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
推荐阅读:斗罗:绝世唐门之写轮眼截胡天梦、洪荒:我奎牛,开局指点女娲造人、诡异:快逃,他有概念级能力!、杂交系灵植修仙、从修改呼吸法开始变强、我在现实世界单机种田、湿卵胎化、人在斗罗,武魂掌天瓶、魔王大人深不可测、暴君亲娘重生,文武百官喜极而泣、
贾数将这些曲目的火热看在眼里,顿时心思活泛了——
光是戏曲便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若是她直接让人将故事改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上演,岂不是比戏剧更加受欢迎?
甚至于,她还因此联想到了给两个孩子的画像。
贾数一直坚持着每天都给两个孩子画一幅画像,因为数量众多,且相隔一两天的画像变化不大,她若是将画像装订好快速翻阅,很有一种看孩子的成长短片的感觉。
在古代,拍真人电影就不要想了——
就算是外国,无声电影也还没出现呢,甚至照相机的出现都还早得很。
但是无声的动画电影,却还是可以想想的。
贾数记得现代的时候,有一个动漫十分出名的国家,那个国家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动漫伟人,哪怕在二十一世纪那种完全可以通过电脑制作动漫的年代,他仍旧坚持着自己手绘电影画面,每一部电影的出现,都是十多万张动漫原稿堆积出来的。
若是能解决无法将画面按照完全相同的频率播放的问题,那么弄一个无声的动漫电影出来,似乎也不是那么为难的一件事。
但在目前,无论是话剧还是动漫电影,贾数都只能想想而已。
她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不过在此之前,贾数先做了另一件事。
两个孩子的启蒙有些辛苦。不过认个字,林如海却不会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导,反而直接教他们背三字经,等背会了,自己按着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认,认完了,林如海才会给他们讲解三字经里面的典故。
这对贾数来说,有些吃惊,而且觉得这样启蒙不太有效率,对孩子来说,负担也太大——
字都不认识,就要开始背书,人干事?
就算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林如海只不过教他们背诵四五遍,他们自己就能跟着将三字经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贾数还是觉得太坑了。
关键两个孩子才三岁而已。
所以,贾数干脆让人将三字经里面的字画成图画,然后教他们认字。等字都认得差不多了,她才又将其中典故绘成小人画,加深他们的印象。
不得不说,贾数这样做不但简化了两个孩子学习的过程,还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林如海与林母在见到贾数弄出来的东西后,满脸赞赏,干脆让贾数将两个孩子的所有启蒙读物都弄成了带图画的故事书。
给自己孩子准备的启蒙读物,贾数选择了亲力亲为——
字,全部交给林如海写,画,则由她一笔一笔地勾勒,为了让孩子喜欢,她甚至给那些画都上了色。
两个孩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
林如海原本给两个孩子定下的,一年内背熟三字经,并掌握其中所有典故的计划,也在两个孩子将带图画的启蒙书拿到手后,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
林如海见效果好,也更加高兴,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而那些已经被两个孩子掌握的书,也就没了用处。
贾数原本想将书好好保存起来,林母却对那些书意外地感兴趣,然后开口留了下来,之后也时不时地翻看。
林母对那些书是真心喜爱,所以经常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偶尔几次,也会将书本落在之前看书的地方,没有及时将书收回。
然后这些故事书就被某次前来汇报林家书肆营业情况的书肆掌柜看到了。
他立刻从中发现了商机——
因为印刷方式的原因,带图画的小人书并未普及。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倒是有许多草药的画像,但以前都是用雕版印刷,成本太高,以至于从未有人想过将图画与故事结合到一起。
在林家见到给幼儿启蒙的图画书后,几个掌柜就将主意打到了上面。
贾数停了几位掌柜的想法后,只是犹豫了下,便干脆让他们拿着给两个孩子的启蒙的图书带去了印刷坊雕版。
一开始,印刷坊印刷出来的书自然是不带颜色的。而且这些书虽然带了图画,却也因为书籍本身的内容都是给孩子启蒙的,而且价格比传统的三字经贵了好几倍,是以并未引起读书人的注意。
那些无意间翻开了这些书的读书人,甚至觉得林家书肆将好好的三字经等书刊印成那样,不过是哗众取宠,并无太大用处。
在书被印刷出来的半年内,就算林家书肆的三个掌柜雇人大肆宣传,也完全没在京城掀起半点波澜。
这却是三位掌柜完全始料未及的,他们原以为这样的书籍会很受欢迎才对。
而且前段时间顺风顺水惯了,贾数的每一个决策也都让林家书肆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赚了之前也许好几十年都赚不到的银子,这让三位掌柜的心情变得有些膨胀,似乎觉得只要是林家书肆弄出来的新花样,就一定会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然而现实教做人,足足半年的时间,那些启蒙读物一本都没卖出去。
因为将认字的卡片和启蒙的三字经等书印刷售卖的决定,是三位掌柜提出来的主意,所以在发现这个主意不但没给林家书肆带来生意,反倒让林家书肆在开始大赚特赚的好几年后狠狠亏损了一笔,三位掌柜都有些难以接受,同时,心底也充满了愧疚和惶恐。
他们在林家书肆当了这么些年的掌柜,之前虽然没让书肆大赚特赚,但至少还是保证了书肆盈余,没让书肆亏损不是?
