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
推荐阅读:愚弟奥丁、我有一座天庭遗迹、你们这是什么群呀、华娱第一富、港岛:从马仔小摊位到全球供应商、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柯南:开局三选一,但是序列魔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华娱从扮演嫪毐开始、夜世界玩家、
康熙问沉默在一旁的周培公:“你觉得呢?”
周培公说道:“臣以为应一概取中,这是没考之前议定的。皇上原知道他们不肯应试,生拉硬扯来的,有什么好心绪作诗写文章?但也有偶尔笔误的,若是从严择取,大名士尽都名落孙山,与不办博学鸿儒科有什么不同,前头千辛万苦预备多少年,全都白费了。他们回去当然不敢骂街,但皇上却落了个不识人才的名儿,也确实糟蹋了人才……所以臣以为断断不可用平常科举格局求全责备,竟是全部取足名额,便是等外的也一概授官。不愿做官的,也给个名义,算是致休……”
康熙说道:“就这么定了!你再细阅一遍,凡有乖谬之处一概划出,写得好的加朱笔双圈!——传旨,周培公着补博学鸿儒科一等额外之名!”
索额图等人都是十分诧异,但是知道皇上这是有意抬举周培公。
周培公先是谢恩,又意外道:“臣都跟了皇上多少年了,早就也不在乎什么科举出身了,臣当年就是个落榜生,蒙皇上不弃,才能侍奉至今,皇上今日又给臣这么大的体面,臣真感惶恐啊!”
康熙也动容道:“培公,本来以为你与朕能做个皇亲,就算是咱们君臣之间没这份亲缘,你这些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朕也是看在眼里的。你只要为国尽忠,朕不会亏待你的。”
明珠等人更是惊讶,皇上何时对他们说过这么感性的话!这么说岂不是周培公在皇上心里地位是不同的!之前有风传出,说在三公主指婚之前,皇上是想把周培公招为驸马,但是这件事一直无凭无据,几个当事人也绝口不提,众人都以为是哪个瞎编造谣的,但是皇上今天亲口说出来,当真是坐实了此言,由不得他们不惊讶了!
从此以后这几首辅大臣对待周培公,都会更加看重和谨慎几分。而且在朝为官的都是精明人,周培公早就凭着自己的力量在上书房站稳了脚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当世佼佼,出将入相全在皇上需要。明明是封侯拜相的时候,皇上却从他在出身上施恩,这明明是把他当成了心腹,才为他考虑万全。
就比如明珠也很得宠,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上怎么没想起把他的那个同进士也改成博学鸿儒出身。
所以这道旨意分明是在昭告周培公在皇上心中的重要地位。
康熙知道,周培公恐怕真的是对建宁用情至深,因情所伤,果然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眼里再也看不见别人。这几年下来,他身边连一个侍奉的人都没有,更别说娶妻了。
康熙有时看到他才三十出头,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但是他周培公的目光中却极尽沧桑,有时候似乎就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康熙看得直心惊,觉得对不起他,如果当时没提出那个提议,也许周培公迟早会想开,就不会耽误他一辈子了。但是这天下间的事情,有时还得看命运的安排,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至此,耗时两年多的博学鸿儒科终于落下帷幕。康熙曾问建宁要不要把已经进了翰林院的王夫之招来见见面。建宁觉得没什么必要,就算有血缘关系,也只是陌生人,也没有故意拉近双方的必要。建宁只说:“来日方长,以后见到了再说吧。”
不过她还是特意去了一次敬太妃宫里,将王夫之在京城做官的事情告诉她,如果敬太妃想要见他的话,自然会传旨召见。
敬太妃这些年跟着太皇太后一心礼佛,又有建宁的扶照,没有人敢怠慢于她。在这个宫里与没脾气几乎是透明人的太后又同病相怜,越相处两人越是姐妹情深,倒是过得前所未有的舒心自在。身为一位十分有体面的太妃,她自然有随时召见家人的权利。
且说,这年秋天,连绵雨水漫天飘落,老天爷像发了疯似的,一个劲儿地下雨。黄河、淮河水位猛涨,有几十处已经决了口子。大运河以及黄、淮支流,都改变了旧日的模样,浑浊的河水怒吼着,咆哮着,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卷着泥沙,冲击河岸,打着令人心惊胆寒的漩涡。站在高处,放眼四望,只见水雾蒸腾,浊浪排空,到处是一片汪洋。
黄河水漫之处,乡村连带着城镇都人去屋空,庄稼地都被水淹了,更不用说收成,若是不离开这儿去找吃的,那留下的人只会困死于此。
而在这个时候,偏偏有个人反其道而行,逐水而走,他的名叫陈潢,字天一,是钱塘人。他自小五行缺水,就爱围着水边打转,这转着转着就让他琢磨出一些门道来,如今他已经考查完了南北运河,正想再从娘子关入晋,到河曲镇沿黄河南下,他写的《河防述要》,就要由如何治得黄河清,如何探本求源来完善。
他直到干粮用尽才走到镇上打算补给,正巧遇到旧时好友高士奇,正逢高士奇科举中第,被委派到清江县赴任。
两人在大街上遇见,若不是陈潢先开口招呼,高士奇根本认不出他来。只见来人有二十六七岁,干筋黑瘦,却是双眸炯炯,十分精神,穿一件团花青绸长袍,两腿分得开开的背手站着微笑。
高士奇:“是陈潢!你怎么黑成这副德性?”
陈潢道:“我整天在大堤之上勘查,风吹日晒就成了这般模样,别说是你,我这样回家去,连我老娘都不认得了!”
高士奇激动地说道:“天一老兄,我之前还给令兄去信寻你呢,在这儿遇见你正好!”
