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
推荐阅读:被俘(np)、说好的恶毒女配呢(穿书)、小说大纲里的女主觉醒后(NPH)、【足球】曼彻斯特的绿玫瑰、纏歡入骨(兄妹骨)、低级向导不能强制爱吗(NPH)、小主在上(百合ABO)、【黑篮】我意本非此(高H,NP)、静海旖旎(校园高H)、咫尺(纯百H)、
这句话,彻底击溃了赵顼的心防。他沉着脸,缓缓颔首:“保甲抽丁,是有些不妥。”
对于保甲法,赵顼最看重的还是其安民防乱的功效,原本就没有用保丁作战的意思。然而以前从未有人说的这么明白,直斥征兵害处。现在听到军功赏爵,乃至藩镇府兵的说法,满心都是抗拒,哪还肯答应?
大势已去了。王安石见天子神情,就知道保甲法肯定要被更改了,心底不由一沉。却还不愿放弃,立刻道:“即便不征兵,保甲也可安民。结户成保,锻炼武艺,可断绝匪盗,使得百姓安居,察奸而显诸仁。”
这话就很合赵顼胃口了,但他想了想,还是转头对张载道:“张卿奏章有言,此法也不能护乡里?”
张载不卑不亢的答道:“臣是有此言。保甲五百户为一大保,几为一村。若是遍行州郡,则各地皆有持兵力之富户。若是此辈欺压乡里,祸患州郡,又要如何弹压?联保不是不可,但是练兵万万不成。不若变练兵为赏罚,抓贼者赏,庇护者罪。若有大寇,即刻上禀官府,由县尉派兵去拿。”
他的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沉声道:“说来轻松,如今各地差役也有不足,更难抵御兵匪。若非如此,又哪来的遍地贼寇?”
“那便在郡县增兵。”张载道。
“兵从何来?又要靡费多少钱粮?”王安石可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军中冗兵,总要想法安置。若有年长、伤残者,只要品行不差,都可放还乡里,协助官府整顿地方。如此一来,既能节省军费,又能安定乡里,岂不两全其美?”张载也是早就想好了对策。
王安石的保甲法,并没有包含裁军一项,是怕军中那些好逸恶劳,骄惰成性的兵痞骤然解甲,反倒为祸乡里。然而这些人,白养着又有什么用处呢?又不能战,又要花钱,还不如择取些有用之人,分批散入民间。只要安排妥帖,给他们官职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能发挥些用处,总比枉费钱财要好。
赵顼一听这话,眼睛就亮了:“此法似乎可行!”
如今禁军足有一百四十万众,若是能裁撤一些不堪用的,节省下来的钱粮就是个惊人的数字。而把有用的退伍兵卒安插在民间,只需花费些俸禄,就能使其平定地方。怎么想都是个稳妥划算的买卖啊!
王安石沉默片刻,突然又道:“既不操练百姓,又要裁撤冗兵,将来如何对敌?”
他设立保甲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藏兵于民,得以抵御西夏、辽国。现在被全盘大乱,将来战时要怎么办?
“自然要勤于练兵,在边郡设立新军,以固定的将领带兵。如此兵认将,将识兵,方能有战力。边郡也可训练义勇,助大军作战。还有相爷所言,取消黥面之刑,让兵卒有勇力,知廉耻,方可对敌!”这些都是张载早已想过,并且让蔡挺在泾原路施行的法子。
自澶渊之盟后,害怕辽国再次兴兵,边军都不敢操练,那还有战力可言?再者,人人面上刺字,犹若贼寇,谁肯为朝廷卖命?当年狄青那样的良将,官职枢密使,还不是被副使文彦博挤出朝堂,最后气郁而亡。
没有尊严和勇气的军队,焉能对敌?
这些就是兵将法的延续了。此刻,连王安石都有些说不出话来。张载是反对了他制定的新法,但提出的练兵之法,却又与他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而自己只是在卷宗上得到的,对方确是身在边陲,亲眼所见。若论推行,怕是连他都有不如。
赵顼已是龙颜大悦:“这练兵之法,当即推行才是!崇文院还是屈才了,张卿不如调入枢密院,主理此事吧。”
这是天子第二次要抬举他了,而这次,张载没有拒绝,欣然领命。
看着两人君臣相得的模样,王安石的神色沉了下来。看来军事上的改制,三司条例司是再也不能插手了。这一局,他败了,败得极惨。
等二人退出了大殿,一前一后走在廊下,王安石突然驻足,对张载道:“子厚因何改了念头?”