可如今,他们的一个提议,让林家书肆亏钱了。他们觉得对不住林家,同时也害怕因为这一个失误,就让贾数对他们失望,干脆将他们全部换掉。
不过贾数在看到当月的账册后,倒是丝毫不以为意:“因为技术原因,印刷坊印刷这些书籍的时候比较耗时又耗力,印刷出来的成品并不多,并没有亏损很多。”
而且那些启蒙读物也不可能真的没人买,如今只是时机未到,没人发现这些书虽然比普通三字经更贵,但用来给孩子启蒙却更好的事实。
“先放着,不要着急。”贾数安抚三位掌柜。
教辅书和启蒙读物之间的差别,前者是另辟蹊径的原创,后者却是在读书人早已习惯的经典上改变创新,两者相比,自然是前者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后者则天生容易受到偏见。
贾数在答应将启蒙读书和认字卡片拿出来印刷售卖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被人骂的准备。如今虽然没人买那些书,但至少也没有文人特意写文章来指着她的鼻子骂啊,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贾数不知道,那些文人倒是想骂来着,但一边买着林家书肆的教辅书和试题集,还拿着人林探花或林家书肆特意找人写的答题……
端着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儿,这些自恃身份、爱好名声的读书人还不屑去干。
三位掌柜面面相觑,心说,林夫人说得倒是轻巧,他们作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怎么可能不着急不担心?
但贾数都这样说了,他们作为下属,也只能听话。
这些启蒙读物被摆在林家书肆的书架上,足足两年,卖出去的数量甚至不足十指之数。若非每日都有人打扫,三位掌柜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书肯定会落上厚厚的一层灰。
偏偏伯爵夫人也不知道怎么了,明知道新版的三字经没人愿意买,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却还要给印刷坊送上一本同样排版带画的新书,每一本还都会至少印刷上万本,然后给大夏境内的每一家林家书肆都送去几十本。
几位掌柜只觉得心累,但又不敢对贾数的行为置喙,只能默默将那些书挪到角落的位置,不让它们占据好位置。
就在林家书肆的这些老掌柜全都觉得这些书只能砸到他们手上的时候,江南一家林家书肆却传来的喜讯,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开在江南的其他书肆也都接二连三地传来了好消息——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江南的林家书肆的库存便消耗一空,而后飞鸽传书求京城的书肆将那些书的印刷活字和图案,并印刷的方式全都送一套过去。
信上还说了,若是京城的书卖不完,完全可以随着活字和图案一并送过去,有多少他们就要多少,那财大气粗的口吻,完全没在担心书籍会卖不出去的。
京城的几家林家书肆都得到了消息,贾数自然比他们更早知道。
林如海如今也变得沉稳起来,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却是:“难道有人想要通过购买这些书来讨好林家?”