陈潢奇怪道:“就算咱们是幼时好友,也有几年不见了,赶上你赴任的时候找我做什么?不会是想让我在你手下做幕僚吧,你知道,我除了玩水什么都不会,而且我正要沿着黄河南下,去勘测那边的水情,半点耽搁不得!”
高士奇拿出随身带着的邸报,塞给他说道:“我自然是深知你的,你看这一篇,因为黄河决堤皇上决定广招治水人才,让大家赶快赴京与新任治河总督靳辅大人共商智治河之策呢!我一见到这份旨意,就知道是喂老兄你量身定做的,你这么多年勘测水情,为的是什么?若是能实践出来才是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呀!”
陈潢已经将来一篇读完,眼中异彩连连。高士奇怕这位好友错过了此次机会,又说道:“先谋个正经差事,你的勘测的事倒是可以放一放,等皇上何总都认可你的方略,还怕没有机会勘测,恐怕你未来几年都得睡在河堤上!”
这话果然正中陈潢的下怀,毅然道:“好!我这就进京!”
印在邸报上刊行各省的这个最高级的招聘启事果然帮了靳辅的大忙,把他的好帮手陈潢成功送到他身边。
陈潢一见面就对靳辅直陈自己的想法,说:历任河督空有治河之心却无治河之术,只知清沙排淤,空耗千万人力,百万黄金,可是,汛期一到,立刻化为乌有。只会用这个大禹治水的老办法,结果导致河床年年淤沙,越积越多,闹到乘高四溃,不复归河的局面,黄河肆虐于淮河、运河之间,堵塞漕运。
陈潢提出“筑堤束水,以水冲沙”的想法,把河堤加固加高,使河道变窄,水势一定增强,流速加快,不但新沙不至沉落,旧沙也能卷带入海。河床必然越来越深,河道也一定愈来愈低,就不会有决堤之患。
康熙亲自召见靳辅,靳辅呈给皇上的方案就是与陈潢以及新招收的一干手下人仔细推敲过的,反复推翻又重建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可行的方略。
康熙对他们的方略越听越入耳,越听越高兴。
河务艰难任重事繁,又积重难返,河督换了一任又一任,无论清官、贪官都在这里翻船,早就成了康熙的心头大患,如今出现与往日不同的治河方略,康熙也愿意试一试。
康熙又与靳辅敲定了每年的治河银子以及总共所用的时间,就放靳辅带着他亲自选的那些属官前去河督府赴任。
临走之前康熙还送了他一张方子,名叫“水泥”的,让他可以视河堤上的工程情况适当使用。
单听“水泥”这个名字,靳辅就不会觉得这东西会适合修河堤,但是他知道康熙绝对不会跟他开玩笑,由于赴任紧急,他一直将那张纸捂在怀里,直到到了河督抚,众人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选决口的地方开始筑堤时,靳辅才让人照着那张方子,把这水泥做出来。得到的结果,却让现场多少人都傻了眼!
京城中,康熙接到公部尚书杰书亲王递上的折子――请求大批制造水泥,以做修路之用。康熙这才反应过来,前些天建宁总是往钦天监去找南怀仁,又是借用工部的地方,又是借用工部的材料和人力,折腾出来的这个东西恐怕是功用不小,怪不得一定要让他给靳辅带走。
作者有话要说:
亲,明天的更新在晚上临睡之前呦,不要早早的过来等n_n
第216章 刁蛮公主66
黄河从三门峡向东,水势平缓, 到徽宁一带由于地形更加平坦, 泥沙沉积, 河床愈淤愈高,远远望去, 像一条天不管地不收的土龙,因而名叫“悬河”。
从顺治初年一直到康熙十五年,朝廷对于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处罚作了越来越严格以及详细的规定:凡堤防被冲毁, 责任皆由修守两方共同承担。黄河半年、运河一年期内发生冲决, 经修防守等官皆革职, 分司道员降四级调用,总河督降三级留任。黄河过一年、运河过一年冲决者, 经修防守等官降三级调用, 分司道员降二级调用, 总河降一级留任。如已经过了保固年限冲决者, 管河各官皆革职戴罪修筑,分司道员停俸督修, 总河罚俸一年。
但是每年空耗千万人力, 百万黄金, 仍然不能将其治理好,黄河长久失治,几乎年年决堤。可以说, 无论谁只要沾了河道的位置,就要倒霉。
靳辅接手了这个职位有很大压力, 只因两河河务实在难办,河督换了一任又一任,全都是身败名裂,闻者心惊,见者胆寒!但是他进宫与皇上相谈的几次,看到皇上治河的决心,他已经明白,这个时候必然要有人站起来承担起治河大任!
皇上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给他专奏之权,工程到达哪一步,可以直接跟皇上对话。不必层层禀报,少了很多麻烦。而且这治河之事康熙直接管起来,河务工程上需要的各种材料,人力,物力以及户部的拨款,就没人敢从中克扣推诿,至少不会像之前历任河督那么艰难。
有了熟知黄河水情能适时作出调整方案的陈潢以及其他治河人才,如今又有了“水泥”这种粘合度极高,强度极高的牢固材料。当时试验水泥之时,陈潢等人都激动得语无伦次,彭学仁更是泪流满,直说:若是早几年此物问世,也许花园口就不会变成一片汪洋,不会死那么多人!