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不似作伪。应该也会秉持中庸之道,哪怕有异见,也不轻易出口。虽说王安石深恨他惜身,不肯为自己所用,却也没想到他立场转变如此快,就跟换了一个人似得,突然激进起来。
看着王安石,张载轻轻叹了口气:“相公又何必在乎根由?下官只是惜天下百姓,不想使民苦于兵役。”
他的保甲法,就会让民苦于兵役吗?王安石暗暗咬住了牙关:“坏了保甲法,你谏言之法,就能顺利推行吗?”
“那是新法,自也会有人反对。”张载坦然道,“只是下官相信,这改过的法子,会比原先的强些。若是残民,如何富国强兵?相公何不问问自己,究竟是因何而恼?”
那人的目光清朗,既没有得胜的傲慢,也没有得天子赏识的喜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沉静。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挑起肩上重任。这一刻,连王安石都有些恍惚。他的忿恨,他的恼怒,他的不甘,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新法被人改的面目全非吗?不,也许那被冒犯的权威,被夺走的注视,才是他光火的主因。他比旁人都更怕天子突然改了主意,放弃了富国强兵的宏愿,自己若是不能立足御前,一意推行新法,又如何能使国朝振奋?
可是面前这人,不同于其他反对者。他没有说祖宗法度,没有夸夸奇谈,引经据典。他只是说出身在边郡几十年的经历,甚至提出了一样连他都没法反对的新法。这样的人,的确是异见者,但是敌人吗?
然而张载并没有等他答话,只是拱了拱手,转身而去。看着那步伐稳健,似乎焕发出新生的背影,王安石沉默良久,最终缓缓抬脚,顺着同一条路,向远方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 保甲法基本上算是新法中最失败的一样了,只害民扰民,毫无益处。王安石在征兵上太想当然,而这一想法,从始至终都没被神宗认同。但是相反,将兵法是新法中最有用的几项之一,连旧党上台后,此法也继续推行,也确实增强了宋军的战力。而这个将兵法就来自蔡挺,想来跟张载也是有些关系的。
比起当横渠先生,留下名垂千古的四句,还不如当时当世留在朝中,遏制那拗相公的一言堂。其实在当时的朝中,对于国家患病有清晰认知的士大夫绝不止一个,有心改革的出色人才也相当不少。亲君子,远小人,也不至于闹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148章
那保甲法来势汹汹, 王安石明摆着仗天子支持, 想要一意孤行。朝中君子只恨不能披心沥血, 好让天子幡然醒悟。谁料突然间风云变色,保甲法竟然一番大改,换了样貌。
不再抽丁练兵, 也取消了上番、教阅,只是联户为保,稳定乡里。若有官府通缉的贼匪被保户所擒, 还会给予奖赏, 减免赋税。当然,若是保中私藏歹人, 一旦发现也要连坐。此法虽还有些什伍连坐的影子,但是比商鞅的“恶法”已是稳妥了许多。其实大多数官员, 反对的也不是结保,而是操练民兵。一旦那些泥腿子习了武艺, 学了槍棒,不服管教该怎么办?至于惩恶奖善,倒也能减少乡里的劫盗, 可让富者逸居。
倒是遣散老兵, 择优安排在乡间,协助县尉维持秩序的说法,让一些人略有顾虑。但是反对的依旧不多。毕竟冗兵人人皆知,兵不能战更让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若是能裁撤一些只会吃饷躲懒的兵痞,倒也不是坏事。至于怎么安排到乡里, 就是另一件事了,认真操办,倒也不是不能行。
一时间,这改过的保甲法迎来了不少赞许。还有消息灵通的,知晓了张载在此事中的作用。这位枢密院新贵,看来也要得天子赏识了。
只是高兴了还没几天,又听说了枢密院准备推行的将兵法。要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改为将、部、队三级,裁汰老弱,合并兵营。兵士不再面上刺字,且要分属明确的将领进行操练,一改“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陋习。
这下又引来了哗然。不少人搬出了祖训,长篇累牍唐末藩镇之害,五代乱兵之祸。还有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天子,宋辽早已结盟,不该冒然练兵。万一辽国误会,岂不是要再起战乱?当然,这条法度的推行者,也引来了种种非议。有人破口大骂,张载妄称君子,哪有半分大儒风范?不过是个汲汲于名利,逢迎天子的小人。
对于这些,张载全不在乎,只埋头修改新法。这将兵法,今岁就会在泾原路试行。泾原经略使蔡挺本就开始着手改革军事,现在有了朝廷的支持,更能如虎得翼。只要新法在陕西取得成果,蔡挺将来入阁为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难得的是他的另一个举荐人吕公著,对于将兵法也大为认同。这下张载就无后顾之忧,能放手革新了。哪怕首相富弼对此事也不赞同,对于张载而言也不算什么。宰相可以去留,战事却不等人。自己十数年养出的名望,又哪里比得上边郡将士的性命?
