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6节
推荐阅读:神祇:从哥布林开始、快穿锦鲤运、快穿:绿茶女配靠作死攻略主神!、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你管这叫创业?、玄门崽崽被全网爆宠了、我就混一混,怎么就成世界第一了、重返88:从迎娶小姨子开始、星河之上、祂们都叫我外神、
这件事彷如风过无痕。真就没人再提起过。
谁也不知道,这事一忍就是三十年。而在三十年之后,又会酝酿出怎样的风波,如今就更不是人能预知的出来的。
第三天,九月一号,早早的吃了早饭,林雨桐和四爷带着清宁去报名了。
老二两口子顾不上去,直接把清平给塞过来了,叫两人带着一块去。
太平三村是个大村子,小学办的不错,是整个镇上的中心小学。教育质量来说,都说有些县城的小学都比不上。
小学离家里不算远,就在公社的后面。从家走到学校,以孩子的小短腿来衡量的话,得十五分钟左右。实在是不算远的。
学校是小老太当年捐钱之后,从里面拿出一部分前给新盖的。一共两列三排的教室,正中间是礼堂会议室和校长的办公室。其他的都是教室。每个教室中间,都会夹着两三间小点的房间,既充当老师的办公室,又充当宿舍。
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二三十人不等。
连学前班也安排在小学内部。在最后面的一排教室里。
带着俩孩子进了学校,进门以后的花坛前面,靠着个黑板。黑板上写着需要交纳的费用。
小学一年级,学费28.6元,书本费12.5元,杂费3.2元,总计:44.3元。
边上的家长就议论呢,咋这么多呢?二村那边才要三十八,这多出来的几块是啥意思啊。那个说不要书本行不行,我家老大用过的,老二能接着用。虽然是一个班的吧,交的费用还都不一样。很多就是不要书本,我们家孩子借书完全可以。还有赊账的,过来给老师写个欠条,保证这个学期内把钱给学校叫了,先叫孩子过来上学就行。
甭管家里有钱没钱吧,孩子们出来个个都穿的整整齐齐的,哪怕不是新衣服,但也都洗的干干净净。书包呢?大部分都是自家做的布书包,斜着背着。有的是新做的,也有的是用哥哥姐姐淘汰的。大部分都是那种用碎布头拼接起来的五颜六色,谁也不笑话谁。反倒是清宁和清平这种,一人背一个双肩背包,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第一天报名不上学嘛,回来清宁就不愿意了,觉得双肩包并不好。带着拉链,没人家那种直接塞的方便。小老太拿帆布给另外做了一个,她倒是觉得挺美。
小皮鞋也不穿了,就穿布鞋,“跑起来不方便。”
最叫林雨桐觉得不得劲的,就是孩子早上上学,得拿一个扫帚。分清洁区,去扫地。
上学的时间也不是什么七点半八点,小学一年级,六点半得到校。先是早自习半个小时,然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教室以及校园,其余人去操场,上早操。七点半就得上课,上到九点半,放学。这才回家吃早饭。
中间的早饭时间,一个半小时。孩子们在路上稍微逛荡一下,吃饭的时间就比较紧了。
所以导致林雨桐和四爷的作息也得跟着孩子改了。以前都习惯七点吃饭的,如今只得等着孩子回来再吃。
中午饭也跟着推迟,得到两点半以后。
然后三点半去学校上自习课,一直到晚上的六点半放学。孩子们才能回来。
回来头一天晚上,别的作业肯定没有,就是包书皮。
四爷拿白纸出来,说拿这个包吧。清宁非不,“人家都说要拿报纸包。”
报纸包的能好吗?
林雨桐偏不,把去年单位发的挂历拿出来,给清宁包完了,又把清平的拿过来,一起给包了。
这玩意不比报纸好用?
好像是挺好用的。
清宁高兴了,洗洗睡了,第二天要上学嘛。睡觉前把衣服叠的放在枕头边上,把闹钟上好,还从她的匣子里摸了两毛钱带上,“我明儿去买酸梅粉。”
零花钱带两毛是奢侈的事。好些人家一家人过日子,一天也花不了两毛钱。
小老太把钱没收了,“只许给五分。”
五分够干啥的?