靳辅觉得他一生都忘不了那个画面!这些有利因素也让他更加有信心,对未来水晏河清的大清国充满了希望,康熙盛世已然不远。
上书房现在够年龄上学的皇子只有哥仨儿个,还有未满十六岁的王公,贝勒,贝子以及大臣家挑选来陪伴皇子读书的伴读们。
大阿哥,太子,三阿哥从小的师傅不同,进度都不同,所以他们都是跟着自己的师傅以及翰林院的侍读侍们在不同的房间分开上课。
统一休息的时间是一致的,本来太子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但是受了建宁的教育影响之后,太子胤礽不会孤高地每日呆在自己专门的地方与其他兄弟们给隔离起来,而是会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吃午餐,顺便还能闲聊一会儿,互相偷偷吐槽师傅们的严厉或者是某些毫无道理的必须背书一百二十遍等等,已经上了三年学,算得上是高年级的胤禵还会热心地给弟弟们一些如何应付师傅们的建议与忠告。
孩子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都在磕磕绊绊的认识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让人觉得惊奇的事物,自然更有共同话题。
其实胤禵很高兴现在的状况,在胤礽和老三也入学之后,他终于不是一个人了。虽然之前有好几个伴读,但是直到另外两个皇子来了之后,他才更加确定他们和自己才是一挂的。
胤禵也不和那些向来小心翼翼侍奉自己的伴读们凑在一起了,而是一下课就和自己的两个兄弟一块。接触下来才知道,太子与他想象的盛气凌人完全不一样,虽然有时候很傲娇,但是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弟弟。
胤禵自小就虎头虎脑身体十分强壮,弓马骑射竟然不比大人差,属于四肢发达的类型。老三虽然与他的母妃一样不太爱说话,但是心眼子最多,往往一语中的,是三个人中的智囊。这个小团体是因胤礽凝聚,他自然是领导者。
这天,中午休息时间到了,各自的小太监们已经去取回了小主子们的午餐。胤礽的餐盒一打开就有一种饭菜的奇香扑鼻。扰得一道在这用餐之所中用膳的众人们没有心思去吃自己的饭,而是纷纷伸长了脖子看向太子那边一眼,不知道太子吃的究竟是什么好东西?
胤禵和胤祉可不是坐那里观望,他们与胤礽很熟了,直接命太监们将桌子搬过去。胤禵快人快语直截了当的问:“二弟,你的午膳都是什么?怎么这么香?是不是姑母给你开小灶了?”
胤礽连续一上午的学习早就饿了。闻到熟悉的香味儿,不由得笑盈盈地说道:“这是姑母亲手做的,御厨可做不出这个味儿。菜有很多,大哥三弟我们一块吃吧。”
胤祉有些羡慕的说道:“二哥,你的命真好,皇姑母竟然会亲自为你下厨。我可没吃过我额娘娘亲手作的东西。”
大阿哥何尝不是,说道:“我额娘只会动动嘴皮子指挥,连厨房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亲手做东西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夹起一筷子晶莹剔透的虾肉放到口中大嚼“呜……真好吃!这道龙井虾仁儿又新鲜又弹牙,这虾鲜的好像活的一样……胤礽你真幸福!”
胤祉见他已经开吃也顾不上和胤礽客气了:“大哥,你注意自己的吃相!给我留点!”
太子也立刻开始自己的午膳,再等一会儿,姑母亲手为他准备的好菜都要进了老大和老三的五脏庙了。
其他人听到那边的对话,闻着空气中飘散的香气,也都觉得饥肠辘辘,连忙埋首于自己的午餐之中。
御厨与各府中的厨子相比水平也都是十分不错的,但是与建宁公主亲手做的东西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因为她总是有办法将食材还原出它最美的味道,并且选用各种搭配激发更多美味。
就着空气中的味道,只能闻闻味儿却不能吃到,众位伴读只觉得自己的午餐味同嚼蜡。又没有那么大脸面,可以像大阿哥和三阿哥一样到太子那里分走一份。
在众人羡慕嫉妒的目光当中用完了午餐,看到两人明显还意犹未尽的样子,胤礽说道:“不如放学之后你们和我一起回毓庆宫吧,如果运气好的话,姑母不忙说不定还会亲手作晚膳给我们吃。”
“真的吗?”