不过比起这些不痛不痒的非议,倒是最近开始流传的另一样说法,更让张载感兴趣。球中的大气若能抽空,留下的又该是什么?
※
“甄兄、甄兄!你可去试了吸筒?此物果真能解乏啊!你看看我肩上这个瘀斑,就是吸出来的……”
说是文会,但是米芾一上来就卷起了衣袖,给甄琼看他肩头吸出的圆圆红痕。
甄琼脸都黑了:“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又没病,才不去拔罐呢!”
这不是有病吗?没事跑去拔罐,吸得一身都是坑坑洼洼、红红紫紫的,真是让甄琼百思不得其解。
米芾却大摇其头:“这是为了祛除体内病气,有人拔出红印,有人拔出黑印,就是体内毒气不同。这些都是隐疾,谁知道何时发作呢?再说了,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强身啊。此法连子瞻兄都赞不绝口呢!”
听到他这话,一旁的苏轼还真赞同的点了点头:“竹筒在沸水中泡过,触在身上就有偌大吸力,必然也是气压不同。如此吸出体内病气,岂不是借天地之力强身健体?”
苏轼对各式各样的养身法都有涉猎,还学过些道家的吐息和炼丹术,对于这缘自大气压力的治疗新法,更是情有独钟。
甄琼听得头都炸了:“哪有用治病来强身的?再说了,拔罐的竹筒还要在沸水里泡过,你们就不怕被烫出泡,皮肤溃烂吗?”
“手艺好的,自然不会。”苏轼答得相当坦然,还颇有些自得的道,“况且热气也能让气压出现差异,此事不值得深究吗?”
想研究你好好研究啊,靠拔罐算什么事儿?甄琼都快气笑了:“如此说来,用火加热玻璃罐,再扣在肉上,岂不能观察的更细致?”
他们那边也有拔火罐的,但是谁没事会用这法子研究大气压力啊?这群人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格物?!
谁料他这气话,让两人眼睛同时一亮。
苏轼击掌赞道:“此法甚妙,凌霄子果真有急智!”
而米芾则兴高采烈的用力点头:“就是!换了玻璃罐,可比竹筒干净多了。再用火烧一烧,定然细蛊全无!”
他还发愁竹筒不洁,每次去拔罐都要店家换筒子,认真煮过才上身。要是以后用自己的玻璃罐,脏了好好洗洗不就成了?
甄琼:“……”
行吧,你们爱拔就拔吧!
一旁沈括却笑道:“钱太医也说了,宫中有人开始精研吸筒法,说不定以后真能自成一派,有类针石呢。不过吸筒的原理,并非是气压受热就会减少。而是空气一旦受热,就会膨胀,扣在身上又骤然降温收缩,这才生出了压力差异,能吸起皮肉。”
听听,这才是人话嘛!甄琼顿生知己之感,还是沈括最靠谱啊!
苏轼却被这话题勾起了兴趣:“我曾在冬日凝水成冰。那冰坨会鼓出碗来,分明比原先还大。怎么换成空气,遇冷就会缩了呢?”
“水成冰,是变了形态,这热胀冷缩,得是同一物才能显出。就像家中铺的地板,若是用料不佳,到了夏日就会突然膨起,到了冬日又收缩露出缝来,就是因为木料热胀冷缩的缘故。”沈括耐心解释道。
这就比较好懂了,就连米芾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烧水的时候,水汽能顶开壶盖,也是热胀冷缩吗?”
“水化气,气凝水,并非单纯的气压之变,而似另一种力。此事我还在跟子容兄研究,一时半会还无法作答……”说到这里,沈括突然住了嘴。只见米芾两眼都有些放空了,一副云里雾里的模样。他不由笑道,“不过吸筒法,确实是因为热胀冷缩生出了压力差。”
米芾这才缓过神:“你们这造化之道,还真是麻烦啊!”
甄琼脸又黑了:“这是格物之道,不是造化大道!”
格物是研究物性本身,而造化则是究其变,怎能同日而语?!