短短两年的时间,林如海的官职倒是没动,但他在启圣帝面前却是刷足了存在感——
就在前不久,林如海与一群人终于将皇家的藏书全部整理修完,同时,也有了想要修的书的雏形:百科全书。
这个意见还是林如海将所有藏书都整理出来后,反倒整日闷闷不乐,然后在贾数的询问下得到他是在为修书的内容感到发愁后,告诉他的。
但百科全书的灵感却不是贾数的想法,她会提出,还是突然想起清朝乾隆时期就主持修撰过一本古代版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所以才有了这个提议。
不可否认,这是个极好的想法。
当林如海将这个想法禀报给启圣帝后,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然后,林如海便一头扎进了修书的生活。
所谓文治武功,谁都知道,若这样一本书被编辑修撰出来,仅仅这本书,便足以给启圣帝的文治增添上一笔光鲜的记录。
也因为此,提出这个建议的林如海,便受到了启圣帝的特别关注,时不时地,还会让何文义宣他到上书房觐见。
眼见林如海圣眷正浓,甚至一度超过了荣国公贾代善,其他人难免对他动心思。这些年,仅仅是逢年过节送到林家的珍宝银子和美人,便不计其数,而且送礼之人手段花样百出,简直大大地打开了贾数的眼界——
前世贾数一直战斗在最前线,虽然偶尔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但这段时间遭遇的那都可以拿出来出一本书的手段花样,还真是她第一次见。
所以林如海怀疑这是有人拐着弯地讨好他,也不是没可能。
贾数在看过江南那边的书肆递过来的消息后,却摇头否认:“这些书确实是被真正的老百姓买走的。”
林如海不由好奇:“之前不是没人买?”
虽然林如海对林家产业并不关心,但贾数每次查完帐后,却会将最后的结果告诉他,所以他也知道那些连他都觉得十分惊艳的启蒙图书,根本没几个读书人愿意买。
“说是江南有一位私塾的夫子教导的学生当中,有几位年纪太小,根本坐不住,很是让他苦恼。所以在意外看到了这些书,他觉得有趣,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几本书带回私塾送给了几个学生。”
“没想到那几个学生得到书后欣喜若狂,带回家后更是手不释卷,完全没有之前那般厌学,夫子在学堂上课,他们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不住的情况。”
之后旬考,这几个学子甚至比其他一直有认真学习的学子学识掌握得更牢固,答题也更顺畅。
那些原本认真读书的学子觉得委屈,在弄清楚那几个学子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之后,难免回家哭诉。正在开蒙的孩子嘴巴能有多利索?他们根本就没说清前因后果,以至于到最后,那些学子的父母们只以为是夫子给那几个学子开了小灶。
这下,那些学子的父母自然就不愿意了啊。
大家都是交的一样的束脩银子,怎地到最后,夫子竟然给其他人开小灶呢?他们将孩子送到私塾,是为了让孩子考一个功名,日后免于在地里刨食的辛苦,若是运气好,考上一个秀才,还能给家里减免徭役,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结果孩子才开蒙,夫子就开始区别对待,这些孩子的父母怎可能不介意?
脑子聪明些的,就拿着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找上夫子,想让夫子对孩子多加关照,以后再给孩子开小灶,绝对不能忘了他们的孩子。
脑子笨一些的,便干脆找上夫子闹,若夫子不给一个合适的理由,他们就带着孩子换一家私塾。
好在那个夫子是个好人,在那几个原本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得了个好成绩后,干脆自掏腰包又给其他孩子买了一本启蒙读物。
其他孩子拿到了图书,对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很快就拉平了与之前那几个提前得到书籍的孩子的差距。
然后,那些原本堆在林家书肆角落吃灰的启蒙读物,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吃香起来,没多久就卖断了货。
第85章
“那京城……”
贾数笑着摇头:“江南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书肆内的书籍还是没多少人购买。”
林如海有些迟疑:“难道要将其他书肆的库存送到江南?”
贾数说道:“我会让人将活字和图案雕版送到江南,及其他地方,但是库存的话……我并不打算调到江南。”
江南文风兴盛,读书人本就多,之前的教辅书和试题集等,京城这个聚集了许多举人进士的地方卖出的书籍,都不足江南售卖数量的十分之一。
既然启蒙读物已经引起了江南文人的注意,那就算将其他地方的书籍全部调到江南,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
更何况既然江南已经发现了启蒙图书的好处,距离其他地方——如京城这样的地方知道这件事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多少了。若真将其他地方的书籍调到江南,这些地方的文人想买书的时候怎么办?没卖就断货?
如果将男一定会断货,没什么还要拉着其他地方一起?
林如海对做生意只是一窍不通,知道贾数已经开始解决问题后,便没再管这件事,他问了另一件事:“若桑,这世界上真的有仙神吗?”
贾数翻阅书信的手顿住,拧眉看向林如海:“你怎么突然这么问?”