放学回来兜里装了五根粘牙糖。细细的一根,每个都独立的封在塑料里。你说要几根,人家给你数几根撕下来。红的绿的黄的。她还想拿回来跟清远一起分享,被林雨桐给拦了,“你正换牙,吃那个,不怕粘掉你的大门牙?”
才不怕!
啥都喜欢尝试一样。
正在这里贫嘴,门口清平又喊了,“……宁宁……去喝醪糟,我带鸡蛋了……”
市场门口,有挑着担子卖醪糟的。五分钱一碗,不带鸡蛋。要加鸡蛋,得一毛钱。要是自家带鸡蛋了,那就只收五分钱就行。
其实英子那边也有醪糟,很好做的。可孩子偏偏喜欢喝人家担子里挑着卖的。啥营养也没有,喝一碗回来尿两回,啥也不剩了。
清宁一听声,应了一声就跑出去了,出去了才回头喊:“我跟我姐一会子就回来。”
然后俩孩子刚走,就听见那边刘成家骂孩子的声音:“馋痨鬼!吃吃吃!就知道吃!你看是吃你爸的肉还是喝我的汤……”
怕是刘燕儿和刘敏儿听见这边喊了,也想去喝一碗醪糟,被忍冬给骂了。
孩子们一天花上五分一毛的,算是非常奢侈了。不是家里的宝贝孩子,都舍不得给孩子花这一份钱的。
林雨桐最是见不得忍冬骂俩孩子,反正是只要孩子在家,横也骂竖也骂,就不见消停的时候。
农村都是这环境,看不惯也不能拦着人家教育孩子。她就是那样的教育方式,谁能说啥?
安顿好孩子的事,四爷安排人收玉米了。嫩玉米长的饱满了也摘,直接往城里发。如今卖嫩玉米的还少,城里基本不见。有老家的亲戚了,还能托人要点,要不然,可不好找。
林雨桐呢,安排陆陆续续来的了实习生了。
如今的大学生,那真是埋头做学问的。并不那么不好管理。只要看着他们,别叫出事,别叫女学生在这边被欺负就行。
张狼剩家的五儿子,可不是啥好东西。见了女学生就跟苍蝇似的,就想围过来。
林雨桐就叫了他到边上,只说了一句:“你再敢打歪主意,你信不信我把你一家老老少少全送进去。这话你可以直接跟你爸说,就说是我说的。信不信随你们!”
张狼剩当天晚上就过来了,大侄女大侄女的叫着,“……老五那就是个混球。我跟你保证大侄女,学生娃在咱们这里的安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跟你爸当年的关系,那都是铁打的。我的命都是金家爷爷给救回来的。咱们这交情,大侄女,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出不了岔子。”
林雨桐虎着脸:“不是我不念情面,你们家小五真是胆大包天了。你知道我老师是什么人吗?那是当年zl亲自写信请回来的人。他的报告和信件,是能直达天听的。他的学生到了这地面上,不说好好的表现表现,敢过去骚情。当年严打枪毙了多少人,老叔你是知道的……”
“那是那是!”张狼剩擦了擦头上的汗:“我保证不出岔子,要出了岔子……”
“出了岔子就晚了。”林雨桐半点都不松口。
张狼剩就看四爷,“大侄子,你看这?”
四爷笑了笑:“老叔先回去,我跟她说说……”
张狼剩这才松了一口气的样子,把一瓶酒一包点心放下,出门了。
四爷送人回来,才问林雨桐,“张家真的过分的很了?”他是不怎么知道村里的事。
林雨桐摇摇头:“那倒是没有,换谁上去估计跟张狼剩都差不多。就是张家这父子几个,在男女事上,有点荤素不忌。我是防患于未然。”
“怕这个啊?”四爷就笑:“那把这些地痞无赖都调开就行了。”
“调哪去啊?”林雨桐问他。
“调黄河滩去。”四爷皱眉,“咱那点庄稼啊,可是招了不少贼。”当地离得近的村民,都快把那庄稼当他们家自己的了。地大看管不过来,大白天的都敢有人去偷。
这些地痞无赖正好!看谁强的过谁。
第1027章 悠悠岁月(44)三合一
秋收总是格外的忙碌的。
今年对于太平三村的人来说,有一件事够放在嘴上嚼咕半年的了。
啥事呢?