“那太好了,我好想去吃!”两人明显十分期待。
下午胤礽果然不是自己回来的,还带着两个小尾巴,他们时常在一块玩,建宁倒是并不意外。
纷纷给姑母请过安之后,胤礽向建宁表达了兄弟俩会在这儿用晚餐的意愿,并且委婉的表达中午时他们对自己食物的吃相。
建宁便明白了,这些孩子是为了吃来的,想吃她做的东西。因为自己是晚辈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才让太子来拐弯抹角地说话。
建宁笑道:“这有何难,你们告诉姑母都喜欢吃什么菜,以后有空我就会下厨,毓庆宫也会将你们喜爱的东西常备下来。”
胤禵和胤祉小小地欢呼一声,建宁收集了他们的口味偏好后,说道:“你们先去温习功课,完成师傅留的作业吧,都准备好之后,我再让宫女来叫你们,欢迎你们以后常来做客。”
知道晚上有好吃的,连完成作业都变成了一件不太讨厌的事。自那之后,几个小阿哥常常便跑到毓庆宫来报道。常来毓庆宫,就能碰见康熙。康熙也很愿意见到他们兄弟和睦的场景,有时会给他们讲父皇自己幼年时与他们的叔伯福全,常宁,杰书等人的相处,以及他们现在仍然是兄友弟恭君臣的君臣佳话。
后宫里的几个有儿子的娘娘看到这种情况开始时还有些担心,毕竟宫里不比外面平常人家,做什么都得多留几个心眼,更何况是皇阿哥们,更是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毓庆宫中不比别的宫里,不涉及到后宫中的争风吃醋。建宁这个做姑姑的,自然对他们一视同仁。而且阿哥还能时常见到皇上。如此一来娘娘们也就不拘着他们,可以随意去。这样一来,阿哥们从小玩到大,又是亲兄弟,感情自然比较好。
惠妃之前还会在大阿哥耳边耳提面命,叫他别对太子真心,要自己留些心眼,要时常借机会亲近皇上。大阿哥正是是非分明的中二时期,常常觉得自己额娘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太过坏人,对她阳奉阴违,或者是直接加以反驳。惠妃见他是彻底中了太子的毒,也不敢在他面前说的太过分,怕这个耿直的傻儿子哪天在皇上面前说漏了嘴,败坏了她的形象。
时光如水,日子就这么滴滴嗒嗒的流逝而去,转眼又过了两年。
这一日早朝,索额图提出奏请:“太子与阿哥们虽是骨肉,但是年龄渐长也该有君臣之别,臣请皇上给太子的服饰增制,用以区分太子和诸皇子的不同。”
继索额图之后,有好几个大臣纷纷附言。
明珠虽然想跳出来阻止,但是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让皇上看出端倪,太子的名分是早就定下的,索额图说的也没错,太子确实与阿哥们有君臣之分,明珠若是当真跳出来反对的话,皇上又会怎么想!岂不是暴露了他不想以太子为尊的心思。其他大臣们也是一样的想法,所以索额图对这个提议根本就不会有人反对,但是除了他的自己人也不会有人上前附和。
明珠已经明白,索额图肯定是算准了他的顾忌,所以才敢这样在早朝时分明目张胆的提出来。
明珠只能暗中憋着气,暗恨索老三这才消停多久又出来搞事情!而且开口闭口的太子与别的皇子不同,不仅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同时也是在暗中打击他明珠。
康熙听了索额图的奏请,道:“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还是先说说紧急的事情,这件事稍后再议。”
索额图见康熙这看不出喜怒的态度,也不敢再坚持,于是话题转到这两年靳辅德治河成效上来。
果然靳辅很有治河的才能,连所修筑的堤坝都格外坚固结实。两年过去了,一期加固修窄堤坝的工程也完成了很大一部分,所重修的部分很少有决口之处,虽然别处仍然会受到黄河水患泛滥的威胁,但是只这一部分就已经让人看得出来,等到全部竣工之后,河堤将是前所未有的固若金汤。
一大臣奏道:“最高兴的莫过于两岸的百姓们,他们纷纷加入河工的应召当中去,希望早一天竣工,早一天让自己的家乡免受水患之苦。连河督经常遇到的工人不够的问题都给解决了,修堤的效率如何能不高!”
所以黄河大堤简直是一天一个样,这算是一件十分振奋人心的事情。
明珠却说道:“这哪里是靳辅的功劳,依臣之见,全是因为皇上有识人之能,靳辅才能一展所长。皇上连懂得治河方略的人才都给他配齐了,靳辅若是再没有建树,岂不是太辜负皇恩。而且工部研制出的水泥也是大功臣!现在不仅河堤上用得到,皇上只要出了宫大门就会知道,现在咱们京城的路面都换成了水泥路面。无论是刮风下雨,再也不会有黄沙漫天满地泥泞的景象了!刚被雨水冲刷过的路面对干净不过了,就像是新浇筑的一样,京城里的百姓最爱的就是上街溜达。”
康熙笑道:“百姓们原来还多了这个爱好,看来此物真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在京城街道上铺水泥路只是试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仅京城的大街小巷是这样,所有官路所到之处要都修上了水泥路,这样一来不论是车马还是行人的赶路时间都会大大缩短,各地的联系也会加强。”最重要的是战略物资能得到可靠运输,康熙的用兵计划才能得以实行。
周培公现领着工部,说道:“水泥虽然需要磨成粉末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所需的材料充足,在咱们大清国可谓取之不尽,随处可见。臣等已经商议过,京城的路面修完之后,就马上铺设京城到直隶的官道,预计在今年底就可以完工。”
康熙说道:“好!等完工之后,朕要亲自去一趟直隶,感受下这新路与旧路有什么不同。你们不要懈怠呀!”
下了朝之后,康熙与建宁说起索额图所奏之事,“其实朕觉得可以准他的奏,不过后来说起修路之事就把他忘了。”
建宁陷入沉思,半晌没有答话,康熙问道:“怎么了?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建宁说道:“我倒是觉得太子还小,这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再说,或者等到他能上朝听差办事的时候再做区分也不迟。现在只不过是和众皇子一块读书,若是皇上给太子改服制,同时也要再下旨明谕皇太子身份的与众不同。这样一来,难道要他们兄弟之间每次上课见了面要先大礼参拜,这不利于和谐团结,年少之时理应专心读书,若是有这些事分心,会不会影响他们读书呢。”
康熙说道:“朕倒是没考虑这一层,看来索额图也没想到,别人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这么直言,怪不得今天他奏请之后,既没人赞同也没人出来反对。你说的对,现在太子和阿哥们最要紧的是学业要紧,等他们成年之后,才能上朝帮朕的忙。”
康熙的儿子只会越来越多,几个已经够年龄进上书房的,已经能看得出来他们各有所长,康熙对此非常高兴,早早的就想好日后要把他们放到各部去,让他们各展所长。
建宁说道:“其实有件事,我觉得有必要给皇帝哥哥提个醒。咱们的祖宗规矩是所有阿哥们都会参政议政,早年甚至还有各阿哥和首领共同理政的先例。但其实纵观廿一史,在太子理政之后,其他皇子绝对不能干政。如果太子和皇子们都去办理朝政,将会造成大大的不妥。”
康熙自然也读过各种史书的,明白他的意思,不由得皱着眉头说道:“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朕知道你并非是怀有私心,但是说这番话已经是大大不妥。”
周培公说道:“臣以为应一概取中,这是没考之前议定的。皇上原知道他们不肯应试,生拉硬扯来的,有什么好心绪作诗写文章?但也有偶尔笔误的,若是从严择取,大名士尽都名落孙山,与不办博学鸿儒科有什么不同,前头千辛万苦预备多少年,全都白费了。他们回去当然不敢骂街,但皇上却落了个不识人才的名儿,也确实糟蹋了人才……所以臣以为断断不可用平常科举格局求全责备,竟是全部取足名额,便是等外的也一概授官。不愿做官的,也给个名义,算是致休……”
康熙说道:“就这么定了!你再细阅一遍,凡有乖谬之处一概划出,写得好的加朱笔双圈!——传旨,周培公着补博学鸿儒科一等额外之名!”