林如海苦笑:“前段时日,陛下突然开始往京城郊区比较有名的寺庙和道观跑,多次之后,也不知为何,如今已经成了青阳观的香客,今日更是让人将青阳观的观主召到了宫中。”
光是戏曲便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若是她直接让人将故事改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上演,岂不是比戏剧更加受欢迎?
甚至于,她还因此联想到了给两个孩子的画像。
贾数一直坚持着每天都给两个孩子画一幅画像,因为数量众多,且相隔一两天的画像变化不大,她若是将画像装订好快速翻阅,很有一种看孩子的成长短片的感觉。
在古代,拍真人电影就不要想了——
就算是外国,无声电影也还没出现呢,甚至照相机的出现都还早得很。
但是无声的动画电影,却还是可以想想的。
贾数记得现代的时候,有一个动漫十分出名的国家,那个国家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动漫伟人,哪怕在二十一世纪那种完全可以通过电脑制作动漫的年代,他仍旧坚持着自己手绘电影画面,每一部电影的出现,都是十多万张动漫原稿堆积出来的。
若是能解决无法将画面按照完全相同的频率播放的问题,那么弄一个无声的动漫电影出来,似乎也不是那么为难的一件事。
但在目前,无论是话剧还是动漫电影,贾数都只能想想而已。
她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不过在此之前,贾数先做了另一件事。
两个孩子的启蒙有些辛苦。不过认个字,林如海却不会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导,反而直接教他们背三字经,等背会了,自己按着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认,认完了,林如海才会给他们讲解三字经里面的典故。
这对贾数来说,有些吃惊,而且觉得这样启蒙不太有效率,对孩子来说,负担也太大——
字都不认识,就要开始背书,人干事?
就算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林如海只不过教他们背诵四五遍,他们自己就能跟着将三字经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贾数还是觉得太坑了。
关键两个孩子才三岁而已。
所以,贾数干脆让人将三字经里面的字画成图画,然后教他们认字。等字都认得差不多了,她才又将其中典故绘成小人画,加深他们的印象。
不得不说,贾数这样做不但简化了两个孩子学习的过程,还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林如海与林母在见到贾数弄出来的东西后,满脸赞赏,干脆让贾数将两个孩子的所有启蒙读物都弄成了带图画的故事书。
给自己孩子准备的启蒙读物,贾数选择了亲力亲为——
字,全部交给林如海写,画,则由她一笔一笔地勾勒,为了让孩子喜欢,她甚至给那些画都上了色。
两个孩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
林如海原本给两个孩子定下的,一年内背熟三字经,并掌握其中所有典故的计划,也在两个孩子将带图画的启蒙书拿到手后,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
林如海见效果好,也更加高兴,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而那些已经被两个孩子掌握的书,也就没了用处。
贾数原本想将书好好保存起来,林母却对那些书意外地感兴趣,然后开口留了下来,之后也时不时地翻看。
林母对那些书是真心喜爱,所以经常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偶尔几次,也会将书本落在之前看书的地方,没有及时将书收回。
然后这些故事书就被某次前来汇报林家书肆营业情况的书肆掌柜看到了。
他立刻从中发现了商机——
因为印刷方式的原因,带图画的小人书并未普及。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倒是有许多草药的画像,但以前都是用雕版印刷,成本太高,以至于从未有人想过将图画与故事结合到一起。
在林家见到给幼儿启蒙的图画书后,几个掌柜就将主意打到了上面。
贾数停了几位掌柜的想法后,只是犹豫了下,便干脆让他们拿着给两个孩子的启蒙的图书带去了印刷坊雕版。
一开始,印刷坊印刷出来的书自然是不带颜色的。而且这些书虽然带了图画,却也因为书籍本身的内容都是给孩子启蒙的,而且价格比传统的三字经贵了好几倍,是以并未引起读书人的注意。
那些无意间翻开了这些书的读书人,甚至觉得林家书肆将好好的三字经等书刊印成那样,不过是哗众取宠,并无太大用处。
在书被印刷出来的半年内,就算林家书肆的三个掌柜雇人大肆宣传,也完全没在京城掀起半点波澜。
这却是三位掌柜完全始料未及的,他们原以为这样的书籍会很受欢迎才对。
而且前段时间顺风顺水惯了,贾数的每一个决策也都让林家书肆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赚了之前也许好几十年都赚不到的银子,这让三位掌柜的心情变得有些膨胀,似乎觉得只要是林家书肆弄出来的新花样,就一定会受到读书人的欢迎。
然而现实教做人,足足半年的时间,那些启蒙读物一本都没卖出去。
因为将认字的卡片和启蒙的三字经等书印刷售卖的决定,是三位掌柜提出来的主意,所以在发现这个主意不但没给林家书肆带来生意,反倒让林家书肆在开始大赚特赚的好几年后狠狠亏损了一笔,三位掌柜都有些难以接受,同时,心底也充满了愧疚和惶恐。
他们在林家书肆当了这么些年的掌柜,之前虽然没让书肆大赚特赚,但至少还是保证了书肆盈余,没让书肆亏损不是?