金家老四一车车的嫩玉米拉出去据说是卖了好价钱了。那些跟车的回来说了,一根玉米棒子一毛钱,不挑不捡的往出卖,竟然到了市场不到一小时给抢购一空了。
一个玉米棒子就算是成熟了,把玉米粒都扣下来晒干称重,能卖几个钱?
卖不了多少的。
可那得费多大的工夫?人家金老四费啥工夫了?叫人过去掰了运走就成了。不等成熟,人家那玉米一茬一茬的往周围的城市送啊。
这得赚回来多少钱?
要么说人家见了世面就是不一样呢。傻老帽们傻呵呵的等庄稼熟了呢,谁知道这不熟也一样卖钱,还卖的更多。
这叫啥?
里面的门道人琢磨不明白,但人家有文化,在外面见了世面了。把所有的不同都归咎于这两点。
又因为四爷在家‘闲着’呢,在很多人看来,不知道那所谓的论文是个啥玩意,就觉得那就是没事干在家里写写画画的。好吧,闲着的又有见识的人,大家还是欢迎的。晚上没事了,就过来扯闲篇了。
每天晚上,林雨桐得烧满三暖水瓶的水都不够。大茶壶泡茶,一屋子聚集着十来个人,还专门叫清宁出去,买了一条差不多不算是寒碜的烟。然后一个个的抽着喝着聊着,说的都是外面的事,聊的也都是发财的大计。
有的就说了,“这两年的西瓜也能卖。就是这西瓜皮太薄,路上一颠簸,拉过去就不好看了。”
有一种花皮西瓜,瓜皮薄而脆,味道也好。产量不算是高的,但就是运不出去。运出去折损率太高了。
有人说:“我看老四那果园子也好,要是都种这玩意,苦上两三年,收入大了可就不止一番了。可还是那句话,这果子种出来,卖给谁去?”
“再说了,咱这也没几个人正经的懂这玩意……”这人说着就摇摇头,“我估摸着,这打农药上化肥修剪枝干啥的,也不是看着那么容易的。弄不好,光长树,不结果也是麻烦。”
这话倒也对。
“你就懂了,又能咋?”有人就比较悲观,“粮食卖不出去留着自家吃,一家好歹饿不死。这要是苦上三四年,种出来卖不出去,能咋办?一家人在啃水果吃?”
这话一出,就有人马上响应:“西瓜都不能颠簸,那水果就能了?是桃能运出去还是杏能运出去?都不成。”
说来说去,还是运不出去的问题。
就有人说要都是跟县城街面上的路一样,那有啥问题?咱自己往出远,哪怕是拉到北边转街走巷的去换粮食去呢,不怕销不出去饿死一家子。但问题这不是路不好吗?
走着去行,骑自行车就颠簸的可以了,再不就是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那是一款神车了,坐上去十分钟的时间颠簸的屁股不像是自己的。就这,能运啥?
三说两不说的,说到了修路了。
说当年老四的修的煤渣路还不错,可惜现在都不行了。
又说要是路好,这咱们在不行到县城到地区市里也方便。
在这边十几个人一聊,然后回去了,每个人都成了宣讲机,只要人凑堆的地方,就把他们集体的观点往出亮,各个都成了能人,都说那是他的主意。
没几天,村上开会了。
说是要集资修路。
这个跟四爷和林雨桐有关系没,说有也有,说没也没有。
四爷和林雨桐的户口都不在村上,只是在村上居住而已。但在村上居住,就不走村上的路了吗?
既然要走,那这集资的钱自家该出不该出?