米芾只当自己没听见,又兴冲冲道:“这几日伯时兄正在家潜心画宝应观演法图呢,说是十六匹骏马拉球,让他灵感勃发。”
这人就只看到了马拉球吗?大气压力不才是让人震撼的吗?
甄琼刚想说什么,苏轼已经想起了今日正题,赶忙问道:“这些天众人都在议论,抽出球中之气,球中还存何物?那么大的铁球,中间无水也无气,莫非真成了空?”
嘿呀,总算说道正题了。甄琼赶忙点头:“可不就是真空嘛。我跟存中兄也商讨过这问题呢,真空才是天地之极,万物之始。随后生气,衍化万物。”
这可是苏轼从来没听过的理论,他两眼都放出了光来:“此话颇有玄理啊!”
甄琼:“???”
这跟玄理有啥关系?
然而苏轼已经转头,对沈括道:“存中兄也认为世有真空吗?”
这已经触碰到了他藏着的秘密,如今该是揭开一角的时刻了。沈括轻轻吸了口气,郑重颔首道:“应有真空,只是此物不在你我身边,而当在天穹之上。没有大气之压,万物混沌一体,托住了日月星辰。”
苏轼轻轻嘶了声:“这是宣夜说?”
他也是遍读百家,博古通今的人物,自然也听说过“宣夜说”。只是此说法,称日月星辰浮在气中,其行止依靠气来推动。现在到了沈括嘴里,却成了一片真空,星辰浮于其上。那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靠的又是什么?
苏轼想不明白,也就问了出来。沈括却也摇了摇头:“此事我也尚未参悟。只是若星辰为气,岂不消散?唯有浮于真空,方能成型。”
这也是宣夜说的一种理论,日月星辰都是由气组成,能发光发热,却没有坚固的大地,故而才能飘在天穹。
可是气体构成的星辰,要如何才能不散呢?这就出现了悖论。而宣夜说只能用气来解释,终究不能服众,才让浑天说成为了主流。
现在沈括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虚空的确为“虚”!也正因此,所有气体构成的星辰,才能固定形状,浮在天穹。曾经被丢弃在故纸堆中的宣夜说,也因这散发出了崭新生机!
一时间,苏轼也有些痴了,不断的捋着胡须:“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当著文才是……”
看着苏轼神情,沈括微微松了口气。苏轼天生好奇心强,遇到不明之事,都忍不住要研究一番,写出让人惊叹的雄文。有了他这杆妙笔加持,想来真空之说,也能传播的更远些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吸筒法就是拔罐在宋代的称呼,用竹筒浸沸水产生吸力,不过还是治疗外伤为主,算是种拔毒的法子,用于吸血排脓。不过一折腾,就要接近现代的疗法了。
宣夜说的宇宙无穷论,星辰都是由气体构成,气是万物本源,其实跟现代的发现已经颇为相近了,只是无法解释天体的运动轨迹。
第149章
虽说苏轼深受韩愈影响, 对于佛道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他幼年乃是由道士开蒙, 对于道家经典极为熟悉。而宣夜说又来自《老子》、《庄子》,只是稍加融汇,他就理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说辞。
日月星辰皆为气所化, 浮在真空之中。因真空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故而天体皆为浑圆, 就如水落成珠。而真空本身无色无形, 亦无寸力,乃为混沌。日月星辰自鸿蒙初开, 被大力推动后,就按照某种轨迹, 永不停歇的运行了下去。
这理论,他也参考了沈括所言的“阻力”。不论以多大的力推动一物, 终究会有停下的一天,只因大气无处不在,奔马疾驰, 劲风足能刮的人脸痛, 也是这时时刻刻的阻力在作用。而换成了真空,没有了大气阻挠,那么万事万物岂不是会亘古不变的运转?如此,就能解释为何日升月落从未变化,为何斗转星移却仍旧周而复始, 有迹可循。
而这一理论,又和他的养气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之初就如真空,鸿明初开,无有善恶。因而求知的过程,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吸纳天地元气、正气,避除浊气、污秽,才能向善,才能养出真正的“浩然气”。因而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是片面的,并非本性所在。奢谈“性命”,非但不会获得益处,反而会误入歧途。
如此一来,他的理论就严丝合缝的扣在了一起。而苏轼著文向来如江河直下,浩荡磅礴,意态洒脱,又兼之以理入情,更让人读来酣畅。他这关于大气和真空的文章一出,立刻传遍了士林。有人击节赞叹,有人不以为然,亦有人愤而驳斥。
在浑天说占了主流,延绵数百载,无数经义都立于其上的情况下,争执就是免不了的了。正巧此时保甲法的乱子已经差不多平息,于是也开始有人针对大气压力,乃至真空大肆批驳起来。
※
对于保甲法,赵顼最看重的还是其安民防乱的功效,原本就没有用保丁作战的意思。然而以前从未有人说的这么明白,直斥征兵害处。现在听到军功赏爵,乃至藩镇府兵的说法,满心都是抗拒,哪还肯答应?