索额图等人都是十分诧异,但是知道皇上这是有意抬举周培公。
周培公先是谢恩,又意外道:“臣都跟了皇上多少年了,早就也不在乎什么科举出身了,臣当年就是个落榜生,蒙皇上不弃,才能侍奉至今,皇上今日又给臣这么大的体面,臣真感惶恐啊!”
康熙也动容道:“培公,本来以为你与朕能做个皇亲,就算是咱们君臣之间没这份亲缘,你这些年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朕也是看在眼里的。你只要为国尽忠,朕不会亏待你的。”
明珠等人更是惊讶,皇上何时对他们说过这么感性的话!这么说岂不是周培公在皇上心里地位是不同的!之前有风传出,说在三公主指婚之前,皇上是想把周培公招为驸马,但是这件事一直无凭无据,几个当事人也绝口不提,众人都以为是哪个瞎编造谣的,但是皇上今天亲口说出来,当真是坐实了此言,由不得他们不惊讶了!
从此以后这几首辅大臣对待周培公,都会更加看重和谨慎几分。而且在朝为官的都是精明人,周培公早就凭着自己的力量在上书房站稳了脚跟,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当世佼佼,出将入相全在皇上需要。明明是封侯拜相的时候,皇上却从他在出身上施恩,这明明是把他当成了心腹,才为他考虑万全。
就比如明珠也很得宠,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上怎么没想起把他的那个同进士也改成博学鸿儒出身。
所以这道旨意分明是在昭告周培公在皇上心中的重要地位。
康熙知道,周培公恐怕真的是对建宁用情至深,因情所伤,果然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眼里再也看不见别人。这几年下来,他身边连一个侍奉的人都没有,更别说娶妻了。
康熙有时看到他才三十出头,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但是他周培公的目光中却极尽沧桑,有时候似乎就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康熙看得直心惊,觉得对不起他,如果当时没提出那个提议,也许周培公迟早会想开,就不会耽误他一辈子了。但是这天下间的事情,有时还得看命运的安排,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至此,耗时两年多的博学鸿儒科终于落下帷幕。康熙曾问建宁要不要把已经进了翰林院的王夫之招来见见面。建宁觉得没什么必要,就算有血缘关系,也只是陌生人,也没有故意拉近双方的必要。建宁只说:“来日方长,以后见到了再说吧。”
不过她还是特意去了一次敬太妃宫里,将王夫之在京城做官的事情告诉她,如果敬太妃想要见他的话,自然会传旨召见。
敬太妃这些年跟着太皇太后一心礼佛,又有建宁的扶照,没有人敢怠慢于她。在这个宫里与没脾气几乎是透明人的太后又同病相怜,越相处两人越是姐妹情深,倒是过得前所未有的舒心自在。身为一位十分有体面的太妃,她自然有随时召见家人的权利。
且说,这年秋天,连绵雨水漫天飘落,老天爷像发了疯似的,一个劲儿地下雨。黄河、淮河水位猛涨,有几十处已经决了口子。大运河以及黄、淮支流,都改变了旧日的模样,浑浊的河水怒吼着,咆哮着,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卷着泥沙,冲击河岸,打着令人心惊胆寒的漩涡。站在高处,放眼四望,只见水雾蒸腾,浊浪排空,到处是一片汪洋。
黄河水漫之处,乡村连带着城镇都人去屋空,庄稼地都被水淹了,更不用说收成,若是不离开这儿去找吃的,那留下的人只会困死于此。
而在这个时候,偏偏有个人反其道而行,逐水而走,他的名叫陈潢,字天一,是钱塘人。他自小五行缺水,就爱围着水边打转,这转着转着就让他琢磨出一些门道来,如今他已经考查完了南北运河,正想再从娘子关入晋,到河曲镇沿黄河南下,他写的《河防述要》,就要由如何治得黄河清,如何探本求源来完善。
他直到干粮用尽才走到镇上打算补给,正巧遇到旧时好友高士奇,正逢高士奇科举中第,被委派到清江县赴任。
两人在大街上遇见,若不是陈潢先开口招呼,高士奇根本认不出他来。只见来人有二十六七岁,干筋黑瘦,却是双眸炯炯,十分精神,穿一件团花青绸长袍,两腿分得开开的背手站着微笑。
高士奇:“是陈潢!你怎么黑成这副德性?”
陈潢道:“我整天在大堤之上勘查,风吹日晒就成了这般模样,别说是你,我这样回家去,连我老娘都不认得了!”
高士奇激动地说道:“天一老兄,我之前还给令兄去信寻你呢,在这儿遇见你正好!”