按人头收取集资款的。上到八十岁的小老太,小到不到两岁的清远,该交的都得交。
每人三十,自家五个人,再加上清辉清涓那一份,一共是七个人的,二百一十块钱。可是不老少的一笔开销了。按照工资算,四五个月的工资就这么不见了。
谁也不知道,这事一忍就是三十年。而在三十年之后,又会酝酿出怎样的风波,如今就更不是人能预知的出来的。
第三天,九月一号,早早的吃了早饭,林雨桐和四爷带着清宁去报名了。
老二两口子顾不上去,直接把清平给塞过来了,叫两人带着一块去。
太平三村是个大村子,小学办的不错,是整个镇上的中心小学。教育质量来说,都说有些县城的小学都比不上。
小学离家里不算远,就在公社的后面。从家走到学校,以孩子的小短腿来衡量的话,得十五分钟左右。实在是不算远的。
学校是小老太当年捐钱之后,从里面拿出一部分前给新盖的。一共两列三排的教室,正中间是礼堂会议室和校长的办公室。其他的都是教室。每个教室中间,都会夹着两三间小点的房间,既充当老师的办公室,又充当宿舍。
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二三十人不等。
连学前班也安排在小学内部。在最后面的一排教室里。
带着俩孩子进了学校,进门以后的花坛前面,靠着个黑板。黑板上写着需要交纳的费用。
小学一年级,学费28.6元,书本费12.5元,杂费3.2元,总计:44.3元。
边上的家长就议论呢,咋这么多呢?二村那边才要三十八,这多出来的几块是啥意思啊。那个说不要书本行不行,我家老大用过的,老二能接着用。虽然是一个班的吧,交的费用还都不一样。很多就是不要书本,我们家孩子借书完全可以。还有赊账的,过来给老师写个欠条,保证这个学期内把钱给学校叫了,先叫孩子过来上学就行。
甭管家里有钱没钱吧,孩子们出来个个都穿的整整齐齐的,哪怕不是新衣服,但也都洗的干干净净。书包呢?大部分都是自家做的布书包,斜着背着。有的是新做的,也有的是用哥哥姐姐淘汰的。大部分都是那种用碎布头拼接起来的五颜六色,谁也不笑话谁。反倒是清宁和清平这种,一人背一个双肩背包,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第一天报名不上学嘛,回来清宁就不愿意了,觉得双肩包并不好。带着拉链,没人家那种直接塞的方便。小老太拿帆布给另外做了一个,她倒是觉得挺美。
小皮鞋也不穿了,就穿布鞋,“跑起来不方便。”
最叫林雨桐觉得不得劲的,就是孩子早上上学,得拿一个扫帚。分清洁区,去扫地。
上学的时间也不是什么七点半八点,小学一年级,六点半得到校。先是早自习半个小时,然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教室以及校园,其余人去操场,上早操。七点半就得上课,上到九点半,放学。这才回家吃早饭。
中间的早饭时间,一个半小时。孩子们在路上稍微逛荡一下,吃饭的时间就比较紧了。
所以导致林雨桐和四爷的作息也得跟着孩子改了。以前都习惯七点吃饭的,如今只得等着孩子回来再吃。
中午饭也跟着推迟,得到两点半以后。
然后三点半去学校上自习课,一直到晚上的六点半放学。孩子们才能回来。
回来头一天晚上,别的作业肯定没有,就是包书皮。
四爷拿白纸出来,说拿这个包吧。清宁非不,“人家都说要拿报纸包。”
报纸包的能好吗?
林雨桐偏不,把去年单位发的挂历拿出来,给清宁包完了,又把清平的拿过来,一起给包了。
这玩意不比报纸好用?
好像是挺好用的。
清宁高兴了,洗洗睡了,第二天要上学嘛。睡觉前把衣服叠的放在枕头边上,把闹钟上好,还从她的匣子里摸了两毛钱带上,“我明儿去买酸梅粉。”
零花钱带两毛是奢侈的事。好些人家一家人过日子,一天也花不了两毛钱。
小老太把钱没收了,“只许给五分。”
五分够干啥的?