大势已去了。王安石见天子神情,就知道保甲法肯定要被更改了,心底不由一沉。却还不愿放弃,立刻道:“即便不征兵,保甲也可安民。结户成保,锻炼武艺,可断绝匪盗,使得百姓安居,察奸而显诸仁。”
这话就很合赵顼胃口了,但他想了想,还是转头对张载道:“张卿奏章有言,此法也不能护乡里?”
张载不卑不亢的答道:“臣是有此言。保甲五百户为一大保,几为一村。若是遍行州郡,则各地皆有持兵力之富户。若是此辈欺压乡里,祸患州郡,又要如何弹压?联保不是不可,但是练兵万万不成。不若变练兵为赏罚,抓贼者赏,庇护者罪。若有大寇,即刻上禀官府,由县尉派兵去拿。”
他的话音刚落,王安石就沉声道:“说来轻松,如今各地差役也有不足,更难抵御兵匪。若非如此,又哪来的遍地贼寇?”
“那便在郡县增兵。”张载道。
“兵从何来?又要靡费多少钱粮?”王安石可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军中冗兵,总要想法安置。若有年长、伤残者,只要品行不差,都可放还乡里,协助官府整顿地方。如此一来,既能节省军费,又能安定乡里,岂不两全其美?”张载也是早就想好了对策。
王安石的保甲法,并没有包含裁军一项,是怕军中那些好逸恶劳,骄惰成性的兵痞骤然解甲,反倒为祸乡里。然而这些人,白养着又有什么用处呢?又不能战,又要花钱,还不如择取些有用之人,分批散入民间。只要安排妥帖,给他们官职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就能发挥些用处,总比枉费钱财要好。
赵顼一听这话,眼睛就亮了:“此法似乎可行!”
如今禁军足有一百四十万众,若是能裁撤一些不堪用的,节省下来的钱粮就是个惊人的数字。而把有用的退伍兵卒安插在民间,只需花费些俸禄,就能使其平定地方。怎么想都是个稳妥划算的买卖啊!
王安石沉默片刻,突然又道:“既不操练百姓,又要裁撤冗兵,将来如何对敌?”
他设立保甲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藏兵于民,得以抵御西夏、辽国。现在被全盘大乱,将来战时要怎么办?
“自然要勤于练兵,在边郡设立新军,以固定的将领带兵。如此兵认将,将识兵,方能有战力。边郡也可训练义勇,助大军作战。还有相爷所言,取消黥面之刑,让兵卒有勇力,知廉耻,方可对敌!”这些都是张载早已想过,并且让蔡挺在泾原路施行的法子。
自澶渊之盟后,害怕辽国再次兴兵,边军都不敢操练,那还有战力可言?再者,人人面上刺字,犹若贼寇,谁肯为朝廷卖命?当年狄青那样的良将,官职枢密使,还不是被副使文彦博挤出朝堂,最后气郁而亡。
没有尊严和勇气的军队,焉能对敌?
这些就是兵将法的延续了。此刻,连王安石都有些说不出话来。张载是反对了他制定的新法,但提出的练兵之法,却又与他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而自己只是在卷宗上得到的,对方确是身在边陲,亲眼所见。若论推行,怕是连他都有不如。
赵顼已是龙颜大悦:“这练兵之法,当即推行才是!崇文院还是屈才了,张卿不如调入枢密院,主理此事吧。”
这是天子第二次要抬举他了,而这次,张载没有拒绝,欣然领命。
看着两人君臣相得的模样,王安石的神色沉了下来。看来军事上的改制,三司条例司是再也不能插手了。这一局,他败了,败得极惨。
等二人退出了大殿,一前一后走在廊下,王安石突然驻足,对张载道:“子厚因何改了念头?”
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不似作伪。应该也会秉持中庸之道,哪怕有异见,也不轻易出口。虽说王安石深恨他惜身,不肯为自己所用,却也没想到他立场转变如此快,就跟换了一个人似得,突然激进起来。
看着王安石,张载轻轻叹了口气:“相公又何必在乎根由?下官只是惜天下百姓,不想使民苦于兵役。”
他的保甲法,就会让民苦于兵役吗?王安石暗暗咬住了牙关:“坏了保甲法,你谏言之法,就能顺利推行吗?”