陈潢奇怪道:“就算咱们是幼时好友,也有几年不见了,赶上你赴任的时候找我做什么?不会是想让我在你手下做幕僚吧,你知道,我除了玩水什么都不会,而且我正要沿着黄河南下,去勘测那边的水情,半点耽搁不得!”
高士奇拿出随身带着的邸报,塞给他说道:“我自然是深知你的,你看这一篇,因为黄河决堤皇上决定广招治水人才,让大家赶快赴京与新任治河总督靳辅大人共商智治河之策呢!我一见到这份旨意,就知道是喂老兄你量身定做的,你这么多年勘测水情,为的是什么?若是能实践出来才是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呀!”
陈潢已经将来一篇读完,眼中异彩连连。高士奇怕这位好友错过了此次机会,又说道:“先谋个正经差事,你的勘测的事倒是可以放一放,等皇上何总都认可你的方略,还怕没有机会勘测,恐怕你未来几年都得睡在河堤上!”
这话果然正中陈潢的下怀,毅然道:“好!我这就进京!”
印在邸报上刊行各省的这个最高级的招聘启事果然帮了靳辅的大忙,把他的好帮手陈潢成功送到他身边。
陈潢一见面就对靳辅直陈自己的想法,说:历任河督空有治河之心却无治河之术,只知清沙排淤,空耗千万人力,百万黄金,可是,汛期一到,立刻化为乌有。只会用这个大禹治水的老办法,结果导致河床年年淤沙,越积越多,闹到乘高四溃,不复归河的局面,黄河肆虐于淮河、运河之间,堵塞漕运。
陈潢提出“筑堤束水,以水冲沙”的想法,把河堤加固加高,使河道变窄,水势一定增强,流速加快,不但新沙不至沉落,旧沙也能卷带入海。河床必然越来越深,河道也一定愈来愈低,就不会有决堤之患。
康熙亲自召见靳辅,靳辅呈给皇上的方案就是与陈潢以及新招收的一干手下人仔细推敲过的,反复推翻又重建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可行的方略。
康熙对他们的方略越听越入耳,越听越高兴。
河务艰难任重事繁,又积重难返,河督换了一任又一任,无论清官、贪官都在这里翻船,早就成了康熙的心头大患,如今出现与往日不同的治河方略,康熙也愿意试一试。
康熙又与靳辅敲定了每年的治河银子以及总共所用的时间,就放靳辅带着他亲自选的那些属官前去河督府赴任。
临走之前康熙还送了他一张方子,名叫“水泥”的,让他可以视河堤上的工程情况适当使用。
单听“水泥”这个名字,靳辅就不会觉得这东西会适合修河堤,但是他知道康熙绝对不会跟他开玩笑,由于赴任紧急,他一直将那张纸捂在怀里,直到到了河督抚,众人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选决口的地方开始筑堤时,靳辅才让人照着那张方子,把这水泥做出来。得到的结果,却让现场多少人都傻了眼!
京城中,康熙接到公部尚书杰书亲王递上的折子――请求大批制造水泥,以做修路之用。康熙这才反应过来,前些天建宁总是往钦天监去找南怀仁,又是借用工部的地方,又是借用工部的材料和人力,折腾出来的这个东西恐怕是功用不小,怪不得一定要让他给靳辅带走。
作者有话要说:
亲,明天的更新在晚上临睡之前呦,不要早早的过来等n_n
第216章 刁蛮公主66
黄河从三门峡向东,水势平缓, 到徽宁一带由于地形更加平坦, 泥沙沉积, 河床愈淤愈高,远远望去, 像一条天不管地不收的土龙,因而名叫“悬河”。
从顺治初年一直到康熙十五年,朝廷对于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处罚作了越来越严格以及详细的规定:凡堤防被冲毁, 责任皆由修守两方共同承担。黄河半年、运河一年期内发生冲决, 经修防守等官皆革职, 分司道员降四级调用,总河督降三级留任。黄河过一年、运河过一年冲决者, 经修防守等官降三级调用, 分司道员降二级调用, 总河降一级留任。如已经过了保固年限冲决者, 管河各官皆革职戴罪修筑,分司道员停俸督修, 总河罚俸一年。
但是每年空耗千万人力, 百万黄金, 仍然不能将其治理好,黄河长久失治,几乎年年决堤。可以说, 无论谁只要沾了河道的位置,就要倒霉。
靳辅接手了这个职位有很大压力, 只因两河河务实在难办,河督换了一任又一任,全都是身败名裂,闻者心惊,见者胆寒!但是他进宫与皇上相谈的几次,看到皇上治河的决心,他已经明白,这个时候必然要有人站起来承担起治河大任!
皇上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给他专奏之权,工程到达哪一步,可以直接跟皇上对话。不必层层禀报,少了很多麻烦。而且这治河之事康熙直接管起来,河务工程上需要的各种材料,人力,物力以及户部的拨款,就没人敢从中克扣推诿,至少不会像之前历任河督那么艰难。
有了熟知黄河水情能适时作出调整方案的陈潢以及其他治河人才,如今又有了“水泥”这种粘合度极高,强度极高的牢固材料。当时试验水泥之时,陈潢等人都激动得语无伦次,彭学仁更是泪流满,直说:若是早几年此物问世,也许花园口就不会变成一片汪洋,不会死那么多人!