可如今,他们的一个提议,让林家书肆亏钱了。他们觉得对不住林家,同时也害怕因为这一个失误,就让贾数对他们失望,干脆将他们全部换掉。
不过贾数在看到当月的账册后,倒是丝毫不以为意:“因为技术原因,印刷坊印刷这些书籍的时候比较耗时又耗力,印刷出来的成品并不多,并没有亏损很多。”
而且那些启蒙读物也不可能真的没人买,如今只是时机未到,没人发现这些书虽然比普通三字经更贵,但用来给孩子启蒙却更好的事实。
“先放着,不要着急。”贾数安抚三位掌柜。
教辅书和启蒙读物之间的差别,前者是另辟蹊径的原创,后者却是在读书人早已习惯的经典上改变创新,两者相比,自然是前者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后者则天生容易受到偏见。
贾数在答应将启蒙读书和认字卡片拿出来印刷售卖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被人骂的准备。如今虽然没人买那些书,但至少也没有文人特意写文章来指着她的鼻子骂啊,这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贾数不知道,那些文人倒是想骂来着,但一边买着林家书肆的教辅书和试题集,还拿着人林探花或林家书肆特意找人写的答题……
端着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儿,这些自恃身份、爱好名声的读书人还不屑去干。
三位掌柜面面相觑,心说,林夫人说得倒是轻巧,他们作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怎么可能不着急不担心?
但贾数都这样说了,他们作为下属,也只能听话。
这些启蒙读物被摆在林家书肆的书架上,足足两年,卖出去的数量甚至不足十指之数。若非每日都有人打扫,三位掌柜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书肯定会落上厚厚的一层灰。
偏偏伯爵夫人也不知道怎么了,明知道新版的三字经没人愿意买,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却还要给印刷坊送上一本同样排版带画的新书,每一本还都会至少印刷上万本,然后给大夏境内的每一家林家书肆都送去几十本。
几位掌柜只觉得心累,但又不敢对贾数的行为置喙,只能默默将那些书挪到角落的位置,不让它们占据好位置。
就在林家书肆的这些老掌柜全都觉得这些书只能砸到他们手上的时候,江南一家林家书肆却传来的喜讯,不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开在江南的其他书肆也都接二连三地传来了好消息——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江南的林家书肆的库存便消耗一空,而后飞鸽传书求京城的书肆将那些书的印刷活字和图案,并印刷的方式全都送一套过去。
信上还说了,若是京城的书卖不完,完全可以随着活字和图案一并送过去,有多少他们就要多少,那财大气粗的口吻,完全没在担心书籍会卖不出去的。
京城的几家林家书肆都得到了消息,贾数自然比他们更早知道。
林如海如今也变得沉稳起来,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却是:“难道有人想要通过购买这些书来讨好林家?”
短短两年的时间,林如海的官职倒是没动,但他在启圣帝面前却是刷足了存在感——
就在前不久,林如海与一群人终于将皇家的藏书全部整理修完,同时,也有了想要修的书的雏形:百科全书。
这个意见还是林如海将所有藏书都整理出来后,反倒整日闷闷不乐,然后在贾数的询问下得到他是在为修书的内容感到发愁后,告诉他的。
但百科全书的灵感却不是贾数的想法,她会提出,还是突然想起清朝乾隆时期就主持修撰过一本古代版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所以才有了这个提议。
不可否认,这是个极好的想法。
当林如海将这个想法禀报给启圣帝后,他毫不犹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然后,林如海便一头扎进了修书的生活。
所谓文治武功,谁都知道,若这样一本书被编辑修撰出来,仅仅这本书,便足以给启圣帝的文治增添上一笔光鲜的记录。
也因为此,提出这个建议的林如海,便受到了启圣帝的特别关注,时不时地,还会让何文义宣他到上书房觐见。
眼见林如海圣眷正浓,甚至一度超过了荣国公贾代善,其他人难免对他动心思。这些年,仅仅是逢年过节送到林家的珍宝银子和美人,便不计其数,而且送礼之人手段花样百出,简直大大地打开了贾数的眼界——
前世贾数一直战斗在最前线,虽然偶尔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但这段时间遭遇的那都可以拿出来出一本书的手段花样,还真是她第一次见。
所以林如海怀疑这是有人拐着弯地讨好他,也不是没可能。
贾数在看过江南那边的书肆递过来的消息后,却摇头否认:“这些书确实是被真正的老百姓买走的。”
林如海不由好奇:“之前不是没人买?”