“那是新法,自也会有人反对。”张载坦然道,“只是下官相信,这改过的法子,会比原先的强些。若是残民,如何富国强兵?相公何不问问自己,究竟是因何而恼?”
那人的目光清朗,既没有得胜的傲慢,也没有得天子赏识的喜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沉静。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挑起肩上重任。这一刻,连王安石都有些恍惚。他的忿恨,他的恼怒,他的不甘,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新法被人改的面目全非吗?不,也许那被冒犯的权威,被夺走的注视,才是他光火的主因。他比旁人都更怕天子突然改了主意,放弃了富国强兵的宏愿,自己若是不能立足御前,一意推行新法,又如何能使国朝振奋?
可是面前这人,不同于其他反对者。他没有说祖宗法度,没有夸夸奇谈,引经据典。他只是说出身在边郡几十年的经历,甚至提出了一样连他都没法反对的新法。这样的人,的确是异见者,但是敌人吗?
然而张载并没有等他答话,只是拱了拱手,转身而去。看着那步伐稳健,似乎焕发出新生的背影,王安石沉默良久,最终缓缓抬脚,顺着同一条路,向远方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 保甲法基本上算是新法中最失败的一样了,只害民扰民,毫无益处。王安石在征兵上太想当然,而这一想法,从始至终都没被神宗认同。但是相反,将兵法是新法中最有用的几项之一,连旧党上台后,此法也继续推行,也确实增强了宋军的战力。而这个将兵法就来自蔡挺,想来跟张载也是有些关系的。
比起当横渠先生,留下名垂千古的四句,还不如当时当世留在朝中,遏制那拗相公的一言堂。其实在当时的朝中,对于国家患病有清晰认知的士大夫绝不止一个,有心改革的出色人才也相当不少。亲君子,远小人,也不至于闹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148章
那保甲法来势汹汹, 王安石明摆着仗天子支持, 想要一意孤行。朝中君子只恨不能披心沥血, 好让天子幡然醒悟。谁料突然间风云变色,保甲法竟然一番大改,换了样貌。
不再抽丁练兵, 也取消了上番、教阅,只是联户为保,稳定乡里。若有官府通缉的贼匪被保户所擒, 还会给予奖赏, 减免赋税。当然,若是保中私藏歹人, 一旦发现也要连坐。此法虽还有些什伍连坐的影子,但是比商鞅的“恶法”已是稳妥了许多。其实大多数官员, 反对的也不是结保,而是操练民兵。一旦那些泥腿子习了武艺, 学了槍棒,不服管教该怎么办?至于惩恶奖善,倒也能减少乡里的劫盗, 可让富者逸居。
倒是遣散老兵, 择优安排在乡间,协助县尉维持秩序的说法,让一些人略有顾虑。但是反对的依旧不多。毕竟冗兵人人皆知,兵不能战更让不少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若是能裁撤一些只会吃饷躲懒的兵痞,倒也不是坏事。至于怎么安排到乡里, 就是另一件事了,认真操办,倒也不是不能行。
一时间,这改过的保甲法迎来了不少赞许。还有消息灵通的,知晓了张载在此事中的作用。这位枢密院新贵,看来也要得天子赏识了。
只是高兴了还没几天,又听说了枢密院准备推行的将兵法。要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改为将、部、队三级,裁汰老弱,合并兵营。兵士不再面上刺字,且要分属明确的将领进行操练,一改“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陋习。
这下又引来了哗然。不少人搬出了祖训,长篇累牍唐末藩镇之害,五代乱兵之祸。还有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天子,宋辽早已结盟,不该冒然练兵。万一辽国误会,岂不是要再起战乱?当然,这条法度的推行者,也引来了种种非议。有人破口大骂,张载妄称君子,哪有半分大儒风范?不过是个汲汲于名利,逢迎天子的小人。
对于这些,张载全不在乎,只埋头修改新法。这将兵法,今岁就会在泾原路试行。泾原经略使蔡挺本就开始着手改革军事,现在有了朝廷的支持,更能如虎得翼。只要新法在陕西取得成果,蔡挺将来入阁为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难得的是他的另一个举荐人吕公著,对于将兵法也大为认同。这下张载就无后顾之忧,能放手革新了。哪怕首相富弼对此事也不赞同,对于张载而言也不算什么。宰相可以去留,战事却不等人。自己十数年养出的名望,又哪里比得上边郡将士的性命?