靳辅觉得他一生都忘不了那个画面!这些有利因素也让他更加有信心,对未来水晏河清的大清国充满了希望,康熙盛世已然不远。
上书房现在够年龄上学的皇子只有哥仨儿个,还有未满十六岁的王公,贝勒,贝子以及大臣家挑选来陪伴皇子读书的伴读们。
大阿哥,太子,三阿哥从小的师傅不同,进度都不同,所以他们都是跟着自己的师傅以及翰林院的侍读侍们在不同的房间分开上课。
统一休息的时间是一致的,本来太子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但是受了建宁的教育影响之后,太子胤礽不会孤高地每日呆在自己专门的地方与其他兄弟们给隔离起来,而是会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吃午餐,顺便还能闲聊一会儿,互相偷偷吐槽师傅们的严厉或者是某些毫无道理的必须背书一百二十遍等等,已经上了三年学,算得上是高年级的胤禵还会热心地给弟弟们一些如何应付师傅们的建议与忠告。
孩子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都在磕磕绊绊的认识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让人觉得惊奇的事物,自然更有共同话题。
其实胤禵很高兴现在的状况,在胤礽和老三也入学之后,他终于不是一个人了。虽然之前有好几个伴读,但是直到另外两个皇子来了之后,他才更加确定他们和自己才是一挂的。
胤禵也不和那些向来小心翼翼侍奉自己的伴读们凑在一起了,而是一下课就和自己的两个兄弟一块。接触下来才知道,太子与他想象的盛气凌人完全不一样,虽然有时候很傲娇,但是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弟弟。
胤禵自小就虎头虎脑身体十分强壮,弓马骑射竟然不比大人差,属于四肢发达的类型。老三虽然与他的母妃一样不太爱说话,但是心眼子最多,往往一语中的,是三个人中的智囊。这个小团体是因胤礽凝聚,他自然是领导者。
这天,中午休息时间到了,各自的小太监们已经去取回了小主子们的午餐。胤礽的餐盒一打开就有一种饭菜的奇香扑鼻。扰得一道在这用餐之所中用膳的众人们没有心思去吃自己的饭,而是纷纷伸长了脖子看向太子那边一眼,不知道太子吃的究竟是什么好东西?
胤禵和胤祉可不是坐那里观望,他们与胤礽很熟了,直接命太监们将桌子搬过去。胤禵快人快语直截了当的问:“二弟,你的午膳都是什么?怎么这么香?是不是姑母给你开小灶了?”
胤礽连续一上午的学习早就饿了。闻到熟悉的香味儿,不由得笑盈盈地说道:“这是姑母亲手做的,御厨可做不出这个味儿。菜有很多,大哥三弟我们一块吃吧。”
胤祉有些羡慕的说道:“二哥,你的命真好,皇姑母竟然会亲自为你下厨。我可没吃过我额娘娘亲手作的东西。”
大阿哥何尝不是,说道:“我额娘只会动动嘴皮子指挥,连厨房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亲手做东西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夹起一筷子晶莹剔透的虾肉放到口中大嚼“呜……真好吃!这道龙井虾仁儿又新鲜又弹牙,这虾鲜的好像活的一样……胤礽你真幸福!”
胤祉见他已经开吃也顾不上和胤礽客气了:“大哥,你注意自己的吃相!给我留点!”
太子也立刻开始自己的午膳,再等一会儿,姑母亲手为他准备的好菜都要进了老大和老三的五脏庙了。
其他人听到那边的对话,闻着空气中飘散的香气,也都觉得饥肠辘辘,连忙埋首于自己的午餐之中。
御厨与各府中的厨子相比水平也都是十分不错的,但是与建宁公主亲手做的东西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因为她总是有办法将食材还原出它最美的味道,并且选用各种搭配激发更多美味。
就着空气中的味道,只能闻闻味儿却不能吃到,众位伴读只觉得自己的午餐味同嚼蜡。又没有那么大脸面,可以像大阿哥和三阿哥一样到太子那里分走一份。
在众人羡慕嫉妒的目光当中用完了午餐,看到两人明显还意犹未尽的样子,胤礽说道:“不如放学之后你们和我一起回毓庆宫吧,如果运气好的话,姑母不忙说不定还会亲手作晚膳给我们吃。”
“真的吗?”
“那太好了,我好想去吃!”两人明显十分期待。
下午胤礽果然不是自己回来的,还带着两个小尾巴,他们时常在一块玩,建宁倒是并不意外。
纷纷给姑母请过安之后,胤礽向建宁表达了兄弟俩会在这儿用晚餐的意愿,并且委婉的表达中午时他们对自己食物的吃相。
建宁便明白了,这些孩子是为了吃来的,想吃她做的东西。因为自己是晚辈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才让太子来拐弯抹角地说话。
建宁笑道:“这有何难,你们告诉姑母都喜欢吃什么菜,以后有空我就会下厨,毓庆宫也会将你们喜爱的东西常备下来。”
胤禵和胤祉小小地欢呼一声,建宁收集了他们的口味偏好后,说道:“你们先去温习功课,完成师傅留的作业吧,都准备好之后,我再让宫女来叫你们,欢迎你们以后常来做客。”
知道晚上有好吃的,连完成作业都变成了一件不太讨厌的事。自那之后,几个小阿哥常常便跑到毓庆宫来报道。常来毓庆宫,就能碰见康熙。康熙也很愿意见到他们兄弟和睦的场景,有时会给他们讲父皇自己幼年时与他们的叔伯福全,常宁,杰书等人的相处,以及他们现在仍然是兄友弟恭君臣的君臣佳话。
后宫里的几个有儿子的娘娘看到这种情况开始时还有些担心,毕竟宫里不比外面平常人家,做什么都得多留几个心眼,更何况是皇阿哥们,更是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毓庆宫中不比别的宫里,不涉及到后宫中的争风吃醋。建宁这个做姑姑的,自然对他们一视同仁。而且阿哥还能时常见到皇上。如此一来娘娘们也就不拘着他们,可以随意去。这样一来,阿哥们从小玩到大,又是亲兄弟,感情自然比较好。