虽然林如海对林家产业并不关心,但贾数每次查完帐后,却会将最后的结果告诉他,所以他也知道那些连他都觉得十分惊艳的启蒙图书,根本没几个读书人愿意买。
“说是江南有一位私塾的夫子教导的学生当中,有几位年纪太小,根本坐不住,很是让他苦恼。所以在意外看到了这些书,他觉得有趣,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买了几本书带回私塾送给了几个学生。”
“没想到那几个学生得到书后欣喜若狂,带回家后更是手不释卷,完全没有之前那般厌学,夫子在学堂上课,他们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不住的情况。”
之后旬考,这几个学子甚至比其他一直有认真学习的学子学识掌握得更牢固,答题也更顺畅。
那些原本认真读书的学子觉得委屈,在弄清楚那几个学子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之后,难免回家哭诉。正在开蒙的孩子嘴巴能有多利索?他们根本就没说清前因后果,以至于到最后,那些学子的父母们只以为是夫子给那几个学子开了小灶。
这下,那些学子的父母自然就不愿意了啊。
大家都是交的一样的束脩银子,怎地到最后,夫子竟然给其他人开小灶呢?他们将孩子送到私塾,是为了让孩子考一个功名,日后免于在地里刨食的辛苦,若是运气好,考上一个秀才,还能给家里减免徭役,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结果孩子才开蒙,夫子就开始区别对待,这些孩子的父母怎可能不介意?
脑子聪明些的,就拿着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找上夫子,想让夫子对孩子多加关照,以后再给孩子开小灶,绝对不能忘了他们的孩子。
脑子笨一些的,便干脆找上夫子闹,若夫子不给一个合适的理由,他们就带着孩子换一家私塾。
好在那个夫子是个好人,在那几个原本根本坐不住的孩子得了个好成绩后,干脆自掏腰包又给其他孩子买了一本启蒙读物。
其他孩子拿到了图书,对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很快就拉平了与之前那几个提前得到书籍的孩子的差距。
然后,那些原本堆在林家书肆角落吃灰的启蒙读物,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吃香起来,没多久就卖断了货。
第85章
“那京城……”
贾数笑着摇头:“江南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城,书肆内的书籍还是没多少人购买。”
林如海有些迟疑:“难道要将其他书肆的库存送到江南?”
贾数说道:“我会让人将活字和图案雕版送到江南,及其他地方,但是库存的话……我并不打算调到江南。”
江南文风兴盛,读书人本就多,之前的教辅书和试题集等,京城这个聚集了许多举人进士的地方卖出的书籍,都不足江南售卖数量的十分之一。
既然启蒙读物已经引起了江南文人的注意,那就算将其他地方的书籍全部调到江南,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
更何况既然江南已经发现了启蒙图书的好处,距离其他地方——如京城这样的地方知道这件事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多少了。若真将其他地方的书籍调到江南,这些地方的文人想买书的时候怎么办?没卖就断货?
如果将男一定会断货,没什么还要拉着其他地方一起?
林如海对做生意只是一窍不通,知道贾数已经开始解决问题后,便没再管这件事,他问了另一件事:“若桑,这世界上真的有仙神吗?”
贾数翻阅书信的手顿住,拧眉看向林如海:“你怎么突然这么问?”
林如海苦笑:“前段时日,陛下突然开始往京城郊区比较有名的寺庙和道观跑,多次之后,也不知为何,如今已经成了青阳观的香客,今日更是让人将青阳观的观主召到了宫中。”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17350/26807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