不过比起这些不痛不痒的非议,倒是最近开始流传的另一样说法,更让张载感兴趣。球中的大气若能抽空,留下的又该是什么?
※
“甄兄、甄兄!你可去试了吸筒?此物果真能解乏啊!你看看我肩上这个瘀斑,就是吸出来的……”
说是文会,但是米芾一上来就卷起了衣袖,给甄琼看他肩头吸出的圆圆红痕。
甄琼脸都黑了:“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又没病,才不去拔罐呢!”
这不是有病吗?没事跑去拔罐,吸得一身都是坑坑洼洼、红红紫紫的,真是让甄琼百思不得其解。
米芾却大摇其头:“这是为了祛除体内病气,有人拔出红印,有人拔出黑印,就是体内毒气不同。这些都是隐疾,谁知道何时发作呢?再说了,有病治病,无病也能强身啊。此法连子瞻兄都赞不绝口呢!”
听到他这话,一旁的苏轼还真赞同的点了点头:“竹筒在沸水中泡过,触在身上就有偌大吸力,必然也是气压不同。如此吸出体内病气,岂不是借天地之力强身健体?”
苏轼对各式各样的养身法都有涉猎,还学过些道家的吐息和炼丹术,对于这缘自大气压力的治疗新法,更是情有独钟。
甄琼听得头都炸了:“哪有用治病来强身的?再说了,拔罐的竹筒还要在沸水里泡过,你们就不怕被烫出泡,皮肤溃烂吗?”
“手艺好的,自然不会。”苏轼答得相当坦然,还颇有些自得的道,“况且热气也能让气压出现差异,此事不值得深究吗?”
想研究你好好研究啊,靠拔罐算什么事儿?甄琼都快气笑了:“如此说来,用火加热玻璃罐,再扣在肉上,岂不能观察的更细致?”
他们那边也有拔火罐的,但是谁没事会用这法子研究大气压力啊?这群人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格物?!
谁料他这气话,让两人眼睛同时一亮。
苏轼击掌赞道:“此法甚妙,凌霄子果真有急智!”
而米芾则兴高采烈的用力点头:“就是!换了玻璃罐,可比竹筒干净多了。再用火烧一烧,定然细蛊全无!”
他还发愁竹筒不洁,每次去拔罐都要店家换筒子,认真煮过才上身。要是以后用自己的玻璃罐,脏了好好洗洗不就成了?
甄琼:“……”
行吧,你们爱拔就拔吧!
一旁沈括却笑道:“钱太医也说了,宫中有人开始精研吸筒法,说不定以后真能自成一派,有类针石呢。不过吸筒的原理,并非是气压受热就会减少。而是空气一旦受热,就会膨胀,扣在身上又骤然降温收缩,这才生出了压力差异,能吸起皮肉。”
听听,这才是人话嘛!甄琼顿生知己之感,还是沈括最靠谱啊!
苏轼却被这话题勾起了兴趣:“我曾在冬日凝水成冰。那冰坨会鼓出碗来,分明比原先还大。怎么换成空气,遇冷就会缩了呢?”
“水成冰,是变了形态,这热胀冷缩,得是同一物才能显出。就像家中铺的地板,若是用料不佳,到了夏日就会突然膨起,到了冬日又收缩露出缝来,就是因为木料热胀冷缩的缘故。”沈括耐心解释道。
这就比较好懂了,就连米芾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烧水的时候,水汽能顶开壶盖,也是热胀冷缩吗?”
“水化气,气凝水,并非单纯的气压之变,而似另一种力。此事我还在跟子容兄研究,一时半会还无法作答……”说到这里,沈括突然住了嘴。只见米芾两眼都有些放空了,一副云里雾里的模样。他不由笑道,“不过吸筒法,确实是因为热胀冷缩生出了压力差。”
米芾这才缓过神:“你们这造化之道,还真是麻烦啊!”
甄琼脸又黑了:“这是格物之道,不是造化大道!”
格物是研究物性本身,而造化则是究其变,怎能同日而语?!
米芾只当自己没听见,又兴冲冲道:“这几日伯时兄正在家潜心画宝应观演法图呢,说是十六匹骏马拉球,让他灵感勃发。”
这人就只看到了马拉球吗?大气压力不才是让人震撼的吗?