放学回来兜里装了五根粘牙糖。细细的一根,每个都独立的封在塑料里。你说要几根,人家给你数几根撕下来。红的绿的黄的。她还想拿回来跟清远一起分享,被林雨桐给拦了,“你正换牙,吃那个,不怕粘掉你的大门牙?”
才不怕!
啥都喜欢尝试一样。
正在这里贫嘴,门口清平又喊了,“……宁宁……去喝醪糟,我带鸡蛋了……”
市场门口,有挑着担子卖醪糟的。五分钱一碗,不带鸡蛋。要加鸡蛋,得一毛钱。要是自家带鸡蛋了,那就只收五分钱就行。
其实英子那边也有醪糟,很好做的。可孩子偏偏喜欢喝人家担子里挑着卖的。啥营养也没有,喝一碗回来尿两回,啥也不剩了。
清宁一听声,应了一声就跑出去了,出去了才回头喊:“我跟我姐一会子就回来。”
然后俩孩子刚走,就听见那边刘成家骂孩子的声音:“馋痨鬼!吃吃吃!就知道吃!你看是吃你爸的肉还是喝我的汤……”
怕是刘燕儿和刘敏儿听见这边喊了,也想去喝一碗醪糟,被忍冬给骂了。
孩子们一天花上五分一毛的,算是非常奢侈了。不是家里的宝贝孩子,都舍不得给孩子花这一份钱的。
林雨桐最是见不得忍冬骂俩孩子,反正是只要孩子在家,横也骂竖也骂,就不见消停的时候。
农村都是这环境,看不惯也不能拦着人家教育孩子。她就是那样的教育方式,谁能说啥?
安顿好孩子的事,四爷安排人收玉米了。嫩玉米长的饱满了也摘,直接往城里发。如今卖嫩玉米的还少,城里基本不见。有老家的亲戚了,还能托人要点,要不然,可不好找。
林雨桐呢,安排陆陆续续来的了实习生了。
如今的大学生,那真是埋头做学问的。并不那么不好管理。只要看着他们,别叫出事,别叫女学生在这边被欺负就行。
张狼剩家的五儿子,可不是啥好东西。见了女学生就跟苍蝇似的,就想围过来。
林雨桐就叫了他到边上,只说了一句:“你再敢打歪主意,你信不信我把你一家老老少少全送进去。这话你可以直接跟你爸说,就说是我说的。信不信随你们!”
张狼剩当天晚上就过来了,大侄女大侄女的叫着,“……老五那就是个混球。我跟你保证大侄女,学生娃在咱们这里的安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跟你爸当年的关系,那都是铁打的。我的命都是金家爷爷给救回来的。咱们这交情,大侄女,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出不了岔子。”
林雨桐虎着脸:“不是我不念情面,你们家小五真是胆大包天了。你知道我老师是什么人吗?那是当年zl亲自写信请回来的人。他的报告和信件,是能直达天听的。他的学生到了这地面上,不说好好的表现表现,敢过去骚情。当年严打枪毙了多少人,老叔你是知道的……”
“那是那是!”张狼剩擦了擦头上的汗:“我保证不出岔子,要出了岔子……”
“出了岔子就晚了。”林雨桐半点都不松口。
张狼剩就看四爷,“大侄子,你看这?”
四爷笑了笑:“老叔先回去,我跟她说说……”
张狼剩这才松了一口气的样子,把一瓶酒一包点心放下,出门了。
四爷送人回来,才问林雨桐,“张家真的过分的很了?”他是不怎么知道村里的事。
林雨桐摇摇头:“那倒是没有,换谁上去估计跟张狼剩都差不多。就是张家这父子几个,在男女事上,有点荤素不忌。我是防患于未然。”
“怕这个啊?”四爷就笑:“那把这些地痞无赖都调开就行了。”
“调哪去啊?”林雨桐问他。
“调黄河滩去。”四爷皱眉,“咱那点庄稼啊,可是招了不少贼。”当地离得近的村民,都快把那庄稼当他们家自己的了。地大看管不过来,大白天的都敢有人去偷。
这些地痞无赖正好!看谁强的过谁。
第1027章 悠悠岁月(44)三合一
秋收总是格外的忙碌的。
今年对于太平三村的人来说,有一件事够放在嘴上嚼咕半年的了。
啥事呢?