惠妃之前还会在大阿哥耳边耳提面命,叫他别对太子真心,要自己留些心眼,要时常借机会亲近皇上。大阿哥正是是非分明的中二时期,常常觉得自己额娘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太过坏人,对她阳奉阴违,或者是直接加以反驳。惠妃见他是彻底中了太子的毒,也不敢在他面前说的太过分,怕这个耿直的傻儿子哪天在皇上面前说漏了嘴,败坏了她的形象。
时光如水,日子就这么滴滴嗒嗒的流逝而去,转眼又过了两年。
这一日早朝,索额图提出奏请:“太子与阿哥们虽是骨肉,但是年龄渐长也该有君臣之别,臣请皇上给太子的服饰增制,用以区分太子和诸皇子的不同。”
继索额图之后,有好几个大臣纷纷附言。
明珠虽然想跳出来阻止,但是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让皇上看出端倪,太子的名分是早就定下的,索额图说的也没错,太子确实与阿哥们有君臣之分,明珠若是当真跳出来反对的话,皇上又会怎么想!岂不是暴露了他不想以太子为尊的心思。其他大臣们也是一样的想法,所以索额图对这个提议根本就不会有人反对,但是除了他的自己人也不会有人上前附和。
明珠已经明白,索额图肯定是算准了他的顾忌,所以才敢这样在早朝时分明目张胆的提出来。
明珠只能暗中憋着气,暗恨索老三这才消停多久又出来搞事情!而且开口闭口的太子与别的皇子不同,不仅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同时也是在暗中打击他明珠。
康熙听了索额图的奏请,道:“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还是先说说紧急的事情,这件事稍后再议。”
索额图见康熙这看不出喜怒的态度,也不敢再坚持,于是话题转到这两年靳辅德治河成效上来。
果然靳辅很有治河的才能,连所修筑的堤坝都格外坚固结实。两年过去了,一期加固修窄堤坝的工程也完成了很大一部分,所重修的部分很少有决口之处,虽然别处仍然会受到黄河水患泛滥的威胁,但是只这一部分就已经让人看得出来,等到全部竣工之后,河堤将是前所未有的固若金汤。
一大臣奏道:“最高兴的莫过于两岸的百姓们,他们纷纷加入河工的应召当中去,希望早一天竣工,早一天让自己的家乡免受水患之苦。连河督经常遇到的工人不够的问题都给解决了,修堤的效率如何能不高!”
所以黄河大堤简直是一天一个样,这算是一件十分振奋人心的事情。
明珠却说道:“这哪里是靳辅的功劳,依臣之见,全是因为皇上有识人之能,靳辅才能一展所长。皇上连懂得治河方略的人才都给他配齐了,靳辅若是再没有建树,岂不是太辜负皇恩。而且工部研制出的水泥也是大功臣!现在不仅河堤上用得到,皇上只要出了宫大门就会知道,现在咱们京城的路面都换成了水泥路面。无论是刮风下雨,再也不会有黄沙漫天满地泥泞的景象了!刚被雨水冲刷过的路面对干净不过了,就像是新浇筑的一样,京城里的百姓最爱的就是上街溜达。”
康熙笑道:“百姓们原来还多了这个爱好,看来此物真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在京城街道上铺水泥路只是试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仅京城的大街小巷是这样,所有官路所到之处要都修上了水泥路,这样一来不论是车马还是行人的赶路时间都会大大缩短,各地的联系也会加强。”最重要的是战略物资能得到可靠运输,康熙的用兵计划才能得以实行。
周培公现领着工部,说道:“水泥虽然需要磨成粉末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所需的材料充足,在咱们大清国可谓取之不尽,随处可见。臣等已经商议过,京城的路面修完之后,就马上铺设京城到直隶的官道,预计在今年底就可以完工。”
康熙说道:“好!等完工之后,朕要亲自去一趟直隶,感受下这新路与旧路有什么不同。你们不要懈怠呀!”
下了朝之后,康熙与建宁说起索额图所奏之事,“其实朕觉得可以准他的奏,不过后来说起修路之事就把他忘了。”
建宁陷入沉思,半晌没有答话,康熙问道:“怎么了?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建宁说道:“我倒是觉得太子还小,这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再说,或者等到他能上朝听差办事的时候再做区分也不迟。现在只不过是和众皇子一块读书,若是皇上给太子改服制,同时也要再下旨明谕皇太子身份的与众不同。这样一来,难道要他们兄弟之间每次上课见了面要先大礼参拜,这不利于和谐团结,年少之时理应专心读书,若是有这些事分心,会不会影响他们读书呢。”
康熙说道:“朕倒是没考虑这一层,看来索额图也没想到,别人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这么直言,怪不得今天他奏请之后,既没人赞同也没人出来反对。你说的对,现在太子和阿哥们最要紧的是学业要紧,等他们成年之后,才能上朝帮朕的忙。”
康熙的儿子只会越来越多,几个已经够年龄进上书房的,已经能看得出来他们各有所长,康熙对此非常高兴,早早的就想好日后要把他们放到各部去,让他们各展所长。
建宁说道:“其实有件事,我觉得有必要给皇帝哥哥提个醒。咱们的祖宗规矩是所有阿哥们都会参政议政,早年甚至还有各阿哥和首领共同理政的先例。但其实纵观廿一史,在太子理政之后,其他皇子绝对不能干政。如果太子和皇子们都去办理朝政,将会造成大大的不妥。”
康熙自然也读过各种史书的,明白他的意思,不由得皱着眉头说道:“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朕知道你并非是怀有私心,但是说这番话已经是大大不妥。”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17103/26385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