甄琼刚想说什么,苏轼已经想起了今日正题,赶忙问道:“这些天众人都在议论,抽出球中之气,球中还存何物?那么大的铁球,中间无水也无气,莫非真成了空?”
嘿呀,总算说道正题了。甄琼赶忙点头:“可不就是真空嘛。我跟存中兄也商讨过这问题呢,真空才是天地之极,万物之始。随后生气,衍化万物。”
这可是苏轼从来没听过的理论,他两眼都放出了光来:“此话颇有玄理啊!”
甄琼:“???”
这跟玄理有啥关系?
然而苏轼已经转头,对沈括道:“存中兄也认为世有真空吗?”
这已经触碰到了他藏着的秘密,如今该是揭开一角的时刻了。沈括轻轻吸了口气,郑重颔首道:“应有真空,只是此物不在你我身边,而当在天穹之上。没有大气之压,万物混沌一体,托住了日月星辰。”
苏轼轻轻嘶了声:“这是宣夜说?”
他也是遍读百家,博古通今的人物,自然也听说过“宣夜说”。只是此说法,称日月星辰浮在气中,其行止依靠气来推动。现在到了沈括嘴里,却成了一片真空,星辰浮于其上。那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靠的又是什么?
苏轼想不明白,也就问了出来。沈括却也摇了摇头:“此事我也尚未参悟。只是若星辰为气,岂不消散?唯有浮于真空,方能成型。”
这也是宣夜说的一种理论,日月星辰都是由气组成,能发光发热,却没有坚固的大地,故而才能飘在天穹。
可是气体构成的星辰,要如何才能不散呢?这就出现了悖论。而宣夜说只能用气来解释,终究不能服众,才让浑天说成为了主流。
现在沈括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虚空的确为“虚”!也正因此,所有气体构成的星辰,才能固定形状,浮在天穹。曾经被丢弃在故纸堆中的宣夜说,也因这散发出了崭新生机!
一时间,苏轼也有些痴了,不断的捋着胡须:“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当著文才是……”
看着苏轼神情,沈括微微松了口气。苏轼天生好奇心强,遇到不明之事,都忍不住要研究一番,写出让人惊叹的雄文。有了他这杆妙笔加持,想来真空之说,也能传播的更远些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吸筒法就是拔罐在宋代的称呼,用竹筒浸沸水产生吸力,不过还是治疗外伤为主,算是种拔毒的法子,用于吸血排脓。不过一折腾,就要接近现代的疗法了。
宣夜说的宇宙无穷论,星辰都是由气体构成,气是万物本源,其实跟现代的发现已经颇为相近了,只是无法解释天体的运动轨迹。
第149章
虽说苏轼深受韩愈影响, 对于佛道并不怎么重视, 但是他幼年乃是由道士开蒙, 对于道家经典极为熟悉。而宣夜说又来自《老子》、《庄子》,只是稍加融汇,他就理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说辞。
日月星辰皆为气所化, 浮在真空之中。因真空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故而天体皆为浑圆, 就如水落成珠。而真空本身无色无形, 亦无寸力,乃为混沌。日月星辰自鸿蒙初开, 被大力推动后,就按照某种轨迹, 永不停歇的运行了下去。
这理论,他也参考了沈括所言的“阻力”。不论以多大的力推动一物, 终究会有停下的一天,只因大气无处不在,奔马疾驰, 劲风足能刮的人脸痛, 也是这时时刻刻的阻力在作用。而换成了真空,没有了大气阻挠,那么万事万物岂不是会亘古不变的运转?如此,就能解释为何日升月落从未变化,为何斗转星移却仍旧周而复始, 有迹可循。
而这一理论,又和他的养气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人之初就如真空,鸿明初开,无有善恶。因而求知的过程,也就是养气的过程。吸纳天地元气、正气,避除浊气、污秽,才能向善,才能养出真正的“浩然气”。因而性善说和性恶说都是片面的,并非本性所在。奢谈“性命”,非但不会获得益处,反而会误入歧途。
如此一来,他的理论就严丝合缝的扣在了一起。而苏轼著文向来如江河直下,浩荡磅礴,意态洒脱,又兼之以理入情,更让人读来酣畅。他这关于大气和真空的文章一出,立刻传遍了士林。有人击节赞叹,有人不以为然,亦有人愤而驳斥。
在浑天说占了主流,延绵数百载,无数经义都立于其上的情况下,争执就是免不了的了。正巧此时保甲法的乱子已经差不多平息,于是也开始有人针对大气压力,乃至真空大肆批驳起来。
※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17115/26408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