金家老四一车车的嫩玉米拉出去据说是卖了好价钱了。那些跟车的回来说了,一根玉米棒子一毛钱,不挑不捡的往出卖,竟然到了市场不到一小时给抢购一空了。
一个玉米棒子就算是成熟了,把玉米粒都扣下来晒干称重,能卖几个钱?
卖不了多少的。
可那得费多大的工夫?人家金老四费啥工夫了?叫人过去掰了运走就成了。不等成熟,人家那玉米一茬一茬的往周围的城市送啊。
这得赚回来多少钱?
要么说人家见了世面就是不一样呢。傻老帽们傻呵呵的等庄稼熟了呢,谁知道这不熟也一样卖钱,还卖的更多。
这叫啥?
里面的门道人琢磨不明白,但人家有文化,在外面见了世面了。把所有的不同都归咎于这两点。
又因为四爷在家‘闲着’呢,在很多人看来,不知道那所谓的论文是个啥玩意,就觉得那就是没事干在家里写写画画的。好吧,闲着的又有见识的人,大家还是欢迎的。晚上没事了,就过来扯闲篇了。
每天晚上,林雨桐得烧满三暖水瓶的水都不够。大茶壶泡茶,一屋子聚集着十来个人,还专门叫清宁出去,买了一条差不多不算是寒碜的烟。然后一个个的抽着喝着聊着,说的都是外面的事,聊的也都是发财的大计。
有的就说了,“这两年的西瓜也能卖。就是这西瓜皮太薄,路上一颠簸,拉过去就不好看了。”
有一种花皮西瓜,瓜皮薄而脆,味道也好。产量不算是高的,但就是运不出去。运出去折损率太高了。
有人说:“我看老四那果园子也好,要是都种这玩意,苦上两三年,收入大了可就不止一番了。可还是那句话,这果子种出来,卖给谁去?”
“再说了,咱这也没几个人正经的懂这玩意……”这人说着就摇摇头,“我估摸着,这打农药上化肥修剪枝干啥的,也不是看着那么容易的。弄不好,光长树,不结果也是麻烦。”
这话倒也对。
“你就懂了,又能咋?”有人就比较悲观,“粮食卖不出去留着自家吃,一家好歹饿不死。这要是苦上三四年,种出来卖不出去,能咋办?一家人在啃水果吃?”
这话一出,就有人马上响应:“西瓜都不能颠簸,那水果就能了?是桃能运出去还是杏能运出去?都不成。”
说来说去,还是运不出去的问题。
就有人说要都是跟县城街面上的路一样,那有啥问题?咱自己往出远,哪怕是拉到北边转街走巷的去换粮食去呢,不怕销不出去饿死一家子。但问题这不是路不好吗?
走着去行,骑自行车就颠簸的可以了,再不就是手扶拖拉机。
手扶拖拉机那是一款神车了,坐上去十分钟的时间颠簸的屁股不像是自己的。就这,能运啥?
三说两不说的,说到了修路了。
说当年老四的修的煤渣路还不错,可惜现在都不行了。
又说要是路好,这咱们在不行到县城到地区市里也方便。
在这边十几个人一聊,然后回去了,每个人都成了宣讲机,只要人凑堆的地方,就把他们集体的观点往出亮,各个都成了能人,都说那是他的主意。
没几天,村上开会了。
说是要集资修路。
这个跟四爷和林雨桐有关系没,说有也有,说没也没有。
四爷和林雨桐的户口都不在村上,只是在村上居住而已。但在村上居住,就不走村上的路了吗?
既然要走,那这集资的钱自家该出不该出?
按人头收取集资款的。上到八十岁的小老太,小到不到两岁的清远,该交的都得交。
每人三十,自家五个人,再加上清辉清涓那一份,一共是七个人的,二百一十块钱。可是不老少的一笔开销了。按照工资算,四五个月的工资就这么不见了。
本文网址:https://www.powenxue11.com/book/16508/25618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powenxue11.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