孙太多于心大眼大胃口大,“扬州有这样的各项好处,比淮安还好,那是因为扬州的富裕,一般人家,尤其关外的苦寒之地,哪有这么多闲钱闲工夫天天琢磨怎么吃?”
“亢家,马家,安家……这些盐商大家,弘晙不是都见过?其他地方的人,日常吃个盐,吃个糖,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大事儿。”
弘晙阿哥一愣,随即又有了主意,“玛法啊,不光是两淮有盐,其他地方也有盐啊。”
“两淮的盐来自于长芦盐场,可是大清国地大物博,海洋也多,出产海盐的地方也多,玛法,南洋那里一定有盐,阿玛在信里就说小琉球当地的盐挺好,有很多好东西,玛法派人去。”
牵扯到盐务,皇上果然心动。
胤祥也心动。
皇上面对乖孙孙眼巴巴的小模样,故意“为难”地说道:“玛法手里没有天兵天将,也不会撒豆成兵,现在工部和户部都在忙着弘晙阿哥的那些事儿……”
弘晙阿哥……愣怔,但这个难不倒弘晙阿哥。
他立马送上解决方法,“玛法,我们在‘博学鸿词科’之外,再开一个‘工商科’,玛法,西洋人都出海做生意,玛法也让九叔领着旗人做生意,可他们肯定不会,玛法,我们开办书院教导他们。”
“玛法,汉人讲究‘士农工商’,关外的人不讲究啊。关外的各个民族,还有南洋的少数民族,玛法,你教他们做活计,做出很多很多好看的物事,卖给西洋人,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银子回来……”
亲玛法实在是无奈。
想说,士农工商几千年,利益划分明确,如此这般操作,占据大清八成人口的汉人,占据大清国八成财富的汉人士族阶级,不都要造反?说不出来。
弘晙发现他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行,小表情沮丧,“玛法,他们追寻宋儒之学,可是宋朝的制度,是当年的周世宗柴荣确定的。”
“周世宗柴荣出身商家,大宋延续他的政策,也不限制商业,所有才有富裕的大宋和鼎盛的文风,玛法,我们要学习周世宗柴荣的治国之论,不要学大明和大宋。”
周世宗柴荣,是弘晙阿哥翻遍安定书院的藏书,找到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
五代时期后周皇帝,邢州尧山,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中国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
不光为人有情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都有建树,人称英主,早年经商投笔从戎,即位后整顿军政、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建设汴京……初步奠定后来北宋的势力,虽然不到四十就病逝,但他留下的治国言论,历代以来都是为人称道。
皇上当然也知道他,也钦佩这样一个人物。
可是皇上不敢想象,大清如果放开商业,会面对的形势,会有的结果。
昏黄的烛光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夜空中繁星闪烁,无法安眠的皇上躺在床上,面前摊开一本《日知录》,陷入沉思,又好像是回忆。
…………
龙舟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南下,又留下传说故事无数。
弘晙阿哥的扬州一行,没有去关注富得流油的盐商们,也没去看小秦淮之称的美景儿,跟着玛法接待扬州文人士族商家,跟着十三叔体会扬州三把刀的妙处,跟着十四叔摆放扬州的武功大家……最让他在意的,还是扬州的书院,独特的扬州文化。
皇上让乖孙孙勾起心肠,扬州这份独特文化的形成原因,他没有和乖孙孙细说,可乖孙孙的提议,却让他看到一种趋势,皇上突然有了一种大势所趋的紧迫感。
弘晙阿哥站在甲板上,用力地挥舞小胳膊,和来给他送行的王先生,杭世骏,吴士元和郑燮等人。
“要去京城找弘晙啊。”弘晙阿哥大声喊,奈何他的内力再好,也扛不住送行的人山人海的热情。
十三阿哥胤祥瞧着扬州人对小侄子的喜爱,乐呵;瞧着小侄子满脸不舍得的模样,乐呵。
弘晙阿哥不知道,吴士元和郑燮都会和其他追随龙舟的文人一样,继续南下,尤其郑燮,他本来就是苏州人。
弘晙阿哥……
弘晙阿哥还在因为离开新认识的好朋友伤心,胤祥发现十四弟上来甲板,让他看护小侄子,自己来到船舱。
胤祥几番考虑小侄子和皇上的提议,终究是忍不住来找皇上。
“参加汗阿玛。”
“进来。”
第101章
皇上正在看书, 听到十三儿子的声音, 头也没抬。
胤祥进来后一抬头, 看见汗阿玛正在看书,旁边有一本合上的大部头书,王夫之先生的《宋论》。
知道汗阿玛也在研究这些,胤祥心里有了底气。
…………
龙舟继续朝镇江、苏州而去, 皇上的旨意也随每一封折子一起发往京城。
京城里头,自从皇上和小四阿哥南下, 即使是人间四月天的京城, 也好像一下子安静了不少一样,没有小四阿哥的闹腾,四九城的人都不大习惯。
其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雍亲王府的家人们。
“四哥--哇哇哇--四哥--”小五阿哥弘历举着四哥寄给他的山东大苹果, 开始他的每日一哭,哇哇哇地要找四哥。
“四哥啊--四哥啊--”小六阿哥弘昼抱着一个红通通的大苹果, 趴在他四哥在家常趴的大圆凳子上,虽然同样没有眼泪,但也是哭喊的有模有样。
三阿哥弘时面带微笑,“哭够了?你们四哥马上就回来, 现在申时了,我们来背诵昨天学习的《千字文》。”
没有四哥,还要背书,两个小弟弟都不搭理他们的三哥。
另外一边学走路的小格格雅南听到动静“啊啊”两声,一身儿淡绿色的春装可爱清爽, 头上的朝天辫随着她的动作一抖一抖。
乌溜溜的眼睛看一圈儿,挨个喊,“三哥,四哥,五哥,六哥。”还是少了一个四哥,四哥,要四哥,小格格也张大嘴巴哭喊。
弘时……好吧,今儿还是要哭喊一场。
李侧福晋和年侧福晋一起找过来园子里,听到他们的哭声,虽然每天听一次,还是想乐呵。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23260/36023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